走出黑暗

走出黑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录
总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走出黑暗:写给《索尔之子》
附 录 | 四张从地狱抽出的底片
译后记 | 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及其伦理困境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索尔之子》

一部像考古工作一般深入大屠杀这个“我们之间的黑洞”的电影

一次在光与影、黑与白、清晰与虚化中对四张幸存照片的直接见证

×

《走出黑暗》

一封艺术史家写给电影导演的长信

一次对大屠杀所打开的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追问

围绕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记忆和见证的可能性,《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成功地将这个不可再现的魔鬼再现于银幕,他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剖析。

-内容简介-

面对历史的“黑洞”,我们可以做什么?走出黑暗,是可能的吗?这是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在写给《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长信中试图探寻的问题。这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四张从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幸存的照片构成了《索尔之子》核心情节所主要参照的历史证据,这些照片重新把大屠杀不可再现与不可想象的问题带回我们的视野。在本书附录的《四张从地狱抽出的底片》一文中,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结合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回忆,梳理了这四张重要的历史照片的背景与来历。

电影理论学者李洋(大旗虎皮)所撰写的译后记在全面回顾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用户评价

评分

##全书最精彩的竟然是跟这个电影没有直接关系的李洋的译后记。李洋借用了Norman Bryson的gaze的概念来论述一种道德驱力的视觉法则,颇受启发。最让人难过的就是李洋最后提到的,由于一种西方中心论,南京大屠杀始终被弃置话语边缘。

评分

##第一次读李洋的文章,可谓相形见绌

评分

##第一次读李洋的文章,可谓相形见绌

评分

##写得太好了,后记也十分精彩

评分

##李洋老师的译后记“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及其伦理困境”写得太好了!!!好到我需要全文背诵。打算买李洋老师别的书来读。(唯一的小问题出现在P. 72和P. 90上,Jacob The Liar应该翻译成《说谎者雅各布》,而不是《说话者雅各布》吧。

评分

##翻译和李洋文章扣分

评分

##“当俄耳甫斯向着欧律狄刻下降,艺术就是能够打开黑夜的力量。”于贝尔曼写的太好了,娓娓道来的、并无许多干涉的肃穆之反思让埋葬的黑暗重新上升成星夜有光彩的流动,即便仍然笼罩着火的烟雾。

评分

##面对历史的“黑洞”,我们可以做什么?走出黑暗,是可能的吗?

评分

##“当俄耳甫斯向着欧律狄刻下降,艺术就是能够打开黑夜的力量。”(布朗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