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翼民粹主义政客的每一次“露面”都是虚伪的“表演”,他们英俊幽默,却带来“恐惧”。
通过政治表演和话语建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成功制造出欧洲社会问题的“替罪羊”。
而治理国家的工具,却被作为武器,用以引起民众对“替罪羊”的恐惧。
如何逃离这样的“恐惧”?奥地利语言学家抽丝剥茧,掀开西方政客“政治话语”的伪装。
·
·
·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一些右翼民粹主义者通过大选进入议会,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已远离边缘,上升为主流政党和主流运动的领导者。为什么会这样?
无论是失业率上升,经济失去活力,还是犯罪率上升,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欧洲内部的这些社会问题,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明知根源就在国家内部,却不愿正视,也没有尝试解决。而是借机运用政治表演和话语建构,将这些问题归咎于那些不被主流文化认可的“他者”和少数族群,将选民对社会问题的恐惧变成对“替罪羊”的恐惧,以逃避自己的政治责任,达到控制选民的目的。
本书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法”,通过分析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选举活动、媒体访谈、社交媒体等语境中的话语、图像和文本,深入分析欧洲各国的政治形势,解构、理解和解释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话术”以及这些“话术”为什么能让选民产生共鸣,揭示语篇、语体和文本是如何在话语形式中、语境中被操控,以表征话语歧视和偏见的。通过这种分析,看穿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伪装”,摆脱他们带来的偏见与对“替罪羊”的恐惧。
##相当于前年course paper的升级版,蓄意模糊的概念还不错
评分##本书梳理了很多与populism有关的文献(当然本书出版后有了更多的文献==),以文本分析作为研究方法,全方位刻画了欧洲民粹话语的特征,揭示了右翼民粹政客是如何唤起公众对某些外来/少数群体的恐惧,并将这一行为合法化、公开化的。亮点是对大量实际采访/口号/言论的细细拆解。讲道理有些话术并不能算是民粹主义的专利,而是公共发言的通用工具(比如“你误会我了”,“为用词不当而道歉”,这一点看看是大臣即知)。不得不说文化人骂起人来可真是厉害,下笔如捅刀,可细细想来对民粹批判得越深入,就越觉得后文解决方案上的无力,以及在现行制度下寻找出路的困难——这些政客满嘴nonsense,可人家振臂一呼真有大把的人跟着闹啊。
评分##堆了很多资料
评分##中规中矩
评分##多久能从“我们”的到人类的呢? 来点理想主义的话语,我看到有人说:“他们一定准备干掉我们,所以我们要与他们抗争。”,就是这样的部落主义人太多了,这国有那国也有,冲突歧视偏见仇恨也是这么来的(太穷,要争夺资源),这种人全消失了(指人口控制和启蒙,不是杀杀杀),自然就好起来了(资源够,让人能干自己想干的,没有人与人之间内耗内卷)。 公正世界信念·指责受害者(犹太人):我们相信我们是好人,好人不会做坏事,除非那是他们应得的。P93案例六:匈牙利的反犹主义:颠倒受害者—施害者。 穷啊!
评分##右翼民粹在中国也叫极左……
评分##相当于前年course paper的升级版,蓄意模糊的概念还不错
评分##垃圾货
评分##堆了很多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