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手机
定价:29.80元
作者:晓白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5406745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手机:手机和它命名的时代》被称为**本专著,深度解析手机的社会、财富、文化、传播、美学影响力;**大影响,中国20多家强势媒体专题报道热切关注,主编案头热读;*行业,3G门户 MSN NOKIA等创新公司关注未来信息社会必备图书;*前沿思想,中国大学传媒学院、传播学者联合推荐。
3G之后,“手机人”长什么样/达尔文与手机进化论/一个手机的道德历程手机,需要看看心理医生/万亿单位的掘行行业/一个手机公司对国家的影响你就是媒体/广告需要新名字/手机的包豪斯主义让拜物教主为之迷恋的设计美学
内容提要
《我手机:手机和它命名的时代》主要讲述了手机,它是人类直立行走之后生存的需要——远古时期,谁先听到“猛兽来了”,谁就获得了活命的机会——今天,谁先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赢得了竞争——未来,谁先和它融合在一起进化,谁就成为“超人类”;它是人类发明*的杰作——摩西用石板记录圣言“十诫”并传播天卞,是它的前身——贝尔、爱迪生、莫尔斯、费森登、贝尔德、博纳斯·李、马丁·库珀、史蒂夫·乔布斯……是它的过去和今天——21世纪之后,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是它的发明家;它是人类财富和经济发展的奇迹一它带领人们从工业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它让人们从物质满足进入到体验满足——它让世界的主流行业都汇聚在它的周围,它让生产它的诸多企业足以影响一个国家的GDP——它让财富的创造形式层出不穷,它建立了人类财富的*的平台;它是世界上普及率高的终端——它可以全世界范围地通话——它可以便宜地发送文本、图片给任何人——它可以欣赏音乐——它可以收听电台——它可以拍照——它可以摄录——它可以上网——它可以读书——它可以看电视电影——它可以连接所有的信息产品——它是电话 报纸 电台 电视 电影 电脑 照相机 手表 钞票 钥匙 *……
它的数量正迅猛接近并注定超过全球人口的总数——它可以在战争面前匹敌核弹、枪炮,也可以在危机面前扭转形势、拯救生命一它可以带领科技的新浪潮,也可以启发哲学的新思想——它可以划分世代和群体,也可以鉴别道德和良心——它可以改变人们的传播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的沟通空间;它离你近——它带着你的体温——它随时跟随你——它连接你所有的社会关系——它知道你多的秘密一它显示你的趣味……
在人类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进化”,在社会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解放”——在经济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引擎”,在思想家那里,它的名字叫“革命”——在历史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时代”,在信息学家那里,它的名字叫“君王”;在美国,它的名字叫“细胞”(cell),在英国,它的名字叫“移动”(mobiIe),在以色列,它的名字叫“神奇”(pele),在芬兰,它的名字叫“说话”(puhelin);它当得起人类高的礼赞,它配得起人类美的赞美诗!
它——就是手机!
目录
章 达尔文不能解决的手机进化论
进化论的提出不容易
没写完的进化论
手机演化论
3G之后,会出现手机人吗
从类人猿到手机人的演化
可能的手机人
手机人长什么样
个手机人在什么时候会出现
第二章 每个人都在手机的“鹰眼”之下
手机比和大炮威力更大
枪炮还是玫瑰
手机一代:布莱尔VS奥巴马
一部手机的道德历程
手机需要看看心理医生
费里尼电影中应该有的场景
第三章 有一天,手机会被印上钞票
手机是一个什么行业
世纪行业的三个十年
手机,其实并不仅是一部手机
手机终卖的是什么
手机的金矿刚刚开始挖掘
未来手机的定制时代
第四章 我,即是媒体
大众传媒请下车
离你近的……不
人人传播的时代
谁是媒体
“广告”需要一个新名字
给我,我的广告
广告即内容、娱乐即广告
直达,炫酷的注意力
第五章 让拜物教为之迷恋的设计美学
融合:手机的设计之道
全世界一起感谢杰克·基尔比
亲爱的,我把手机变小了
全世界手机为中国人折腰
如果iPhone也有一根天线
给你一点颜色瞧瞧
穿皮草大衣用皮草手机
人机合一天衣无缝的时尚
像多啦A梦一样
让手机全面代替你的大脑
手机,色字头上也是一把刀
iPhone精神宗教
绝少数人的手机时尚
第六章 代结语:手机和它提前开启的时代
作者介绍
晓白,又名白战涛,学机械,转经济,做媒体,现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风尚周报》执行主编。 朝西,又名张向东,3G门户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毕业。 曾帅,又名曾岁春,十年数码专业玩家,深入钻研数百款手机。
文摘
序言
我得承认,《我手机》这本书,它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手机的书,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其实是一本关于“我们”的书。这本书,它所探讨的,不仅仅是手机本身,更是手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思维模式,甚至是我们的情感连接。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信息流”的描述。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手机屏幕上不断滚动的信息,如同潮水一般涌来,让我们应接不暇。我们被迫在这股信息洪流中,快速筛选、判断、消化。这让我回想起,以前获取信息的方式,多么的单一和缓慢。而现在,手机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能力。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这种海量信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信息误导,不被情绪化的内容裹挟。这本书,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问题,引发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做一个更明智的“信息消费者”。
评分读完《我手机》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手机的看法,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总觉得手机就是个工具,用完了就放一边,或者觉得它是个消耗时间的“黑洞”。但这本书,它让我看到了手机背后所蕴含的,我们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在使用它时所产生的各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碎片化时间”的讨论。我们常常抱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思考。但手机,恰恰提供了无数个“碎片化”的时间窗口。上下班的路上,排队等待的间隙,午休的片刻,这些原本可能被视为“浪费”的时间,因为手机的存在,都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我开始尝试利用这些时间,听听播客,看看新闻,或者学习一些课程。这本书,并没有说一定要这样,但它巧妙地引导我,去发掘手机在这些“碎片化”时间里,所能带来的价值。它让我觉得,手机不是在“偷走”我的时间,而是给了我重新“定义”时间的机会。
评分我不得不说,《我手机》这本书,以一种我未曾预料到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道理,而是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让我自己去体会,去思考。我记得其中一章,讲的是手机里的“照片”所承载的记忆。作者描述了,一张张照片,不仅仅是像素的堆砌,更是时间定格的瞬间,是情感的载体。 我翻看自己的手机相册,里面有我儿子的成长瞬间,有和朋友们的聚会合影,有旅行时看到的壮丽风光。这些照片,手机不仅仅是存储它们,更是将它们串联起来,成为我生命旅程的剪影。每当我在手机里看到某张照片,那些当时的情景、感受,仿佛一下就鲜活起来。作者也提到了,有时候,我们过度依赖手机拍照,反而忽略了当下的体验,这让我警醒。但他也反过来问,如果当时没有手机,那些珍贵的瞬间,是否就会悄无声息地从指缝间溜走?这本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总能在你觉得某个观点已经很清晰的时候,又抛出另一个角度,让你陷入更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它真的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以前,我可能只是把手机当做一个工具,一个用来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的工具。但《我手机》这本书,它让我看到了手机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更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情感的延伸,是我们记忆的载体。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手机里的“应用程序”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以前,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实体工具来完成某件事情,比如看地图,需要纸质地图;要查公交,需要等车牌;要付款,需要钱包。但现在,手机里的各种App,几乎可以满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需求。这种便利性,是前所未有的。它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专注于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但同时,我也从中反思,我们是否过度依赖这些App,是否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它提出的问题,总能让我产生共鸣,并引发我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手机”这个词的含义。我们常常说“低头族”,带着一种道德上的评判,仿佛玩手机就等同于堕落。但《我手机》这本书,它剥离了这些标签,以一种更加纯粹和客观的视角,去探讨手机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它没有回避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信息过载、社交隔离的隐忧,但它更着重于展现手机作为一种工具,如何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可能性。 书中有一个关于“连接”的篇章,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描绘了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如何通过手机上的视频通话,看到彼此的面容,听到彼此的声音,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这种跨越地理障碍的亲密感,在过去是多么难以想象?我想到我自己的家人,远在另一个城市,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通过视频聊天,看着他们熟悉的面容,听着他们的絮叨,那种安心感,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书里也讲到了社交媒体,它让原本孤立的个体,找到了共同的兴趣,组成了虚拟的社群,分享知识,传播思想。这本书让我明白,手机的“连接”功能,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更是情感和精神层面的纽带。
评分我必须得承认,《我手机》这本书,它的立意真的非常独特。它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手机对社会的影响,也没有去讨论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聚焦于“我”,聚焦于我们普通人,在与手机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点点滴滴。 书里有一个关于“指尖上的世界”的描述,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描绘了,我们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点击、输入,这些细微的动作,是如何连接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数字世界。每一次的滑动,都可能开启一次新的探索;每一次的点击,都可能带来新的惊喜。这种“指尖上的操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却是我们与数字世界交互最直接、最频繁的方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与这个数字世界紧密相连。这本书,它让我重新认识到,手机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设备,它更是我们身体的延伸,是我们意识的拓展。
评分这本书,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手机使用行为中的种种细节,而这些细节,我们平时几乎不会去关注。它并没有给我任何“你应该这样做”的指示,反而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呈现”。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描绘的是人们在公共场合,即使身处同一空间,却各自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仿佛咫尺天涯。 这让我联想到我自己在地铁上、咖啡馆里的经历。身边的人,各自低着头,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滑动,偶尔发出几声轻响。曾经,我也会觉得有点孤单,有点不适应这种“原子化”的社交状态。但这本书,它用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解释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之归结为“冷漠”,而是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等多个维度去解读。它让我明白,这种“各自独立”的沉浸,也许并非全然负面,它也可能是一种个人空间的获得,一种信息获取的便捷,一种情感连接的新方式。它让我不再那么轻易地去评判,而是尝试去理解。
评分说实话,当我在书店看到《我手机》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心想,手机这东西,我天天用,还能有什么新鲜事儿?但这本书,它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把我拉进了它的世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和手机的关系。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虚拟与现实”的章节。作者并没有把虚拟世界描绘成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幻境”,而是强调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模糊边界。我们通过手机,可以与远方的朋友交流,可以参与线上的讨论,可以体验虚拟的游戏。这些“虚拟”的体验,同样能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塑造我们的认知,甚至改变我们的行为。我想到我自己,有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有趣的观点,或者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和态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手机所构建的虚拟世界,并非与我们现实生活割裂开来,而是一种共生、交织的关系。
评分说真的,《我手机》这本书,它真的给了我太多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手机的书,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一本关于“我们”的书。 书中关于“隐私”的讨论,让我印象格外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去渲染恐惧,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理性的态度,去探讨我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他提到,我们每一次的使用,每一次的点击,都可能在网络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构成了我们的数字画像。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本书,它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但它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它让我明白,在使用手机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享受服务,也在参与一场关于“数据”和“隐私”的博弈。
评分天哪,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叫做《我手机》的书,这名字听着就透着一股子亲切劲儿,仿佛这本书就是为我们这些每天离不开手机的人量身定做的。拿到手的时候,我还在犹豫,毕竟手机这东西,我们太熟悉了,熟悉到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再值得挖掘的了。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上来就讲什么枯燥的技术原理,也不是什么“如何成为手机达人”的教学手册。相反,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用一种极其生活化、却又充满智慧的笔触,缓缓道来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留下的印记。 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描述的是深夜里,手机屏幕那微弱的光亮如何陪伴着失眠的人,如何成为他们与世界唯一的连接。那种孤独,那种在寂静夜色中,屏幕上跳跃的文字和图片所带来的慰藉,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自己无数个深夜,在手机屏幕前辗转反侧,看着朋友们的朋友圈动态,或是刷着短视频,试图驱散内心的空虚。作者没有批判,也没有劝诫,只是静静地观察,然后用文字将这种普遍的、却又常常被忽略的体验呈现出来。这让我意识到,手机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电子设备,它承载了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思念,我们的挣扎,甚至是我们逃避现实的港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