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电子学会史
定价:56.00元
作者:中国电子学会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313053336
字数:358000
页码:3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本丛书以中国部分知名学会为研究对象,细述学会发展历史,梳理学会发展脉络,刻画学会杰出同仁。同时,对学会的人文往事、组织结构、知名奖项、国际交流等方面作了翔实的介绍,以助于公众对科学组织和科学活动的理解。本丛书是首部系统研究科技学会史的著作,填补了中国出版界的一页空白。 本书是《中国学会史丛书》之一,可供电子信息和科技界有关部门及工作者、各学会相关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为外学术交流的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学会史丛书》之一。
本书是一部记述中国电子学会建立与发展历程的专著。书中不但重点对学会的初创情况、发展过程、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分支机构等专门介绍,还特别收录了记述学会重大活动情况的大事记、名人与学会发展的丰富资料和一些极有史料价值的历史照片。旨在反映学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概况及其在中国电子界中发挥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中国电子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学术团体之一,仅以此书的编著出版,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和中国电子学会成立46周年。本书可供电子信息和科技界有关部门及工作者、各学会相关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为外学术交流的参考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国电子学会(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CIE),是由电子信息界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依法登记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团,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挂靠在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电子学会于 1962年在北京成立。中国电子
文摘
序言
当我看到“中国电子学会史”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的电子科技工作者们的形象。我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学会本身的发展历程,更在于它能够折射出无数个体在中国电子科技发展大潮中的奋斗与贡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能够穿插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展现那些老一辈电子专家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研攻关的。我更希望看到,学会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个平台,能够汇聚、培养、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电子科技人才,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献给中国电子科技工作者的群像史,是一份珍贵的时代记忆。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勾勒出宏大叙事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当它涉及到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领域时。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样一本“史诗”级作品的期待。想象一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片空白的电子工业基础,到改革开放后,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到如今在诸多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这期间有多少艰辛的探索,多少智慧的结晶,多少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这本书,我想正是对这一波澜壮阔历程的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或是列举了几项重要的技术突破,更可能触及到的是那些推动历史车轮滚动的具体人物、组织机构,甚至是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精神特质。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普及,它更像是一部献给中国电子科技工作者们的史诗赞歌,是对那个年代集体智慧和奋斗精神的致敬。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些冰冷的科技数据和晦涩的技术名词背后,是怎样鲜活的人物故事和时代烙印。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特定领域默默耕耘、推动行业发展的组织。中国电子学会,作为一个在中国电子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组织,其发展历史无疑是中国科技进步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梳理学会的成立背景、发展演变,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我尤其关注学会是如何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行业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的,以及它如何在中国电子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出版,我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组织的历史契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子科技发展的驱动力和内在逻辑。
评分我一直对“百年老店”式的企业或组织的历史很感兴趣,因为它们往往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以及无数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电子学会,虽然不能用“百年”来形容,但其历史也足以让人回味。这本书,我想就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这段历史的大门。我非常期待它能够详细地介绍学会的创立过程,在最初艰难的岁月里,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我还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会是如何适应时代的变迁,如何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应对国家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人物,他们的远见卓识,他们的不懈努力,共同塑造了中国电子学会今天的样子。这是一段需要被铭记和学习的历史,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学会”这类组织的历史,一直抱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有时候觉得,它们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或者是一种松散的联系,是否真的能对一个行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存疑。但是,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中国电子学会史”这几个字,却又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奇。电子学会,作为一个汇聚了行业内顶尖人才的组织,它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单纯的学术交流平台,还是在背后起到了更深层次的引导、规范甚至推动作用?我想,这本书会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它可能会记录学会的成立初衷,发展的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中国电子工业的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学会的成长轨迹,并证明其在推动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那将是对我固有认知的一种颠覆,也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习体验。
评分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偏好,往往在于它们能够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这本书,聚焦于“中国电子学会史”,无疑触及到了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环。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剖析学会的组织架构、决策机制,以及其在推动电子技术普及、人才引进、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具体作用。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学会是如何与国家政策相结合,是如何汇聚行业智慧,从而为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也许,这本书会记录下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揭示出一些重要的决策过程,从而让我对中国电子科技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推动一个重要产业发展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力量的深入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一眼看上去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深邃的蓝色作为主色调,搭配烫金的“中国电子学会史”几个大字,有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活力的视觉冲击力。字体选择也很考究,既有传统书籍的稳健,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我尤其注意到,封面上那些看似抽象的线条和几何图形,似乎在隐喻着电子技术发展的脉络,从最初的简陋信号传递,到如今复杂精密的集成电路,这种设计上的匠心,足以让任何一位对电子科技抱有好奇心的人,在翻开它之前,就已经被深深吸引。就凭这封面,我就觉得这本书一定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技术演进的缩影,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出版社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本身也自带一种学术严谨的光环,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外在就已经散发出强大吸引力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电子科技发展史的窗口,等待着我去仔细打量和深入挖掘。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气质所打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往往在内容质量和装帧设计上都有着极高的标准,这一点在这本书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泛黄的封面色彩,到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安排,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专业感。我知道,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其价值往往在于其对史料的准确引用、对事件的客观呈现,以及对因果关系的深入分析。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事件的背景,分析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甚至能够触及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对电子科技发展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电子学会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最终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内在机制的窗口,让我看到那些推动技术进步的复杂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评分对于一本关于“学会史”的书籍,我通常会带着一种求证的心态去审视。很多时候,学会的成立和发展,更多的是一种行业内的自发组织,其影响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其成员的质量和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中国电子学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它是否能够有效地整合行业资源?是否能够成功地推动技术交流和创新?是否能够有效地影响行业政策的制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和客观的分析,为我解答这些疑问,让我看到中国电子学会在中国电子科技发展史上,是否真正地“史”之有据,功之可考。如果它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ISBN号9787313053336,加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信息,让我联想到这是一本具有相当学术分量的作品。我对这类书籍的期待,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解一些基本事实层面,而是更倾向于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中国电子学会的成立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在国家大力发展工业的年代,学会是如何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的?在改革开放之后,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学会又是如何引领行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国际交流的?这些问题,都蕴含着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信息。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权威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中国电子学会是如何从一个初生的组织,成长为今天影响深远的行业领导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