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父母给孩子好的教育
定价:29.8元
作者:潘鸿生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63943470
字数:227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好的人生。给孩子好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综合素质、人格塑造、情商培养、谋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们的学校目前还只是一个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场所,很多教育使命学校还没有承担起来,更何况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要积极地给自己的孩子补上这重要的一课。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成才、成人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目标。家教如果从育人人手,更有利于成人,成人又会促进成才。
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 “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的大提琴家”
面对求教成功之法的年轻人,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回答道: “先成为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的大提琴家。”在卡萨尔斯眼里, “成人”是任何阶段成功的前提。“成人”对于成功人生的重大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教育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成为能够自立于社会、也有益于社会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努力挖掘孩子的某些潜能,使他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这就是在“人的教育”之上的“人才教育”。因此,正确的子女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教育孩子成为一个人;其二,培养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如果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品德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所以,现在的家长更要转变观念,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不仅在知识方面要教育,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上、品德上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
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先决条件。成人亦是成才的先决条件,我们不要把先后颠倒,那样物极必反,反而不能成大器。现在很多家长往往忽视成人教育,只知道成才教育。那样对孩子永远是一个错误的抉择。
……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逻辑的推进如同高手棋局,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绝不拖泥带水。它不是那种章节之间松散堆砌的合集,而是一个严密的体系。从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石开始,逐步深入到习惯养成、情绪管理,最后落脚到价值观的引导,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脉络可循。更绝妙的是,在每一个核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总会紧接着提供一套可操作的“行动方案”,这些方案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细致到可以立即在下一次家庭互动中尝试的脚本。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极大地降低了父母执行新方法的门槛,让人读完后不是迷茫,而是充满了“今天就可以开始改变”的积极行动力。
评分语言风格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极其克制和富有远见的,它成功地避开了当前育儿圈中常见的“焦虑贩卖”倾向。作者的语气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心胸开阔的智者在和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平等的对话。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语,更多的是提供可能性和选择的框架,尊重了每个家庭的独特性。这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调,反而比那种激烈的、要求立竿见影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在读完那些强调“完美父母”的著作后,这本书带来的更像是一种释然和自我接纳,它教会我们在不完美的常态中,如何实现最好的教养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吸引人的,封面色调沉稳又不失温暖,那种淡淡的米白色背景,配上恰到好处的字体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踏实可靠的氛围。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纸张的选择,触感细腻,墨色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整体的开本拿在手里分量适中,无论是居家阅读还是随身携带都非常方便。装订工艺也看得出是用心了,每一页都翻得很顺畅,完全没有那种廉价书籍的生硬感。光是捧着它,就好像已经吸取了一部分它所倡导的那种从容和有条理。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严谨程度吧,至少在视觉和触觉上,它已经成功地在我心中建立了一个高品质的初步印象,让人充满期待去探索里面的智慧。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教育的长期主义”这一概念的强调。它不像市面上许多畅销书那样,只关注短期行为矫正和即时效果,而是将教育视为一项需要持续投入、回报周期极长的工程。书中对“耐心”的阐释,就不仅仅是简单地等待孩子长大,而是关于如何在这种漫长的等待中,保持自身成长的节奏和清晰的认知定位。这种宏大的教育观,瞬间拔高了这本书的格局,让人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反复和挫折时,能够退一步,用更广阔的时间维度去审视当下的每一个小风波。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育儿技巧,更是一种成熟的人生观和家庭哲学。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在论述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极度贴近现实生活的细腻观察力。它不像很多育儿书籍那样,只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几乎能让人感同身受的家庭场景切入,让你在阅读时不断地自我反思:“天哪,我好像就是这么做的!” 比如,书中对“有效倾听”和“无效说教”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描绘。它没有简单地指责父母的错误,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心理机制,让我们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为孩子好”,其实是无意中设置了沟通的障碍。这种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顿悟”的时刻,感觉作者真的深入田野调查过千家万户的真实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