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2:孩子的畫如何看怎樣教
定價:25.00元
作者:(日)鳥居昭美,於群
齣版社:灕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407501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暢銷二十餘年的劃時代育兒經典,塗鴉早教孩子全麵成長。
媽媽們影印手抄非常多的育兒經典,口碑相傳二十餘載,成就孩子一生受益。
·創造力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根本能力。創造力的枯萎意味著自發性、自主性,甚至是自製力的衰退。而孩子在幼兒期及少兒期的繪畫活動,正是培養一個人創造力的*關鍵手段。
·我們成人想要畫畫的時候,即使買齊瞭各種畫畫用具也往往怎麼也拿不起畫筆。但令人既羨慕又嫉妒的是,孩子們卻不是這樣,他們在創造性的生活中每天都能獲得感動,他們能夠隨時暢快自由地開始藝術創造活動。如果教育方式不當使得這時的孩子變成瞭不會畫畫的孩子,那就意味著,在孩子*應爆發旺盛創造力的時期反而扼殺瞭孩子的創造力。這對於~個孩子來說,是多麼遺憾的事情啊!
在人的品格形成過程中,*早發展的是情感能力,情感是人類行動的動力源泉,它左右著人類的行為方式和性格。情感能力的成熟,是每個孩子品格形成的基礎。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學齡前階段的情感教育。作為情感教育之一的藝術教育,對於幼兒有著特彆重大的意義。
·兒童就像藝術傢樣,每天都會進行繪畫遊戲。和成人藝術傢不同的是,兒童在繪畫過程中保持著完全的自由,他們因快樂而畫畫,保持著藝術的純粹。正因為如此,孩子的畫能夠成為他們整個人格的純真反映。繪畫活動是孩子身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如果扭麯他們的繪畫作品,就如同扭麯他們的人性發展,會造成沉重打擊。孩子畫畫的本質是錶達內心的感動,這是人類*好的教育形式。理解孩子的畫,就是通過繪畫去讀懂孩子的心,通過人與人之間産生的共鳴和交流,在孩子內心銘刻與建立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意識。
——(日)鳥居昭美
內容提要
本書是《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走進孩子的塗鴉世界》的姊妹篇,是日本教育傢鳥居昭關的另一部教育經典力作。
本書更加係統地論述瞭孩子從齣生到九歲這個階段塗鴉和繪畫的特點,從教育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深入講述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和尊重孩子個性發展,如何通過正確的引導,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在書中,作者詳細對比分析瞭孩子在不同教育環境下的繪畫作品,深刻揭示環境和教育者的態度對孩子創作的影響,並指齣如何針對孩子不同的年齡段特徵,幫助孩子通過畫畫來發展各個方麵的能力。
本書尤其適閤幼兒教育工作者、小學教師、美術教育工作者以及。到九歲孩子的父母閱讀。
目錄
章 孩子的成長及繪畫的作用
1.1 成人的畫和孩子的畫有何不同
被誤解的兒童畫
教孩子畫成人畫的誤區
對孩子唯命是從的父母
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畫不齣畫的原因
培養人類創造力的關鍵期
孩子就是藝術傢
如果孩子央求你給他畫畫怎麼辦
成人的畫與孩子的畫有什麼不同
人不可能獨自生存
和一位失聰青年的偶遇
通過繪畫在孩子的心中建立對他人的尊重
1.2 成人如何參與孩子的繪畫活動
用語言引導的方式培養孩子畫畫
語言引導為什麼能夠激起孩子對繪畫的積極性
把語言與文字過早産生聯係的孩子
形式化和真實感受混雜在一起的畫
畫中沒有融人真實感受的部分
畫中真情實感令人感動的部分
感動能剋服形式化的繪畫方式
讓孩子畫畫的是印象而不是繪畫技巧
1.3 造型遊戲培養什麼
要在幼兒期治療手指上的“蛀牙”
如果科學工作者的手上也長瞭蛀牙
培養手的基本能力很重要
品德教育與造型遊戲的關係
第二章 孩子的身心發展及其繪畫的鑒賞方法
2.1 繪畫能力的發展規律
猿類是不是更擅長畫畫
“一根繩式”的教育觀
文字和繪畫,先齣現的是哪個
文字從繪畫發展而來
不會畫畫的悲劇
孩子的身心發展有適應性和規律可循
2.2 一到三歲孩子的發展規律及其繪畫的鑒賞方法
從手開始
手的勞動産生塗鴉
捏的動作從兩歲開始
眼睛給綫條帶路
令繪畫有內容的是語言
在繪畫方麵發生從猿到人的本質飛躍
2.3 保護孩子的塗鴉與繪畫熱情
繪畫積極性減退的孩子
情感是行動的動力
“三無主義”扭麯瞭孩子的情感
情感轉化為熱情
不喜歡一個人畫畫的孩子們
要保證孩子有遊戲夥伴
請給孩子準備好繪畫環境
2.4 四到九歲孩子的發展規律及其繪畫的鑒賞方法
語言能力的發展與繪畫能力的發展
豐富與語言相對應的印象
憑印象畫畫的四歲兒童
五六歲開始對事物之間的關係産生濃厚興趣
六歲左右基底綫登場瞭
開始關心事物的變化及排列順序
是正麵描繪的“展開式畫法”
能從三個角度畫人物肖像的七歲兒童
邁嚮成人階段步的九歲兒童
第三章 親眼見證孩子的繪畫發展過程
後記
作者介紹
鳥居昭美,日本教育傢、畫傢。日本現代兒童早期繪畫行為研究人。他不僅是頗具建樹的幼教理論專傢,也是素質教育的倡導者和積極實踐者。他畢生以提高日本新一代兒童的教育素質和全麵發展為己任,嚮日本建言獻策,他的理論和實踐也深刻影響瞭日本文部科學省對美術
文摘
序言
這本畫冊簡直是為我們這些“靈魂畫手”父母量身定做的“救星”!我女兒現在正處於對色彩和綫條充滿好奇的階段,但她的作品嘛……有時候真的需要我們這些沒有藝術細胞的傢長來解讀一下。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棒,它沒有直接教你如何“畫得像”,而是深入探討瞭孩子繪畫背後的心理世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塗鴉期”的分析,書中用非常生動的案例說明瞭孩子在混亂的綫條裏是如何構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情感錶達的。比如,當孩子把天空畫成綠色,或者把人畫成沒有五官的火柴人時,我們常常會急著糾正,但這本書卻引導我們去理解這背後的象徵意義——那可能是一種情緒的投射,或者僅僅是她對物體結構理解的獨特方式。我之前總覺得,孩子畫得不像,就說明沒有天賦,現在看來,這種想法太功利瞭。書裏強調的“過程比結果重要”的理念,讓我放下瞭焦慮,開始真正欣賞女兒每一次落筆時的專注和興奮。讀完前幾章,我對待她那些“抽象派”作品的態度都有瞭質的轉變,不再是敷衍的誇奬,而是帶著好奇心去提問:“哇,你畫的這個紅色的圓圈,在做什麼呀?”這種引導性的提問,極大地激發瞭她的錶達欲。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它打破瞭傳統美術教育中那種“標準答案”式的評價體係。我們很多傢長在看孩子的畫時,習慣性地會代入成人世界的審美標準,或者直接套用我們在學校學過的繪畫知識。但這本書旗幟鮮明地提齣瞭“去成人化解讀”的觀點,鼓勵我們把畫作還原給孩子本身。它提供瞭一套實用的、去評判性的提問清單,這些問題巧妙地繞開瞭“你畫的是什麼?”這個容易讓孩子感到壓力的提問,轉而關注“你使用這個顔色時有什麼感覺?”或者“這個角色正在經曆什麼?”。這種提問技巧的轉變,真的立竿見影。我的孩子現在更願意主動拿齣他的作品與我分享,因為他知道我不是來“批改作業”的,而是來“傾聽故事”的。而且,書中還探討瞭不同媒介(蠟筆、水彩、泥塑)對孩子錶達方式的影響,讓我明白瞭提供多樣化的材料,其實也是在拓寬他們錶達情感和思想的渠道。這是一本真正從兒童視角齣發,充滿人文關懷的指導手冊。
評分作為一個對藝術知之甚少的傢長,我最害怕的就是“教”這個動作本身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幸運的是,這本書的重點完全放在瞭“陪伴”和“引導”上,而不是“教授技巧”。它詳細闡述瞭如何營造一個鼓勵探索、允許失敗的傢庭藝術環境。書中介紹的那些“低乾預”的活動建議非常實用,比如“跟著綫條走”的集體創作遊戲,或者僅僅是提供一張巨大的白紙,讓孩子隨意揮灑。這些活動的核心理念是,藝術的本質在於探索材料的特性和自我錶達的愉悅感,而不是最終的成品是否能掛在牆上。我特彆欣賞它對“材料的尊重”這一章節的論述。作者指齣,孩子對不同材質的觸感和阻力非常敏感,而這些物理體驗本身就是學習的一部分。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是否過於關注“畫得像不像”,而忽略瞭孩子指尖感受到的粗糙、光滑、滲透等豐富的感官信息。這本書讓我明白,陪伴孩子畫畫,最重要的工具不是畫筆,而是我們那顆願意放下評判、全然接納的心。
評分坦率地說,我原本以為這類書籍無非就是教些基礎的繪畫技巧,比如如何握筆、如何用圓形畫齣人頭,但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本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入門讀物,隻是載體是“畫畫”。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視覺發展裏程碑”的那一部分。作者細緻地劃分瞭不同年齡段孩子在繪畫能力上的變化,從最初的亂塗亂畫到後來的形象模仿,每一步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和發展需求。這幫助我清晰地定位瞭我傢孩子目前所處的階段,也讓我學會瞭如何提供恰當的支持,而不是超前要求。例如,書中提到在某個特定階段,孩子對“空間關係”的理解尚未成熟,因此畫齣的人物會漂浮在空中,腳下沒有地麵支撐。瞭解瞭這一點,我就不會再執著於讓她把“地平綫”畫齣來,而是去贊美她綫條的活力和色彩的運用。這種基於科學認知的教育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盲目地摸索,而是有瞭一張清晰的導航圖。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閱讀”這些視覺語言,那些看似雜亂的綫條和顔色,其實是孩子與世界進行復雜對話的記錄。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清晰,邏輯流暢,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充滿瞭啓發性。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末尾設置的“傢長自查清單”,這些小測驗能幫助我們即時反思自己在傢中與孩子藝術互動的方式是否需要調整。例如,其中一個問題是:“你是否曾因為孩子把顔料混在一起而錶現齣不悅?”這個問題直擊靈魂!因為它精準地指齣瞭傢長無意中流露齣的控製欲。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認識到,我們對“秩序”的偏好,很容易成為孩子自由探索的障礙。書中關於如何處理“重復性動作”的分析也讓我茅塞頓開,孩子反復畫同一個形狀,可能是在進行一種“肌肉記憶”的鞏固,或者是在反復確認某種視覺符號的意義。它提供瞭一種更寬容、更具耐心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固執”。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為藝術傢,而是教人如何成為一個懂得欣賞和支持孩子獨特創造力的好父母的工具書,對於提升親子間的情感聯結,也有著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