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2:孩子的画如何看怎样教
定价:25.00元
作者:(日)鸟居昭美,于群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407501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畅销二十余年的划时代育儿经典,涂鸦早教孩子全面成长。
妈妈们影印手抄非常多的育儿经典,口碑相传二十余载,成就孩子一生受益。
·创造力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根本能力。创造力的枯萎意味着自发性、自主性,甚至是自制力的衰退。而孩子在幼儿期及少儿期的绘画活动,正是培养一个人创造力的*关键手段。
·我们成人想要画画的时候,即使买齐了各种画画用具也往往怎么也拿不起画笔。但令人既羡慕又嫉妒的是,孩子们却不是这样,他们在创造性的生活中每天都能获得感动,他们能够随时畅快自由地开始艺术创造活动。如果教育方式不当使得这时的孩子变成了不会画画的孩子,那就意味着,在孩子*应爆发旺盛创造力的时期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这对于~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在人的品格形成过程中,*早发展的是情感能力,情感是人类行动的动力源泉,它左右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性格。情感能力的成熟,是每个孩子品格形成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龄前阶段的情感教育。作为情感教育之一的艺术教育,对于幼儿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儿童就像艺术家样,每天都会进行绘画游戏。和成人艺术家不同的是,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保持着完全的自由,他们因快乐而画画,保持着艺术的纯粹。正因为如此,孩子的画能够成为他们整个人格的纯真反映。绘画活动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如果扭曲他们的绘画作品,就如同扭曲他们的人性发展,会造成沉重打击。孩子画画的本质是表达内心的感动,这是人类*好的教育形式。理解孩子的画,就是通过绘画去读懂孩子的心,通过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共鸣和交流,在孩子内心铭刻与建立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意识。
——(日)鸟居昭美
内容提要
本书是《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的姊妹篇,是日本教育家鸟居昭关的另一部教育经典力作。
本书更加系统地论述了孩子从出生到九岁这个阶段涂鸦和绘画的特点,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讲述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和尊重孩子个性发展,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在书中,作者详细对比分析了孩子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绘画作品,深刻揭示环境和教育者的态度对孩子创作的影响,并指出如何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特征,帮助孩子通过画画来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
本书尤其适合幼儿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美术教育工作者以及。到九岁孩子的父母阅读。
目录
章 孩子的成长及绘画的作用
1.1 成人的画和孩子的画有何不同
被误解的儿童画
教孩子画成人画的误区
对孩子唯命是从的父母
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孩子画不出画的原因
培养人类创造力的关键期
孩子就是艺术家
如果孩子央求你给他画画怎么办
成人的画与孩子的画有什么不同
人不可能独自生存
和一位失聪青年的偶遇
通过绘画在孩子的心中建立对他人的尊重
1.2 成人如何参与孩子的绘画活动
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培养孩子画画
语言引导为什么能够激起孩子对绘画的积极性
把语言与文字过早产生联系的孩子
形式化和真实感受混杂在一起的画
画中没有融人真实感受的部分
画中真情实感令人感动的部分
感动能克服形式化的绘画方式
让孩子画画的是印象而不是绘画技巧
1.3 造型游戏培养什么
要在幼儿期治疗手指上的“蛀牙”
如果科学工作者的手上也长了蛀牙
培养手的基本能力很重要
品德教育与造型游戏的关系
第二章 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2.1 绘画能力的发展规律
猿类是不是更擅长画画
“一根绳式”的教育观
文字和绘画,先出现的是哪个
文字从绘画发展而来
不会画画的悲剧
孩子的身心发展有适应性和规律可循
2.2 一到三岁孩子的发展规律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从手开始
手的劳动产生涂鸦
捏的动作从两岁开始
眼睛给线条带路
令绘画有内容的是语言
在绘画方面发生从猿到人的本质飞跃
2.3 保护孩子的涂鸦与绘画热情
绘画积极性减退的孩子
情感是行动的动力
“三无主义”扭曲了孩子的情感
情感转化为热情
不喜欢一个人画画的孩子们
要保证孩子有游戏伙伴
请给孩子准备好绘画环境
2.4 四到九岁孩子的发展规律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语言能力的发展与绘画能力的发展
丰富与语言相对应的印象
凭印象画画的四岁儿童
五六岁开始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
六岁左右基底线登场了
开始关心事物的变化及排列顺序
是正面描绘的“展开式画法”
能从三个角度画人物肖像的七岁儿童
迈向成人阶段步的九岁儿童
第三章 亲眼见证孩子的绘画发展过程
后记
作者介绍
鸟居昭美,日本教育家、画家。日本现代儿童早期绘画行为研究人。他不仅是颇具建树的幼教理论专家,也是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他毕生以提高日本新一代儿童的教育素质和全面发展为己任,向日本建言献策,他的理论和实践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美术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艺术知之甚少的家长,我最害怕的就是“教”这个动作本身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幸运的是,这本书的重点完全放在了“陪伴”和“引导”上,而不是“教授技巧”。它详细阐述了如何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允许失败的家庭艺术环境。书中介绍的那些“低干预”的活动建议非常实用,比如“跟着线条走”的集体创作游戏,或者仅仅是提供一张巨大的白纸,让孩子随意挥洒。这些活动的核心理念是,艺术的本质在于探索材料的特性和自我表达的愉悦感,而不是最终的成品是否能挂在墙上。我特别欣赏它对“材料的尊重”这一章节的论述。作者指出,孩子对不同材质的触感和阻力非常敏感,而这些物理体验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是否过于关注“画得像不像”,而忽略了孩子指尖感受到的粗糙、光滑、渗透等丰富的感官信息。这本书让我明白,陪伴孩子画画,最重要的工具不是画笔,而是我们那颗愿意放下评判、全然接纳的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逻辑流畅,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充满了启发性。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家长自查清单”,这些小测验能帮助我们即时反思自己在家中与孩子艺术互动的方式是否需要调整。例如,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是否曾因为孩子把颜料混在一起而表现出不悦?”这个问题直击灵魂!因为它精准地指出了家长无意中流露出的控制欲。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认识到,我们对“秩序”的偏好,很容易成为孩子自由探索的障碍。书中关于如何处理“重复性动作”的分析也让我茅塞顿开,孩子反复画同一个形状,可能是在进行一种“肌肉记忆”的巩固,或者是在反复确认某种视觉符号的意义。它提供了一种更宽容、更具耐心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固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艺术家,而是教人如何成为一个懂得欣赏和支持孩子独特创造力的好父母的工具书,对于提升亲子间的情感联结,也有着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评分这本画册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灵魂画手”父母量身定做的“救星”!我女儿现在正处于对色彩和线条充满好奇的阶段,但她的作品嘛……有时候真的需要我们这些没有艺术细胞的家长来解读一下。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棒,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画得像”,而是深入探讨了孩子绘画背后的心理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涂鸦期”的分析,书中用非常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孩子在混乱的线条里是如何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表达的。比如,当孩子把天空画成绿色,或者把人画成没有五官的火柴人时,我们常常会急着纠正,但这本书却引导我们去理解这背后的象征意义——那可能是一种情绪的投射,或者仅仅是她对物体结构理解的独特方式。我之前总觉得,孩子画得不像,就说明没有天赋,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太功利了。书里强调的“过程比结果重要”的理念,让我放下了焦虑,开始真正欣赏女儿每一次落笔时的专注和兴奋。读完前几章,我对待她那些“抽象派”作品的态度都有了质的转变,不再是敷衍的夸奖,而是带着好奇心去提问:“哇,你画的这个红色的圆圈,在做什么呀?”这种引导性的提问,极大地激发了她的表达欲。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中那种“标准答案”式的评价体系。我们很多家长在看孩子的画时,习惯性地会代入成人世界的审美标准,或者直接套用我们在学校学过的绘画知识。但这本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去成人化解读”的观点,鼓励我们把画作还原给孩子本身。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去评判性的提问清单,这些问题巧妙地绕开了“你画的是什么?”这个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的提问,转而关注“你使用这个颜色时有什么感觉?”或者“这个角色正在经历什么?”。这种提问技巧的转变,真的立竿见影。我的孩子现在更愿意主动拿出他的作品与我分享,因为他知道我不是来“批改作业”的,而是来“倾听故事”的。而且,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媒介(蜡笔、水彩、泥塑)对孩子表达方式的影响,让我明白了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其实也是在拓宽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渠道。这是一本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充满人文关怀的指导手册。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类书籍无非就是教些基础的绘画技巧,比如如何握笔、如何用圆形画出人头,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入门读物,只是载体是“画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视觉发展里程碑”的那一部分。作者细致地划分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在绘画能力上的变化,从最初的乱涂乱画到后来的形象模仿,每一步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需求。这帮助我清晰地定位了我家孩子目前所处的阶段,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提供恰当的支持,而不是超前要求。例如,书中提到在某个特定阶段,孩子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尚未成熟,因此画出的人物会漂浮在空中,脚下没有地面支撑。了解了这一点,我就不会再执着于让她把“地平线”画出来,而是去赞美她线条的活力和色彩的运用。这种基于科学认知的教育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地摸索,而是有了一张清晰的导航图。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阅读”这些视觉语言,那些看似杂乱的线条和颜色,其实是孩子与世界进行复杂对话的记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