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這條路上,*睏擾父母們的莫過於孩子的行為問題。孩子動輒哭鬧不止,整夜不眠不休,愛打人,愛咬人,喜歡啃咬各種隨手拈來的東西,和小夥伴閤不來,不能好好吃飯,鑽牛角尖,專和父母對著乾……麵對這些問題,父母*想知道的J是:“我該怎麼辦?”
本書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分析、解剖瞭孩子從齣生到6歲可能遭遇的各種行為問題,從斷奶睏難到睡眠紊亂,從亂咬東西到叛逆違拗,從3歲以後的入園焦慮到適應睏難等等,幾乎傢長*關心的孩子的行為問題,在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關於如何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很多傢長越來越意識到教育孩子的本質是要接納孩子、理解孩子,但具體怎麼理解孩子,如何接納孩子,似乎又是個難題。本書作者把自己的心理學背景和自己的養育實踐完美地結閤在一起,在如何共情孩子的感受,如何接納孩子的情緒方麵,以繪聲繪色的描寫,溫柔細膩的記錄,為我們呈現瞭一係列難能可貴的參照標準。
越溫和,越有力,應對0至6歲孩子的行為問題,不可用力過猛,不可操之過急;不過度關注,不刻意控製,而是要以溫和的態度陪伴孩子,以堅定的言語引導孩子。隻要你相信孩子,孩子J會很靠譜!這是本書的核心內容。
顯示全部信息
D1章 人生早期行為及心理習慣的初步養成
斷奶:建立安全依戀的關鍵一步·002
不可替代的母乳·002
孩子夜奶太頻繁正常嗎·003
斷奶的ZJ時機—2歲·005
母乳的心理營養比生理營養更重要·007
斷奶到底用什麼方式比較好·008
斷奶時,媽媽擺正心態更重要·009
睡眠:讀懂孩子鬧覺、睡眠紊亂背後的密碼·011
不堪其擾的寶寶鬧覺問題·011
嬰幼兒睡眠的特點和規律·012
抓住寶寶犯睏的“信號”·014
給孩子營造一個適宜入睡的環境·015
我是這樣調整寶寶的睡眠的·016
飲食:順其自然地讓孩子愛上自己吃飯·020
懶惰的媽媽,還是聰明的媽媽·020
從小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022
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自己控製飢飽·023
這樣做,孩子J不會養成挑食的習慣·023
不過度關注,不追著喂飯·024
行為習慣:有足夠的愛與信任,孩子J會很靠譜·026
為何媽媽們的美好期望總是適得其反·026
愛和陪伴是奠定孩子好習慣的基石·029
想要改變孩子,先要成長自己·031
孩子的好習慣是愛和支持滋養齣來的·032
情緒錶達:到底要不要延遲滿足·034
孩子哭瞭要不要抱·034
0~6個月,怎麼寵都不為過·035
定時喂養不是延遲滿足·037
科學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040
D2章 安全感的建立,關乎孩子的一生
6個月~3歲,J為重要的安全感建立期·044
警惕讓孩子“安心”的“過渡客體”·047
孩子有“陌生人焦慮”時,請給予支持·050
媽媽情緒穩定,寶寶更有安全感·052
D3章 讀懂孩子行為習慣背後的心理需求
探索行為爆發期,如何保證孩子的安全·058
孩子喜歡啃咬東西,不必焦慮·058
孩子對尖銳物品情有D鍾怎麼辦·060
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探索環境·062
堵不如疏,適D放手比阻止更重要·064
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比懲罰管用得多·068
愛扔東西,老掐人,孩子脾氣大怎麼辦·072
用正嚮的態度麵對孩子的“暴力”行為·072
溫和而堅定且錶裏如一的態度·076
切忌嗬斥或者假裝指責孩子·077
注意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080
孩子不願意分享,不一定是自私·082
彆輕易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簽·082
聽孩子的,把主動權還給孩子·084
保護好孩子的“自私心理”·085
選擇適D時機引導孩子分享·087
讓孩子學會承受被拒絕的挫摺·089
違拗,叛逆,有可能不是孩子不聽話·091
孩子變執拗是叛逆期到瞭嗎·091
孩子有意願,J讓他做自己·093
用共情、“事實 感受”的方式引導孩子·100
孩子單純有情緒時,用傾聽、共情的方式·101
傾聽、共情失靈時,嘗試“具體轉化”的方式·104
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107
不僅要事後反省,更要學會事前剋製·108
孩子老是磨磨蹭蹭,媽媽怎麼辦·110
著急的傢長眼裏總有一個磨蹭的孩子·110
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112
磨蹭有可能是孩子無聲的反抗·113
用遊戲來改變孩子“磨蹭”的問題·116
用故事來改變孩子“磨蹭”的問題·117
讀懂孩子的內心,纔能讀懂孩子的行為·118
D4章 用溫和的態度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
孩子發脾氣可能是應激反應·126
孩子再皮,再不聽話,也不能亂打亂罵·128
如何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131
替孩子說齣他的感受·131
情緒隻是內在需求的外化·133
積J傾聽,分辨孩子語言的弦外之言·135
有效陪伴,舒緩孩子的負麵情緒·137
用遊戲喚醒孩子的正麵情緒·139
彆再糾結孩子“膽小”或者“膽大”·145
勇敢並不是不知道害怕·145
遲疑不一定是害怕,可能是心裏有譜·147
彆害怕vs彆緊張·148
孩子勇敢的後盾是愛和接納·149
孩子不是不勇敢,隻是我們需要等待·151
孩子情緒不好時,傢長J彆雪上加霜瞭·153
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讓孩子更配閤·161
秩序和規則讓孩子更有安全感·161
采用“我—信息”來錶達自己的感受·164
接納情緒,不等於接納行為·168
D5章 孩子的問題少不瞭父母的推波助瀾
孩子小不能成為溺愛孩子的理由·174
沒有界限的愛,是傷人的子彈·177
父母“懶”一點兒,孩子更D立·181
疼愛無上限,行為有疆界·183
孩子的問題源頭都是父母的問題·185
有一種傷害叫作“彆人傢的孩子”·189
不苛求完美,盡量做一個好媽媽J可以瞭·194
D6章 Z好的養育是陪伴,Z好的陪伴需放手
陪伴,是用“心”跟隨·206
有質量的陪伴纔是Z好的愛·210
簡單而有質量的迴應也是陪伴·212
每天定一個親子時間·215
懂得孩子需要什麼,纔有高質量的陪伴·217
用高質的陪伴滋養高質量的親子關係·222
用傾聽打開孩子的心扉·223
共情孩子的感受·225
如何陪孩子玩遊戲·229
怎樣陪孩子讀書·231
接納是治愈孩子和自己Z好的方式·234
孩子專注玩兒的時候,我們做個旁觀者J好瞭·242
D7章 3~6歲在園期:做孩子的心靈導師
如何為孩子選擇幼兒園·250
公立幼兒園vs私立幼兒園·251
選擇私立幼兒園關鍵看什麼·252
入園前的心理準備怎麼做·254
放下你的焦慮,孩子纔不會焦慮·263
緩解分離焦慮的四個關鍵·267
允許孩子哭和允許孩子笑一樣重要·267
跟孩子約定好接送時間·269
分離要迅速、堅定、不拖拉·270
用愛和遊戲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271
如何恰D處理孩子間的打鬧行為·274
孩子被打怎麼辦·274
看看孩子是怎麼想的·275
為什麼害怕孩子被打·276
讓孩子成為自己問題的專傢·277
孩子是自己問題的專傢·277
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278
需要時,及時給予引導和支持·279
衝突是內化規則感的有利時機·284
“媽媽,幼兒園有個小朋友老打我”·287
“我喜歡跟他玩,隻是不喜歡他打人”·289
如何處理孩子下意識的一些小動作·292
顯示全部信息孩子不願意分享,不一定是自私
彆輕易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簽
很多時候,孩子的成長似乎是一瞬間的事,在不經意間J會從一個階段跨入另一個階段,例如,從咿咿呀呀到突然間蹦齣很多單詞,從一個一個蹦單詞到逐漸會說很多句子,進入語言爆發期(2歲左右),在很多媽媽看來,WQ是恍惚間的事。
而孩子的心理同時也在迅速地悄然地發生著變化,比如從聽話的乖寶寶突然變得喜歡說“不”(1歲半後,孩子自我意識開始發展的錶現)。
到瞭2歲左右,孩子很快又會進入另一個特殊的時期。這個時期Z常見的一個現象J是以前大方、從不護東西的小傢夥突然變得“自私”起來。這時,我們經常聽到傢長們這樣“教育”孩子:“他是你的好朋友,給他玩一會兒好不好?”孩子不願意,發脾氣瞭,傢長J會進一步誘導:“你彆這麼小氣,這麼小氣J沒有人願意跟你玩兒瞭。”或者:“好朋友之間要一起分享。”有些簡單粗暴的乾脆直接動手把孩子手中的玩具搶過來給彆的孩子,還理直氣壯地說:“不能這麼小氣,給弟弟玩一會兒,不然我J不喜歡你瞭。”諸如此類!
很熟悉吧?有的媽媽還會特彆不好意思地跟對方傢長說:“我傢孩子J是自私,不懂事。”或者很義正詞嚴地說:“不能養成他自私的毛病。”於是很多孩子J這樣被貼上瞭“小氣”“自私”的標簽。
那這到底是不是孩子太自私,又該如何妥D處理這種情況呢?
其實孩子齣現這種情況是再正常不過的,很多學者把孩子成長的這個階段稱為“物權敏感期階段”。
物權敏感期一般在孩子2歲左右齣現,其特點J是孩子老是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這種情況基本是在孩子開始區分齣“你、我、他”之後慢慢齣現的。這個時期的孩子的主要特點J是“自私”,不僅自己的東西不願意分享給彆人,Z親密的人比如媽媽也很難從他們手裏要到東西。同時,他們還經常拿著彆人的東西說:“這是我的!”
這些錶現並不是孩子變得“自私”瞭,而是孩子在探索物品跟他自身的關係,這個階段過渡得好會讓孩子形成正確的物品歸屬感和明晰的物屬界限。比如知道我的東西由我自己支配,彆人的東西由彆人支配。在這個基礎上,孩子長大後一般J不會隨便拿彆人的東西。
這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曆的階段。這個階段大概會持續2~4個月,有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聽孩子的,把主動權還給孩子
說白瞭J是理解和支持孩子的這種“自私”,他的東西由他自己來決定是否給彆的小朋友玩兒。
你很快J會發現,D主動權掌握在孩子手中時,他更願意分享,而一旦大人強迫,他反而更“自私”。
記得在可樂2歲多時,有一次我們在火車站碰到一個3歲半的男孩。兩個小傢夥很快玩到瞭一起。男孩手裏有兩輛玩具車,可樂很想玩兒。男孩媽媽跟他說瞭幾次,可男孩J是不願意給可樂玩兒。看他媽媽有點兒生氣,我趕緊對男孩說:“沒關係,你的東西你自己決定是否給弟弟玩兒。”然後我又對可樂說:“小哥哥現在還不願意分享他的玩具,你在一邊看他玩兒好不好?”可樂點瞭點頭。沒想到的是,男孩看瞭我一眼後,順手J把車遞給瞭可樂。
男孩媽媽D時特彆激動,她告訴我這是孩子從小到大D一次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其實,我做的隻是把主動權給瞭孩子自己。D孩子感受不到大人的強迫,可以由自己來做決定時,他的自主權得到瞭滿足,同時也知道這個東西是他自己的,彆人玩完瞭仍舊會還迴來,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是願意分享的。
保護好孩子的“自私心理”
也許,很多媽媽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傢孩子本來J什麼東西都霸占著,你要再保護他,他不J變得更自私瞭嗎?
恰恰相反,很多孩子的“自私”是因為他的物權敏感期沒有過渡好或者是因為傢長自己界限不清導緻的。
孩子早期是通過物品來認識這個SJ的。在孩子齣生以後到2歲左右心理意識、自主意識還未開始分化,但D他學會說“你、我、他”的時候,他的自主意識開始分化萌芽,如果這個階段他的物權敏感期能順利度過,那他在成長過程中在物品的歸屬問題上J知道:“哦,這個東西是我的,我可以自己處理。那個是他的,得經過同意纔可以動。”再經過反復的實踐,內在得到滿足,這種觀念纔會內化為道德層麵,不管是否有人看著,都知道彆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隨便動。
相反,如果這個階段過渡得不好,比如大人強迫孩子分享,不理解他們的這種特殊時期,孩子反而會變得“自私”和“小氣”。J如同我在火車站碰到的那個小男孩,D他感覺自己的東西自己都沒有辦法做主,可能隨時會被大人“送”給彆的小朋友玩兒,他J會焦慮,安全感會減弱,D然期望把所有東西都抓在自己手裏。
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叫丁丁,按我朋友的話說“這孩子特彆賴”。朋友好多次嚮我抱怨丁丁想要的東西一旦得不到J滿地打滾兒,能哭鬧半個小時;彆人想玩他的玩具也特彆睏難。有一次我到他傢去玩兒,丁丁不願分享自己的玩具,有個小朋友哭瞭。丁丁奶奶一把搶過他的玩具給瞭哭的那個小朋友,嘴裏還念叨著:“不要那麼小氣,看小朋友都哭瞭。”看到這裏,我突然覺得丁丁齣現這樣的行為不足為奇。如果奶奶長期這樣對待丁丁,他自然而然J學會瞭:噢,原來哭是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的。他對自己的東西沒有自主權,自然也不願意分享。
所以,在這個階段,傢長的態度很重要。D孩子願意分享時,可以適D誇奬一句:“寶貝,你很會分享啊。”如果不願意分享,那J尊重孩子的意願,保護好孩子這種不願意分享的“自私”狀態。道理很簡單,在孩子眼中Z喜歡的玩具不亞於咱們成年人Z喜歡的某輛車、某部手機、某個包、某雙鞋……我們Z喜歡的東西是不是也不願意隨便藉給彆人呢?能夠這樣想你J能理解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的心情瞭。
選擇適D時機引導孩子分享
那麼是不是這個階段什麼都不用做呢?D然不是!隻不過在引導孩子分享時要把握好時機,比如:
孩子想玩彆的小朋友的玩具時,可以趁機說:“他把玩具分享給你,高興嗎?下次你也可以跟他分享你的玩具。”不要過多強調,提一兩句即可。
若碰到彆的小朋友也不願意分享,可以試著提示他:“你拿你的玩具跟他換試試。”這樣孩子也J學會瞭交換和分享。
D然,在這個基礎上,也可以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
可樂快4歲時,迷戀上瞭一把迷彩衝鋒玩具槍。這把槍除瞭他比較要好的朋友,彆的小朋友動都不讓動。因為有一次他把新買的一把槍藉給一個小朋友玩兒,結果那個小朋友卻不小心把槍給摔壞瞭。D時我不在場,但聽另一位在場的媽媽說,可樂D時的錶情特彆傷心,從來沒有見他有過那種錶情。似乎在這之後,他Z喜歡的這把迷彩槍J再不隨意給彆人玩兒瞭。
這個時期大概持續瞭一個月,我一直沒有做任何乾涉。有時候也有小朋友會跟我說想玩那把槍,不過我會告訴小朋友,那是可樂的槍,如果想玩兒可以自己跟可樂商量。
有YT,可樂碰到瞭很久沒在一起玩兒的軒軒。軒軒先拿齣自己的玩具給可樂玩兒,可樂玩兒瞭一會兒很快J還給瞭軒軒。後來軒軒提齣要玩可樂的槍,可樂馬上拒絕道:“不可以,我聽到緊急‘火情’瞭,要走瞭。”(他正在跟明明玩一個救火遊戲)然後騎上車J走瞭。
這時我覺得是時候跟可樂談一談這個問題瞭。睡覺前我對可樂說:“JT軒軒把他的玩具分享給你瞭,可是他後來想玩你的槍,你沒有給他玩兒,我看他還挺難過的。”
可樂迴答說:“我那時著急走,所以J沒給他玩兒。”我問:“哦,J是說,如果你不著急走,還是很願意跟他分享的,是嗎?”可樂說:“是啊。”我說:“可是他可能不知道啊,你可以跟他再說清楚一些……”可樂很快打斷我,說:“媽媽,我想到一個辦法瞭。”我說:“什麼辦法?”可樂說:“明天你接我時多帶幾件玩具吧,你不是說我的玩具我自己決定嗎?我的槍我自己還沒玩夠呢。”我說:“這麼說,槍你還是想要自己留著玩兒,D彆的小朋友想玩你的玩具時,你可以分享你的其他玩具?”可樂說:“對啊。”我肯定地說:“這個辦法挺不錯,那明天我給你多帶幾件玩具試試吧。”
J算到瞭4歲、5歲,甚至更大,孩子也會有自己Z喜歡的玩具,可能仍舊不願意分享給不太熟悉的小朋友。這種心理很正常,J好像閨密跟你藉錢,她一開口你J爽快給瞭。而一個不怎麼熟悉的朋友跟你藉錢,你是不是J要再三斟酌瞭?從這個角度來看你J能理解孩子的想法瞭。
雖然我沒有強製性地讓他去分享玩具,但這次談話我是“安插”瞭自己的價值觀和私心在裏麵的。我覺得他玩瞭彆人的玩具,也應該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彆人玩兒!來而不往非禮也嘛!
可樂的自我意識發展得比較好,他能很清楚地分辨他的意願和我的意願,所以Z後他想齣瞭一個摺中的辦法,J是多拿幾件玩具,這樣有小朋友想玩他的玩具時,他可以把彆的玩具分享給對方,既保全瞭自己心愛的槍,同時又滿足瞭我的意願。所以說孩子很多時候比我們更有智慧。我們隻要做到足夠的尊重孩子,心態平和開放地去傾聽、溝通,孩子J會找到自己的解決辦法。
讓孩子學會承受被拒絕的挫摺
D然,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自傢孩子特彆想玩彆人的玩具而人傢不願意分享的情況。自傢孩子難受時,有的傢長更加難受,於是J百般討好地跟對方講道理希望對方大方謙讓;也有的傢長會直接對孩子說:“彆哭瞭,下次你那些好玩兒的玩具,也不給他玩兒。”或者說:“媽媽帶你去買,不玩他的,有什麼好的。”
這樣J會讓孩子覺得對方不分享是不對的,是一件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而後者的做法還會讓孩子形成這樣的心理基礎:彆人不給我玩兒,我也不給彆人玩兒。這樣,孩子J會真的“自私”下去。
這種時候,我一般的做法是盡量讓孩子自己努力去爭取,如果爭取不來J讓他學會承受這種被人拒絕的挫摺。
假如他哭鬧,J接納他的情緒,陪伴他,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可是那個玩具是他的,他有權決定是否給你玩兒。如果你覺得難過,你J哭一會兒,媽媽陪著你。”順便告訴他:“有時候,彆人玩你的玩具時你也不想給彆人玩兒,是不是?下次,你可以試著跟彆的小朋友多多分享,也許彆的小朋友J更願意跟你分享瞭。”道理不必老生常談,時機閤適說一兩次便可事半功倍。
顯示全部信息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為閱讀體驗增色不少。它沒有采用那種密密麻麻的文本布局,而是留白恰到好處,很多關鍵的概念會用小框的形式提煉齣來,非常適閤忙碌的傢長隨時翻閱。我尤其欣賞它對於“挫摺教育”的獨到見解。傳統觀念裏,我們要保護孩子不受一點委屈,但這本書明確指齣,適度的挫摺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基石。它提供瞭一係列“放手”的技巧,教父母如何後退一步,讓孩子自己去麵對和解決那些他們能力範圍內的小睏難。這對我這個“過度保護型”的母親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以前總怕孩子摔倒,現在我明白瞭,適當地遞上創可貼比全程緊抱不放更有價值。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成熟而不失親切,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和一位能看透本質的智者進行瞭一次深刻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理論堆砌,而是采用瞭一種“故事化”的教學模式。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將復雜的心理學原理,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為什麼孩子會說謊”,它沒有直接批判孩子的行為,而是深入挖掘瞭謊言背後的需求——可能是為瞭逃避懲罰,也可能是為瞭獲得關注。作者提供的策略非常具有建設性,例如,先肯定孩子坦誠的勇氣,然後再溫和地指齣行為的後果,這種“先共情,後引導”的模式,效果齣奇地好。我嘗試用書中的方法處理瞭一次孩子撒謊的事件,結果比我預想的要順利得多,爭吵明顯減少瞭。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適中,信息量很大但又不會讓人感到壓迫,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感悟,仿佛在進行一場心靈的升級。它讓我意識到,教養孩子其實是一場漫長的自我修行,我們如何迴應,決定瞭孩子未來如何看待世界。
評分哇,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如何與我的小寶貝相處的書,簡直是相見恨晚!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清新自然,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就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智慧的鄰傢阿姨在聊天。它沒有那種生硬的說教感,而是用很多生動的生活場景來闡述道理。比如,當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發脾氣時,書裏提供的處理方式不是強硬地製止,而是引導孩子錶達感受,然後一起想辦法解決衝突。我特彆喜歡它強調“傾聽”的力量,很多時候,我們大人急著解決問題,卻忘瞭孩子隻是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卸下瞭很多包袱,不再那麼焦慮於孩子的“不聽話”,而是更專注於建立一種高質量的親子聯結。它真的幫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明白瞭,溫柔不代錶軟弱,真正的力量蘊含在理解和耐心之中。這本書的實用性極高,我隨手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可以藉鑒的案例,推薦給所有正在經曆“幼年風暴”的傢長們!
評分說實話,剛開始翻開這本書時,我還有點懷疑,畢竟市麵上關於育兒的書籍多如牛毛。但這本書很快就用它的獨特魅力徵服瞭我。它的論述邏輯非常嚴謹,但錶達方式卻充滿瞭人文關懷。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規則的設立”與“情緒的流動”之間的平衡點。很多時候我們想立規矩,但一看到孩子哭鬧,心就軟瞭,這本書則告訴我們,設立規則不是為瞭控製,而是為瞭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探索世界的框架。它提供瞭一套非常清晰的“界限建立”流程,這個流程非常可操作,不是那種空泛的口號。例如,它建議在設立規則時,要盡可能地給孩子選擇權,即使是在有限的範圍內,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讀完這個部分,我對那些所謂的“熊孩子”行為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不是天生的反抗,而是對自主權的一種渴望。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人印象深刻,絕對是育兒書架上的珍藏版。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改變,是心態上的徹底放鬆。它沒有製造焦慮,反而像是為我緊張的神經按下瞭暫停鍵。作者似乎對0到6歲這個階段的兒童發展規律有著百科全書般的瞭解,無論是語言爆發期、依戀建立期還是自我意識萌芽期,都有非常細緻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發現,很多我以為是“個性問題”的行為,其實都符閤這個年齡段的發展常模。這種“知識上的確定性”極大地緩解瞭我的不安全感。它推薦的方法論,不是那種需要額外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的復雜課程,而是基於日常互動中的微小調整,比如換一種提問方式,或者改變一下蹲下的角度。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改變,讓我感覺教養孩子不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而是一場充滿驚喜的共同成長之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瞭我們如何與孩子的節奏保持同步,真正做到理解先於要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