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修订版)130万册的发行量已成为图书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是被市场和读者认可的经典版本。《俗世奇人》(贰)是冯骥才先生描写清末民初天津卫奇人异士系列作品的第二部,2015年11月首发,发行量已逾10万册,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中国好书”(月榜)上榜图书,部分地区推荐其为2016年中学生寒假阅读书目。
内容简介《俗世奇人》(全二册)收录了冯骥才先生描写清末民初天津卫奇人异士的所有作品。配有同一时代《醒俗画报》刊载的数十幅图画,其内容大至时政要事,小到市井信息,生活气息浓郁,有助读者感受与认知那个时代。
《俗世奇人》短篇小说集10年前由作家出版社首发,给图书市场和读者奉献了高品质的文化盛宴,精练老到的文字,鲜活灵动的人物刻画,浓郁的地方特色,令读书人大爱。2008年再版时更名为《俗世奇人》(修订版),其中的不少篇章被选入中小学生课本,部分地区将其选入中考必读书目。精美典雅的封面设计及插图,与内文相得益彰,逾130万册的发行量更成为图书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是被市场和读者认可的经典版本。
《俗世奇人》(贰)2015年11月由作家出版社首发,是冯骥才先生继《俗世奇人》(修订版)之后又一部描写清末民初天津卫奇人异士的全新作品,是《俗世奇人》系列作品的第二部。
作者简介冯骥才,男,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文革”后登上文坛,以小说、散文和随笔见长。代表作有《俗世奇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等。作品版本甚多,有英、法、德、俄、意、日、西等十余种文字译本。上世纪末,发起规模浩大的文化遗产与古村落抢救,影响深广。
目 录序 第壹页
苏 七 块 第叁页
刷 子 李 第玖页
酒 婆 第拾柒页
死 鸟 第贰拾叁页
张 大 力 第叁拾叁页
冯 五 爷 第叁拾玖页
蓝 眼 第肆拾柒页
好嘴杨巴 第伍拾柒页
蔡二少爷 第陆拾伍页
背 头 杨 第柒拾叁页
认 牙 第柒拾玖页
青云楼主 第捌拾伍页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第玖拾壹页
泥 人 张 第壹佰零壹页
绝 盗 第壹佰零柒页
小 达 子 第壹佰壹拾叁页
大 回 第壹佰壹拾玖页
刘道元活出殡 第壹佰贰拾柒页
题外话 第壹佰叁拾捌页
《醒俗画报》(插图解释) 第壹佰肆拾页
序
又冒出一群人(序) 第壹页
篇 首 歌 第伍页
黑 头 第玖页
神医王十二 第拾玖页
皮 大 嘴 第贰拾玖页
黄 金 指 第叁拾玖页
四十八样 第肆拾玖页
马 二 第伍拾玖页
冷 脸 第陆拾玖页
一 阵 风 第柒拾柒页
张 果 老 第捌拾柒页
狗 不 理 第玖拾柒页
钓 鸡 第壹佰零伍页
龙 袍 郑 第壹佰壹拾叁页
陈四送礼 第壹佰贰拾壹页
燕子李三 第壹佰贰拾玖页
鼓 一 张 第壹佰叁拾柒页
洋 相 第壹佰肆拾伍页
黄莲圣母 第壹佰伍拾伍页
甄 一 口 第壹佰陆拾伍页
后 记 第壹佰柒拾叁页
《醒俗画报》(插图解释)第壹佰柒拾肆页
前 言又冒出一群人(序)
二十年前,脑袋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士。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因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因之,自儿时耳朵里就装满一群群乡土怪客与民间英雄,叫我称奇叫绝,心里佩服。我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就是这种写法。
我喜欢这样的写法。好比雕工刻手,去一个个雕出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人物形象。小说之所求,不就是创造人物吗?小说成功与否,往往要看掩卷之后,书中的人物能不能跑出来,立在书上。
《俗世奇人》成书前,先是以《市井人物》为题一组组刊在《收获》《故事会》及一些报纸上。后来集结成册,取名《俗世奇人》,凡十八篇。出版后读者甚夥,有些篇章被选入教材。这一来,脑袋里还有一些没写出来的人物便闹腾起来,也要出头露脸,展现身手。近日得闲,一下笔又冒出一群津门奇人,数一数,恰好也是十八个人物十八个短篇。怎么正好也是十八呢?别问我,我也不知。
如今这三十六篇的主人公站在一起,再加上众多配角,乱哄哄一大群。看上去,正是我心里老天津卫的各色人等。
若说地域文化,最深刻的还是地域性格。一般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只有进入一个地方人的集体性格的文化才是不可逆的。它是真正一种精灵。还有比《朝花夕拾》那些人物更鲜明的鲁镇,比《骑兵军》那些故事彰显得更夺目的哥萨克吗?
我承认,我是从文化视角来写这一组人物的。从年鉴学派的立场看,任何地域的性格,都是在其历史某一时期中表现得最充分和最耀眼;比如清末的北京、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和清末民初的天津。我前后所写的这三十六个人物,都在清末民初同一时代,所以这些新写的人物仍然使用原名——《俗世奇人》,只在后边缀个“贰”字,以区别前后而已。
若君问我还会接着写下去吗?这由不得我,就看心里边那些没有写出的人物了,倘若哪天再有一群折腾起来,叫我不宁,自会捉笔再写。
2015年3月12日
免费在线读刷子李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 亮堂, 站在大街中央; 没能耐的, 吃素, 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 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 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
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
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
“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
“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神医王十二
天津卫是码头。码头的地面疙疙瘩瘩可不好站,站上去,还得立得住,靠嘛呢—能耐?一般能耐也立不住,得看你有没有非常人所能的绝活儿。换句话说,凡是在天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儿,比方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要说那种“妙手回春”的名医,城里城外一捡一筐,可这只是名医而已,王十二人家是神医。神医名医,一天一地。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来,手到病除。
王十二这种故事多着呢,这儿不多说,只说两段。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先说租界这一段。
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痛得大喊大叫。王十二急步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铁渣子迸进眼睛里了,我要瞎了!”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铁匠松开手,勉强睁开眼,一小块黑黑的铁渣子扎在眼球子上,冒泪又流血。
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
王十二进了一家洋货店的店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一样东西摘下来,顺手将左手拿着的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我拿这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话没说完,人已夺门而出。
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不疼了,跟好人一样。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不等他谢,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那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出诊用的绿绸包朝着街东头走了。铁匠朝他喊:“您用嘛法给我治好的?我得给您磕头呵!”王十二头也没回,只举起手摇了摇。
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店员指着墙上边一件东西说:“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就说借这东西用用,不会儿就送回来了。”
铁匠抬头看,墙上挂着这东西像块马蹄铁,可是很薄,看上去挺讲究,光亮溜滑,中段涂着红漆;再看,上边没钉子眼儿,不是马蹄铁。铁匠愈瞧愈不明白,问店员道:“洋人就使它治眼?”
店员说:“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吸铁石。”店员说着从墙上把这东西摘下来,吸一吸桌上乱七八糟的铁物件—铁盒、铁夹子、钉子、钥匙,还有一个铁丝眼镜框子,竟然全都叫它吸在上边,好赛1有魔法。铁匠头次看见这东西—见傻。
原来王十二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下来的。
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用它来了?
神不神?神医吧。再一段更神。
这段事在老城西那边,也在街上。
那天一辆运菜的马车的马突然惊了,横冲直撞在街上狂奔,马夫吆喝拉缰都弄不住,街两边的人吓得往两边跑,有胡同的地方往胡同里钻,没胡同的往树后边躲,连树也没有的地方就往墙根扎。马奔到街口,迎面过来一位红脸大汉,敞着怀,露出滚圆锃亮的肚皮,一排黑胸毛,赛一条大蜈蚣趴在当胸。有人朝他喊:“快躲开,马惊了!”
谁料这大汉大叫:“有种往你爷爷胸口上撞!”看样子这汉子喝高了。
马夫急得在车上喊:“要死人啦!”
跟着,一声巨响,像撞倒一面墙,把大汉撞飞出去,硬摔在街边的墙上,好像紧紧趴在墙上边。马车接着往前奔去,大汉虽然没死,却趴在墙上下不来了,他两手用力撑墙,人一动不动,难道叫嘛东西把他钉在墙上了?
人们上去一瞧,原来肋叉子撞断,断了的肋条穿皮而出,正巧插进砖缝,撞劲太大,插得太深,拔不出来。大汉痛得急得大喊大叫。
一个人嚷着:“你再使劲拔,肚子里的中气散了,人就完啦!”
另一个人叫着:“不能使劲,肋叉子掰断了,人就残了!”
谁也没碰过这事,谁也没法儿。
大汉叫着:“快救我呀,我这个王八蛋要死在这儿啦!”声音大得震耳朵。有几个人撸袖子要上去拽他。
这时,就听不远处有人叫一声:“别动,我来。”
人们扭头一瞧,只见不远处一个小老头朝这边跑来。这小老头光脑袋,灰夹袍,腿脚极快。有人认出是神医王十二,便说:“有救了。”
只见王十二先往左边,两步到一个剃头摊前,把手里那出诊用的小绿绸包往剃头匠手里一塞说:“先押给你。”顺手从剃头摊的架子上摘下一块白毛巾,又在旁边烧热水的铜盆里一浸一捞,便径直往大汉这边跑来。他手脚麻利,这几下都没耽误工夫,手里的白手巾一路滴着水儿、冒着热气儿。
王十二跑到大汉身前,左手从后边搂大汉的腰,右手把滚烫的湿手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带嘴紧紧捂住,大汉给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着,就是不肯放手。大汉肯定脏话连天,听上去却呜呜的赛猪嚎。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王十二手一松,大汉的劲也松了,浑身一软,坐在地上,出了一声:“老子活了。”
王十二说:“赶紧送他瞧大夫去接骨头吧。”转身去把白手巾还给剃头匠,取回自己那出诊用的绿绸包走了,好赛嘛事没有过。
可是在场的人全看得目瞪口呆。只一位老人看出门道,他说:“王十二爷这法儿,是用这汉子自己身上的劲把肋条从墙缝里抽出来的。外人的劲是拗着自己的,自己的劲都是顺着自己的。”这老人寻思一下又说,“可是除去他,谁还能想出这法子来?”
人想不到的只有神,所以天津人称他神医王十二。
我一直认为,好的故事,不仅仅是情节上的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它能否触动你的灵魂,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回味。《俗世奇人》这本书,无疑是这样一部作品。冯骥才先生用他那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清末民初天津卫。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那些“奇人”各有各的“奇”,但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通的精神,那就是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例如,书中对于“扑蝴蝶”这个人物的描写,他看似有些疯癫,但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逻辑和对世界超脱的理解。这种“奇”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根植于现实生活,并从中提炼出的独特闪光点。冯骥才先生并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用一种平实、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言,讲述着这些人物的故事,但正是这种平实,才显得更加真实,更加打动人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认识了许多有趣的老朋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智慧,都化作了一种温暖的力量,在我心里久久回荡,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考。
评分拿到《俗世奇人》(全二册)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的历史题材作品良莠不齐。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冯骥才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够瞬间将你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空气,那个时代的氛围,甚至能听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他笔下的“奇人”,不是那种神乎其神的妖怪,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七情六欲,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奇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超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智慧、勇气、毅力或者某种特殊技艺。例如,“泥人张”捏泥人的技艺,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手工艺,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传承。而“鬼 attano”的故事,更是让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挣扎。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但通过这些个体的故事,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巨大变迁和社会风貌。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人物,用他们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学作品,能够让你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仿佛作者就是你的老朋友,在给你娓娓道来那些陈年往事。《俗世奇人》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冯骥才先生的叙事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他擅长用最简洁的语言,刻画最鲜明的人物。比如,书中对“张大力”这个角色的描写,他的人物形象并不是通过长篇累牍的心理描写来展现,而是通过他一次次的神奇表现,以及他与周围人的互动,自然而然地就跃然纸上。你能够感受到他的聪明,他的幽默,他的无奈,甚至他的孤独。而这些“奇人”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融入在故事的发展之中,悄无声息地触动你的内心。有时,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让你品味出深刻的人生道理。这本书让我对“平凡中的不平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提醒我,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值得被讲述的故事,即使是在最普通的岗位上,也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俗世奇人》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故事的精彩。冯骥才先生用他那如同老酒般醇厚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一直认为,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最普通的生活细节里,而这本书正是这一点做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那些“奇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有着各自独特的生存之道和人格魅力。例如,书中对“刷子李”刷墙技艺的描写,那种精益求精、近乎苛刻的态度,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他不是在简单地刷墙,而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这种对职业的敬畏之心,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再比如,那些在乱世中求生存的智者,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凭借着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一次次化险为夷。冯骥才先生并没有刻意去拔高这些人物,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他们的“奇”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被感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走过了那个年代的街巷,和那些奇人们擦肩而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我理解那个时代,理解人性的独特视角。
评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全二册)确实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我一直对历史题材的小说情有独钟,但很少有作品能像《俗世奇人》这样,将人物刻画得如此鲜活立体,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读这本书,仿佛穿越回了清末民初那个动荡又充满生机的天津卫。书中那些或技艺惊人、或性格古怪、或命运跌宕的“奇人”,他们不仅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无论是“泥人张”精妙绝伦的手艺,还是“刷子李”那股子认真的劲儿,亦或是“神鞭”的百步穿杨,都让我感受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智慧。冯骥才的文字功底深厚,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一段精彩的故事。他对天津卫的风土人情、市井百态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故土的深厚情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时而为奇人们的巧计所折服,时而又为他们的人生际遇所感慨。这本书不仅仅是看故事,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让我看到了在历史变迁中,普通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活出精彩,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俗中,保持一份独特的风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