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历代家训、中华历代家训集成、中国历代家训集成、国学大师推荐 中国家训集成全书

国历代家训、中华历代家训集成、中国历代家训集成、国学大师推荐 中国家训集成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家训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修身
  • 处世
  • 家风
  • 中华文化
  • 历代
  • 经典
  • 道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景华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11409
商品编码:26144930668

具体描述


《中国历代家训集成(套装共12册)》所收家训著作,每种包括提要和正文两部分。提要部分主要包括书名、卷次、作者简介、著作评述和版本介绍等内容,正文部分根据底本录人原文,并予以分段、标点。提要末尾括注撰写者姓名,正文末尾括注点校者姓名和所据版本。 
第一册
汉一唐编
宋元编一
第二册
宋元编二
第三册
明代编一
第四册
明代编二
第五册
明代编三
第六册
清代编一
第七册
清代编二
第八册
清代编三
第九册
清代编四
第十册
清代编五
第十一册
清代编六
第十二册
清代编七
作者、书名索引

《中国历代家训集成(第1册)》: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书,称彼之母与自称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以申慰。北人至岁之日,重行吊礼;礼无明文,则吾不取。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毂,自兹以降,虽孔子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后虽有臣仆之称,行者盖亦寡焉。江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吾善其称名焉。
言及先人,理当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难。江南人事不获已,须言阀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便尔话说,及相访问。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诸己,则当避之。名位未高,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速报取了;勿使烦重,感辱祖父。若没,言须及者,则敛容肃坐,称大门中,世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兄弟则称亡者子某门中,各以其尊卑轻重为容色之节,皆变于常。若与君言,虽变于色,犹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见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者,亦未为安贴也。北土风俗,都不行此。太山羊侃,梁初人南;吾近至邺,其兄子肃访侃委曲,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肃日:“是我亲第七亡叔,非从也。”祖孝征在坐,先知江南风俗,乃谓之云:“贤从弟门中,何故不解?”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从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侄。案:《尔雅》《丧服经》《左传》,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已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赧然而出。坐此被责,飘飘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如此之人,不可强责。
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不可滥也。无风教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与祖父母同,使人为其不喜闻也。虽质于面,皆当加外以别之;父母之世叔父,皆当加其次第以别之;父母之世叔母,皆当加其姓以别之;父母之群从世叔父母及从祖父母,皆当加其爵位若姓以别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识。
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日:“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礼未通。
吾尝问周弘让日:“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称之?”周日:“亦呼为丈人。”自古未见丈人之称施于妇人也。吾亲表所行,若父属者,为某姓姑;母属者,为某姓姨。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士大夫谓之王母、谢母云。而《陆机集》有《与长沙顾母书》,乃其从叔母也,今所不行。
齐朝士子,皆呼祖仆射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对面以相戏者。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至汉爰种,字其叔父日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尚书王元景兄弟,皆号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一皆讳之,其馀不足怪也。
《礼·间传》云:“斩缞之哭,若往而不反;齐缞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依;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也。”《孝经》云:“哭不偯。”皆论哭有轻重质文之声也。礼以哭有言者为号,然则哭亦有辞也。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

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家训是家庭的教科书,也是社会的聚合剂,名为“家训”,实为“世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整理中国历代丰富的家训文献,剖析传统家训的精神内核,继承并弘扬其中的积极内容,对当代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建设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来到世上,家庭是最初的生存环境。家庭长辈通过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处世原则、人生经验影响后辈,是谓家教。后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代代相传,遂成家风。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家教传统。虽然“家风”一词出现于西晋,但家庭教育的实施,则由来已久。甚至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胎教”。《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刘向《列女传》也记载大任怀周文王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有关家教的较早记载,是《尚书》中的《无逸》。成王当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乐,荒废国政,故作此文以示劝阻告诫。《论语·季氏》记载,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并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训称为“庭训”,也就是家训。除了言传,还有身教,孟母断织、曾子杀猪,都是著名的家教典故。而后世所习称的“家训”,则主要是指那些形诸文字的训导、规约内容。此类载籍源远流长,代不乏作,篇什众多,蔚为大观。本书所辑录的家训,上至汉唐,下迄晚清,将现存的历代重要家训著作基本囊括在内,汇为一编。通过对历代家训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可以丰富有关古代家训的知识,加深对历代家训之源流、主旨、功用、影响的了解。而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则更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探索的现实课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