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紮特“像油在流”的神奇連音,到貝多芬海洋般洶湧澎湃;從剋拉拉•舒曼“鉛筆素描般清晰”的觸鍵,到魯賓斯坦火山般濃艷的演奏——《不朽的鋼琴傢》一書栩栩如生地刻畫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傢群像。榮獲普利茨奬的評論傢兼作傢哈羅德•勛伯格生動地介紹瞭每一位藝術傢的錶演風格,甚至他們令人捉摸不透的癖好。作者搜遍每一片材料,將其一一羅列,並加以分析闡釋。勛伯格充滿智慧、幽默風趣的文風令本書超越瞭音樂的範疇,即使是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人也會忍不住一看到底。
##勛伯格通過大量閱讀曆史文獻、音樂傢傳記等,記錄瞭大部分沒有錄音的不朽鋼琴傢,學識自不待言,這項工程浩大、艱巨,相當瞭不起。他的見解一針見血,比如在談到harpsichord時,用詞是:鬆散。即便經過瞭翻譯,卻是我搜腸颳肚也想不到的評語,極為恰當貼切。當然作為GG死忠,看到他用時髦去形容GG的巴赫,自然有點不爽,但我一下子就明白,我喜愛GG的巴赫恰恰在於他的現代性詮釋。縱有不滿,卻也服氣~此書適閤入門。
評分 評分##說是入門書吧但細節裏有很多沉澱的學識和私人趣味,重讀能不停發現彩蛋和會心之處。
評分 評分##3.5 大半篇幅在報菜名,把大人物傢裏一切作一番搜檢,翻過瞭抽鬥,看過瞭壁櫥,倒空瞭櫃子,最後還得查看他們的臥床。對八卦不感興趣,自然覺得沒勁。 巧的是同時在讀《約翰·剋利斯朵夫》,虛構照進音樂史,兩者交叉之處還有些意思。 羅曼·羅蘭控訴古典主義的教條扼殺瞭音樂的自由性,也批判浪漫主義光培養齣一批過度自由隻顧賣弄技巧的演奏傢。 照進現實,一戰後科學革命時代降臨,技巧大師們被迫退位給再創造的新思潮。不是彈奏巴赫,而是要彈奏“巴赫的巴赫”。 二戰後又陷入反浪漫主義的熱潮,樂譜再次被認為是不可侵犯,自由速度又被厭棄瞭。 技巧是技巧,還有情感、信念,以及對音樂的真正認同。“音樂傢的任務是將譜上所印的音符轉換成活生生的感受。” 在聽魯賓斯坦的肖邦。
評分##對於普通讀者而非發燒友而言,難度有點大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