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金瓶梅版本知见录图文版 |
| 作者: | 史小军,罗志欢 |
| 定价: | 168.0 |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ISBN: | 9787501359509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旨在展示《金瓶梅》版本及其研究成果,以为《金瓶梅》研究之参考和检索工具。全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收录《金瓶梅》面世以来所知见的版本,以词话本、绣像本、张评本、翻译本四个系统归类,其他衍生之本,若会校本、影印本等按其所据之底本归类,翻译本按译文文种归类。各版本附一至三张书影,并标注其特征,辑录各家著录,较其与彼本之异点。第二部分收录国内外有关《金瓶梅》版本研究的专著和论文目录,以检阅和展现金学界关于《金瓶梅》版本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为研究者提供文献线索。 |
| 目录 | |
| 上篇 图录 一、词话本 1.原北平图书馆藏本 2.日本日光轮王寺慈眼堂藏本 3.日本德山毛利氏棲息堂藏本 4.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本 5.民国北平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本 6.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1957年版 7.日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影印本 日本昭和三十八年(1963)版 8.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影印本 1991年版 9.台北里仁书局据大安本再影印本 2O12年版 10.香港汉学图书公司《金瓶梅丛刻》本 1973年版 1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影印本 1978年版 12.香港太平书局影印本 1982年版 13.线装书局影印本 2O13年版 14.郑振铎校点 民国上海生活书店《文库》本 15.施蛰存校点 民国上海杂志公司《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本 16.民国上海中央书店《国学珍集》本 17.伪满康德艺文书房《鉴赏丛书》本 18.刘本栋校订 台北三民书局《中国古典名著》本 1980年版 19.魏子云注释 台北增你智文化事业出版1980-1981年版 20.戴鸿森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本 1985年版 21.戴鸿森校点 香港中国图书刊行社 1986年版 22.白维国 卜键校注 岳麓书社 1995年版 23.陶慕宁校注 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名著文库》本 24. 梅节“全校本” 香港星海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版 25. 梅节“重校本” 香港梦梅馆 1993年版 26. 梅节“梦梅馆定本” 香港梦梅馆 1999年影印手抄本 27. 梅节校订 陈诏 黄霖注释 青海人民出版社 2OO1年版 28. 梅节校订 陈诏 黄霖注释 台北里仁书局2OO7年版 29. 卜键点评 作家出版社 2O1O年版 30. 覃知非校点 刘心武评点 漓江出版社 2O12年版 31. 刘心武评点 张青松 邱华栋点校 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 2O14年版 32. 王清和校点 香港明镜出版社2O16年版 二、崇祯本(绣像本) 1.王孝慈旧藏本 2.都图书馆藏本 3.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4.天津图书馆藏本 5.上海图书种(简称“上甲本”) 6.上海图书馆藏本第二种(简称“上乙本”) 7.残存四十七回本 8.吴晓铃先生藏抄本 9.北平傅惜华教授藏《绣像八才子词话》本 10.周越然旧藏本 11.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12.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本 13.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本 14.清道光二年(1822)潄芳轩刻本 15.台北学生书局有限公司 2011年版(暨大已订) 16.齐煙 汝梅校点 齐鲁书社1989年版 17.齐煙 汝梅校点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齐鲁书社(山东)联合版1990年香港版 18.齐煙 汝梅校点 台北: 晓园出版社有限公司版 1990年版 19.黄霖 张兵 顾越点校 浙江古籍出版社《李渔全集》本 1991年版(第十二卷暨大订未到馆) 20.温京华 田军点校 光明日报出版社《笠翁文集》本 1997年版 21.闫昭典 王汝梅 孙言诚 赵炳南会校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香港修订版 22.闫昭典 王汝梅 孙言诚 赵炳南会校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1年香港重订版 23.北京 : 线装书局书局《笠翁文集》本 2014年版 24.董玉振主编 新加坡南洋出版社 2016年版 三、张奇书本) 张评康熙本甲种(有回前评) 1.本衙藏板本 2.本衙藏板翻刻必究本 3.影松轩本。 4.四大奇书第四种本 5.袖珍本 6.高丽大学图书馆和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7.延世大学图书馆藏本 8.尔大学中央图书馆藏本 张评康熙本乙种(无回前评) 1.苹华堂本 2.在兹堂本 3.康熙乙亥本。 4.皋鹤堂本 5.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图书馆藏本 6.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图书馆藏本(缺图) 影印 |
说实话,我之前对这类“版本考辨”题材的书籍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充满了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行话”。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文献比对和版本差异,融入到了一种类似“侦探小说”的叙事线索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进去,好奇下一个“谜团”会如何被解开。比如,他对比不同版本中人物性格的微妙变化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读起来竟然比读小说本身还要引人入胜。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学术研究的乐趣,成功地将“冷门”的研究主题,变成了人人可参与的智力游戏。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相当可观,内容密度也极高,但最让我赞赏的是其行文的流畅性与逻辑的连贯性。它处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相互矛盾的观点,却始终保持着一条清晰的主线不偏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即便身处一片复杂的文献丛林,也能确保读者不会迷失方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所有证据摆在台面上,引导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在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读完后,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学习到了一种对待复杂问题时应有的冷静、审慎和求真的态度,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思考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关于文学批评的佳作中,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他仿佛一个永不疲倦的侦探,对每一个关键情节、每一句关键对话都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和交叉比对,试图还原出最接近“原貌”的文本流变。这种严谨的态度,让那些以往我阅读原著时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理解,瞬间变得清晰而有根有据。书中对某些关键情节的重新解读,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框架,让我意识到,阅读经典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持续的、深度的挖掘与对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满足于故事表面的热闹,而是开始探究其深层的结构和时代背景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读工具箱”。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不同版本的不同之处,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看”一部文本。作者不断提醒我们,我们今天阅读的“定本”,其实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次修正、筛选、甚至偶然留存的结果。这种认识论上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迫使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阅读时的那种“确定感”。现在,每当我重读那些熟悉的段落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不同版本带来的不同语境和潜在含义,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多维。这不再是单向的接受信息,而是一种与历史、与诸多先行者进行的多向交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质感和封面插图的古韵流转,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到了它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摸上去平滑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眼。尤其是那些配图的排版,简直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它们不是简单地堆砌在文字旁边,而是经过精心布局,或放大细节,或提供全景,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如同在鉴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可以想象,设计者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揣摩如何平衡文本的叙事性与视觉的冲击力,最终呈现出这样一套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美学价值的读物。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视觉和触觉的双重盛宴,远超我预期的精美程度,足以让它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