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2015-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蓝皮书 |
| 作者: | 刘文强 主 |
| 定价: | 79.0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01016514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稿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写,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负责编撰的年度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是对该行业2015年度发展状况的分析和2016年发展前景的预测。具体内容分八部分:“综合篇”主要探讨2015年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和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行业篇”主要探讨行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区域篇”主要探讨区域的的发展战略及成就;“园区篇”园区的发展战略及成就;“企业篇”主要探讨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政策篇”主要探讨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展望篇”介绍主要研究机构预测性观点并展望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形势。 |
| 目录 | |
代序() 前言(马向晖) ??? 综述篇 ? 章201 5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背景/2 ?节? 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2 ??? 第二节? 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内环境/1 1 第二章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l6 ?节政策扶持效应逐渐显现,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尤化/16 ??? 第二节国民经济栋梁日益凸显,中小企业社会贡献进一步扩大/20 ??? 第三节发展前景依然暗淡,稳增长政策进一步亟须加码/23 第三章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问题/26 ?节社会层面/26 ??? 第二节企业层面/30 ??? 专题篇 第四章? 中小企业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以中关村为例/36 ?节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36 ??? 第二节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现状,44 ??? 第三节? 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存在问题/47 ??? 第四节对策建议/48 第五章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55 ?节研究背景/55 …… 政策篇 热点篇 展望篇 后记 ? |
对于我这种热衷于研究政策传导机制的读者来说,一份优秀的蓝皮书必须能够搭建起“政策制定者”与“微观主体”之间的有效桥梁。我们常常在宏观会议上听到一系列政策目标,但真正关心的是这些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中小企业是否真正感知到了红利,或者是否被新的监管要求所困扰。例如,税收改革、环保标准的提升,这些政策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其实际的合规成本和管理负担是几何级的变化。我希望看到报告能深入剖析政策的“溢出效应”与“副作用”。是否有些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反而无意中加剧了小型企业的生存压力?我更欣赏那些能够提出建设性反思的分析——不是简单地指责政策的不足,而是结合实地调研,提出如何优化政策设计,使其更具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做到“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这种自下而上的反馈,是驱动良性治理循环的关键要素。
评分如果将时间拉回现在,审视那两年的经济图景,我最想从这份蓝皮书里寻找的是关于“未来趋势的早期信号”。2015-2016年,许多新兴产业的萌芽期正经历着残酷的洗牌与整合。那些成功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它们身上一定烙印着某种超越当时环境的“前瞻性”。这份报告是否能提炼出这些“赢家”的关键成功因素(KSF)?这些因素或许与当时的产业热点无关,而是与企业文化、创始人视野、或者对全球市场变化的敏感度有关。我关注的不是那些昙花一现的热词,而是深层次的、关于企业生命力与长期竞争力的构建逻辑。此外,鉴于当时对外贸易环境的复杂性,报告对中小企业应对贸易摩擦、提升产品附加值的策略分析,也应具备穿透历史的洞察力。总而言之,我希望它不仅是一份对过去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一部能为后来的决策者提供方法论指引的“战略预演”文本。
评分从一个产业观察者的角度审视,我对蓝皮书对“风险揭示”的力度抱有高度期待。任何经济周期的报告,如果只是歌颂成绩而回避阴影,那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批判性和预警价值。2015、2016年,正值产能过剩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中小企业作为其中最脆弱的一环,其“僵尸企业”的清理与淘汰,必然带来了阵痛。我希望能看到报告对这些风险敞口进行了详尽的量化与定性分析。例如,在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逐渐退坡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债务结构、破产率的真实变化如何?此外,区域间的差异性也是一个关键维度: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是否截然不同?如果蓝皮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区域热力图,展示出不同政策环境下,中小企业生存状态的梯度分布,那么它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参考价值将不可估量。我期待的,是一种不加粉饰的、基于事实的“警示录”,而非流于表面的“表扬信”。
评分翻阅这类年鉴式的研究资料,我最看重的是其对“时代脉络”的捕捉精度。2015到2016年,对于全球经济而言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关键时期,国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正处于关键的起步阶段。因此,这份蓝皮书若能清晰地梳理出中小企业在面对宏观调控工具箱被重新部署时的适应策略,那才算得上是抓住了核心要点。我尤其想了解的是,在“互联网+”和“双创”的大背景下,那些真正具有创新基因的中小企业是如何从概念转化为实际的商业模式,他们的融资渠道、技术转化效率与传统企业相比,是否存在一个显著的代际差异?报告如果能深入到产业链的上下游,描绘出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重塑中所扮演的角色变化——是更趋向于专业化分工的深化,还是被迫进行垂直整合以保障生存?这种对动态博弈过程的描摹,远比静态的利润率分析来得生动和深刻。好的蓝皮书,应当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两年间,中国经济底层驱动力正在经历的微妙而剧烈的结构性调整。
评分这部厚重的著作摆在案头,首先给人的感觉便是沉甸甸的专业气息,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质感,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着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经济肌体的深入剖析。我之所以对这类聚焦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年鉴式报告抱有极高的期待,是因为它们往往能提供一个比宏观统计数据更具温度和细节的观察视角。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如何捕捉到那些在政策变动中挣扎求存的中小企业群体的集体心跳与呼吸。比如,我想知道在那个特定的年份跨度内,那些位于传统制造业转型阵痛期的企业,是如何应对成本上升与技术升级的双重压力,它们是选择了“硬扛”还是果断“出海”寻求新的增长极?如果报告能提供具体案例,哪怕是模糊化的群体画像,对比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企业所展现出的韧性差异,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而是那些能够引发行业人士共鸣的“痛点”分析,比如融资难、人才流失等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顽疾”,在那个时间点上是否出现了新的变数或者新的解决路径。这本蓝皮书,在我看来,是理解中国经济“毛细血管”健康状况的一份详尽体检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