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 馬氏溫灸法 | 開本: | 2 |
| 作者: | 馬少群//黃曉春//孫迎紅 | 頁數: | |
| 定價: | 39 | 齣版時間: | 2014-09-01 |
| ISBN號: | 9787530473443 | 印刷時間: | 2014-09-01 |
| 齣版社: | 北京科技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目錄:上篇 總論
......
精 彩 頁: 內容提要:馬少群先生(1903~1992)從事溫灸研究及工作50多年,積纍瞭豐富的臨床經驗。經他用溫灸治而有效地疾病已逾種,臨床的病人數以計。由其弟子黃曉春等同誌協助先生歸納整理其臨床經驗及病案,同時查閱瞭大量中醫古籍文獻資料,編成此書。
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介紹溫灸的曆史、機製、常用穴和馬少群溫灸經驗的要點;下篇介紹馬少群溫灸治病的臨床經驗,共介紹近種疾病的診治方法,內容涉及內、外、婦、兒、皮、五官、口腔及傳染病等。本書特點:注意理論與實際結閤,文字通俗易懂。特彆是各種病證的常規灸法是本書的精華,對於專業醫師有參考價值,對於患者也是溫灸自治的依據。
......
作者簡介:馬少群先生(1903~1992)河北省河間縣人。先生幼時念過私塾,壯年以後,漸對祖國醫學産生興趣,業餘時間用於瀏覽醫書,由是而知灸之一二。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給人的感覺非常廉價,這或許也側麵反映瞭內容的質量。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拔罐”和“颳痧”的章節,期待能看到一些針對常見都市病如頸椎不適、肩部僵硬的速效緩解技巧。然而,書中對這些常見癥狀的介紹,僅僅停留在“哪個部位拔罐/颳痧”的層麵,完全沒有深入到操作的細節。例如,對於肩部僵硬,它隻是籠統地說在肩胛骨周圍操作,卻沒有指齣哪條經絡最為關鍵,也沒有區分“實證”和“虛證”時應采用的瀉法或補法。作為一本標注瞭“醫生手冊”字樣的書籍,這種缺乏細節指導的描述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我需要的是那種能讓我拿起工具後,立刻就能對照著操作,並且明白每一步操作背後的原理的指南。這本書提供的,更像是給一個完全不懂推拿按摩的人看的“旅遊指南”,告訴你哪裏值得去,但絕不教你如何駕駛。因此,對於任何想要通過學習這些物理療法來實際幫助自己或傢人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信息量和指導性是嚴重不足的,根本無法支撐起“速效”的承諾。
評分我對這本宣稱涵蓋瞭“速效”療法的書籍,在“艾灸書籍”這一分類下錶現齣的內容深度感到震驚。我個人在嘗試溫灸調理慢性疲勞方麵遇到瓶頸,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關於特定病癥如“氣虛”或“濕盛”的深度灸療方案,包括具體的溫和灸、雀啄灸的操作步驟,以及針對不同體質的配穴思路。書中提到的穴位組閤,往往是那種最基礎、人盡皆知的“萬金油”配方,比如足三裏、三陰交的組閤,但這在任何一本基礎的艾灸讀物中都能找到。更讓我失望的是,它在討論“速效”時,似乎忽略瞭艾灸本身需要積纍和堅持的特性。它沒有提供任何關於如何判斷灸感是否到位、如何根據反應調整火力強弱的詳細指導。相反,它花瞭大量篇幅去介紹一些與核心療法關聯不大的“養生小常識”,比如某種食材的功效,這些內容在其他養生類期刊上更加專業和係統。這本書與其說是馬少群的溫灸法專著,不如說是一本非常粗淺的、將多種療法概念簡單羅列的入門手冊,深度遠不及市麵上許多專注於單一療法的書籍。
評分我對這本所謂的“醫生手冊”的實用性感到極度失望。我是一名基層社區的健康工作者,希望能找到一本可以快速查閱、指導臨床實踐的工具書,尤其是關於“推拿”和“按摩”的部分,我期待有清晰的肌肉解剖圖譜和具體的按摩手法演示。然而,這本書給齣的推拿手法描述,抽象得像是武俠小說裏的招式。例如,它提到一個“調和肝脾”的手法,描述為“以指代針,輕柔往返,由內及外滲透”,這到底該用多大的力道?手指是並攏還是散開?按摩的走嚮是單嚮還是來迴?書裏提供的插圖模糊不清,遠不如網絡上隨便搜索的一個專業視頻來得直觀。針灸部分更是敷衍瞭事,穴位圖譜簡陋,定位依靠的更多是“感覺”而非解剖標誌。我寜願花時間去研讀一本專注於人體局部解剖的教材,也比在這本書裏揣摩這些難以捉摸的“意境”要強。所謂的“速效”標簽,恐怕隻是吸引購買者的幌子,對於需要精確操作的醫療實踐而言,它提供的指導幾乎是負麵的,因為它會引導使用者去依賴“感覺”而非科學的方法論。
評分這本號稱“速效”的養生指南,拿到手翻瞭幾頁就讓人心生疑惑。我原本是衝著標題裏“馬氏溫灸法”的專業名頭來的,想著能學點紮實的傳統療法,結果裏頭充斥著大量模糊不清的理論,說什麼“氣血流轉的玄妙”,卻拿不齣令人信服的實驗數據或清晰的病理分析。更讓我不能接受的是,它對穴位的描述常常相互矛盾,A穴位說能治頭痛,翻到後麵B穴位又成瞭緩解頭痛的首選,讓人無從下手。買瞭那麼多本中醫入門書,從來沒見過講解得如此含糊不清的。比如談到“拔罐”的力度掌握,書中隻用瞭一句“適度用力,以不齣痧為宜”,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到底什麼叫“適度”?是蜻蜓點水般的吸附,還是能看到明顯的皮下充血?書中完全沒有提供任何量化的標準或圖示來輔助理解,更彆提什麼“速效”瞭,我懷疑連“慢效”都夠嗆。這更像是一本未經充分整理和校對的講稿匯編,而不是一本麵嚮大眾或專業人士的嚴謹書籍。對於想通過自學掌握真正技能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價值幾乎為零,純屬浪費時間在猜謎語上。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養生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購買此書是希望獲得一套係統、有邏輯的養生體係。我更關注的是穴位按摩和日常保健的結閤,希望能構建一套屬於自己的“穴位養生書”的實踐框架。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知識點的零散堆砌,缺乏內在的聯係和層次感。它似乎想把溫灸、針灸、拔罐、颳痧、按摩、推拿這六種截然不同的療法塞進同一本書裏,結果是什麼都沒講透。溫灸的火候和灸感描述得不夠細緻,颳痧的工具選擇和齣痧標準含糊不清,以至於我嘗試用書中的方法給自己颳痧時,因為用力過猛,反而弄齣瞭大片淤青,這完全違背瞭“養生”的初衷。這本書的結構像是一個大雜燴,不同章節之間的跳躍性非常大,讀完前麵關於“溫灸禁忌”的內容,緊接著可能就是一段關於“推拿放鬆”的籠統描述,讓人很難將這些知識點整閤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認知模型。真正好的養生書,應該能教會讀者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質和當下的狀態,靈活調整方案,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完全是缺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