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韩非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韩非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韩非子
  • 法家
  • 政治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先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46
商品编码:1775277714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韩非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诸子经典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战国)韩非,申楠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446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宋朝名相赵普曾盛誉《韩非子》,称其为:“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鉴于其地位,本书从韩非子诸多篇目中精选了其中经典的十篇,即《说难》、《说林》两篇、《内储说》两篇、《外储说》四篇、《五蠹》,并对内容庞杂的《说林》两篇、《内储说》两篇、《外储说》四篇进行了节选精读,对《说难》、《五蠹》两篇文章进行了全篇解读,旨在为读者呈上这部法家著作的精华。

内容提要


《韩非子》是韩非的生平著作,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作品。是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全书现存五十五篇、共计十余万字。按照内容划分,现存的文章可以划分为十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本书精选了《韩非子》五十五篇中的经典篇目,按照题解、原文、注释、译文的格式对该著作进行了详细剖析,并且秉持“信、达、雅”的标准,对这部先秦时期的法家集大成之杰作进行了注解。

目录


作者介绍


韩非(约前280—前233),汉族,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为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被誉为得思想精髓多的二人之一,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文摘


说难
  【题解】
  说(shuì)难,意指说服君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文章就向君主进言的困难进行了细致分析,强调进言前要先弄清楚君主的心理;随后又介绍了进言的实用方略,并列举了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予以佐证。
  【原文】
  凡说之难:非吾知①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②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知:同“智”。
  ②横失:指进言话语无所顾忌。失,通“佚”。
  【译文】
  一般来讲,进说的困难不在于我的才智能否向君主进说,也不在于我的口才能否阐明我的观点,也不在于我是否敢毫无顾忌地讲清楚我的看法。进说的困难一般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我用恰当的说法去适应他。向那些追求名望的人进言,却用厚利去说服他,进言者就会被视为节操低下,并受到卑贱待遇,必然会遭人抛弃、被人疏远。向那些追求厚利的人进言,却用高尚的名声去说服他,进言者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且脱离实际,其建议也必然不会被采纳。对那些实为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人,如果用高尚的名声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采纳进言者的意见,而在实际上疏远进言者;如果用厚利向他进说,他会在实际上采纳进言者的主张,却在表面上疏远进言者。这些都是明面上难以觉察的东西。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①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②,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③博辩,则以为多而久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注释】
  ①贵人:文中指君主,后文“贵人或得计”亦同。
  ②细人:与前文“大人”相对,指君主近侍。
  ③米盐:泛指日常琐事。
  【译文】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进说者本人或许并没有泄露机密,谈话中却触及君主心中的秘密,进言者可能就会因此身陷险境。从表面上看,君主在做这件事,心里却可能想借此做成其他的事,此时如果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还知道他要这样做的原因,可能也会因此身陷险境。君主筹划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而进言者的意见也刚好迎合君主心意,此时如果有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揣测出了这件事并泄露出来,君主一定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陷险境。君主对进言者的恩泽尚不深厚,而进言者却知无不言,倘若他的说词得以施行并取得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倘若他的说词行不通而遭到失败,君主就会对他起疑心,此时进言者就会身陷险境。君主有过错,若进说者只顾倡言礼义来指出君主的毛病,进言者就会身陷险境。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独自揽下功绩,若进言者同样知道这条计谋,可能就会身陷险境。勉强君主去做他无法完成的事,强迫君主停止做他不想停下来的事,进言者就会身遭危险。所以进言者若与君主议论大臣,就会被视为试图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会被视为试图卖弄身价。谈论受君主喜爱的人,就会被视为在寻找靠山;谈论君主所厌恶的人,就会被视为在刺探君主的内心。说话太过直白,就会被视为不懂变通之人;进言琐碎详尽,则会被视为废话连篇之人。简略陈述意见,就会被视为胆小怯懦不敢谏言之人;考虑事情空泛而放任,就会被视为粗野无礼之人。这些进言的困难,是不可不知的。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①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②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③,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④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⑤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注释】
  ①内:同“纳”,进献。
  ②概:古代称量粮食时,用来刮平斗斛的工具,此处引申为压抑、压平。
  ③悟:通“忤”,违逆、忤逆。
  ④能仕:指“智能之士”。仕:通“士”。
  ⑤饰:通“饬”,整饬、修治。
  【译文】
  一般而言,进言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言对象自以为得意的事,并掩盖他自以为羞耻的事。君主有要紧的私事,进言者一定要指明这是合乎公明大义的事情并鼓励他去做。君主有难以克制的卑下念头,进言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事情并抱怨他迟迟不去做。君主有过于不切实际的想法,进言者就要为他列出这件事的缺点、指明其中的坏处,并称赞他不去做是明智的。君主想夸耀自己的才能,进言者就要替他举出其他事情中的类似情况,多给他提供根据,使他能从“我”这里借用说法,但进言者自己得假装毫不知情,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自我夸耀。进言者要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借用好的名义来进行阐明,并要暗示这么做也符合君主的私人利益。进言者若想陈述有害的事,就要直言这么做会招致诽谤,并要暗示它会对君主不利。进言者要称赞与君主举止相似的另一个人,规划与君主思路相似的另一件事。对与君主有相同劣行的人,就必须对其加以粉饰,说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害处;对与君主有相同失败经历的人,就必须对其予以掩盖,表明他没有什么过失。君主在夸耀自己的能力时,就不要用他难以完成的事去压抑他;君主自以为处事果断时,就不要用他的过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失败经历让他难堪。进说的主题不忤逆,言辞不与君主的想法相抵触,这样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由此而得到的是君主对进言者的亲近不疑以及进言者对君王的畅所欲言。伊尹曾为厨师,百里奚曾为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还是不能避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换得重用,他们是多么卑下啊!现在如果因为我的这番话被用为厨师和奴隶,而被听从并采用就能拯救天下,那么智能之士也不会以此为耻辱。长此以往,君主的恩泽已经深厚,进言者说出再深入的谋划也不会被怀疑,再据理力争也不会遭受罪罚,此时便能明确剖析利害来成就君主的功业,直接指明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按这样的方式相互对待,便是成功的进言。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①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②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③。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围,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④之者,则必。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释】
  ①关其思:郑国大夫。
  ②绕朝:春秋秦国大夫。
  ③罪刖(yuè):罪致刖刑。刖刑,古代一种掉脚或脚趾的刑罚。
  ④婴:通“撄”,触动。后文“无婴”亦同。
  【译文】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远嫁胡国君主来讨他欢心。后来郑武公问群臣:我想出兵打仗,哪个国家可以打?”大夫关其
  思回答:“可以打胡国。”武公一怒之下便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度,你却说攻打它,哪有道理?”胡国君主听说这件事后,认为郑国和自
  己关系亲近,于是不再防备郑国。结果郑国偷袭胡国,并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雨水冲垮了他家的围墙,他儿子说:“不修的话,盗贼必定会来偷盗。”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是对的,而重的导致被杀,轻的导致怀疑,这也说明了解情况没有困难,难在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因此,绕朝的话本是对的,他被晋国视为圣人,却被秦国,这是不得不引起注意的。
  弥子瑕曾受到卫灵公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主之命驾驭卫灵公的车子出城。卫灵公听闻这件事之后,反而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忘了自己会遭刖罪。”另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游览果园,弥子瑕摘了一个桃子吃,觉得味道甜美便没有吃完,把剩下的半个给了卫灵公吃。卫灵公说:“弥子瑕多么爱我啊!好吃的东西却不顾自己的口味而留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容颜衰老宠爱减少时,不慎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我的命令私自驾车出城,还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什么两样,之前却被视为品德高尚,后来却因此遭罪,原因在于卫灵公对他的爱憎发生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拉近与君主间的距离;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而遭到君主的谴责以致被疏远。所以进言者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再对君主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骑着它嬉戏玩闹;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触动了这片逆鳞,龙就会杀死他。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若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进言之事就差不多了。

  ……

序言


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为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被 誉为得思想精髓的二人之一。 
  韩非子所处的正是诸侯争霸的年代,局势动荡, 战乱频繁。在与秦国的交战中,韩国屡战屡败,国力 也日渐衰减。韩非子多次给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 能在韩国实行变法,增强国力,但韩王均不予采纳。 韩非子便将自己的法家思想主张与韩国面临的实情结 合起来,写下了《说难》《说林》《内外储说》《五 蠹》等文章,这些文章也成了《韩非子》这本著 作中的经典篇目,并且被收录在《史记》之中。 
  《韩非子》是韩非的生平著作,是法家思想的集 大成之作。全书现存五十五篇,共计十余万字。按照 内容划分,现存的文章可以划分为十组,分别从不同 的角度阐发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鉴于篇幅有限,本 书在编译过程中只精选了其中为经典的十篇,即 《说难》、《说林》两篇、《储说》两篇、《外储 说》四篇、《五蠹》,并对内容庞杂的《说林》两 篇、《内储说》两篇、《外储说》四篇进行了节选, 对《说难》《五蠹》两篇文章则是全篇解读,旨在为 读者呈上这部法家著作的精华。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进行阅读,我们将每一篇文章 的解读分成了四个板块: 
  个板块为题解。位于每篇文章的开篇之处, 从总体上把握全篇的纲要和写作特点,并对难以理解 或有其他背景的篇名进行解说,便于读者入题。 
  第二个板块为原文。考虑到大多数文章篇幅较 长,读者阅读难度较大,我们将原文划分成了多个段 落,便于读者阅读。 
  第三个板块为注释。相对于以往的经典注释类书 籍,我们精减了注解的数量,对大众较为熟悉的文言知 识或较为浅显的文法现象予以省略,只保留了较为重要 的、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注释,以提高有效信息容量。 个别段落因内容相对简单,注释板块便没有设置。 
  第四个板块为译文。本书的译文以直译为主,若 直译不通顺,我们则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意 译。先秦时期的文章省略较多,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 译句完整、前后文语意连贯,我们会适当补充省略的 信息。 
  因时间仓促,译注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还望各 位读者指正。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韩非子 引言 在浩瀚的中华思想史长河中,《韩非子》以其独特的法家智慧,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理性、严谨与深刻的光芒。它并非仅仅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洞察人性、剖析权力、探寻治国之道、规范社会秩序的百科全书。作为“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韩非子》的精选与解读,旨在向当代读者呈现其不朽的思想价值,启迪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重拾古圣先贤的智慧,应对现实的挑战。 《韩非子》的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集诸子百家之长,尤为师承申不害、商鞅,并将他们的思想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成一体、逻辑严密的法家体系。韩非身处那个礼崩乐坏、各国争霸的乱世,深刻地体会到国家衰败的根源在于君主不明察、赏罚不分明、法律不彰显。因此,他的学说,无论是“君权神授”的绝对统治,还是“循名责实”的赏罚制度,亦或是“以法治国”的根本原则,都紧紧围绕着如何巩固君权、富国强兵、实现长治久安展开。 核心思想解读 《韩非子》的思想体系庞大而精深,其中最核心的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一、君权至上与“术”的运用 韩非认为,君主的权力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一个强大的君主,必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术”来驾驭臣下,防止其威胁君权。这里的“术”,并非指狭义的权术或阴谋,而是指君主驾驭臣下的策略、方法和艺术。它包括: “名”与“实”的对应(循名责实): 韩非强调,君主在用人时,必须严格考察臣下的实际功绩,并将其与君主所赋予的官职、名号相对应。如果臣下名不副实,则要严厉惩罚;如果臣下功过与名不符,则要予以纠正。这是一种对责任制的强调,旨在防止臣下虚报功劳、欺君误国。 “刑”与“赏”的运用(重刑轻赏): 韩非坚信,刑罚是维系社会秩序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相对于赏赐,严厉的刑罚更能起到震慑作用,使民众不敢逾越雷池。他推崇“重刑”,认为即使是轻微的过错,也要施以严厉的惩罚,这样才能让民众敬畏法律,不敢妄为。同时,他也并非完全否定赏赐,但认为赏赐的应用必须审慎,并且要与功绩严格挂钩。 “势”的强调: 韩非认为,君主的权威并非来源于其个人品德或能力,而是来源于其所处的地位和权力。君主之所以能使臣下服从,是因为他们畏惧君主所掌握的权力。因此,君主必须牢牢掌握“势”,不能轻易将权力下放,也不能让臣下有机会挑战自己的权威。 “信”的控制: 韩非认为,君主不能轻易显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不能轻易相信臣下的言辞。臣下善于揣摩君主的心理,并以此来谋取私利。因此,君主必须保持神秘感,不让臣下窥探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有效地驾驭他们。 二、法制观念的深化 “法”在韩非的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他认为,法是国家一切行为的准则,是保障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 法无亲疏,赏罚必公: 韩非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亲疏贵贱。君主和庶民都必须遵守法律,法律的执行也不能因人而异。赏罚必须公正,违背法律的,即使是亲近的人也要惩罚;符合法律的,即使是陌生人也要予以赏赐。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法律的公正与刚性。法律不会因为个人的地位显赫而有所宽容,也不会因为事物的形状不规则而有所屈服。它意味着法律的执行是绝对的,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偏离。 法与时俱进: 韩非并非墨守成规,他认为法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古代的法律不一定适用于当今,当今的社会制度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这是一种朴素的变法思想,为后世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启示。 法、术、势的结合: 韩非认为,法、术、势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法是治理的根本,术是驾驭臣下的工具,势是权力的依托。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 三、人性论的悲观看待 韩非对人性的看法,是其法家思想的另一重要基石。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人趋利避害,自私自利。 “好利恶害”: 韩非认为,人最根本的驱动力是追求利益,逃避痛苦。这种“好利恶害”的本性,使得人们在没有外在约束的情况下,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民重利而轻死”: 他认为,民众对于利益的追求,往往超过对死亡的恐惧。因此,要让民众遵守法律,关键在于让他们看到遵守法律的利益,以及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 “势”与“法”的必要性: 正是因为人性中的自私与趋利性,所以才需要强大的君权(势)和严明的法律(法)来加以约束。没有这些外在的强制力量,社会将陷入混乱。 《韩非子》的价值与意义 《韩非子》的深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政治统治的启示: 《韩非子》提供了关于如何巩固君权、驾驭臣下、维护国家稳定的系统性理论。尽管其中一些观点存在争议,但其对权力运作的洞察、对制度建设的强调,以及对赏罚分明的要求,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 对法律思想的贡献: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对法律的公开性、普遍性、强制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强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人性理解的深化: 韩非对人性的悲观看待,虽然不免有片面之处,但却揭示了人性中趋利避害、自私自利的一面。这种深刻的洞察,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人,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对文学创作的启发: 《韩非子》中大量的寓言故事、比喻和典故,生动形象,逻辑严密,极富文学色彩。这些故事不仅是其思想的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自相矛盾”等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都源自《韩非子》。 总结 《韩非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地剖析了政治、法律、人性等诸多议题。阅读《韩非子》,我们不仅能了解到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历史图景,更能从中汲取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宝贵经验。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重温《韩非子》的思想,理解其精髓,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审视现实、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这部经典,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运作的复杂,也折射出人性的幽深;它是一套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驾驭社会;它更是一笔财富,为我们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韩非子》的编纂,正是希望将这份珍贵的思想遗产,以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让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共同感受中华国学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读《韩非子》这类经典,我一直觉得需要一种能够“拨开迷雾”的向导。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韩非子》正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它不只是简单地堆砌原文,而是尝试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的桥梁。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细致地讲解韩非子著名的“五蠹”篇,这篇通过对五种“蠹民”的分析,揭示了其眼中导致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这五种“蠹民”的深入剖析,以及韩非子为何会如此界定,其中是否包含了他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深刻思考。此外,韩非子关于“孤”和“独”的论述,即君主如何保持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受制于任何人,这在历史上引发了无数的解读和争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平衡的视角,既解释其理论的合理性,也指出其潜在的弊端。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很舒适,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一点对于沉浸在古籍的浩瀚海洋中尤为重要。

评分

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我一直有关注,尤其对这次推出的《韩非子》卷,更是充满期待。韩非子的思想,历来被认为是法家集大成者,其权谋、政治哲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影响深远,甚至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一些管理和决策的思维方式中看到其影子。我希望这本《韩非子》能够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呈现,比如,在原文的基础上,提供详尽的注释和白话翻译,让非古文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精髓。同时,如果能配以适当的背景知识介绍,例如韩非子所处的时代、法家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及其思想与诸子百家其他学派的比较,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解读韩非子关于“法、术、势”的理论,以及其“事断于法”的治国理念,这些都是理解韩非子思想的钥匙。此外,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或案例,来印证韩非子理论的实际应用,那就更加生动形象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它能成为我深入了解韩非子思想的有力工具,并能为我提供一些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借鉴的智慧。

评分

对于《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韩非子》这本书,我更看重它对于韩非子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韩非子的思想,虽然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但其中关于权力运作、人性洞察、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的论述,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价值。我希望这本书在保留韩非子原文原貌的基础上,能够提供一些有深度、有见地的解读,帮助现代读者跳出历史的窠臼,去思考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适用性。比如,韩非子关于“虚”与“静”的政治哲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或许可以引申为保持战略定力、避免浮躁决策的智慧。又或者,他关于“农战”的强调,在当今强调创新和竞争的时代,是否可以转化为对核心竞争力的不懈追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将韩非子的理论与现代商业、政治、甚至人际交往中的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展现其思想的生命力。如果能有专家学者撰写的导读或评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韩非子的思想,那就更好了。

评分

我刚收到这本《韩非子》,迫不及待地翻看了几页,感觉非常不错。虽然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韩非子的零散片段,但这次这本精粹版本,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似乎更加系统和有侧重。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韩非子“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解读,这在古代社会是一种相当激进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治理逻辑。不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这种理念的起源,以及它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带来的影响。另外,我对韩非子“无恩”的政治观也颇感兴趣,这与儒家强调仁政的理念截然不同,其核心在于强调君主需要保持超然和疏离,以维护权力和实施统治。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分析,说明这种“无恩”的观点是如何服务于君主集权和国家稳定的。我还希望书中能对韩非子关于“君主之术”的论述有更深入的剖析,比如如何驾驭臣下,如何察言观色,这些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评分

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的《韩非子》,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另一面。不同于儒家温润的教化,法家思想更显刚猛与理性。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韩非子关于“法、术、势”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这“三者”究竟是如何配合运作,才能构成一套完整的君主统治体系?例如,在“势”方面,韩非子是如何强调君权至上,如何看待君主的威严和影响力?而在“术”方面,他又提供了哪些驾驭臣属、防范奸佞的秘诀?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能引发读者对权力、人性以及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层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与韩非子思想相辅相成的其他历史文献片段,比如一些与法家相关的奏折、诏令,或者一些被韩非子理论所“批判”的案例,这样可以使读者更立体地理解韩非子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影响。这本书的编排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窗口。

评分

j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j

评分

很好

评分

包装精美 完善 物流快速

评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j

评分

非常好吃!真是又方便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