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山海经全集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山海经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品 编,华夏 注
图书标签:
  • 山海经
  • 传统文化
  • 神话传说
  • 奇闻异事
  • 古代典籍
  • 文化经典
  • 历史人文
  • 民俗文化
  • 博物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238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38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山海经》与《周易》《黄帝内经》并称我国“上古三大奇书”,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到民族、宗教、神话、巫术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独有自成体系者。书中详细记载了500多座山系的地理走向,300多条河流的源出流向,40多个“国度”以及“民族”的风物习俗,涉及100多个神话人物,100多种药用动植物,400多种神异怪兽,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同时,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开启了我国志怪古籍编著传统之先河。   《山海经》现存18篇,约三万二千余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共收《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5篇。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山海经》,本书提供了全面的解读和翔实的译注。在译文方面,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与原文风格统一,以流畅的现代白话文再现《山海经》中的神奇世界。

作者简介

  唐品,本名唐建福1964年11月18号生于湖南临澧县。1984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即进入江西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996年调入广东旅游出版社。编辑策划有季羡林、周一良等主编的《东方文化丛书》30余种,余秋雨著作全集22种《秋雨合集》。策划出版了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平先生代表作《禅机》。另有于丹教授畅销书《于丹重温*美古诗词》发行152余万册。现为自由出版策划人、北京唐品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策划。

内页插图

目录

卷 一/ 南山经
卷 二/ 西山经
卷 三/ 北山经
卷 四/ 东山经
卷 五/ 中山经
卷 六/ 海外南经
卷 七/ 海外西经
卷 八/ 海外北经
卷 九/ 海外东经
卷 十/ 海内南经
卷十一/海内西经
卷十二/海内北经
卷十三/海内东经
卷十四/大荒东经
卷十五/大荒南经
卷十六/大荒西经
卷十七/大荒北经
卷十八/海内经

精彩书摘

  卷二 西山经  【题解】  西方四列山系,共七十七座山,绵延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这些山诞生了许多神话传说。据说山系中的不周山,就是当年共工怒撞之山。山系中的玉山是一位面目狰狞,秉性凶残的女神——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主要管理天下的灾难、疫情和刑罚。她常给人类带来灾害,让人们遭遇苦难。相传她收藏了一种不死之药,令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为之费尽心机,苦苦寻觅。  西次一经  《五藏山经传》卷二载:“此经与二三经所志,河、华以西诸山也。”在吕调阳看来,这一卷与二、三卷说的是黄河、华山以西的一系列山脉。  【原文】  西山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①。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qián)羊②,其脂可以已腊(xī)③。  【注释】  ①洗石:古人说是一种在洗澡时用来擦去身上污垢的瓦石。② 羊:大尾羊,其尾可食。③腊:皮肤皴皱。  【译文】  西方第一列山系是华山山系,华山山系的首座山叫钱来山,山上有许多松树,山下有很多洗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大尾羊却长着马一样的尾巴,名叫羊,它的油脂可以滋润干皱的皮肤。  【原文】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huò)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①。有鸟焉,其名曰(t5ng)渠②,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b1o)③。  【注释】  ①铜:这里指可以提炼为精铜的天然铜矿石。以下同此。② 渠:鸟名。③ :即爆皮。  【译文】  从钱来山往西四十五里的山是松果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渭水,其中多产铜。山中有一种禽鸟,名叫渠,形状像一般的野鸡,却有黑色的身体和红色的爪子,可以用来治疗皮肤起皱爆皮。  【原文】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①,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②,其广③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注释】  ①太华之山:就是今陕西省境内的西岳华山。②仞: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③广:宽。  【译文】  再往西六十里,是太华山,山崖险峻陡峭,像用刀削成一般,并且呈四方形,高五千仞,宽十里,禽鸟、野兽无法栖身。山中有一种蛇,叫作肥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大旱。  【原文】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zu5)牛①,其阴多磬石②,其阳多 (yǔ) (fú)之玉③。鸟多赤(b#)④,可以御火⑤。其草有萆(bì)荔⑥,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注释】  ① 牛:据古人讲,在小华山生长着许多山牛,体重都在一千斤左右。②磬石:是一种可以制造乐器的石头。古人用它制成的打击乐器叫作磬,一般是挂在架子上进行演奏。③ 之玉:古时传说中的一种玉,具体的形状质料不详。④赤:属于山鸡一类的禽鸟,胸部腹部都是红色,冠子是金黄色,头是黄的,尾巴是绿的,间杂着红色羽毛。⑤御火:御在这里是摒除、避开的意思。御火就是辟火,意思是火不能烧及人的身体。⑥萆荔:古时传说中的一种香草。  【译文】  再往西八十里,有座山名叫小华山,山上的树木大多是牡荆树和枸杞树,山中的野兽大多是牛,山北阴面盛产磬石,山南阳面盛产玉。山中有许多赤鸟,把它养在身边可以避火。山中还有一种叫作萆荔的草,形状像乌韭,但生长在石头上面,也能攀缘树木而生长,人吃了它就能治愈心痛病。  ……

前言/序言

  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中华传统文化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中华传统文化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地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中华传统文化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绝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思想知识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构建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现代人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已迫在眉睫。   本套“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   这套丛书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解读和点评,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并饶有趣味,能古今结合并学以致用。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前 言   《山海经》与《周易》《黄帝内经》并称我国“上古三大奇书”。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到民族、宗教、神话、巫术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唯一自成体系者。书中详细记载了500多座山系的地理走向,300多条河流的源出流向,40多个“国度”以及“民族”的风物习俗,涉及100多个神话人物,100多种药用动植物,400多   种神异怪兽,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同时,它因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开启了我国志怪古籍编著传统之先河。   《山海经》现存18篇(据说原书共22篇),约三万二千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共收《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5篇。《汉书?艺文志》收载此书时作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因此有人认为,这5篇可能是西汉刘向父子校书时所增撰的。全书内容以《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作为一组;《海内经》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4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   《山经》一组,依照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小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与篇、节与节间的地理关系非常清楚。《山经》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传说中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传说中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大禹、女娲等传说有关的神话资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据推测,形成《山海经》这种怪物满目的原因,似乎与该书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   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而后人根据《山海经图》著书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这样一来,后人就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也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降,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称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作者、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帝尧时期的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能见到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学者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也不得不旁注说,此为“后人羼入,非本文也”。因此,《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后世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随后,种种假说纷至沓来,如“夷坚著说”“邹衍著说”“南方楚人著说”“东方齐人著说”“巴蜀人著说”,以及“早期方士著说”,等等。更各有甚者,近来有人认为,该书为西汉初印度某来华僧人所作。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不过,时下较为主流的看法是,与先秦其他许多古籍一样,《山海经》成书非止一时,作者亦非一人。该书的成书时间大约为战国初至西汉初年,其中许多内容可能来自口头传说,西汉刘向父子整理该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作者可能主要为楚人、齐人以及巴蜀之人。《山海经》最早的版本为西汉刘向父子的校刊本,晋朝方士郭璞曾为其作注,后又经清代学者毕沅和郝懿行加注,便成为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版本。   时至今日,《山海经》之所以为人们津津乐道,其最重要的价值恐怕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其神话资料在古代典籍中更是首屈一指。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据后世学者研究称,《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远不只是神话传说那么简单,事实上它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反映了上古的许多历史史实。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大打折扣,但是它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倩影”。如果我们将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从中窥见到历史的“影子”。例如,《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   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这个谱系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的谱系却基本吻合。   我们知道,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所载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该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他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因文学艺术的冲击力而活跃起来。例如:先秦文学的两大代表《诗经》和《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了大量的远古神话。《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山海经》正是以其丰富离奇的幻想、浪漫诡异的笔调,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和“创业史”,它既记载了古代先人的许多发明创造,又透露了当时的生产力技术水平的许多信息。例如,关于农业生产,《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总之,《山海经》对研究我国古代神话、历史、地理、文化、民俗、中外交通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山海经》,本书不仅给读者提供了直观的译文,还有翔实的译注。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一些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山海经》的编著资料,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山海经全集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集地理、民俗、神话、宗教、科技于一体的奇书,其内容之宏富、想象之奇特,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山海经全集》旨在以现代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这部先秦古籍,带领读者跨越时空,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浪漫。 一、 《山海经》的时代背景与价值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普遍认为其成书于战国至汉代初期,历经多人增补修订。这部书并非单一作者的创作,而是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记录了当时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知、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以及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 在古代,《山海经》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是一部地理志,记载了山川河流、物产矿藏、地域风俗,为当时的交通、贸易、军事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信息。其次,它是一部博物志,描绘了各种奇禽异兽、草木药材,为后世的医药学、动物学、植物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山海经》是一部神话的宝库,其中包含了大量与创世神话、英雄传说、神灵故事相关的记载,这些神话不仅是中国神话体系的重要源头,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宗教信仰。 《山海经》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历史文献价值,更在于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宇宙观和生命观。书中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描述,都折射出古人对自然、对生命、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它展现了中华民族早期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山海经》的内容解读:地理、博物与神话的交织 本书将《山海经》的内容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进行系统性的解读: 1. 《山经》:大地脉络与物产宝藏 《山经》是《山海经》的核心部分,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五大山系(昆仑、太行、昆仑、嵩山、淮河)的山脉走向、河流源流、地貌特征。书中对每座山的山形、方圆、土壤、植被、矿产、以及其上生长的动植物都有细致的描述。 地理认知: 《山经》描绘的山川河流,虽然与现代地理学存在差异,但反映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地貌变迁、水系分布提供了线索,也折射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物产宝藏: 书中记载了各种金属矿石、玉石、以及能够入药的草药。例如,书中对玉石的种类、颜色、质地的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玉器的喜爱和崇拜。对药材的记载,则为后世的中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环境与生物: 《山经》对山中植被和生灵的描述,虽然充满想象,但也可能包含了对一些珍稀或有毒植物、动物的观察记录,以及古人对这些生物的理解和利用。 2. 《海经》:远方的世界与奇幻的生灵 《海经》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未知领域,描绘了海外的各种奇特之地、国家、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奇特生物。 海外诸国: 《海经》记录了无数的海外国家,这些国家的名字和特征充满想象,如“一目国”、“三足国”、“黑齿国”等。这些描述可能源于古代商旅的传说、边远地区的见闻,或是古人对远方世界的无限遐想。 奇禽异兽: 《海经》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形态各异、能力超凡的奇禽异兽。它们或人面蛇身,或长着翅膀,或能够呼风唤雨。这些神兽不仅是古代神话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中常见的灵感来源。例如,书中记载的“凤凰”、“龙”、“穷奇”等,都已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意象。 神话原型: 《海经》中的许多神话故事和神灵形象,是中国神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女娲补天的故事,以及对太阳神、月亮神的描绘,都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模糊的影子。 3. 附录:人文风俗与早期宗教 除了地理和博物的记载,《山海经》还零星地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祭祀活动、以及早期宗教信仰。 氏族部落与祭祀: 书中提及的一些地名、人名,可能与古代的氏族部落有关。对祭祀活动的描述,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的祈求。 早期宗教观念: 《山海经》中对神灵的描述,以及对天地宇宙的理解,体现了早期中国人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结合的宗教观念。对鬼神的崇拜,对祭祀的重视,都说明了宗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 《山海经》的现代意义与解读视角 在现代社会,《山海经》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想象力的源泉: 《山海经》所展现的奇幻世界和无穷想象,是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宝库。它鼓励我们跳出思维定势,用更广阔的视角去探索未知。 文化基因的传承: 构成《山海经》的无数意象、神话、传说,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理解《山海经》,就是理解中华文明的根基。 民族精神的体现: 《山海经》所描绘的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未知的探索、对生存的智慧,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跨学科的研究价值: 《山海经》为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神话学、乃至现代科学(如生物学、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 本书的特色: 严谨的校注与注释: 本书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了详细的校注和注释,力求还原古籍的原貌,并对书中晦涩的词语、典故进行解释,便于读者理解。 现代化的解读: 抛开陈旧的解读模式,本书将《山海经》置于现代学术背景下,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深入的解读。 图文并茂的设计: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山海经》中的奇景异兽,本书将配以精美的插图,力求在视觉上给予读者深刻的体验。 多角度的分析: 本书不仅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还将从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维度,解读《山海经》的丰富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山海经全集》不仅仅是一部古籍的整理和翻译,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源头文化的探索之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并在古人的智慧与想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迪与力量。这是一扇通往古老中华文明的窗口,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幻漫游。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穿越古今的奇幻史诗,开启对神话世界的无限遐想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神话和志怪传说情有独钟的读者,我必须说,《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山海经全集》完全超出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更是一部浩瀚的“史诗”。作者(或编者)在整理和解读《山海经》的过程中,似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让这部古老而晦涩的文献,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些奇珍异兽的描绘,它们形态各异,能力非凡,有的能够呼风唤雨,有的能够操控生死,有的甚至成为了某种象征或图腾。这些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怪力乱神,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力量的观察、对动物特性的提炼,以及对善恶、美丑的道德评判。书中对于各地风土人情的记述,也同样精彩,那些遥远的国度、奇特的人民、独特的习俗,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充满魅力的神话世界。我常常在阅读时,忍不住合上书本,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些地方是否存在,那些生物是否真的存在过,或者它们只是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的具象化。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神话世界的大门,让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

一部关于想象力与自然哲学的百科全书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怪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想象力与自然哲学的百科全书。《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山海经全集》所呈现的,远不止是那些奇形怪状的生物和变幻莫测的山川。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古人对自然界进行的一次极致的观察、记录与哲学思考的结晶。书中对每一种生物的形态、习性、以及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的描述,都充满了细节。这些细节,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你会发现它们很可能是在当时有限的认知条件下,对真实动植物、地理现象的夸张化、符号化表达。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常常提及这些生物的功用,有些是可以入药的,有些是可以食用的,有些则象征着吉祥或凶兆。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万物利用价值的朴素认识,以及他们试图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来趋吉避凶的愿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先民对于自然界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也看到了他们对自然深深的敬畏和探索精神。它让我认识到,即使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试图理解和把握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

品味古籍的魅力,解锁中华文化的独特密码 第一次接触《山海经》是在课堂上,但当时只是浅尝辄止,对其庞大而零散的内容感到有些难以把握。而《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山海经全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这本书在保持原文精髓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注释、解读和背景资料,使得理解起来更加轻松,也更具深度。它就像一位博学而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深入《山海经》的殿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梳理和解释,比如“四海”、“九洲”的地理概念,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各种神祇、祭祀礼仪等。这些内容,不仅让我了解了《山海经》本身,更让我对中华文化的早期思想体系,如朴素的唯物论、原始的宗教信仰、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解锁一种古老的文化密码,每一次的阅读,都仿佛能从那些看似古老而神秘的文字中,提炼出新的智慧和启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我们今日所处的文化环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评分

从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窥见文明的曙光 这本书,真的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洪流,置身于那个充满神秘与想象的洪荒时代。我从小就对那些奇特的异兽、诡谲的山川地理充满了好奇,总是幻想着它们究竟是什么模样,又蕴含着怎样的力量。翻开《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山海经全集》,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入口。它的编排清晰,内容详实,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那些光怪陆离的生物和地点,更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敬畏。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遥远而又充满智慧的文明。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神话起源和地貌演变的描写,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宇宙观和地理观的体现。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的鼓点,看到火焰在篝火上跳跃,感受到先民们在艰辛的生活中,如何用他们的想象力来解释世界,并试图与自然建立联系。这种对先民智慧的启迪,让我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书中的插图也相当精美,虽然是现代的艺术再创作,但却很好地还原了古籍中那些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形象,让文字的世界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

评分

在古老篇章中,触摸中华文明脉搏的跳动 翻开《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山海经全集》,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古老的星空之下,那些由文字构成的繁星,闪烁着中华文明最原始的光芒。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实体书,不如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奇特、也最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关于神话传说和民族起源的记述。它让我有机会去追溯那些远古的祖先,去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天地万物的,是如何构建他们的社会秩序的,又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未知和挑战的。书中对于各种神祇、英雄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更是早期人类精神世界和道德观念的体现。每一个神话,都像是一块拼图,最终构成了中华文明那幅宏大而复杂的画卷。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触摸中华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它在漫长岁月中积淀下来的深厚底蕴。它让我对“中华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具象化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坚信,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深入了解和传承。

评分

一直都很喜欢《山海经》这本书以前在同学那儿看过,一直都想买一本,这本书书签特别精致,挺好的

评分

好这个书还行

评分

包装好,字迹清楚,快递服务好。

评分

我不想写字,还必须得写啊

评分

正版好书,内容正源正气。

评分

物流很快,东西很好。物美价廉

评分

是正版书。很不错。先囤起来留着以后慢慢看。

评分

质量很好,孩子很喜欢,值得购买!

评分

包装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