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 | ||
| 定价 | 98.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9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王芳,夏军 等 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32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030496218 | |
第1章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概述
1.1电气化驱动时代来临
1.2不断加码的政策支持
1.2.1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回顾
1.2.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总结
1.3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之争
1.3.1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1.3.2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
1.4动力电池中日韩三足鼎立
1.4.1锂电池产业花落中日韩
1.4.2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路线
1.4.3三足鼎立格局
1.5汽车安全事故猛于虎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动力电池系统技术综览
2.1动力电池系统简述
2.1.1动力电池系统的作用?
……………………
总结行业发展的经验得失,集合行业多家企业的技术专家以及高校院所的专业人士,将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的原理、方法、流程、工具、测试、标准等内容整理成书,用以指导企事业单位的概念论证、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售后服务,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书也可以用于部分大专院校的辅助教学用书,指导学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品和技术有更直观的认识。
王芳,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夏军:杭州捷能科技总经理
|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 | ||
| 定价 | 128.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9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王芳,夏军 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88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030541208 | |
第1章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发展综述 1
1.1 电动汽车发展史 2
1.1.1 电动汽车的第—个黄金时代 2
1.1.2 电动汽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2
1.1.3 电动汽车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4
1.2 电动汽车Pack产品分类 5
1.2.1 动力储能电池的分类 6
1.2.2 动力电池系统的功能分类 10
1.2.3 动力电池系统在整车的安装位置 19
1.3 电动汽车Pack的关键技术 23
1.3.1 系统集成技术 24
1.3.2 电芯设计及选型 25
1.3.3 结构设计技术 27
1.3.4 电池包电子电气设计 28
1.3.5 电池包热设计 29
1.3.6 电池包安全设计 30
1.3.7 电池包仿真分析技术 32
1.3.8 电池包工艺设计 32
1.4 我国电动汽车Pack技术发展趋势 33
1.4.1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 33
1.4.2 我国政府制定的2020年关键技术指标 34
1.4.3 技术挑战及发展趋势 35
参考文献 38
第2章 动力电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
2.1 动力电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概述 42
2.1.1 动力电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流程 42
2.1.2 动力电池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 43
2.1.3 动力电池系统的基本性能参数 47
2.1.4 动力电池系统产品参数匹配性分析 48
2.2 单体电池的选型与设计 51
2.2.1 单体电池的选型与设计概述 51
2.2.2 单体电池的选型依据 51
2.2.3 单体电池容量选型设计 52
2.2.4 单体电池选型和容量设计示例 53
2.3 机械结构概念设计 57
2.3.1 机械结构总体设计概述 57
2.3.2 机械结构设计要求 58
2.3.3 电池包在整车上的布置 62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立刻被后面那个副标题——“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深深吸引住了。安全,在动力电池这个高能耗系统中,永远是压在所有人头上的大石。坦率地说,很多市面上的书籍往往把安全放在一个很小的章节带过,或者只是泛泛而谈。但这本书显然将安全提升到了一个系统设计的高度,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和信赖。我非常关注书中对热失控机理的剖析是否深入,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热管理系统(TMS)的优化来主动预防和被动抑制热失控的蔓延。我期望看到具体的失效模式分析(FMEA)案例,以及针对不同滥用条件(过充、短路、挤压等)的防护措施的详细论述。一个真正优秀的安全设计,应该是“设计即安全”,而不是“事后补救”。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严谨的安全评估框架和设计准则,那它对工程师和监管机构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仿佛在告诉我,这本书是下了决心要解决行业痛点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冗长但信息密度极高,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套综合教材而非单本专著。我非常好奇它如何将“设计”、“制造”和“安全分析”这三个庞大且相互关联的领域整合在一个体系内。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动力电池系统设计,必然是安全、性能和制造成本三者博弈后的最优解。因此,我强烈期望书中能体现出这种系统工程的思维。例如,在介绍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设计时,它是否能将BMS的算法与电芯的物理特性、以及安全策略紧密地联系起来?再比如,在讨论结构设计时,是否会引用一些先进的有限元分析(FEA)结果来佐证某一特定结构(如蜂窝隔板或导热路径优化)在应对外部冲击或热扩散方面的优越性?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才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标准,它应该能让读者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全生命周期的电池系统认知模型。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希望找到一些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线索。电动汽车行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今天的设计可能明天就会被颠覆。因此,一本优秀的参考书不能只是对现有技术的复述。我期待这本书能在探讨当前主流技术(如NMC/LFP)的局限性的同时,能对下一代技术平台,比如钠离子电池在储能或特定轻型电动车应用中的潜力进行前瞻性的分析。此外,鉴于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如果书中能包含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设计考量——比如如何从设计之初就考虑电池包的易拆解性(Design for Disassembly),这将大大提升这本书的社会价值和前瞻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我如何“造”好现在的电池,更能启发我去思考“如何为后代设计”更环保、更可持续的动力系统,这才是真正有远见的技术书籍应有的担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现代感,色彩搭配沉稳大气,透着一股专业范儿,光是看着就觉得内容肯定扎实有料。我个人对新能源领域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尤其对动力电池这个核心部件更是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这本书的名字【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设计与制造】听起来就非常全面,涵盖了从概念设计到最终成品的完整流程,这对于我这种想要深入了解行业全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期待它能在“设计”部分,详细阐述如何平衡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成本这三大核心要素,毕竟这三者之间的取舍和优化,才是决定一款电池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如果书中能配上一些前沿的材料科学进展介绍,比如固态电池或者新型电解液的最新动态,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结合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展示设计理念是如何转化为可量产的高性能产品的。总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面向未来、注重实操的行业指南,非常值得入手细读。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设计与制造”这个组合,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理论推导而缺乏实践指导,毕竟制造环节涉及到大量的工艺控制和质量保证标准。但既然书名里有“制造”,我必须假设它至少会触及到电芯的制作工艺流程,比如极片涂布、卷绕/叠片、电解液注液和封口等关键步骤的工艺窗口控制。如果能针对不同类型的电芯(如方形、软包、圆柱)的制造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那就太棒了。更进一步,如果它能讨论一下规模化生产中如何应用工业4.0技术,比如智能检测和自动化装配线在电池包集成中的应用,那么这本书的时代感和实用性都会大大增强。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现场指导,把那些只有在车间里才能学到的“经验之谈”和“工艺诀窍”也融入进来,让读者能真正理解“好工艺是最好的质量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