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科学上至今还未解决的超级秘密之一。什么 是意识?意识是怎样产生的?意识有什么益处?只有人才 有意识吗?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动作并不需要意识参与 其中?回答这些问题,将使我们对人之所以为人有全新的 认识。Christof Koch编著的《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是作者 与克里克对上述这些问题长期合作研究 的结果。《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探讨了动物和人主观心智 的生物学基础,探 讨并提出了一种意识研究的框架——用实验方法找出表达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全书以视知觉研究为切入点,结合注 意、记忆、自动行为、失认症和“裂脑人”等病理现象的 研究,总结了意识研究的科学基础,概括指出了我们知 识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本书反映了继克里克 《惊人的假说》之后,他们合作研究的新进展。本书的语 言风格亦以洗练生动见长。
弗朗西斯·克里克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缩写词对照表
**章 意识研究导论
1.1 需要解释什么?
1.2 各种各样的解答
1.3 我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注重实效的经验方法
1.4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1.5 小结
注释
第2章 神经元——知觉的原子
2.1 大脑皮层的组织
2.2 外显表征、柱状组织和主节点
2.3 发放率、振荡和神经同步化
2.4 小结
注释
第3章 看之初
3.1 视网膜是一种层状结构
3.2 色觉需要三种视锥
3.3 眼中的空洞:盲点
3.4 感受野:视觉的关键概念
3.5 从眼出发的多条并行通路
3.6 上丘:另一个视觉脑
3.7 眼动:眼球跳动无所不在
3.8 小结
注释
第4章 初级视皮层是典型的新皮层区域
4.1 猴子视觉作为人视觉的模型
4.2 新皮层是一种层状结构
4.3 各种皮层细胞类型
4.4 V1:视觉的主要入口
4.5 小结
注释
第5章 什么是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5.1 意识产生的前提因素
5.2 情绪及对意识的调制
5.3 麻醉与意识
5.4 界定NCC的一般策略
5.5 神经元特异性和Ncc
5.6 小结
注释
第6章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不在初级视皮层
6.1 没有Ⅵ你就看不到东西
6.2 即便你看不到它,V1依然能对它适应
6.3 做梦用不到Ⅵ
6.4 直接刺激Ⅵ
6.5 猴子的vl神经元与知觉无关
6.6 小结
注释
第7章 大脑皮层的构筑
7.1 如果要认识功能,就先要认识结构
7.2 皮层有一种等级结构
7.3 丘脑和皮层:一种紧密的联系
7.4 驱动性联结和调制性联结
7.5 用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作为指导原则
7.6 前额叶皮层:执行所在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可以用“精准的克制”来形容。它既有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与客观,又避免了过度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潭。作者的遣词造句总是恰到好处,既能精确地表达出毫厘之差的语义区别,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总是能用一种极为谦逊而清晰的方式进行转述,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更令人赞叹的是,在探讨一些尚无定论的争议性问题时,作者的态度是持开放和审慎的,他清晰地划分了已证实的部分和纯粹的推测,这种“不妄加断言”的科学精神,在许多同类题材的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这种平衡感,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而非负担,让人感觉作者是在与你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基于事实的深度探讨。
评分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初探未知领域的旅者,循序渐进地揭示复杂现象背后的脉络。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平衡“信息密度”与“阅读流畅性”,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很少出现那种让人感觉“硬生生跳跃”的突兀感。比如,在阐述某一核心理论时,作者会先铺垫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或一个历史上的哲学争论,将读者的心绪稳定在一个合适的波段后,再缓缓引入技术细节,这种“先情感共鸣,后逻辑建构”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概念引入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它们大多新颖且贴切,使得那些原本抽象难懂的原理,瞬间具象化,如同拨开迷雾,眼前豁然开朗。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怀,使得即便面对极其专业的论述,读者也能保持持久的专注力,不至于在中途感到心力交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沉静而又深邃的感觉。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宇宙或深海之中,中央的字体设计简洁有力,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意识”这一主题的宏大与神秘。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十分考究,捧在手里有一种温润而厚实的触感,这对于一本探讨复杂概念的书来说,无疑增加了阅读的仪式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使得密集的文字内容在视觉上不至于过于拥挤,读起来压力较小。虽然内容本身可能涉及复杂的理论,但这种精心打磨的外部呈现,无疑为读者搭建了一个舒适的“入口”,让人愿意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探索那些抽象的议题。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不仅仅是起到标识作用,更像是一种无声的邀请,邀请我们进入一场关于心智本质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所蕴含的某种“超越性”的思考。尽管它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但在很多关键的节点,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是什么”,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这意味着什么”。这些思考往往并非直接的结论,而是隐藏在例证和论证的字里行间,需要读者主动去捕获。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获取信息”升华为一种深层次的“自我对话”。合上一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的感知和决策过程,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内部体验”,如今似乎蒙上了一层可以被探究的光环。这种能激发出个人哲学反思的能力,是真正优秀学术普及作品的标志之一,让人意犹未尽,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作为一名对知识体系建构比较看重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构建其论证框架时,展现了极高的结构完整性。它不像某些碎片化的科普读物,仅仅是罗列了一堆有趣的现象或孤立的发现。相反,作者似乎在绘制一张宏大的知识地图,每一个被探讨的次级主题,都清晰地标示出它在整个“意识”大厦中的位置,以及与相邻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章节之间的逻辑扣合紧密,读完一个部分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下一个部分产生期待和好奇。这种自洽的体系,使得读者在吸收新信息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将它们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最终形成一个更加稳固和立体的理解框架。这对我来说,远比单纯的知识点堆砌要有价值得多,它训练的不仅是记忆力,更是逻辑推演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