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针灸学(第2版)+董氏奇穴实用手册(套装共2册)

董氏奇穴针灸学(第2版)+董氏奇穴实用手册(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针灸
  • 奇穴
  • 董氏针灸
  • 中医
  • 医学
  • 养生
  • 经络
  • 穴位
  • 临床
  • 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医古籍
ISBN:9787515213828
商品编码:15531909093

具体描述

董氏奇穴实用手册
  • 商品标识:2392884
  • 出版社:人民卫生
  • ISBN:9787117162623
  • 作者:邱雅昌
  • 页数:252
  • 出版日期:2012-10-01
  • 印刷日期:2012-10-01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305

  • 导读
    **篇 穴位学
    **章 壹壹部位
    大间穴(3)
    中间穴(6)
    眼黄穴(10)
    指驷马穴(14)
    二角明穴(18)
    火膝穴(21)
    心常穴(24)
    小间穴(4)
    凰巢穴(7)
    制污穴(11)
    心膝穴(15)
    胆穴(19)
    木穴(22)
    木炎穴(25)
    浮间穴(5)
    凤巢穴(8)
    止涎穴(13)
    木火穴(16)
    指三重穴(20)
    脾肿穴(23)
    复原穴(26)
    外间穴(6)
    妇科穴(8)
    指五金穴、指千金穴(13)
    肺心穴(17)
    指肾穴(20)
    三眼穴(24)
    五虎穴(27)
    第二章 贰贰部位
    反后*穴(30)
    上白穴(34)
    中白穴(38)
    三叉三穴(41)
    土水穴(45)
    小节穴(30)
    大白穴(35)
    下白穴(38)
    腕顺一穴(42)
    骨关穴(46)
    重子穴(32)
    灵骨穴(35)
    三又一穴(40)
    腕顺二穴(43)
    木关穴(46)
    重仙穴(32)
    次白穴(37)
    三叉二穴(40)
    手解穴(44)
    第三章 叁叁部位
    其门穴(49)
    火陵穴(51)
    手千金穴(54)
    人士穴(58)
    其角穴(49)
    火山穴(51)
    肠门穴(55)
    地士穴(58)
    其正穴(49)
    火腑海穴(53)
    肝门穴(56)
    天士穴(59)
    火串穴(50)
    手五金穴(54)
    心门穴(56)
    曲陵穴(60)
    第四章 肆肆部位
    正脊一穴(62)
    合金穴(64)
    后枝穴(66)
    地宗穴(69)
    上曲穴(72)
    水愈穴(74)
    正脊二穴(62)
    后椎穴(64)
    肩中穴(67)
    天宗穴(70)
    下曲穴(72)
    正脊三穴(63)
    首英穴(65)
    背面穴(68)
    云白穴(71)
    支通穴(73)
    分金穴(63)
    富顶穴(65)
    人宗穴(69)
    李白穴(71)
    落通穴(73)
    第五章 伍伍部位
    火包穴(76)
    海豹穴(77)
    木妇穴(77)
    第六章 陆陆部位
    上瘤穴(80)
    木斗穴(84)
    火连穴(87)
    水仙穴(89)
    花骨三穴(91)
    火硬穴(81)
    木留穴(84)
    火菊穴(87)
    水晶穴(90)
    花骨四穴(92)
    火主穴(81)
    六完穴(85)
    火散穴(88)
    花骨一穴(90)
    门金穴(83)
    水曲穴(86)
    水相穴(88)
    花骨二穴(91)
    第七章 柒柒部位
    正筋穴(94)
    一重穴(97)
    四花中穴(102)
    四花里穴(104)
    足千金穴(106)
    消骨穴(109)
    肾关穴(112)
    上反穴(116)
    正宗穴(94)
    二重穴(97)
    四花副穴(102)
    四花外穴(104)
    足五金穴(107)
    上唇穴(110)
    地皇穴(114)
    光明穴(117)
    正士穴(95)
    三重穴(98)
    四花下穴(103)
    侧三里穴(105)
    七虎穴(108)
    下唇穴(110)
    人皇穴(114)
    搏球穴(96)
    四花上穴(100)
    腑肠穴(103)
    侧下三里穴(106)
    外三关穴(108)
    天皇穴(111)
    四肢穴(115)
    第八章 捌捌部位
    通关穴(119)
    内通山穴(121)
    姐妹三穴(124)
    通胃穴(126)
    其黄穴(129)
    驷马中穴(132)
    上泉穴(136)
    上九里穴(138)
    通山穴(119)
    内通天穴(121)
    感冒一穴(124)
    通背穴(126)
    火枝穴(131)
    驷马下穴(133)
    金前下穴(136)
    下九里穴(138)
    通天穴(120)
    姐妹一穴(123)
    感冒二穴(125)
    明黄穴(128)
    火全穴(131)
    下泉穴(135)
    金前上穴(137)
    解穴(139)
    内通关穴(120)
    姐妹二穴(123)
    通肾穴(125)
    天黄穴(128)
    驷马上穴(132)
    中泉穴(135)
    中九里穴(137)
    失音穴(140)
    第九章 玖玖部位
    耳环穴(143)
    金耳穴(145)
    木耳穴(143)
    水耳穴(145)
    火耳穴(144)
    耳背穴(146)
    土耳穴(144)
    耳三穴(147)
    第十章 拾拾部位
    正会穴(149)
    前会穴(152)
    上里穴(155)
    马金水穴(157)
    州圆穴(151)
    后会穴(153)
    四腑二穴(155)
    马快水穴(157)
    州昆穴(151)
    总枢穴(153)
    四腑一穴(156)
    腑快穴(158)
    州仑穴(152)
    镇静穴(154)
    正本穴(156)
    六快穴(158)
    七快穴(159)
    玉火穴(162)
    州水穴(164)
    木枝穴(159)
    鼻翼穴(162)
    水通穴(160)
    州火穴(163)
    水金穴(160)
    州金穴(164)
    第十一章 后背部位
    分枝上穴(165)
    双凤穴(168)
    金林穴(170)
    水中穴(172)
    冲霄穴(174)
    分枝下穴(165)
    九猴穴(169)
    顶柱穴(171)
    水腑穴(172)
    七星穴(166)
    三金穴(169)
    后心穴(171)
    三江穴(173)
    五岭穴(167)
    精枝穴(170)
    感冒三穴(172)
    双河穴(173)
    第十二章 前胸部位
    喉蛾九穴(176)
    十二猴穴(177)
    金五穴(177)
    胃毛七穴(178)
    腑巢二十三穴(178)
    第二篇 董氏奇穴治疗学释义
    **章 头部、颈项部、颜面部疾病
    第二章 五官科疾病
    第三章 脏腑疾病
    第四章 四肢及躯干部位疾病
    第五章 妇科疾病
    第六章 杂病
    附录一 放血疗法举隅
    附录二 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
    穴位索引
    参考书目
董氏奇穴针灸学(第2版)
  • 商品标识:3849880
  • 出版社:中医古籍
  • ISBN:9787515213828
  • 作者:杨维杰
  • 页数:266
  • 出版日期:2017-04-01
  • 印刷日期:2017-04-01
  • 包装:平装
  • 开本:32开
  • 版次:2
  • 印次:2
  • 字数:215
自序
如何检验是否为一个好的针灸医师
董氏奇穴及其学术思想浅探(导读一)
再谈董氏奇穴的学术特色(导读二)
**篇 经穴学
绪论
**章 一一部位(手指部)
第二章 二二部位(手掌部)
第三章 三三部位(前臂部)
第四章 四四部位(后臂部)
第五章 五五部位(脚底部)
第六章 六六部位(足掌部)
第七章 七七部位(小腿部)
第八章 八八部位(大腿部)
第九章 九九部位(耳朵部)
第十章 十十部位(头面部)
第十一章 后背部位
第十二章 前胸部位
第二篇 治疗学
**章 头面颈项
第二章 四肢躯干
第三章 脏腑疾病
第四章 其它疾病
附录一 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
附录二 董氏**简便食疗效方
附录三 杨维杰董氏奇穴医话汇萃
附录四 刺络疗法之运用
董氏奇穴索引表
华夏医林瑰宝,针灸智慧传承——浅谈针灸疗法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发展 自古以来,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东方医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现。探寻针灸的根脉,追溯其发展脉络,理解其内在机理,方能更好地把握其在现代医学浪潮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 针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磁山文化遗址,就出土了具有一定穿刺功能的骨针,这被认为是针灸工具的雏形。而散布在中国各地的其他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不少石制、骨制、竹制的锐利器具,它们很可能已被先民用于刺破病灶、缓解疼痛。 进入文明时代,针灸的理论与实践逐渐系统化。《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系统阐述了经络学说,提出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概念,并详细论述了针刺的禁忌、补泻手法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素问·刺法论》更是将刺灸与五行、脏腑、病邪等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针灸理论体系。 秦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论》中,将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为后世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灵枢经》则对经络、俞穴、针刺手法等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述,被誉为针灸学的百科全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家皇甫谧汇集历代针灸学成就,编撰成《针灸甲乙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针灸学专著。它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还结合了自己的临床实践,对300多个穴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宋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问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了人体穴位的解剖位置,极大地便利了针灸的学习和应用。政府还设立了“太医署”,将针灸列为重要学科,培养了大量的针灸人才。 元明清时期,针灸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集元明以来针灸学之大成,对历代针灸学说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补充,对针刺手法、方穴配伍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针灸学著作。 二、 针灸疗法的独特魅力与科学机理 针灸疗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而不衰,在于其独特的治疗优势和深厚的科学内涵。 整体观与辨证施治: 针灸学的核心理念是“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协调运作。疾病的发生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针灸治疗并非仅仅针对局部病灶,而是通过调节全身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目的。这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原则,使其在处理复杂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调节神经与体液: 现代科学研究已初步揭示了针灸作用的机制。针刺能够刺激神经末梢,通过经络传导,激活大脑的特定区域,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如内啡肽,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同时,针灸还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促进机体自身修复和康复。 激活免疫与抗炎: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抵抗病邪。此外,针灸还能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改善微循环与血供: 针刺局部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受损组织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和营养,加速组织修复。 低副作用与非侵入性: 相较于药物治疗,针灸的副作用通常较小,且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对人体损伤小,易于患者接受。 三、 现代针灸的传承与创新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对针灸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科学研究的深入: 神经科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正在不断揭示针灸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电针、穴位注射、艾灸等不同疗法的研究,也使得针灸的临床应用更加多元化。 国际化推广与认可: 针灸疗法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针灸列为推荐的治疗方法之一,并公布了包括多种疾病在内的针灸适应症目录。 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针灸正积极地与现代医学进行融合,例如将针灸与康复医学、疼痛管理、心理治疗等相结合,形成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提高了疗效,拓展了应用范围。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 现代科技的应用,如穴位检测仪、电脑辅助针灸设计等,提高了针灸操作的精准性和规范性。同时,国际上也在不断推进针灸技术的标准化,以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四、 展望针灸的未来 针灸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医学技术,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深入探索作用机制: 进一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深入挖掘针灸在分子、细胞、系统等不同层面的作用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 拓展临床应用领域: 在现有临床应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辅助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等领域的更多应用潜力。 提升治疗的精准性与个体化: 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穴位选择、针刺手法、疗程设置的精准化和个体化,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促进中西医融合创新: 加强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合作,将针灸的独特优势与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相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针灸,这颗东方医学的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的传承不仅是对古老智慧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健康的责任。在时代的洪流中,针灸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为构建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世界贡献着不可替代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对于广大针灸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在当前针灸学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董氏奇穴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套书,特别是《董氏奇穴实用手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权威的学习平台。我特别喜欢手册中关于“五行生克”和“脏腑辨证”与董氏奇穴配穴相结合的讲解,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神秘”的配穴逻辑,变得更加清晰可循。通过学习,我不再仅仅是死记硬背穴位名称和主治,而是能够理解穴位背后的“理”,从而在临床上做到“活学活用”。我曾用书中的方法治疗一位因情绪不畅导致的失眠患者,通过调理肝经和脾经的穴位,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这种精准而高效的治疗,让我深感董氏奇穴的强大魅力。此外,书中对一些经典病症的辨证施治思路,也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让我能够在面对复杂病例时,多一份自信和从容。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穴位或多少种疗法,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独特的、以“效”为导向的针灸思维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董氏奇穴的“简、便、廉、验”的特点。许多穴位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其疗效却非常显著,尤其是在治疗一些顽固性、慢性病方面,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有一位多年的腰痛患者,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不佳,在学习了董氏奇穴后,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一个配穴方案,结果患者的疼痛在几次治疗后明显减轻,甚至有些穴位仅一次就能缓解。这种“神来之笔”般的疗效,让我对董氏奇穴充满了敬畏。同时,书中对于穴位之间相互关系的阐述,也让我明白,董氏奇穴并非孤立的穴位组合,而是一个高度系统化的整体。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领略到董氏奇穴的精妙之处。手册部分更是提供了大量的临床实证,让我能够从其他医家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临床技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顺畅,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快速理解并上手。

评分

我一直对针灸的“取穴少而精”的理念非常推崇,而董氏奇穴恰恰是这一理念的杰出代表。这套书,尤其是《董氏奇穴针灸学(第2版)》,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穴位的介绍,更是一种关于针灸治疗的哲学和艺术。书中对“辩证论治”在董氏奇穴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病症、不同体质的患者,灵活运用穴位进行治疗,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曾遇到过一位长期被头痛困扰的患者,试过多种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在学习了董氏奇穴后,我参考书中关于头痛的配穴方案,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微调,结果患者的头痛症状得到了显著的缓解。这种“化繁为简,直击病灶”的治疗方式,让我对董氏奇穴的疗效深感惊叹。而《董氏奇穴实用手册》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给予我指导。它不仅提供了清晰的穴位图,还包含了很多临床上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针刺的深度、角度,以及一些特殊的刺激手法,这些都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这套书让我看到了针灸治疗的另一种可能性,它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上钻研和实践董氏奇穴的道路。

评分

当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份厚重感,仿佛蕴含着古老而精深的智慧。翻开《董氏奇穴针灸学(第2版)》,我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折服。书中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董氏奇穴的起源、理论基础,还对每一个穴位的命名、定位、主治、配穴、方义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穴位“气血流注”和“经络循行”之间关系的解读,这让我对针灸的整体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董氏奇穴实用手册》则更是锦上添花,它将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查阅和应用的临床工具。我常常在阅读完理论部分后,翻阅手册,对照穴位图,结合书中的案例,进行反复的揣摩和练习。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选择最佳进针角度、如何调整针刺深度以达到最佳疗效,这些细节的指导,对于提高针灸治疗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我曾在一个讲座上听过董氏奇穴的介绍,当时就觉得非常有意思,但总觉得缺乏系统性的学习途径。这套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满足了我对董氏奇穴的好奇心,更让我看到了学习这条路的清晰方向。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针灸世界的新大门,让我这个刚入行不久的学生都感到受益匪浅。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董氏奇穴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介绍,总觉得它神秘而难以捉摸。然而,这套书,尤其是那本《董氏奇穴实用手册》,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编排非常清晰,将复杂的穴位和配穴方法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每一个穴位都有详细的定位描述、主治范围以及操作手法,甚至连一些经验性的心得都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我特别喜欢书中针对常见病症提供的配穴方案,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一种实操层面的“傻瓜式”教学,让我能够快速上手,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以前,我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总是束手无策,但自从学习了董氏奇穴后,我发现许多看似棘手的病症,在董氏奇穴的辨证思路下,都变得豁然开朗。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生动,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穴位的临床应用。我曾尝试用书中的方法治疗一位长期颈肩疼痛的患者,效果立竿见影,患者反馈非常好,这让我对董氏奇穴的信心倍增。总而言之,这套书对于想要深入学习和掌握董氏奇穴的针灸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广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