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胃肠内镜检查的综合指南,内容全面,包括内镜室及人员的配备,检查前内镜的准备,所有镜种的介绍,重点讲述了内镜下各种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消化道良恶性肿瘤的治疗,胆胰疾病的治疗,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同时涵盖各种前沿技术,如前内镜领域尚未开展和极少开展的多种内镜下治疗也都有详细讲解,如内镜下的减肥手术等。广泛又翔实地介绍了全部消化内镜操作的内容,是一本很好全面的实用手册。 (法)约翰·马克·卡纳尔(Jean Marc Canard) 等 主编;徐红 主译 徐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白求恩靠前医院胃肠内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委,吉林大学内镜诊治中心主任,内镜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吉林培训基地)主任,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吉林)消化基地主任,吉林省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吉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更像是一本“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书,而非一本直接教授临床技能的教科书。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如何进行消化内镜相关的科研项目,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以及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例如,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从随机对照试验到队列研究,并举例说明了在消化内镜领域,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研究。此外,它还强调了在医学研究中,遵守科研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偏倚。这些内容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医生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然而,对于我这样的临床医生,我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日常诊疗的效率和准确性,我迫切需要的是关于各种内镜下常见病变的确诊依据、鉴别要点,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书中对这些临床决策过程的论述,显得不够深入和具体,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而缺乏“操作手册”式的指导,未能直接解答我工作中遇到的那些具体而棘手的临床问题。
评分这份关于消化内镜的著作,在我看来,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一种“理论构建”层面,而非直接的“技能传授”或“临床指导”。它像是在为消化内镜的整个学科打下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从历史沿革、基础原理,到伦理规范、科研方法,都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梳理。例如,书中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的哲学意义,以及不同时代医学思想如何影响了内镜的演进,这种宏大叙事确实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从一个更深邃的角度去理解这项技术。但与此同时,它也牺牲了实用性。当我试图从中寻找关于如何优化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式、如何精准地进行黏膜下剥离(ESD),或者如何利用AI辅助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时,却发现这些内容要么被一笔带过,要么根本就不存在。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概念性讨论,比如“内镜的知觉体验”、“医疗决策的认知偏差”等,这些内容虽然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学术探讨,但对于一名需要立即提升临床操作能力的医生来说,显得有些“不接地气”。我希望的是能够看到更直接、更具体、更可操作的知识,而不是这种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几年阅读过的最令人失望的医学著作之一。当初购买它,是冲着“消化内镜临床与实践”这个名字,期待能获得关于消化道内镜诊疗的最新进展、详尽的操作指南以及丰富的病例分析。然而,拿到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与我的期待完全背离。它似乎更像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充斥着大量基础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复述,这些内容我在本科阶段就已经烂熟于心,完全没有学习的必要。更让我恼火的是,书中对一些常见消化道疾病的介绍,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细节。比如,在谈到胃溃疡的诊断时,只是简单提到了内镜下的表现,却对不同类型溃疡的细微差别、鉴别诊断的关键点,以及如何根据内镜所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思路,几乎只字未提。至于手术操作的技巧、并发症的处理、新技术的应用,书中更是语焉不详,让人感觉作者根本没有深入临床实践。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洞”,仿佛在阅读一本陈旧的教科书,对当前消化内镜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毫无贡献。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临床”和“实践”这两个词的含义。
评分读完这本《消化内镜临床与实践》,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人文关怀”和“职业反思”方面下足了功夫,甚至可以说,这方面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相当比重。书中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是深入挖掘了消化内镜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职业倦怠,以及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它探讨了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何有效地沟通复杂病情,以及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例如,书中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分析了内镜医生在面对某些特殊病例时,可能产生的“共情疲劳”,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这让我感到非常贴心和人性化。另外,它还讨论了内镜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伦理困境,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反思,保持医学的纯粹性。然而,作为一个希望快速提升技术水平的临床医生,我更渴望的是在技术细节、操作技巧、疑难病例的处理上获得更直接、更详尽的指导。书中对于这些实操层面的内容,却显得有些“轻描淡写”,未能提供我真正需要的那种“实战指南”。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它在“消化内镜的历史演进”和“未来发展趋势”这两个方面,提供了相当详实的梳理和前瞻性的探讨。从最早期的简陋仪器,到如今高度精密的内镜系统,书中详细回顾了每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以及那些为消化内镜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先驱人物。它不仅仅是列举事实,更是对这些技术革新背后的科学原理、临床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这项技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展望未来时,书中也描绘了诸如纳米机器人内镜、AI辅助诊断的精确化、个性化精准治疗的实现等激动人心的前景,这无疑激发了我对行业未来的无限遐想。然而,这些宏观的叙述,并没有转化为我能直接应用于日常临床实践的具体技能或知识。我翻遍全书,却找不到关于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十二指肠镜检查以提高胰胆管的检出率,或者在面对早期食管癌粘膜病变时,如何更精确地选择切除方式的指导。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消化内镜的“思想盛宴”,而非“实操秘籍”,对于我急需解决的临床难题,帮助有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