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禅宗史
定价:42.80元
作者:印顺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02145139
字数:370000
页码: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禅宗史,是印顺论师继「中国佛教史略」后的第二部史书。作者不以门户之见,站在客观立场,以史论史的态度,写成这本禅史,确是一本良好的中国禅宗正史。作者弥补了以前禅宗史研究的缺陷、利用新发现的禅门文献对从达摩到会昌法难之间三百五十年的历史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这是本书对禅学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目录
序
章 菩提达摩之禅
节 达摩传与达摩论
第二节 达摩与楞伽经
第三节 达摩门下的传弘
第二章 双峰与东山法门
节 达摩禅的新时代
第二节 道信与入道方便
第三节 弘忍东山法门
第三章 牛头宗之兴起
节 什么是南宗
第二节 牛头宗成立的意义
第三节 牛头法融的禅学
第四章 东山法门之弘布
节 东山宗分头弘布
第二节 东山门下的种种相
第五章 曹溪慧能大师
节 慧能年代考
第二节 从诞生到黄梅得法
第三节 南归与出家
第四节 行化四十余年
第五节 入灭前后
第六章 坛经之成立及其演变
节 坛经的主体部分
第二节 敦煌本坛经的成立
第三节 坛经的变化
第七章 荷泽神会与南宗
节 神会的一生
第二节 有关神会的著作
第三节 南顿北渐
第八章 曹溪禅之开展
节 曹溪流派
第二节 禅风的对立
第三节 南宗顿教的中心问题
第四节 曹溪的直指见性
第九章 诸宗抗互与南宗统一
节 牛头禅的蜕变
第二节 洪州宗与石头宗
第三节 从对立到南宗统一
后记
作者介绍
印顺法师(1906-2005)浙江海宁人,俗姓张,20岁时,偶读庄子,见冯梦祯序文:“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遂萌生探索佛法之兴趣。23岁,其母猝然病逝,内心受极大震撼。未久,叔祖父、父亲亦相继病逝,乃感人生无常,而有出家之志。25岁,出家于普陀山福泉庵清念和尚
从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宗教史的认知边界。它清晰地勾勒出了禅宗与其他本土宗教,如道教,在争夺精神高地时所进行的微妙的“借用”与“抗衡”。我发现,许多我原以为是道家思想的元素,实际上是在禅宗与本土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被“禅化”的。书中对“教外别传”这一概念的解析尤为精彩,作者细致地剖析了禅宗如何通过这种自我定位,巧妙地规避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审查,同时又在民间获得了广泛的信仰基础。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查阅地图和相关人物的生平,不是因为叙述不清,而是因为信息密度实在太大,每一个段落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信息量和思想张力。它要求读者不仅要阅读文字,更要与文字背后的历史情境进行深入的对话。
评分这部关于中国禅宗历史的著作,简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智者对话录。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梳理,但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近乎诗意的笔触,将禅宗从印度传入中土,如何在六祖慧能的手中完成本土化、并最终成为影响中国文化主流的波澜壮阔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曹溪一宗的崛起,尤其是对“明心见性”这一核心观念的阐释,远超一般通俗读物所能企及的深度。它没有停留在罗列祖师名号和寺院沿革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禅宗思想与魏晋玄学、儒家理学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张力与融合。尤其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机锋棒喝”的解读,不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手段,而是将其置于唐代社会思潮和特定历史情境下,展现了其作为一种反传统、追求当下觉悟的哲学实践的深刻内涵。读完后,我对中国哲学史上这场伟大的精神革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亲自参与了那场在竹林深处或山间茅庐中展开的思想辩论。
评分坦率地说,我带着一种寻根问底的心态来阅读这部关于“中国禅宗史”的巨著,期望它能为我多年来在禅宗公案中遇到的诸多困惑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僵硬的编年体,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纵深感与哲学的横向对比相结合。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描述禅宗向外辐射,影响宋代理学,乃至晚清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心态转变的章节,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发生”。比如,书中对临济宗与曹洞宗在修行路径上的分野,分析得鞭辟入里,不再是简单的教法差异,而是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与对“空性”的不同把握。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座巨大的历史迷宫中央,而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张详尽的、标注了历代高僧心路轨迹的地图,让我得以清晰地辨认出思想演变的每一步岔路口。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部关于中国禅宗历史的论述,其结构布局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对“断裂与延续”的把握。作者似乎非常关注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神秀与慧能的对立,临济宗的突然兴盛,以及后世对禅宗的“整理门户”。这些转折点被赋予了充足的背景铺垫,使得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禅宗在传入日本后,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禅宗的“重塑”这一略显冷僻的角度的探讨。这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比较,使得这部“中国史”的书写显得尤为立体和深刻。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动态过程。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的阅读体验,让你深刻理解到,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精神”中,禅宗究竟留下了怎样不可磨灭的烙印。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境界。我常常在阅读那些关于禅宗祖师行状的描述时,产生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典故时,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既尊重历史的严肃性,又没有牺牲叙事的文学魅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禅宗的“世俗化”与“出世化”倾向时所采取的批判性视角。例如,它对宋代以后禅宗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中的流行,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其教义的某些面向,进行了审慎的探讨,避免了对任何一个历史阶段进行无条件的赞美或贬低。这种客观、多维度的审视,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品格非常高。它不是一部“弘法”之作,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学”探索,它引导读者去理解,宗教思想是如何在特定文化土壤中扎根、变异并最终结出时代果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