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2版)

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仁宗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哲学
  • 科学方法论
  • 科学动力学
  • 现代科学
  • 哲学史
  • 知识论
  • 形而上学
  • 科学理论
  • 科学研究
  • 认知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83184
版次:2
商品编码:106338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字数:3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2版)》是对当代科学哲学的若干重要发展趋势的概述,主要介绍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知识及其对科学的性质、方法、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如波普尔的否证论、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上义认识论,以及费耶阿本德以后科学哲学的进展等。《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2版)》第一版是一部有着广泛影响的著作,促进了公众对科学哲学——这门对科学研究大有裨益的学科的了解。此次再版,作者不仅对原书内容进行了勘误,还专门增加了近5万字的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的介绍和评析。《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2版)》不仅可以作为高校哲学系(尤其是科学哲学专业)师生的专业课教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公共课教材,也适合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及关心科学哲学问题的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邱仁宗,1952年清华大学文学院毕业,北京协和医学院助教、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全球艾滋病与人权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1984,2006)、《成功之路:科学发现的模式》(1987)、《生命伦理学》(1987,1988)、《科学哲学引论》(1996)、Realism vs Anti—Realism in Science(1996)、Bioethics.Asian Perspectives(2004)、《生命伦理学导论》(2005)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历史的探索
1.归纳一演绎法
2.新方法的萌芽
3.“新工具”
4.牛顿的方法
5.归纳问题
6.发现和辩护
7.支流一江河
8.穆勒五法
9.约定论

第2章 “公认观点”的兴衰
1.哲学危机
2.“公认观点”
3.可证实性
4.归纳逻辑
5.观察与理论的区别
6.理论的解释
7.对应规则
8.科学通过归并发展
9.重建的失败

第3章 分界标准
1.书斋中的探索
2.分界
3.“可证实性”批判
4.可否证性
5.标准的应用
6.否证的逻辑
7.否证的免疫
8.可否证程度

第4章 否证法和科学的成长
1.归纳问题
2.休谟的解决
3.理论是猜想
4.归纳不存在
5.观察渗透理论
6.先有H,还是先有O?
7.科学始于神话
8.演绎检验法
9.P1-TT-EE-P2
10.确认和确认度
11.“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只是一步”
12.常识实在论
13.精神水桶理论
14.科学进步的标准
15.真理和逼真性

第5章 世界1,2,3
1.三个世界的理论
2.世界1
3.实在性
4.世界2
5.世界3
6.突现
7.“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
8.还原
9.上向和下向因果性
10.拉普拉斯之妖
11.钟和云
12.不全决定
13.概率
14.相互作用
15.世界1的开放性

第6章 世界观分析
1.从物理学博士到科学哲学家
2.“世界观分析”
3.自然秩序理想
4.观察渗透理论
5.思想优于经验
6.S(A)R
7.科学是知识场
8.思想风格
9.累积和“不断革命”

第7章 范型和常态科学
1.前科学
2.范型
3.专业基质
4.科学共同体
5.范型的认识功能
6.范型的纲领功能
7.常态科学
8.解难题

第8章 科学革命
1.科学发现始于反常
2.科学发现的结构
3.危机
4.“山雨欲来风满楼”
5.新范型的产生
6.科学革命的性质
7.范型的不相容性
8.范型的不可比性
9.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10.革命的解决
11.通过革命而进步
12.必要的张力

第9章 精致的否证法
1.曲折的一生
2.理性还是宗教?
3.科学知识的可错性
4.发现逻辑的忽视
5.退化的纲领
6.从证明的逻辑到发现的逻辑
7.归纳的意义
8.Popper 0,1,2
9.朴素否证主义
10.进步的和退步的问题转换
11.精致否证主义

第10章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科学研究纲领:反面助发现法
2.正面助发现法
3.研究纲领的成长
4.人可以比大自然喊得更响
5.改造环境的纲领
6.“判决性实验”
7.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

第11章 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1.“跛子和瞎子”
2.内因和外因
3.理性范围的扩大
4.否证主义的历史否证
5.史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6.哥白尼革命
7.不可言传的“先见之明”
8.托勒密和哥白尼纲领的演变
9.扎哈尔的修正
10.科学史的骨和肉

第12章 理论多元论
1.科学哲学界的怪杰
2.实在论与工具主义
3.实在论促进科学进步
4.哲学论证是不够的
5.理论一元论与理论多元论
6.理论的事实发现功能
7.韧性原理
8.扩散原理

第13章 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1.对症良药
2.“怎么都行”
3.反归纳:多元方法论
4.所谓“一致性条件”
5.克服科学沙文主义
6.证据受“污染”
7.塔的论据
8.望远镜的作用
9.非理性主义
10.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第14章 科学哲学仍然有未来
1.有没有科学方法
2.科学假说或理论的概率是零吗?
3.实验有没有自己的生命?
4.为什么世界应该服从定律
5.科学提供客观实在的知识吗?
参考书目
外国人名索引
科学哲学术语对照
初版跋

精彩书摘

一切已知实例。例如要研究热,科学工作者就要研究“热”物体的一切已知实体:太阳、火焰、热血等。接着在否定阶段,就要研究否定事例,如月光、死人的血等不产生热的东西。最后在比较阶段,就要研究不同现象的差异,看看在观察到的种种变化之间有没有什么相关。他用这种方法研究热,得出了热是微粒迅速扩张而方向向上的运动。但从事实资料中做出相互关系的概括不应过于匆忙,不要有了一些观察结果,就马上跳跃到一般原理。不要用简单枚举法,因为这种归纳法不能区分一些个体所特有的性质与这些个体所属的类所共有的性质。相互关系有程度之分,应该逐步地从普遍性程度低的相互关系上升到普遍性程度高的相互关系。相互关系有些是必然的,有些是偶然的,就要设法排除这些偶然的相互关系。
用什么方法排除偶然的相互关系呢?如果在一些实例中发现属性A与B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可是在某个实例中属性A存在时属性B不存在,或属性A的量增加时,属性B的量减少,那么A和B的相互关系就是偶然的,应该排除掉。把这些偶然的关系排除以后,留下的便是必然的、本质的相互关系,就可以成为进一步概括的基础。但有人认为科学家未必是按照他的排除法来发现本质的相互关系的。
原理的普遍性程度随着归纳的逐步上升而增高,普遍性程度最高的原理就是定律。但是培根所谓的定律与现代意义的不同,他对用数学形式表达定律不感兴趣,而把定律与行政法令相比拟。

前言/序言

《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2版)》出版20余年后,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与我联系,表示希望再版,以便对有兴趣的同学了解科学有所帮助。我欣然同意了,并增加了一章讨论费耶阿本德以后的科学哲学。这新增添的章节主要根据Chalmers的新版《科学究竟是什么?》编写,同时也参考了孔宪中的两《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2版)》:《科学的本性》和《超越库恩:科学说明、理论结构、不可通约性和物理学必然性》。我保留了第一版的《序》和《跋》,虽然我也许不会再写其中一些内容,但当时有那时的社会文化条件,保留下来有历史价值。另外对正文做了一些修辞或技术性的修改。
我仍然觉得科学哲学对思维的训练是非常有用的。我虽然近年来主要精力放在比较具有紧迫性的生命伦理学工作上,但若干年科学哲学学习和研究对我思考问题,进行批判论证极为有益。但同时我也觉得,科学哲学应该更加注意它的应用。理论的深入探讨与对实践问题的关注应该而且可以是相互促进的。希望与科学哲学界的同行共勉。
科学方法与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第2版) 内容概要 本书为《科学方法与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的第二版,深入探讨了现代科学哲学领域的核心议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科学理解框架。本书不仅梳理了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演进,更着重分析了科学知识的生成、发展、验证及其社会文化语境。通过对关键概念、理论模型和代表性学者的梳理,本书力求展现科学探索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其内在的逻辑与哲学意涵。 第一部分:科学方法的基石与演变 本书的开篇,将引领读者回溯科学方法的源头,审视其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我们将详细解析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等核心科学方法论要素,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受到的挑战。 经验主义的崛起与归纳法的困境: 从培根强调的观察和实验,到休谟对归纳推理普遍性的质疑,本书将细致呈现经验主义如何奠定科学研究的实践基础,以及归纳法在理论建构中面临的逻辑难题。我们将探讨概率论在缓解归纳法困境方面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理性主义与演绎的辉煌: 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义如何强调逻辑推理在认识世界中的地位?本书将深入分析演绎方法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构建严谨的科学体系。我们将讨论公理化体系的建立、定理的推导,以及理性思考在科学发现中的关键作用。 逻辑实证主义的统一目标: 维也纳学派如何试图统一科学,将所有科学知识还原为逻辑和观察?本书将详细介绍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可证实性原则、逻辑分析以及对形而上学和宗教的排斥。我们将分析其在科学哲学史上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其自身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证伪主义与科学进步的动力 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为科学进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本书将深入解读证伪主义的内涵,阐述其如何挑战传统的归纳法,并将科学的进步视为一个不断试错、否定旧理论、建立新理论的过程。 证伪主义的批判性精神: 波普尔如何将科学的特征从“可证实性”转变为“可证伪性”?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一关键的哲学转向,以及它如何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更为严格的评价标准。我们将探讨“划界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及证伪主义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知识的动态增长: 证伪主义如何解释科学知识的累积性增长?本书将分析“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展模型,以及科学家如何在挑战现有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科学向前发展。我们将讨论“近似真理”的概念,以及科学理论的进步如何体现在其解释力、预测力和精确度的提升上。 第三部分:科学革命与范式转移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为我们理解科学的非线性、革命性发展提供了革命性的框架。本书将详细阐述“范式”的概念,以及科学共同体如何在常规科学时期积累知识,并在危机时期经历“范式转移”的重大变革。 范式的概念与作用: 库恩所说的“范式”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本书将解析范式作为一套共享的理论、方法、工具和价值体系,如何塑造科学家的世界观和研究实践。我们将讨论“常规科学”中的问题解决活动,以及范式如何提供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科学研究环境。 非常规科学与危机: 当常规科学的解释力出现瓶颈时,会发生什么?本书将深入分析“反常”的出现,以及它如何导致科学的“危机”。我们将探讨科学家如何试图修复现有范式,以及当危机无法解决时,如何为新范式的诞生创造条件。 范式转移的非累积性: 库恩的范式转移理论为何强调其“非累积性”?本书将讨论不同范式之间的“不可公度性”,以及新范式如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非简单地“修正”旧范式。我们将分析历史案例,如哥白尼革命、牛顿力学取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等,来佐证范式转移的深刻变革。 第四部分:科学实在论、反实在论与解释 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是科学哲学中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本书将全面介绍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对立观点,并深入探讨科学解释的本质。 科学实在论的辩护: 为什么我们相信科学理论描述的是真实的世界?本书将分析科学实在论的各种论证,包括“无需奇迹的推理”以及科学理论的成功应用。我们将探讨其区分“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实体,以及如何理解理论实体。 反实在论的质疑: 科学理论是否一定对应于真实世界?本书将介绍工具论、经验主义以及建构实在论等反实在论观点,并分析它们对实在论的挑战。我们将探讨“不确定性”和“不可判断性”的哲学意涵。 科学解释的理论: 什么样的解释才算得上科学解释?本书将审视不同的科学解释理论,包括因果解释、规律解释、统一性解释等。我们将探讨解释与预测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好的科学解释需要具备的特征。 第五部分:科学的社会建构与价值 现代科学哲学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的社会性、历史性和价值性。本书将探讨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以及价值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的社会维度: 科学研究并非孤立的个人活动,它如何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本书将分析科学共同体的互动、科学政策的制定、科学话语的形成等社会因素在科学知识生产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社会建构论”的观点,以及它对科学客观性的理解。 价值在科学中的角色: 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吗?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类型的价值(如认知价值、伦理价值、社会价值)在科学研究中的渗透和影响。我们将讨论科学研究中的偏见问题,以及如何追求科学的伦理责任。 科学的实在性与进步的辩论: 科学的进步是否意味着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理?本书将结合前面的论述,对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并重新审视科学进步的含义。我们将讨论科学革命的理性基础,以及在承认科学社会性之后,如何理解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适性。 结论:面向未来的科学哲学 本书的最后,将对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探讨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科学哲学如何为我们理解和指导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科学本质的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为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性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科学的自我修正能力”这一核心主题的强调上。作者反复论证,科学的伟大不在于它声称自己是终极真理的集合,而在于它拥有一种内置的、不断自我校准的机制。我在阅读关于科学理论的“累积性”与“革命性”如何共存的部分时,得到了极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将科学发展描绘成一个完美的线性积累过程,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不可通约性”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一次重大的理论飞跃往往意味着旧有语言和概念的彻底失效,而不是简单地在旧框架上添砖加瓦。这种对历史断裂点的关注,让我对科学发展史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平滑的曲线图,而是一系列充满张力的“质变”瞬间。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科学哲学如何指导未来研究方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元理论工具箱是无可替代的,它教会我们如何批判性地评估正在发生的科学前沿工作。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初捧在手时,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封面设计简洁却透着一股历经时间沉淀的智慧感。我一直对科学的本质充满了好奇,想知道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科学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中间又经历了多少思想的碰撞与修正。这本书的开篇,没有直接切入复杂的逻辑推演,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先带我们领略了科学史上的几座重要里程碑。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匠的工作时,那种兼具人文关怀和精确分析的笔触。他没有把他们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还原了他们在面对巨大阻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与智慧。特别是关于“观察与理论的相互塑造”这一部分,作者用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预设”了什么,这对我理解实验设计中的潜在偏差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科学探究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充满了岔路口和反思的蜿蜒小径。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并不满足于知识的堆砌,而是致力于挖掘支撑这些知识体系的“元认知”层面,非常适合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科学思维模式的读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拨云见日”的清晰感,尤其是在涉及到概率论和不确定性在现代科学描述中的地位那几章。作者对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过渡中哲学观念转变的梳理,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思维体操表演。他清晰地展示了,当测量工具的精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世界观本身是如何被重塑的。书中对于“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拉锯战的描述,细致入微,展示了哲学家们为了争夺科学解释权的那些精妙的论据构建。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展示了每种立场在特定语境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中立而深刻的分析,让我学会了在面对科学争议时,不轻易地下结论,而是去探究争议背后的哲学前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古典的、严谨的学术散文,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仔细打磨的宝石,虽然阅读需要专注,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知识结构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平衡了历史回顾的广度与理论分析的深度。我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它没有陷入早期哲学著作那种对单一理论体系的过度偏爱。相反,作者采用了极为开放和包容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对于“什么是科学”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比如,在比较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优劣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具体科学领域实例——从物理学的宏观描述到生物学的微观解释,使得抽象的哲学概念瞬间具象化,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对“科学社区”的社会学解读,这部分内容让我明白了科学发展不仅是智力活动,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充满了权力和话语权的博弈。这种多维度的透视,使得整本书的论述立体而不单薄,既有对科学内在逻辑的挖掘,也有对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考量。对于那些对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这种挑战并非源于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源于其内部思想的复杂交织性与精妙的结构布局。它更像是一部哲学思辨录,而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知识梳理。特别是在探讨“可证伪性”与“范式转换”的章节时,作者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仪器般严丝合缝,每一个前提的引入都经过了周密的铺垫,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咀嚼。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学术辩论现场,亲身参与了波普尔、库恩等思想巨匠之间的对话。书中的一些段落,涉及对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性回顾,其力度之大,观点之犀利,让我对以往某些“标准答案”产生了动摇。这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正是哲学著作的魅力所在——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认知基础。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场精神上的高强度训练,读完后,看待日常的科学新闻报道都会多了一层审慎的滤镜。

评分

很喜欢质量不错很喜欢质量不错

评分

书很不错,老师推荐我们买的

评分

物流有点慢了。。。。。

评分

经典之作再版,值得在读。

评分

很好很好,与描述相符

评分

研究文科了解科学哲学,特别有助于研究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评分

经典之作再版,值得在读。

评分

不错的书,质量很好,物流也不错

评分

不错的书,质量很好,物流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