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新生 日本长销产品品牌设计解析

设计新生 日本长销产品品牌设计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日经设计 著,宁凡 译
图书标签:
  • 品牌设计
  • 产品设计
  • 日本设计
  • 用户体验
  • 设计思维
  • 成功案例
  • 市场营销
  • 创新
  • 包装设计
  • 视觉传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7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058
品牌:数艺社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各式各样的新商品不断被推向市场,就像新陈代谢一样替代旧款商品。而这些商品中,有些通过适应时代的处理手段,长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这就是“长期畅销商品”,它们能够长期畅销,必定有其制胜的法宝。不用说,这些商品本身定是受到消费者
认可的,但要将商品的特点成功地表达出来并提升其魅力,就需要通过出色的包装设计和广告宣传策略来辅助了。
本书通过对长期畅销商品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剖析了各个生产商是如何确立自己的商品定位、销售策略、相关包装以及宣传设计方法的。
本书从饮料、食品、调料、日用品这4 个类别中,精选了25 种不同的商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了这些商品在不同时代的包装设计是如何变化的。那些包装设计中
不随时代变化而保留下来的经典要素是什么,那些迎合不同时代的不同设计要素又体现在哪里,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一个企业应该如何长期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呢?有什么成功的培养知名口碑的窍门吗?本书网罗了包括设计与广告在内的各种畅销商品案例,将成功的产品策划、销售、设计思路带给各位读者。

内容简介

有些商品能够长期销售,其包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商品包装在销售周期内会经历多次演变,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本书分为饮料、食品、调料和日用品4个部分,精选了25款不同的商品,讲述了其包装的延续和变化。本书并未将着眼点停留在包装设计本身,而是从商品的定位、市场、宣传、销售出发,分析商品包装演变的奥秘。
本书适合平面设计师、工业设计师、包装设计师阅读,同时可供策划人员、市场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关注日本各个领域的设计,通过对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挖掘设计的深层规律。注重设计美学与商业价值的结合,在设计的商业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是日本设计领域的新风向标。

目录

第 1章 饮料篇/11

惠比寿啤酒/ 札幌啤酒
鲜艳的金色和惠比寿画像传承了120 年的传统工艺/12

宝can 碳酸酒/ 宝酒造
继承设计资产,发展为高端品牌/18

三矢汽水/ 朝日饮料
三根箭羽和明朗的配色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24

POKKA 咖啡原味/ POKKA 札幌食品& 饮料
从“野性硬汉”到“爽朗青年”,反映时代变迁的“头像罐”/30

雪印咖啡/ 雪印惠乳制品
咖啡业的登龙门,通过企业重组和品牌革新实现超越/36

第 2章 食品篇/43

鸡汤拉面/ 日清食品
橙色条纹的包装袋和一如既往的朴实味道/44

札幌第 一/ 三洋食品
特征和来历迥异的三款产品:比起统一性,特征更为重要/50

滑落布丁/ 江崎格力高
滑落的乐趣是品牌最大的价值/56

牛奶糖/ 不二家
回归“大红盒”的原点/62

河童虾条/ 卡乐比
上市50 年来在包装上的继承与创新/68

开心回来/ 龟田制菓
上市30 年后仍处热销期,“回来王子”也大显身手/74

Blendy / 味之素通用食品(AGF)
悠闲的绿色包装,让消费者以“休闲轻松”的气氛来享用咖啡/80


第3章 调味料篇/87


丘比沙拉酱/ 丘比
红色网纹与小丘比特图案,在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改进支撑着产品的口碑/88

可果美番茄沙司/ 可果美
紧密排列的番茄图案和重新出现的盾形图框/94

味之素/ 味之素
一如既往的红色熊猫图案/100

佛蒙特咖喱/ House 食品
用苹果和蜂蜜的搭配颠覆人们对咖喱的认知/106

饭店的味道/ 丸米
快速成长支持着的基础品牌,下一步是“脱离出汁的配方”/112

海苔鸡蛋/ 丸美屋食品工业
从“儿童食品”到家庭餐桌的50 余年的完善过程/118

双重精炼鱼露/ mizkan
以制作方法作为产品名称,也作为标志的概念/124

第4章 日用品篇/129

merit 洗发液/ 花王
宣传点从“好用”转变为“全家都能用”/132

Ban 香体露/ 狮王
从高中女生的时尚用品转变为成熟女性的随身用品/138

V·乐敦系列眼药/ 乐敦制药
多用途常备药,以多面体瓶体表现产品特点/144

椰油清洁剂/ 莎罗雅
跨越30 年时间逐渐接近完美的透明瓶体/150

香居源/ 小林制药
体现品牌综合价值的“高质量芳香”/156

杰士派发型水/ 曼丹
让产品成为年轻人购买的第 一种化妆品/162
品牌觉醒:从经典回响到未来图景 一、 东方智慧的现代演绎:传统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生命力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浪潮下,一批日本本土品牌如何巧妙地汲取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转化为具有强烈辨识度和情感连接的现代设计语言。我们探讨的并非简单的符号挪用,而是对“物哀”、“侘寂”等东方哲学思想的当代诠释。通过对多个细分领域——从精工制造的家居用品到精致的文具,再到服务业的视觉识别系统——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如何在恪守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实现设计语言的轻量化与国际化。重点考察了色彩心理学在营造品牌氛围中的作用,特别是对“留白”艺术的运用,如何通过克制表达达到超越语言的沟通效果。 二、 精益求精的制造哲学:工艺与用户体验的完美融合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本书将重点放在日本设计中对“制造(Monozukuri)”近乎偏执的追求。我们考察了那些在材料科学、人体工程学和用户流程设计上做到极致的品牌。这部分内容将详细解析“一生之物”的概念如何驱动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及如何通过对细节的苛刻打磨,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永恒的信任感。我们分析了从概念草图到最终量产过程中,设计师与工程师之间如何实现无缝协作,确保设计意图在复杂生产流程中不失真。特别关注了那些在传统手工技艺(如漆器、和纸制作)中融入现代工业技术的创新案例,展现了“慢工出细活”如何在高速迭代的市场中找到可持续的生存之道。 三、 媒介的嬗变:数字时代下的品牌叙事策略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的“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晰和一致。本书探讨了日本品牌如何应对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构建多层次、沉浸式的品牌叙事体验。这包括对品牌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内容以及实体零售空间(Flagship Stores)的综合考察。我们分析了品牌如何利用极简主义的视觉风格来提升信息的可读性和权威性。重点研究了品牌故事的构建,如何通过对创始人理念、原材料产地的溯源,以及对匠人精神的影像记录,来增加品牌的深度和人文关怀。此外,还讨论了跨界合作的策略,如何通过与艺术、科技或时尚领域的联动,拓展品牌受众群体的边界,保持品牌的活力与新鲜感。 四、 区域差异与全球化渗透:本土化设计的挑战与机遇 并非所有设计都能轻易跨越文化鸿沟。本书设置了专门章节,探讨日本本土设计在试图进入欧美及新兴市场时所面临的文化兼容性挑战。我们对比了同一产品在东京、巴黎和纽约市场的包装和营销策略差异。分析了品牌如何进行“软性本地化”——保留核心设计DNA的同时,调整配色方案、文字排版,甚至产品的功能性,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偏好与使用习惯。书中列举了数个成功案例,它们展示了如何在坚持自身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全球扩张,而非简单的文化输出。 五、 超越物质:服务与体验设计的无形价值 设计绝不仅限于有形的产品。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日本服务业(如旅馆、餐饮、公共交通)中对“待客之道”(Omotenashi)的极致追求。我们探讨了如何将品牌理念融入到服务流程的每一个触点,创造出超越物质交易的情感联结。通过对空间布局、引导标识、员工培训手册中设计语言的研究,展示了无形服务如何被“设计”出来。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微小互动的重要性——比如一个恰到好处的鞠躬、一份精心准备的欢迎卡片——这些细节如何共同构建起品牌令人难忘的整体体验。 六、 未来趋势预判:可持续性与人工智能对设计边界的重塑 展望未来,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当前驱动设计变革的两大核心力量:可持续发展和技术集成。我们分析了日本品牌如何将循环经济原则内化到设计流程中,例如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探索、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以及如何将“修复”而非“丢弃”作为一种设计美学。同时,我们也审视了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技术如何开始介入设计流程,例如通过数据驱动的偏好分析来优化个性化产品,以及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品牌体验的可能性。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优秀品牌设计是如何在继承历史精髓、应对当下挑战的同时,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的。 目标读者: 品牌策略师、资深设计师、产品经理、市场营销专业人士,以及对文化与商业交叉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商业研究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身处快速迭代的互联网行业,习惯于追逐热点和追求“爆款”的从业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剂极佳的“定心丸”。它用大量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日本长销产品作为样本,有力地证明了“慢工出细活”和“持久性”才是品牌价值的终极体现。书中对那些几十年不变,甚至越老越显现出韵味的产品视觉策略的解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工作中的“迭代”频率。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创新”只是在做无谓的重复劳动,而真正的创新,可能是在“不变”中找到更深的层次和更稳固的连接点。作者的笔触细腻之处在于,她没有将成功归结于运气或偶然,而是归因于那些近乎于宗教般对基础原则的坚守。读完后,我的工作方式出现了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变化,我开始更倾向于打磨核心概念的深度,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视觉变化。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最初以为这又是一本停留在表面、充斥着精美图片却缺乏内核的“设计画册”,但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完全错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克制且精准,它避免了冗长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巧妙地将设计案例嵌入到日本独特的文化土壤和市场环境中进行剖析。特别是关于“职人精神”如何渗透到产品设计流程中的那几章,看得我心潮澎湃。它描绘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设计项目,而是一个完整的设计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里,敬畏之心和对“恰到好处”的追求是驱动一切进步的内在引擎。我特别喜欢它在对比分析中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批判性视角——它没有盲目推崇所有日本设计,而是明确指出了哪些元素是值得学习的普适价值,哪些又是特定文化下的产物。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远在异乡的我们,能够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真正触碰到那些伟大的设计作品背后的温度和灵魂。

评分

从一个单纯热爱美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启发性的。它所展示的日式美学,并非那种浮夸、炫目的日系风格,而是浸润在日常逻辑中的“物哀”与“侘寂”的现代演绎。书中对材质、光影、留白在品牌识别系统中的作用的论述,简直是视觉盛宴的文字版。然而,这种审美不是空中楼阁,它紧密地与成本控制、生产工艺的可行性紧密结合。每次读到品牌如何巧妙地利用现有材料的天然纹理来降低设计成本,同时又提升了产品的质感时,我都会感到一种由衷的敬佩。这本书成功地将抽象的审美追求与具体的商业落地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读者领悟到,最顶尖的设计,一定是艺术性、功能性、经济性三者达到完美平衡的产物。它不仅教会你如何“看”设计,更教会你如何“做”出有生命力的产品。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对视觉传达和品牌塑造抱有热忱的人量身定做的指南。它不仅仅罗列了一些案例,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设计师在和你耳语,分享那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领悟到的设计哲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设计如何讲述品牌故事”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入剖析。那些看似简单的产品包装、店面布局乃至标识系统,在书中被层层剥开,展现出背后深思熟虑的逻辑链条。它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日本品牌,其力量并非来源于华丽的辞藻或追逐潮流的表象,而是根植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对细节近乎偏执的打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拿起手边的任何一个日常用品,试图用书中提到的框架去解构它,这种即时的应用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对于想要从“美工”蜕变为“策略设计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工具,远比任何软件教程都来得宝贵和持久。它塑造的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思维。

评分

我给这本书的评价,会侧重于它在“方法论传授”上的高超技巧。它并非直接给出“这样做就能成功”的公式,而是通过解构那些成功案例的演变过程,构建了一套可供读者自行套用的分析模型。特别是关于品牌标志(Logo)的演化历史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保持核心识别性的前提下,进行细微、渐进式的调整以适应时代语境的变化。这种“微调的艺术”是许多设计书籍会忽略的难点。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深谙不同读者的需求,书中不仅有适合初学者的基础概念梳理,更有能让资深从业者产生共鸣的关于品牌资产管理的深度探讨。它就像是一个设计工具箱,里面装的不是锤子和螺丝刀,而是各种不同精度的放大镜和分析透镜,让你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解构设计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