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成为设计师的(全彩)

我是这样成为设计师的(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立古和智 著,张惠佳 译
图书标签:
  • 设计
  • 设计师
  • 职业规划
  • 经验分享
  • 成长
  • 行业内幕
  • 设计思维
  • 技能提升
  • 全彩
  • 图文并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27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141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艺术爱好者,设计行业从业者,艺术院校学生。
  

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十位在日本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设计师/艺术总监,他们无一例外现在都活跃在设计界的一线。而且都是被年轻设计师或是他们的预备军投以羡慕眼光的人。但没有一个人是从平坦的大道上走到今天的地位的。这一路上有过挫折,有过迂回。但同时,也有人以天生的活力实现了神一般的跃进。这本书把这些有着不同经历的人都聚到了一起,想要给读者介绍他们“是这样成为设计师的”,努力展现这条路的多样性。

世间的采访报道总是只聚焦在他们光彩照人的一面,但这本书的采访会深入探访他们的艰辛与矛盾,本书的看点便在于看他们如何跨越困难走到今日的辉煌。如果这本书能为读者们带去一丝帮助;我的职责就达成了一大半。一直都不被公众知晓的他们的为人也是此书的一大隐藏看点。希望大家也能多关注到这一点。


  

内容简介

  

北川一成、尾原史和、滨田武士……这些在日本设计界鼎鼎有名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设计的?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十位在日本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设计师或者艺术总监,由他们组成了这本书中一系列的访谈录。从刚入行到成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师,如何把握住机会,完成了从学生到设计师的转变。在本书中各部分的第一页,都是各位设计师亲笔写下的自己的“座右铭”。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个作为座右铭呢?请大家在本书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立古和智,从SHINCO MUSIC辞职后,加入了日经编辑部,最终成为自由编辑、记者,设计类专业面试官,平面设计师。做了一系列采访性的文章,如网页设计师,电影制作人,艺术家等等。
张惠佳,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参与翻译日本医学类教材,游戏汉化等并曾经作为“中国青年公益事业代表团”随行翻译访日,参与翻译出版《想法粘着剂》、《巴慕达》等。


尾原史和

1975 年 生于高知县

1993 年 进入当地设计专科学校学习

1995 年 进入高知县某印刷公司设计部门

1997 年 来到东京, 进入soigraphica( 现名为ASYL DESIGN)公司

1998 年 成为独立设计师

1999 年 成立soup design 并参加异业种集团的happening 展

2002 年 负责《composite》杂志部分设计工作

2002 年 担任《Invitation》杂志的美术指导

2003 年 正式成立soup design 公司

2004 年 担任《NUTRAL》杂志的美术指导

2004 年 担任《R25》杂志的美术指导

2005 年 担任《Relax》杂志的美术指导


北川一成

1965 年 生于兵库县

1982 年 去往巴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1987 年 毕业于筑波大学艺术专门学群视觉传达设计学科

1990 年 入职GRAPH

1996 年 荣获JAGDA 新人奖

2000 年 就任GRAPH 代表总监总经理(社长)

2001 年 成为AGI(Alliance GraphiqueInternationale)的成员

2002 年 成为NY ADC 审查员

2004 年 他的很多图书设计被收藏在法国国立图书馆的“近年的优秀设计印刷读本”中。

同年,他被评为D&AD; 的审查员。现在是筑波大学客座讲师/ 京都府立大学的

客座讲师。


佐佐木信

1974 年 出生于北海道。

1992 年 进入当地四年制大学,专攻英语文学

1993 年 遇到以extra design 名义共同活动的佐藤畅孝。因为兴趣开始使用Mac制作广告传单。

1996 年 为学习英语前往伦敦留学。

1997 年 回国后进入家乡的设计事务所、下冈事务所工作。

2000 年 参加在法国召开的“WebDaysiner”活动。同时期, 通过extra design 的

网站增加海外交流。

2000 年 除了公司的工作外, 以extra design名义接待的顾客增加。

2001 年 与国外设计师交流较多,在活动形式方面受到刺激。

2002 年 与媒体无关设立3KG,亲自动手设计。从事来自札幌、东京、海外客户的项目。


佐藤直树

1961 年 出生于东京

1979 年 进入北海道教育大学学习僻地(偏远地区)教育

1983 年 经历了体力劳动、编辑义务等各种打工,进入因赤濑川原平等人的活动而闻名的神田·美术私塾

1988 年 开始在翔泳社打工

1994 年 在WIRED 日本版创刊之际作为AD参与工作

1996 年 成立graphic unit、soigraphica

1998 年 soigraphica 解散, 设立ASYL DESIGN

2001 年 NEUT. 创刊

2003 年 于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信息学院任副教授(2005 年退任)

2004 年 为了扩大领域,设立ASYL CRACK

现于多摩美术大学造形表现学院设计专业任副教授

信藤三雄

1948 年 于东京出生

1966 年 进入大学的经济系在读

1968 年 进入日本设计师学院学习

1970 年 进入depart new's 公司, 成为depart new's 杂志记者

1971 年 进入设计了scorebook 的设计公司

1973 年 进入美术指导中河原晖郎先生的设计事务所“宙question”

1975 年 前往美国学习。归国后辗转数个设计事务所后, 进入了广告制作公司white house

1977 年 从公司独立出来

1989 年 担任松任谷由实《VOYAGER》的CD封面设计,并由此开始了正式的封面设计生涯

1985 年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成立

2006 年 制作第三部电影作品《男人无法忍受的事》

Yurio Seki

1970 年 千叶出生

1988 年 进入立教女学院幼儿教育学院学习

1990 年 从立教女学院毕业,进入recruit 公司

1991 年 进入多摩美术大学图像设计专业学习

1992 年 进入佐藤诚工作室

1995 年 从多摩美术大学图像设计专业毕业,开始与朋友共同进行CD 封面等设计工作

2000 年 在Gallery Rocket 举办“salvia 展”(www.salvia.jp)。并以此为契机与众多服饰品牌开展联合设计

2001 年 开始作为《mizue》( 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指导

现在活跃在日用品、服饰、家具、空间设计、料理、音乐等各个领域中,作为Salvia 核心成员开展活动

祖父江慎

1959 年 生于爱知县

1977 年 从爱知县立旭丘高中美术学科毕业

1978 年 进行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专业学校

1980 年 开始在工作舍打工,从多摩美术大学退学

1985 年 成为工作舍美术指导

1987 年 辞职。在秋元康设立的for sale 担任美术指导

1988 年 成为独立设计师

1990 年 成立cozfish 事务所

1997 年 获得讲谈社文化奖书籍设计奖

2004 年 获得造本装帧比赛文部科学大臣奖

代表作为数众多,包括吉田战车《传染》(小学馆)、恩田陆《Eugenia》(角川书店)、系井重里监修《搞笑口误》(新潮文库)等

浜田武士

1970 年 出生于兵库县尼崎

1975 年 搬家至鹿儿岛

1989 年 进入鹿儿岛的设计专业学校学习

1991 年 就职于鹿儿岛当地的设计公司

1993 年 在黑猫雅玛多做黑猫营销司机的同时为去东京存钱

1994 年 前往东京,在WARS 设计所从事音乐相关的设计工作

1996 年 作为高冈一弥的设计助手重新学习设计

2000 年 前往德国。在德国期间创办了网络杂志《t i g e r 》( h t t p : / / ww w .tigermagazin.org)

2001 年 回到日本,进入Dynamite Broth-ers Syndicate 公司,主要从事编辑设计

2003 年 离开Dynamite Brothers Syndic-ate公司,成为独立设计师

东泉一郎

1958 年 出生于东京

1976 年 就学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

1978 年 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退学

1979 年 就学于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系。开始在设计公司打工

1983 年 进入流行通信社

1986 年 从流行通信社辞职,成为独立设计师

1994 年 创立Higraph Inc.Tokyo

1997 年 以《Sensorium 计划》获得奥利地电子艺术节network 部门的金奖

2001 年 着手设计了日本科学未来馆的概念展示

2002 年 担任韩日世界杯的影像·空间·编导的策划、设计

2003 年 发表了KDDI au design project 的概念模型。在名古屋召开的世界平面设计大会上担任策划委员,并聘请到了罗伯特·穆格博士。


平林奈绪美

1968 年 出生于东京

1985 年 进入御茶水美术学院(补习学校)

1988 年 进入武藏野美术大学空间设计系

1990 年 获得每日广告设计奖的优秀奖和奖励奖

1992 年 作为平面设计师进入资生堂宣传部

1996 年 在资生堂工作的同时开始独立设计师的活动

2000 年 以《FSP》获得ADC 的平面设计部门的金奖

2002 年 前往英国。在伦敦的设计工作室Made Thought 工作

2003 年 从资生堂辞职。之后作为独立设计师活跃在设计界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0 0 4 作品
0 3 8 尾原史和(s o u p d e s i g n)
0 5 8 北川一成(GRAPH)
0 7 8 佐佐木信(3 KG)
0 9 6 佐藤直树(AS Y L D E S I G N & A S Y L C R A C K)
1 1 6 信藤三雄(CONTEMPORAR Y P R O D U C T I O N)
1 3 6 s e k i y u r i o(e a)
1 5 6 祖父江慎(c o z f i s h)
1 7 6 滨田武士
1 9 8 东泉一郎(H I G R APH)
2 1 8 平林奈绪美
2 3 5 后记

精彩书摘

—关于设计的知识,是通过工作学习到的吗?

从已经熟知印刷工作并开始完成各项工作的时期开始,我对设计的观念就发生了转变,开始觉得“我必须认真学习设计”了。因为没有其他人能教我,所以我就自己买书、查资料开始了学习。

—买的是什么样的书?

这个我记不太清了,是那种刊登了很多广告的书啊、杂志啊之类的。看着上面刊登的作品,我独自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解读并从中学习,并思考 “设计师设计的时候思考着什么?”“设计师为什么会这样做?”等问题。另外,思考“这个作品的风格是什么?”“哪里很出色?”这些问题也提高了我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也就是说直接通过作品琢磨设计师的思考过程?

就是这样。在印刷公司的时候,我还会模仿这些作品进行设计。这样不仅能够理解之前作品的制作意图,而且通过应用到工作之中还能够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我经常通过这种方式学习。

不是只阅读书籍,而是实际尝试设计。实际尝试与只阅读书籍所能获得的感悟完全不同。

—制版工作你也做过吗?

做过呢。也做过印刷。说着“稍微让我试一下”,然后按下印刷的按钮。因为我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甚至连断裁和打孔我都做过。通过尝试,我了解了印刷的全过程。不过我唯一没有尝试过的就是制本了。

—同样都是印刷公司,如果去的是那种有几百个员工的大公司的话,情况就又会不同了呢。

是的。现在回想起来,能够进入那家公司真的是太好了。在那里我学到了印刷啊,制作啊,加工等各种各样的知识。

—那段时间你收获最多的是什么?

是做了很多在高知县没有经验过的工作吧。在高知的时候没有杂志工作的机会,也不知道什么是workflow。“移动的圣地”展虽然只是一个展览会,但是需要很多作品,这些作品都需要我们来制作。通过自己进行这样的工作,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体验到很多不同种类的工作。

虽说不管做什么工作,想法和做法都不会有太大差别,但是有没有经验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有没有经验给你带来最大不同的差别是什么?

有了经验就能更自信地进行工作。佐藤先生还教会我,设计师这个职业要做各种各样的工作的。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当然,他也教会了我设计的细节、完成度的提高方式、规划、文字组合等知识。佐藤先生教了我很多,让我对很多本没有自信的方面建立起了自信。

—当时作为一个设计师,有没有感到自卑或者不仔细的地方?

自卑啊,基本没有过呢。

—至今为止,有没有遇到特别失望的事情或者大的挫折?

基本没有吧。毕竟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所以也不怎么羡慕其他人。

—感觉也是这样呢。

是的。不过这不代表我不喜欢与人接触哦。能够像现在这样在别人面前讲述自己至今为止的经历真的挺开心的,所以也会开开玩笑让自己看上去很有自信。不过希望大家不要误会我哦(笑)。基本上都是人与人一边相互配合一边进行工作的,所以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交流。我觉得如果能做好交流,基本上就“无所不能”了。所以我也没觉得各项工作很沉重。

让自己身处更严峻的环境之中,以继续成长为目标。

—当时,尾原先生有自己想做的视觉作品吧?

是的。之前一直都没有设计过艺术性的实验视觉作品。所以在反思“我到底想做什么”之后找到了意义,也开始一直摆弄Mac。真的是从早到晚一直都在电脑前,尝试设计自己满意的作品。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学习活版印刷的知识,认真调查了什么是欧文书体,在什么时候该使用等。

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直在做这个吧,完全沉迷其中几乎不与他人联系。

但是跟我关系很好的编辑保母先生会邀请我去喝酒。即便我说“没有钱”地拒绝邀请,他也会在晚上12 点给我打电话说“好啦,现在快来喝酒吧”(笑)。我经常与他碰面。那家伙会带着我见很多人,我的交际圈也因此扩大了不少。刚辞职的时候我还住在没有浴室的15 平方米的小公寓中,手上只有一台Mac,即便是这样他也依旧会问我“要不要接手设计CD 封面”地给我介绍工作(笑)。

—原来如此。那么自从你进行设计工作至今,有没有什么目标,或者崇拜的设计师?

没有让我觉得“想成为这样的设计师”的人啊。

但我觉得活跃在一线的设计师们都很棒!

我很喜欢已经过世的龟仓雄策先生。不过对海外的设计师我没什么兴趣,因为根本记不住名字啊(笑)。另外也很喜欢仲条先生的作品。这么说起来,我在印刷公司工作时就看过仲条先生的美术设计“花椿”,看过之后颇为感动。

想要设计内容确定的事物;但不想被刻板印象所束缚。

—关于你的设计,近几年有没有什么变化?感觉你比起以表面的设计,更多的时候进行的是内容确定事物的设计呢。你是否会思考如何将内容更有魅力地呈现出来呢?

关于表层的设计,我不想循规蹈矩地去完成。虽说这并非难事,但是这种流行起来就受人追捧、不再流行的话一切便都没有了意义的形式。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工作方式。

—也就是说被消费了。

是的。我不想进行这样的工作,我只想紧抓时代、适应社会的同时从中创造新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遵守设计的法则,然后创造一些全新的东西。杂志《NEUTRAL》《( 白夜书房》)

的创刊号的设计有些奇怪,对吧!我们有意识地让文字变得不太好辨认,但即便是这样,杂志的内容和感觉还是一致的。我想在领悟内涵之后,创造出更新的事物。

—对于免费杂志《R25》(recruit)的设计是如何进行的呢?

《R25》的设计让大家都容易接受。像这样每周都印刷60 万本的免费杂志日本其实是没有的。这份工作的重点是要把所有印刷的份数都派发出去,扩大杂志的知名度。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要突出设计的个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R25》的色调之上。

—那么,设计的时候你最喜欢哪部分呢?

应该是最初的构想吧。也就是确定设计的方向性的部分。就像是建筑物的台基一样。

在这样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要进行的并非是表层的设计,而是决定一切基调。

—也就是说不是设计具体的画面,而是确定大体的框架。

是的。制作书籍的时候,我都会跟编辑一起商量如何才能将这本书制作成一本真正的好书。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与编辑一起商量设计的细节,确定大方向。这过程真的很有趣。

—工作了这么久,有没有什么自己的规矩?

嗯……应该是工作中言出必行吧。还有就是如果想做某项工作,不与人交流的话是无法赶上潮流的。

—你也做了相当的努力吧。

怎么说呢,大概我是一个能好好管理自己的人吧。也能好好地将自己的存在传达给周围的人。另外周围的人也真的帮了我很多。

并非是表面的外观,今后的主题是通过设计孕育物质感。

—将设计师作为目标,你觉得应该如何磨练自己?

与人交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交流就是一切。我觉得这适用于所有的工作和所有的人。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这点的话,那所有工作做起来都挺困难的。我觉得沟通就是一切。不仅要能与他人好好地交流,还要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不能将自己全部的想法都传达出来,也要尽力将其转化为语言。即便自己也没有完全想好,也要尽力说出来。就是这种感觉。

—也就是说要很擅长说话?

并不是。即便无法顺畅地将自己的想法全部传达出来,也要努力传达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因为无法顺畅地将自己的想法全部传达出来便闭口不语,应该说出来。

—原来如此。咨询师的技巧之一就是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嗯、嗯”地点头努力获得共感,然后再讲述自己的想法。尾原先生的说话我觉得与这个相似。确实这是沟通很重要的一部分。

应该是。如果沟通没有问题的话,设计的技术是完全可以自学的,与年龄没有关系,所以并非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开始设计生涯才能获得成功。比起设计的技术,还是沟通更为重要。对于设计本身,多看多学就没什么问题了。

—想问一下,您的座右铭是……?

是“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想要进行全新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充分反省并理解过去的知识获得新的智慧。

将这句话放入设计工作中的话,就是以前辈们的创作为基础,通过变更细节或者破坏重组并创造新的事物。自己所想到的创意其实并非都是自己的,而是在以前所闻所见的各种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无论大事小情,不管是什么,我觉得都应该在学习过去的基础上应用于当下。这种反复的学习才能开创未来。

所以,我觉得只有温故而知新。



匠心独运:设计思维的蜕变与实践 书籍信息: 《匠心独运:设计思维的蜕变与实践》 主题: 本书聚焦于当代设计领域核心方法论——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深度剖析、系统构建与实战应用。它旨在引导读者超越传统的设计流程,掌握一套以人为本、强调迭代与创新的思维框架,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并创造颠覆性的用户体验。 --- 第一部分:设计思维的基石——从问题到同理心 第一章:何为设计思维?一次范式转移的认知革命 本章首先界定设计思维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它如何区别于传统的美学设计或单纯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我们将深入剖析设计思维的核心驱动力——它并非一套固定的工具箱,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哲学态度。内容将涵盖设计思维起源于IDEO、斯坦福大学Hasso Plattner设计学院(d.school)的演进脉络,并对比分析其在产品开发、服务创新乃至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差异。 1.1 设计思维的哲学内核:从“找到答案”到“理解问题” 1.2 跨学科视野:设计思维如何融合工程学、艺术与商业战略 1.3 误区澄清:区分“设计”与“设计思维”的本质差异 第二章:同理心为王——深入用户世界的导航图谱 同理心是设计思维流程的起点,也是最难掌握的环节。本章将提供详尽的同理心培养方法论,指导读者如何真正“穿上用户的鞋子”。我们不再满足于问卷调查和基础访谈,而是侧重于定性研究的深度挖掘。 2.1 深度观察的技术:影子跟随、环境扫描与人种志研究 详细介绍如何在不干扰用户自然行为的情况下,捕捉其潜意识需求。 2.2 访谈的艺术:提问的层次与倾听的智慧 构建非引导性、探索性的访谈脚本,以及如何识别用户话语背后的“痛点”与“渴望”。 2.3 需求映射与用户画像的构建 超越表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构建包含动机、障碍、情境的深度用户画像(Persona)和用户旅程地图(Customer Journey Map)。 第二部分:定义与创意的熔炉——从洞察到发散 第三章:洞察的提炼——从数据到“啊哈!”的瞬间 同理心阶段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转化为可操作的洞察(Insight)。本章专注于“模式识别”与“意义建构”。 3.1 亲和图法(Affinity Diagramming)的系统应用 如何组织和分组大量的观察笔记,寻找隐藏的结构和主题。 3.2 提炼核心问题:How Might We (HMW) 句式的力量 将模糊的挑战转化为具体、开放、可创新的问题陈述,这是连接“理解”与“创造”的桥梁。 3.3 需求矩阵与优先级排序 运用价值/可行性矩阵,评估不同潜在需求的战略价值与实现难度。 第四章:创意生成的爆炸点——发散思维的实践训练 本部分是设计思维中最为激动人心的阶段,强调数量优先于质量,鼓励激进的、非线性的思考。 4.1 头脑风暴的科学化:打破沉默的“破冰”技术 介绍“反向头脑风暴”、“6-3-5方法”等多种机制,确保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贡献想法。 4.2 类比思维与跨界启发 如何从完全不相关的领域(如生物学、古典音乐、历史事件)中汲取灵感,应用于当前的设计难题。 4.3 快速概念草图与叙事构建 教授如何用最快的视觉语言(草图、故事板)来表达复杂的概念,让创意变得具体可感。 第三部分:原型、测试与迭代——实现与优化的闭环 第五章:原型构建的精益之道——低保真到高保真的梯度构建 原型设计不是为了制作最终产品,而是为了验证假设。本章强调“慢思考,快制作”的原则。 5.1 原型的“保真度”选择 区分低保真(纸质模型、角色扮演)、中保真(线框图、交互流程图)和高保真(功能可点击模型)原型在不同测试阶段的应用。 5.2 场景驱动的原型制作工作坊 实操指导如何围绕一个关键的用户场景来快速搭建一个可供测试的最小可行版本。 5.3 成本效益分析:避免过度工程化 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作出足以支撑关键假设验证的原型。 第六章:用户反馈的艺术——从测试中学习而非辩护 测试阶段是设计思维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要求设计者放下自我防御,以学习者的姿态面对用户。 6.1 建设性的测试环境营造 指导如何引导用户进行自然交互,避免给出口头暗示或引导性反馈。 6.2 观察与记录:捕获行为数据 详细讲解测试反馈的结构化记录方法,区分“用户说了什么”和“用户做了什么”。 6.3 迭代决策树:如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下一步行动 构建清晰的决策框架,判断是“坚持、调整、还是推翻重来”(Pivot)。 第四部分:设计思维的系统化与组织落地 第七章:整合设计驱动的组织文化 设计思维不应是孤立的工具,而应成为企业运营的底层逻辑。本章探讨如何将这种思维模式植入组织结构和日常工作流中。 7.1 建立跨职能的“同理心团队” 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包含市场、技术、运营人员的混合设计小组。 7.2 敏捷开发与设计思维的融合(DesOps) 探讨如何将设计思维的探索性前置阶段与敏捷开发(Scrum/Kanban)的快速交付周期无缝衔接。 7.3 衡量设计思维的产出:超越传统KPI 介绍衡量创新项目成功与否的独特指标,如学习速率、用户参与度深度等。 第八章:设计思维在非传统领域的延伸应用 设计思维的价值远超消费电子产品。本章展示其在公共服务、教育改革和社会创新中的前沿应用案例。 8.1 公共政策的“用户体验化” 以政府服务流程优化为例,展示如何运用同理心解决复杂的市民需求。 8.2 教育模式的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路径设计 8.3 案例深度分析:全球顶尖企业如何将设计思维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空洞的理论说教,专注于提供可立即执行的实战框架。每一章都配有详细的工作表模板、流程图解,以及对真实项目挑战的分解剖析。通过本书,读者将掌握一套从识别模糊需求到实现有形解决方案的完整闭环能力,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创新驱动。它是一本面向产品经理、UX/UI设计师、企业管理者以及任何渴望在复杂世界中解决难题的实践者的深度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即使是作为一本专业书籍,它也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作者的文字风格是那种带着温度的分享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谈及职业倦怠和保持创造力活力的方法时所流露出的真诚。他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自我调节技巧,比如如何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中的非设计元素,如何通过旅行或参与完全不相关的活动来“重启”自己的创意引擎。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如何平衡个人生活与职业追求的人生指南,读完后,感觉自己不仅在设计技能上有所提升,在精神层面上也获得了极大的滋养和鼓舞。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每一页的色彩搭配都充满了艺术感,让人爱不释手。那种对设计的热情,似乎透过纸张都能感受到,非常鼓舞人心。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元素的布局既现代又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完全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枯燥乏味。它在介绍设计师的成长历程时,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对光影的运用、对材质的偏好选择,都展现出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些新的灵感,尤其是在色彩理论和版式构图方面,那些清晰的图例和深入的剖析,让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这本书的排版风格变化多样,时而极简,时而饱满,这种节奏的把控,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设计语言的体现。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做得极其出色,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并从设计策略的制定、到灵感来源的发掘,再到最终的视觉呈现效果,进行了全方位的拆解分析。每一个案例后面都有大量的草图、概念板以及不同阶段的迭代版本展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偷窥”专业人士工作流程的机会。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它更注重“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简单地展示“它是这样”。比如,在分析某个品牌重塑项目时,作者详细说明了为什么选择了特定的字体和色彩体系,这些选择背后蕴含的品牌故事和市场定位逻辑,让人在欣赏美感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商业策略对设计的影响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启发性简直是爆炸性的,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设计思维”的一些固有认知。作者没有过多纠缠于使用哪款软件或者学习哪种工具的技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上。书中对如何进行用户研究、如何定义问题核心以及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语言的探讨,非常深入且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讨论跨学科合作的部分,作者分享了如何与工程师、市场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经验,这对于现代设计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设计早已不是孤军奋战的环节。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瓶颈时,翻开这本书的某一章节,总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当前的问题,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软件教程都无法给予的。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商业意识去做设计。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成功学”手册,反而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深度访谈。作者在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个懵懂的新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大师的过程中,没有回避那些真实的挣扎、失败和自我怀疑,这让整个故事充满了人情味和真实感。这种坦诚的态度,对于正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安慰和鞭策。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关于一个复杂项目如何从最初的草图演变成最终成品的全过程记录,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细致到连客户的几次小小的意见修改对最终方案的影响都考虑进去了,体现了专业人士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设计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职业形象,具体化成了一系列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的系统方法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