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组织院内外著名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等,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会议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院党组、院务会、学部主席团和院工作会议的部署和指示,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继续积极推进科研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在课题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目 录
新时代理论与实践篇
王伟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
李慎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朱佳木 十月革命的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程恩富 新时代将加速经济新常态下的民富国强进程/
邓纯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
赵剑英 对马克思主义全面而精辟的阐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
武 力 略论新时代视角下的“两个百年”发展目标/
姜 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王树荫 习近平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科学论述/
李建平 坚定不移将新时代改革进行到底/
尹韵公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实践/
张树华 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全面提升政治发展力/
哲学篇
冯颜利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的范式创新图谱/
王 东 《资本论》哲学意义新发现——马克思哲学创新的第二次飞跃/
侯惠勤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何被捧为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经典?/
王 岩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思考/
陈学明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现状分析/
樊建新 社会思潮与文化安全/
付文忠 伊格尔顿对“马克思是乌托邦主义”论的批判/
政治经济学篇
鲁品越 《资本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矛盾与危机的新表现和新趋势——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逄锦聚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
张雷声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余 斌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五项原则/
方兴起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分析/
侯为民 经济学方法论的分野及其在变革社会中的话语权含义/
辛向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展史初探/
科学社会主义篇
章忠民 十月革命的中国意义/
陈锡喜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
王天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金民卿 多要素互动的自主创造性结合——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和特质的思考/
曹泳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是非关系/
张英伟 强化党内监督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潘金娥 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成果/
房 宁 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终结“历史终结论”/
陈众议 世界主义批判/
后记/
这本书的名字让人充满期待——“35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克思主义”。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于思想深度和历史回响的无限遐想。我忍不住去想象,这35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学派的学者,他们将以怎样的视角,拨开层层迷雾,去探寻马克思主义这座思想宝库的内核?我期待着,他们不仅仅是重复已有的理论,更希望看到他们能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性的解读和发展。是关于阶级分析的当代演变?是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新挑战?还是关于技术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议题。我甚至想象,书中可能会有学者批判性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提出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适用性问题,这正是思想进步的动力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伟大思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场智慧的盛宴,让我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广阔的思想地平线。
评分“35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克思主义”——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好奇和期待。我设想着,这35位学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术背景,拥有迥异的治学方法,但都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我想象着,他们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角度,回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与变革;也可能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对当代经济现象的解释力;甚至可能从哲学的角度,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探讨其对于人类生存境况的根本性追问。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学者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他们可能对同一个问题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这种观点的碰撞与对话,恰恰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杂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创新可能。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思想先驱的对话,一次对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的深度探寻,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迪和知识收获。
评分我拿起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便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35位不同领域、不同学派的学者,共同聚焦于马克思主义这一宏大主题,这本身就极具看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将如何“纵论”?是逐一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解读其中深邃的哲学意涵?还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演变,分析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实践得失?我更加期待的是,他们会如何面对当代社会的新问题,比如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新矛盾、以及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的挑战,并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投射于其中,提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多元的观点,甚至是对立的解读,这样才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活的理论,其持续的生命力和不断被再创造的可能性。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与思想巨匠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它将极大地丰富我的认知,提升我的理论素养,并激发我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评分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万花筒之中。35位学者的名字,每一个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或是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耕耘数十载的泰斗,或是活跃在当今思想前沿的新锐。我很好奇,他们将如何从不同的切入点,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进行“纵论”。是沿着历史的脉络,梳理其发展的脉络与演变?抑或是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个核心概念,比如“剩余价值”、“异化”或“历史唯物主义”,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我更期待的是,他们会如何回应来自不同思潮的挑战与质疑,如何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我希望书中能有对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实践经验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其普适性与特殊性。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深度交流,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最深刻的学术思考,从而拓宽我的视野,深化我的理解,启发我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35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克思主义”——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厚重感和权威感。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场智慧的角力。我期待着,在这35位学者的笔下,马克思主义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体系。他们或许会从历史的角度,审视马克思主义如何孕育、如何传播,又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或许,他们会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比如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社会不平等的揭示,或者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我尤其好奇,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如何与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与碰撞。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单一的解读框架,从多维度、多层次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从而培养更具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