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是風物中國誌係列之一。五蓮縣是山東省日照市下轄縣,因縣域內風光秀麗的五蓮山而得名。五蓮曆史悠久,在長遠的曆史中曾分屬不同的地域管轄。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物産,使五蓮成為南北商路上重要的通道。本書係統介紹瞭五蓮的地理位置、曆史遺韻、秀美風光、民間藝術、特色飲食和物産等幾個方麵,展現瞭五蓮縣深厚的曆史文化和獨特的地方特色,是一本深入瞭解五蓮的圖文並茂的讀物。
範亞昆 主編
長期為國內人文地理、影像、旅遊類雜誌擔任特邀撰稿人,關注國內的人文地理、地方文化、風俗手藝等領域,並因此足跡遍布各地。地道風物MOOK主筆,曾主編《地道風物·黔東南》《地道風物·湘西》《地道風物·民宿時代》,主編風物中國誌係列《長泰》。
地
010 行走在五蓮的田野上 周尚兵
046 五蓮四時花曆 王可可、馬昕竹
054 五蓮,在山川之巔呼喚海洋 陳喬
道
070 五韆年曆史中的五蓮遺韻 郭公仕
080 在中國開啓長城戰略 張依萌
風
092 五蓮茂腔,唱作間的鄉土記憶 公梓濛
106 大青山,太極從世界走嚮五蓮 聿城
112 五蓮剪紙,一地東西的同風異俗 檻上人
124 割花納綉,針綫裏的情誼 檻上人
134 存與續,生活裏的手藝人 王蕾
151 弦歌不輟,耳畔韆百年讀書聲 譚偉桐
156 李崮寨,時光深處的村落 王雲飛
物
166 崇山峻嶺裏的五蓮山味 張藝凡
182 許孟小吃,熙熙攘攘的鄉味 張藝凡
196 散落山林的天然藥草 王可可
200 五蓮綠茶,北方茶葉的彆樣風味 公梓濛
206 從甜到酸,小國光的沉寂與盛行 賀靚
211 櫻桃,甜蜜的驕傲 賀雲
218 闆栗,沉默的“鐵杆莊稼” 林小青
222 柞樹上的衣與食 譚偉桐
230 五蓮佳釀, 深藏秘境的璞石 林少波
序言:五蓮,海岱之間的秘境
撰文/ 範亞昆
人們通常會在旅行中選擇那些自古便有盛名的地點,而這種目的地在文化大區的山東省實在是數不勝數,麯阜、泰安、蓬萊……恐怕這些目的地也早已被旅行達人們列入行程、踏足遊覽。
五蓮卻不是這樣,它的名字在地圖上齣現得較遲,以至於人們在地圖上常常忽略它。這種習慣性的忽略,反而成就瞭一個秘境的誕生——它在我們熟知的區域中,開闢齣一個未知之地,既給人以齣乎意料的驚喜,又使我們反思對切近之物的不察之心。
五蓮的地理位置,是塑造這片秘境的原初因素。它位於山東半島的西南部,從廣闊的範圍來看,它有著獨特的位置優勢:它靠近中國南北分界綫淮河,又因近海而氣候溫潤,南北方的常見植物在此地交匯,同時擁有南方高聳入雲的水杉與北方清秀連綿的白樺,春季更是隨處可見遍山杜鵑花,在植被景觀上,既見南方,又見北方;與此同時,連綿的山地在小範圍內阻隔瞭海洋季風氣候與大陸季風氣候的交替,在早春常常齣現“山前桃花山後雪”的奇觀,在氣候景觀上,既見大陸,又見海洋;五蓮境內奇絕秀美的峰林,曾被蘇軾贊嘆“奇秀不減雁蕩”,它們與近處靜謐開闊的海岸,又構成瞭豐富多變的景觀體驗——對旅行者來說,這個值得探索的自然景觀空間早已準備好瞭。
在時間的維度上,五蓮也從來不乏曆史上的亮點:新石器時代的丹土遺址與連綿蜿蜒的齊長城遺跡,令人對這片區域在古代的曆史作用遐想不已,也吸引瞭無數曆史愛好者前來探訪史跡;南北商貿大道雖早已歸於沉寂,卻為五蓮今日的生活場景留下瞭點點滴滴可探尋的痕跡——我們在五蓮探訪時,許孟鎮上熱鬧而迥異於山鄉的飲食習俗,正說明瞭它在商貿大道上的關鍵節點作用——地理格局作用於空間行為,繼而延伸至當代生活,這正是一個最為典型的景觀錶達;流傳至今的鄉土劇種“茂腔”,在瓜棚豆架之下或鄉間大集之上,用樸素自然的錶演形式,錶達瞭民間生活的記憶與樂趣……在當代,五蓮的大青山這樣一座並非傳統意義上旅遊目的地的山,則齣乎意料地在國際上享有聲譽——大青山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太極研習中心,聚集瞭世界各地的太極愛好者。
有條不紊的山鄉生活,又為五蓮的餐桌呈上瞭最為獨特的山中盛宴:這裏不僅有著隨時令變遷的四季野菜與珍菇,更有奇異鮮美的各類蟲子組成的大餐——喜愛蟲宴的老饕們隻道雲南有此珍饈,卻很少有人曉得山東也有這隱秘的美食勝境;更不要說小櫻桃、小國光蘋果這種隻有在田間樹下纔能吃到的物産,它們帶著真正的地道之味,從來不會進入大都市的食品供應鏈之中;就連五蓮特産的一種美酒,也不會依靠盲目擴張進入更廣闊的市場,而隻用精純的製酒技藝,在當地散發著誘人的酒香。隻有親自抵達這裏,你纔能嘗到一地的原初味道。
五蓮也産茶,這裏幾乎是中國産茶的最北之地。我們在一處茶園,便嘗到瞭頭一天剛剛製作的春茶。中國的綠茶市場一直熱炒“明前茶”,然而真正走到這裏,瞭解瞭一地的氣候與物産,纔會明白,所謂“地道”,與那些流行的市場概念毫無關係,而是必須與天時、地利相結閤——五蓮的緯度高於那些傳統産茶區,特殊的氣候與精心的人工培育,使這裏誕生瞭特殊耐寒的茶種,此地隻有在5 月中旬的10天之內産的茶纔是上品,然而由於人們的知識匱乏,往往錯過瞭真正的好物,這種不為人知的遺憾,卻也為“秘境”增添瞭特殊的吸引力。
這正是所謂“秘境”帶給我們的啓示:它也許早已存在,但我們卻由於種種成見,錯過瞭太多美好之處。這不是秘境的遺憾,而是我們自身的遺憾之處。
即使遊曆瞭九仙山、五蓮山這樣的風光勝境,我仍對另一座並沒有列入景區的山念念不忘——馬耳山,山頂兩峰列峙,形如馬耳,在五蓮境內總能遙遙望到,它所承載的目光,甚至遠遠多於那些有名的景觀。本地的朋友曾經講起,每一個離開五蓮的人,當他們在路途上不再看到馬耳山,就是在心理上離開瞭五蓮境;當他們迴來時,馬耳山的齣現,則昭示著又一次迴到瞭自己的故鄉。
對他們而言,五蓮不是秘境,五蓮是腳踏實地的故土。
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地方風俗和物産挖掘的深度。那種鑽研精神,仿佛已經超越瞭一般的田野調查,達到瞭近乎癡迷的程度。書中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如獨特的農耕方式、代代相傳的手工藝品,以及那些隻在特定季節纔會齣現的山野風味,都有著極其詳盡的描述。這些內容不僅豐富瞭讀者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它喚醒瞭人們內心深處對“原真性”的渴望。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忽略瞭腳下這片土地上隱藏的、鮮活的生命力。讀完後,我忍不住想要親自去探訪那些書中提及的地方,去觸摸那些文字中閃耀著生命光芒的物件。
評分翻開這本厚厚的書,立刻被一種撲麵而來的、帶著泥土芬芳和曆史厚重的氣息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某個地理區域的著作,更像是一部浸潤著歲月流光的詩篇。文字的編排有一種匠心獨運的韻律感,引人入勝地講述著那些關於山川河流的古老傳說和生動故事。閱讀的過程中,仿佛能真切感受到筆觸下描繪的那片土地的脈搏,那種深入骨髓的地域文化和獨特的人文情懷,讓人在字裏行間遊走,流連忘返。那種對細節的精妙捕捉,對地方風貌的細膩刻畫,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它絕非簡單的地理概覽,而是一種對特定文化區域的深情凝視和緻敬。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揭開瞭一層新的曆史麵紗,帶來的驚喜和觸動是持續不斷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那種刻闆的教科書式綫性敘述,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時而穿梭於曆史的迷霧,時而駐足於當下的繁華。這種跳躍式的敘事節奏,使得冗長的地理描述變得生動有趣。作者似乎深諳如何設置懸念和引人入勝的切入點,總能在不經意間拋齣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知識點,讓你忍不住停下來細細品味。這種行文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感和探索欲,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識點變得鮮活立體,充滿瞭人情味和故事性。它成功地將嚴肅的地域文化研究,轉化成瞭一次次充滿驚喜的閱讀冒險。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些精心挑選和布局的圖片,每一張都仿佛擁有獨立的敘事能力,與文字交織在一起,構建瞭一個立體而豐滿的世界。裝幀的質感也極其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是一種非常踏實和愉悅的體驗。我尤其欣賞它在圖文搭配上的平衡藝術,沒有讓圖片喧賓奪主,而是巧妙地作為文字的延伸和深化。這種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使得每一次翻閱都成為一種享受,讓人忍不住想要珍藏。它成功地將嚴肅的地理考察與大眾的可讀性完美融閤,即使是對該領域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沉浸其中,享受這段精神旅程。
評分我總覺得,一本好的地方誌,不該僅僅是數據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情感的載體。這本《風物誌》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在客觀記錄的同時,飽含著一種深沉的、近乎眷戀的地域情感。那些對自然景觀的描摹,不隻是在描繪形狀和顔色,更是在描繪人與自然之間那種世代相傳的互動與共生關係。讀到那些關於先民如何與這片土地和解、又如何從中汲取力量的故事時,一種強烈的文化認同感油然而生。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特定地域人民的堅韌、智慧與浪漫,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感受到那片土地特有的溫柔與力量,久久不能忘懷。
國傢地理的書,品質盡可放心。。
評分終於齣新的瞭期待
評分國傢地理的書,品質盡可放心。。
評分很不錯的書籍,物流快,值得一讀
評分很好,是我想買的書。
評分很好,是我想買的書。
評分很不錯的書籍,物流快,值得一讀
評分國傢地理齣品,內容既是不錯的。價格小貴
評分書圖文並茂內容豐富值得購買收藏,包裝用心值得好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