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心里话

医生心里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焕中 著
图书标签:
  • 医生
  • 心理
  • 职业
  • 健康
  • 人生
  • 感悟
  • 医疗
  • 成长
  • 情绪
  • 内心的声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186138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12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医生心里话》作者施焕中是从事呼吸科临床工作多年的知名专家,作者将临床工作中医生的经验和体会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记录下来,《医生心里话》展现给大众,包括诊治工作、医务管理、医患关系、医事感悟等内容,有助于广大读者对医疗工作的了解和对医生的理解。

作者简介

  施焕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4年开始从事呼吸疾病的免疫学机制和临床研究,主要学术贡献:①系统阐述胸腔积液中多种Th细胞的免疫学特征,通过将淋巴细胞生物学引入胸腔积液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②发现了一类独特的新型Th细胞亚群Th27细胞,证实该细胞亚群通过影响胸膜间皮细胞在结核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③发现胸膜间皮细胞具有呈递抗原的能力.通过呈递抗原刺激cD4+T细胞发生、增殖和分化,并在胸膜结核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④提出IL一27是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可靠指标,其诊断效率优于已知的任何一种可溶性标志物;⑤系统探讨可溶性介质如IFN—y、腺苷脱氨酶及多种肿瘤标志物对于鉴别诊断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为临床使用这些诊断指标提供循证医学依据;⑥证实Th2细胞因子直接导致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能够呈递抗原从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关于哮喘的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通讯作者在dm,RespirCrn Care Med.Am J Respir Cell MolBiol,Thorax,Chest,以及Eur Respir J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

一、诊治工作
1.胸穿10元钱,咋整
2.是否应该将绝症诊断和预后直接告知患者
3.失败的教育
4.温馨门诊
5.呼吸内科无药可医
6.山重水复我们不疑有路
7.如何看待网络医疗咨询意见
8.可怜的孩子
9.医闹事件
10.正义在拳头上
11.她错在哪里
12.平平常常的一天
13.有好办法
14.忙碌的一天
15.我和我的伙伴们都惊呆了
16.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17.非常痛苦的一群人
18.只接受规范
19.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20.隐瞒病情为哪般
21.专家门诊
22.查房时该不该请家属离开病房
23.不忘初心,继续帮扶
24.请保管好你的医疗文书
25.开始意识到应该做些科普了
26.雾霾环境中佩戴口罩会有潜在的害处吗

二、医务管理
27.武汉第一次科务会
28.学科建设
29.招聘信息
30.2010年医院工作会议
31.科室年夜饭该不该邀请领导前来撑门面
32.2011年医院工作会议
33.开疆拓土
34.我想象中未来的武汉协和呼吸内科
35.2012年医院工作会议
36.做个检讨
37.薪火相传,呼吸与共
38.中国医院离从国外引进科主任还有多远
39.到哪里都是缺人
40.医院里最难干的活儿是哪些角色
41.大佬,别再闹了
42.应届毕业研究生公开招聘
43.感谢进修医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44.从药占比谈合理用药
45.2015年度干部述职报告
46.必须懂规矩
47.我的真知灼见
48.重视各项工作
49.2016年度干部述职报告
50.吐槽小会

三、医患关系
51.是医生应该感谢病人,还是病人应该感谢医生
52.医生有必要把病人当亲人吗
53.最近惹上的医疗纠纷
54.谁是医患关系恶化的受害者
55.决不让拳头和刀子落在医生身上
56.不宜在病房里谈论病情
57.只能破财息事宁人
58.你没有人格
59.红包
60.沟通,再沟通
61.临床工作中涉及的医疗法律问题
62.建议所有医院都取消委屈奖
63.皱皱眉也有可能引来大难I临头
64.向协和医院的保安兄弟致敬
65.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66.关于法办医闹分子的法律思考
67.非暴力医闹
68.粗略感受特多的医患关系
69.还是要写几句
70.这届医闹不行
71.医生可以和病人谈恋爱吗
72.2017新年感慨

四、医事感悟
73.医生之死
74.医疗卫生行业的十大迷茫
75.对付检查,不必用脑
76.在哪里当医生都不容易
77.门诊之困惑
78.医生不好当
79.人害人
80.再忙也要顾及自己的性命
81.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医生吗
82.肉麻至极的锦旗
83.关闭儿科病房
84.街头义诊有名无实
85.我不可以撒谎
86.了解并自觉靠近循证医学
87.即将奔赴内蒙古大草原
88.大型医院的规模到底要多大为合适
89.进京1周年志
90.医疗民工
91.力争1年之内连升三级
92.内科医生诊治儿科患者是犯罪行为
93.进京4周年志
94.理性面对亲人的离去
95.别接“华佗再世”锦旗

五、杂七杂八
96.我著名了吗
97.女医生系领带照相
98.不在病房接听电话
99.吾爱吾工作,吾更爱吾生活
100.ICU办公室
101.心怀鬼胎地前去探望病中的院长
102.关心不认识的同事
103.离开广西之前的点滴
104.摒弃杂念,静心工作
105.家里人发高热,当医生的我干些啥
106.有点评费吗
107.敬爱的组织部
108.我的听力很正常
109.抱歉,周末还给各位添堵
110.今天开始在北京的职业生涯
111.受到表扬
112.喜感十足的病号服
113.新疆纪行
114.不靠谱的专家介绍
115.不干净的白衣
116.朝阳办公室
117.特多
118.始终与“西”字无缘
119.重感冒了
120.又搬了办公室
121.让人哭笑不得的采访提纲
122.千万不要打男医生的主意
《心灵的疗愈之旅:探索内在的无限可能》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籍中,我们将踏上一段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旨在揭示人类心灵的复杂性,以及如何才能真正触及并疗愈那些隐藏在意识深处的创伤与困惑。本书并非旨在提供某种速成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读者以一种开放、坦诚的态度,与自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我们相信,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等待着被唤醒和释放。 第一章:认识你的心灵地图 在旅程的开始,我们将从宏观的角度勾勒出一幅心灵的地图。这一章将带领读者认识我们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理解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构成我们独特的内在世界。我们将探讨以下几个核心概念: 情绪的海洋: 情绪是我们心灵最直接的语言。我们将深入分析各种情绪的根源,理解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功能。本书将帮助你辨识那些反复出现的情绪模式,理解它们可能传递的信号,而非仅仅被动地承受。我们将学习如何不加评判地观察和接纳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情绪的流动性,以及如何避免让它们淹没我们的理智。 思维的迷宫: 我们的思维是构成现实的重要基石。这一章将剖析思维的运作机制,包括我们的信念系统、认知偏差、惯性思维模式以及内在的批判声音。我们将探讨负面思维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并学习如何识别和挑战那些不再为我们服务的想法。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我们的思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来重塑。 记忆的仓库: 记忆承载着我们的过去,塑造着我们的现在。我们将探究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提取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可能被压抑或扭曲的记忆,理解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以一种健康的方式与过去和解,从中汲取智慧而非被其束缚。 潜意识的暗流: 潜意识是我们心灵中最神秘也最具力量的部分。这一章将揭示潜意识如何主导我们的许多行为和反应,即使我们对此浑然不觉。我们将探讨梦境、直觉、以及那些难以解释的冲动,理解它们可能来自潜意识的呼唤。本书将引导读者探索如何与潜意识建立连接,解锁其蕴藏的创造力和智慧。 第二章:揭示心灵的阴影 在对心灵的构成有了基本认识后,我们将目光转向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试图回避的“阴影”区域。这些阴影并非邪恶的代名词,而是我们内在未被整合的部分,它们往往源于过去的经历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创伤的印记: 生活中难免会经历各种形式的创伤,无论是童年时期的忽视、成年后的失落,还是突如其来的意外。本书将深入探讨创伤如何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影响我们的情感反应、人际模式甚至生理健康。我们将学习识别创伤的迹象,并理解其复杂性,认识到创伤并非个人“软弱”的表现,而是对身心的一种巨大挑战。 内在的批判者: 许多人都有一个严厉的内在声音,不断地否定、评判自己。这一章将剖析内在批判者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如何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自我接纳。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和温和地安抚这个声音,用一种更具同情心和理解的方式对待自己。 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一些基本的需求,如被爱、被看见、被接纳、被尊重等。当这些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时,它们可能会在潜意识中累积,导致长期的不安和失落感。本书将帮助读者识别自己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并理解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当下的行为和选择。 第三章:搭建心灵的桥梁 认识到阴影的存在后,我们的重点将转向如何与这些内在的“不完美”和解,并最终实现心灵的整合与疗愈。这一章将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视角。 同情的艺术: 同情心是我们与自己和他人建立连接的关键。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同情心从对外界的关注转向对内在的自我。这意味着用一种理解、接纳和关怀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痛苦、挫折和不完美。本书将强调,同情并非软弱,而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接纳的力量: 接纳是疗愈的起点。我们将探讨为何我们常常抗拒某些感受、想法或经历,以及这种抗拒如何反而加剧了痛苦。本书将引导读者练习有意识地接纳当下,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过去,接纳自己的局限性。接纳并非放弃,而是允许事物以其本来的样子存在,从而为改变创造空间。 觉察的练习: 觉察是认识自我的重要工具。我们将介绍各种觉察练习,如正念冥想、身体扫描、情绪日志等,帮助读者培养对内在世界的敏锐感知。通过觉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以及身体信号,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内在对话的重塑: 我们与自己的对话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内在感受。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调整那些消极、负面的自我对话,用一种积极、建设性的方式与自己交流。我们将学习如何用肯定、鼓励和支持的语言来取代自我批评。 信任内在智慧: 每个人内心都拥有深厚的智慧和指引。这一章将帮助读者重新连接并信任自己内在的声音、直觉和洞察力。我们将学习如何倾听内心的低语,识别那些真正符合我们内在需求的指引。 第四章:迈向心灵的成长与自由 当我们的心灵开始走向接纳和整合,我们将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长和自由。这一章将展望心灵成长的可能,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内在的转化。 建立健康的界限: 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为自己设立健康的界限,是保护心灵健康的关键。我们将学习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有效地沟通自己的需求,拒绝那些会消耗我们能量的要求,从而为自己保留空间和力量。 培养韧性: 生活充满了挑战,而韧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逆境。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内在的自我关怀、积极的思维以及有力的支持系统来增强我们的心理韧性,使我们能够从挫折中恢复,并从中变得更强大。 与内在小孩和解: 我们内在的孩子承载着我们最原始的需求和情感。与内在小孩的和解,意味着理解并满足那些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疗愈童年的创伤,让我们拥有更完整的自我。 活出真实的自我: 最终,心灵的疗愈之旅指向的是活出那个最真实的自我。当我们放下不必要的包袱,接纳自己的所有面向,我们就能够以更自信、更喜悦、更有意义的方式去生活。本书将鼓励读者拥抱自己的独特性,勇敢地表达自己,并活出与内心深处连接的生活。 结语:无限可能的未来 《心灵的疗愈之旅》并非一本提供终极答案的书,而是一份邀请,邀请您踏上自我发现的旅程,去探索您内心深处的无限可能。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觉察、接纳和自我关怀,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心灵的深度疗愈,并活出更加充实、自由和充满爱的人生。愿这本书成为您心灵旅途中的一位忠实的朋友和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医生”这个群体。以往,我可能更多地关注医生的技术,关注治疗的效果,但《医生心里话》带我走进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讲述着那些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责任的深刻思考。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些关于“选择”的片段。在医疗资源有限,病人需求无限的情况下,医生们不得不面对艰难的抉择。他们不是神,无法拯救所有人,每一次的判断,每一次的决定,都可能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命运。读着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那种锥心的责任感,那种被道德和现实反复拷问的煎熬。这本书让我明白,做一个医生,不仅仅是掌握了医学知识,更需要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去承受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考验。

评分

《医生心里话》,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期待读到那种“如何治愈一切”的励志故事,而是渴望了解那些穿梭在生死之间的人们,他们真实的内心独白。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而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娓娓道来。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沟通”的探讨所吸引。在医学领域,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不仅是医生与病人之间,更是医生群体内部的交流。书中那些关于如何面对家属的焦急、如何解释复杂的病情、如何在告知坏消息时尽量减少伤害的描写,都让我深有体会。这不仅仅是医学技巧,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它让我明白,医生不仅要医治身体的病痛,更要抚慰心灵的创伤。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书名就带着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医生心里话》。拿到手翻开书页,一股温润的文字气息扑面而来。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特别的空间,一个卸下白大褂,卸下职业面具后的真实世界。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讲述某个具体的病例,或者深挖某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案。相反,他以一种极其真诚、坦率的方式,与我分享了那些在白色巨塔里,那些在生死边缘,医生们内心深处的思绪、挣扎与感悟。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不加掩饰的坦诚。很多时候,我们对医生的印象是冷静、专业、无所不能的。但这本书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会感到疲惫,会经历挫败,会因为病人的离去而心痛,也会因为生命的奇迹而由衷喜悦。书中关于“无力感”的描述,让我感同身受。当面对一些无法治愈的疾病,当医学的边界显得如此清晰时,医生们内心的煎熬,那种想要拯救却又无能为力的痛苦,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让我更加理解了这份职业的沉重,也更加敬佩那些在重压之下依然选择坚守的人。

评分

第一次读到《医生心里话》,我以为会是关于某种疾病的治疗心得,或者医学上的某个突破。但读下去才发现,这本书的内核更加丰富和深刻。它并非一本技术性的书籍,而是一份份真挚的情感流露,是一次次对人生、对职业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种非常柔软且具有穿透力的笔触,描绘了医生群体在面对生命时,那些鲜为人知的内心挣扎与温柔。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陪伴”的讨论。在许多时候,医生能做的,或许不是改变病情的走向,但却能用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理解、他们的鼓励,陪伴病人走过最艰难的时刻。这种“陪伴”的力量,在书中被描绘得非常动人。它让我看到,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如何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对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医生心里话》,这个名字就充满了故事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拿到书后,我并没有急于寻找某种具体的医学知识,而是被书中文字中流淌出的那份温情和真诚所打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医生,而是让你有机会“看见”医生——看见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如何处理复杂的情感,如何平衡专业与人性的。 书中关于“成长”的叙述,让我印象深刻。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医生成熟、稳重的一面,但这本书却让我们看到他们从新手到资深的蜕变过程。那些曾经的迷茫、失误,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都被坦诚地展现出来。这让我明白,即便是最顶尖的医生,也并非生来就无懈可击,他们的成长充满了艰辛与付出。这本书让我对“治愈”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不仅是生理上的康复,更是心灵上的慰藉与力量的传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