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二版)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 著,郭镇之,徐培喜 译
图书标签:
  • 议程设置
  • 大众媒介
  • 舆论
  • 传播学
  • 媒体研究
  • 社会学
  • 政治传播
  • 公共舆论
  • 媒介效果
  • 大众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64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378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36
字数:22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二版)》: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著作,系统介绍了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内容简介

  议程设置理论描述了大众传播如何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关注。近年来,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又融入了许多新的命题,如关于产生这些效果的偶发条件、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媒介信息中具体因素的影响以及议程设置过程的各种结果。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二版)》既有对议程设置理论各个研究侧面的归纳概括,又涵盖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成果,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价值。这一理论是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中重要的基础性理论,本书适合作为这些学科的入门参考书。

作者简介

  作者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议程设置的研究及推广。
  译者郭镇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广播电视史、传播理论、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徐培喜,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互联网治理、网络安全、草根媒介。

目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影响舆论
第二章 现实与新闻
第三章 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第四章 议程设置为何发生
第五章 议程设置如何起作用
第六章 议程设置的结果
第七章 塑造媒介议程
第八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
结语 媒介议程设置和受众议程融合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美国幽默作家威尔·罗杰斯(Will Rogers)喜欢在他的讽刺性政治评论的开头说这么一句话:“我所知道的所有事情都是从报纸上读来的。”这句评论是对我们所拥有的关于公共事务的大部分知识与信息的简洁概括,因为我们关注的这些事件与产生的许多担忧大多数都与个人的直接经验无关。很久以前,沃尔特·李普曼就在《舆论学》中指出:“那个我们必须与之打交道的政治世界,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也想不到。”在罗杰斯与李普曼的那个时代,日报是人们获知公共事务的主要来源。今天,虽然我们已具备极大扩充了的系列传播渠道,但是核心的问题依然不变。对于公众议程上的几乎所有的事情,公民接触的只是二手现实,这种现实是由记者对这些事件与局势的报道建构的。
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同样简练地描述了我们与新闻媒介的这种关系,以令人信服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信号功能。新闻每天告诉我们大环境中那些我们无法亲身经历的事件与变化。但是新闻媒介所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了告知重大事件与议题的范围。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筛选与展示,新闻工作者使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影响我们对当前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件的认知。新闻媒介这种确认关键议题和话题并影响它们在公众议程上显著性的能力,后来就被称作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报纸提供大量线索,体现各种话题在每日公众议程上的相对显著性。头版头条报道、与内页相对的头版报道、报道标题的大小甚至报道篇幅的长短,都能传达某种话题在新闻议程上的显著性。网站上也有诸如此类的线索。电视新闻议程的容量十分有限,因此,即使只是被电视晚间新闻简要提及,也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足以表示某个话题的显著性。其他线索还包括新闻在播报中的位置,以及报道时间的长短。对于所有传播媒介来说,日复一日地重复某个话题,是凸显这条消息重要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公众利用这些来自媒介的显著性线索去组织他们自己的议程,并决定哪些是最重要的议题。时间长了,新闻报道中强调的议题就成为公众认为最重要的议题,新闻媒介的议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公众的议程。换句话说,新闻媒介在很大程度上设置了公众的议程。将某个议题或者话题置于公众议程,在公众中建立这种显著性,使之成为公众关注、思考甚至可能采取行动的焦点,这是形成舆论的初始阶段。
对舆论的讨论通常围绕观点的分布进行,多少人赞成,多少人反对,以及多少人还没有做出决定。这是新闻媒介以及很多受众对民意测验感兴趣的原因,在政治竞选时期尤其如此。但是,在思考观点的分布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哪些话题位于舆论的中心。人们对许多事情持有观点,但是对他们而言真正重要的话题只占少数。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便是影响某个议题在相当一部分公众中的显著性,这种影响能让很多人决定这个议题是否重要,是否值得自己关注,自己是否应对此议题持有观点。虽然许多议题都在竞争公众的注意,但是只有少数议题最终成功地获得了关注。而新闻媒介对我们的感觉——什么是当今最重要的议题——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这不是一种故意的、有心栽花的影响,不是那种“要有一个议程”的计划,而是一种无心插柳的无意影响,这种影响来自新闻媒介在报道中必须选择并突出几个话题,并将它们设定为当前最重要的新闻这种需要。
新闻媒介对议题显著性的影响与新闻媒介对有关这些议题的具体观点的影响之间存在差别。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曾观察到并概括了这种差别,他指出,新闻媒介在告诉人们“怎么想”这方面可能并不成功,但是它们在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面则异常成功。换句话说,新闻媒介可以为公众思考与讨论的话题设置议程。有时,媒介所做的要超出这一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后面的章节中扩展科恩令人信服的观察。但是首先,让我们更细致地思考舆论形成的初期阶段:抓住公众的注意力。

前言/序言

序言

如今,当人们讨论政治与舆论时,议程设置已经成为一个常用词语。什么是公众应该关注并采取行动的核心问题?“议程设置”一词概括了所有社群就这一问题的持续对话与辩论——这些社群可以小至地方邻里,也可以大到国际舞台。在大多数关于这些话题的对话中,新闻媒介都发挥着重要的,有时是具有争议的作用。南非最大的日报《索韦托人报》的总编辑就注意到在南非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传媒对全国议程的设置作用。他说:“我们强烈主张,在南非这样的国家,不能任由一个少数族群通过控制媒介的方式继续设置公众议程,这种做法肯定不对。”在英国,《卫报》也曾发表与此类似的评论:“75%以上的英国报业被三个右翼人士所牢牢控制,任意为国家政治话语设定议程,这是严重的功能缺陷。”
对于新闻媒介这种持久而广泛的作用,如果有人还存在疑问的话,那么可以再参考一下《纽约时报》对英国报业巨头比弗布鲁克(Beaverbrook)男爵的描绘。比弗布鲁克被描绘成“一个和首相们一道用餐并为国家设置议程的人”。还可以参考《纽约时报》前主管马克斯·弗兰克尔(Max Frankel)对自家报纸的描绘:它是那些最聪明、最有才华、最具影响力的美国人的“内部刊物”,这些人处于美国权力的顶层。虽然人们可能会轻视或批驳其专栏作家与评论家的意见和观点,但是他们不能抛弃这份报纸的每日新闻套餐。这些新闻设定了美国严肃人士的智慧与情感议程。
这些大众媒介机构的急剧增长与快速扩张是20世纪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成为当代社会不容置辩的一个特征。19世纪主要孕育了大批的报纸与杂志;20世纪则增添了电影、广播、电视与有线电视,使得媒介交叉重叠,无处不在;20世纪末又迎来了互联网以及各种传播技术的多变组合,使得各种媒介及其内容之间的传统界限日益模糊。这些新的渠道重新定义了大众传播,并扩大了它在社会中的议程设置作用。大众传播曾经意味着大规模地扩散相同的消息,特别是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而新的传播渠道,例如Facebook、Twitter和Blog,在使用它们的人数量众多、比例甚大的意义上,仍属大众规模的传播,但就消息的流通而言,这些渠道却是个人化的。
虽然现在人人都在谈论新千年里涌现出的这些技术的冲击,但是,与近几波横扫全球的技术扩散相比,大众传播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显而易见。在《制造总统,1972》一书中,美国记者西奥多·怀特(Theodore White)将大众传播为公众注意力设置议程的能力描绘为“一种在别的国家只有暴君、牧师、政党以及官僚才享有的权威”。自从怀特发表了这番令人信服的洞见以来,世界各地的社会科学家已经详细阐述了新闻媒介及其不断扩张的传播渠道对我们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议程各方面的影响。
在有关这种影响的学术图谱中,最著名且记录最完备的成员之一便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这也是本书的主题。很少有理论刚刚诞生就羽翼丰满。理论通常始自一种简明扼要的洞见,然后经过各种探索者和调查者的多年耕耘,对这一智力领域进行不遗余力的细化和说明,才逐渐清晰起来。议程设置理论的形成正是这种情形。这个理论始自一个简单的假设——关于大众传播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关注的效果。由此,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又纳入许多新的命题,如关于这些效果的心理过程、塑造传播议程的影响因素、媒介信息中特定消息的冲击,以及这种议程设置过程的各种结果。这样,议程设置理论便超越了传统的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成为描绘公共事务信息通过不断增加的过剩传播渠道持续流动并产生效果的一张详细图谱。
现今这种理论形式的议程设置思想的直接来源,是在1967年初的某日,研究者对《洛杉矶时报》头版新闻报道编排的不经意观察。那一天有三条重要新闻:国际新闻,是在英国郡议会选举中工党出人意料地败给了保守党;国内新闻,有一条关于华盛顿政界的丑闻浮出水面;地方新闻,是大洛杉矶地区主持一项联邦资助的全国重点扶贫项目的主管被解职。毫不奇怪,《洛杉矶时报》将地方新闻放在头版头条,而将其他两条国际和国内新闻置于不那么显要的头版次席。如果没有其他两条新闻,这三条新闻中的任何一条都能轻易地登上头版头条。正是这一点引起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几位年轻教员的探讨。在世纪广场酒店大厅的周五下午“青年教师会议”上,我们边喝边聊。我们猜测:如果某条新闻被安排到一个不显眼的位置,那么这个事件的冲击会不会因此而降低?这种猜测来自先前在大众媒介对公众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各种分散的观点与经验研究的结果,它们种下了议程设置理论的种子。
关于议程设置思想的正式说明开始于1967年秋天,当时我转到北卡罗来纳大学查普希尔分校,在那里遇到了唐·肖(Don Shaw)。从此我们建立了45年以上的友谊与专业上的合作。我们对议程设置思想进行正式调查的最初念头完全基于在洛杉矶时关于新闻报道编排的那些猜测。我们尝试对实际存在的报纸根据同一条新闻完全不同的编排方式,设置一次实验。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观察家报》是一份广受尊重的报纸,它一天之中要出一系列不同的版本,早间各版针对距离夏洛特远近不同的地点,最后一版为本市居民提供新闻。这种多个版本的设计方式会造成一种结果,即某些新闻在一天中的早些时间可能占据头版的显要位置,在接下来的版本中可能退居头版的次要位置,有时会完全退出头版。我们最初打算利用这些版本之间的差异作为实验的基础。但是后来发现,新闻编排上的这些变化毫无规律可循,无论是在题目上,还是在其位置的变化上,因此,我们无法系统地比较它们对公众感知所产生的影响。
尽管遇到了这种挫折,但是理论的想法却仍然迷人,我们决定尝试另外一种方法: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那些犹豫不决的选民进行一次小规模的调查,同时,对这些选民经常接触的新闻媒介如何编排选举中的重大事件进行内容分析。选择那些犹豫不决的选民作为样本是基于下列假设:相对于广大选民而言,这些对选举感兴趣却还没有做出决定将选票投给谁的人,可能最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这就是“查普希尔研究”(Chapel Hill Study),即现在公认的议程设置理论的起源。
查普希尔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议程设置”这个词语本身,它使关于媒介影响的这个概念立即在学者中流传开来。查菲(Steve Chaffee)回忆到,在1968年新闻教育协会的年会上,当我第一次向他介绍议程设置研究时,虽然这个新词还很陌生,但他马上就理解了我们研究的焦点。
因为肖学过历史,所以人们预料我们会记下创造“议程设置”一词的准确时间,诸如“8月初的一个周二的下午”之类。然而,无论是我还是肖都没有记住我们想到这个名字的具体时间。1967年我们从美国广播主协会(NAB)申请到一笔小额资金,用于对我们调查的部分资助,在申请书中我们并没有提到“议程设置”这个词。但是我们在1969年向这个协会提交的有关查普希尔研究结果的报告中,却使用了这个词,就好像这个词一直在使用似的。“议程设置”这个词出现在1968年的某个时间。无疑,除了直接参与查普希尔项目的那些人之外,查菲是最早认识到其用处的“裁判者”之一,恐怕他正是第一人。第一章叙述了查普希尔调查的细节以及在查普希尔研究与洛杉矶讨论之前有关这种思想的知识前辈。
套用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的话来说,1968年查普希尔调查成功之后,游戏显然就开始了。关于大众媒介对舆论的精确效果,人们发现了充满希望的先导,至少能够撩开这个神秘面纱的一角。接下来,许多“侦探”开始追踪这些线索,力求解释媒介如何影响公众的注意与感知,解释媒介、媒介内容以及媒介受众的各种特点如何调节了这些效果。福尔摩斯的侦破案例被整理成厚厚的九大卷宗。与此非常类似,在议程设置的知识网络中,人们也记录下各种线索与联系。然而,因为传播研究中的观点市场非常自由放任,所以,对于大众媒介议程设置作用的详尽阐释并没有采取一种整齐有序的系统方式。多年里,许多“侦探”在各种地理与文化背景中对许多案例进行研究,这里增加一点,那里增加一点,积累了许多证据;说明议程设置思想的新理论概念也在这个知识网络中不断出现,一会儿在这一部分,一会儿在那一部分。
许多年来,研究的主要重点都是公众议题议程。特别是,作为流行的方式,新闻媒介公布的民意测验结果通常被人们视为舆论。议程设置理论产生于描述与解释新闻传播就当时议题对舆论产生的影响。这种研究经常采用盖洛普民意调查自20世纪30年代起便使用的一个开放式问题:“什么是这个国家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基于这个问题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积累了公众回答的几百个议题,数十年来一直吸引着公众与民意测验专家的关注。
议题议程之外,议程设置理论也包括了公众对政治候选人及其他公众人物的意见,尤其涉及这些人在公众中的形象以及大众媒介在塑造这些公众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这些更大的话题议程既包括公众议题,也涉及公众人物,标志着一种重要的理论延伸——从开始时的传播过程,即媒介与公众关注并认为重要的话题,转移到下一阶段,即媒介与公众感知与理解这些话题细节的方式。这第二阶段又为勘察媒介在态度、观点和行为方面的议程设置效果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更近的几十年间,对议程设置效果及其结果的调查已经延展到公共事务的领域之外,也在探索各种不同的事务,如体育、宗教和企业经营中的议程设置作用。所有这些媒介对于公众的效果都在本书的记录范围内。本书将不仅以理论的方式,而且以世界范围内经验证据的方式展示这些效果。
自从1968年创始性的查普希尔研究以来,我们关于议程设置的知识在理论方面的演化过程非常琐碎。但与此相反,下面各章将努力系统有序地展示我们在这些年里学到的理论,力图整合各种不同的大量证据——无论是历史与地理场景的多样,还是媒介与话题的混杂,抑或调查方法的复杂,都体现出研究的多样性。这本书的核心目的就是介绍这个整合的图画。用约翰·帕夫利克(John Pavlik)的话说,就是建立一个议程设置理论的《格雷解剖学》。构成这幅图画的大部分证据来自美国,因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创始人——肖、韦弗(David Weaver)与我——都是美国学者,并且大部分实证调查都是在美国进行的。但是读者也会看到来自英国、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大量证据。议程设置理论的优势之一就在于这种证据的地理与文化多样性,它验证了传媒影响社会的最主要方面。
除了对我最好的朋友与长期的研究伙伴肖与韦弗不胜感激之外,本书的成果还要归功于世界各地的许多学者,他们创造了记录于此的不断积累的文献。作为“健忘的教授”,我下面所列的名单可能会遗漏一些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想特别感谢长期以来与我共事的下列诸位:埃斯特万·洛佩斯-埃斯科帕(Esteban Lopez-Escobar)、克雷格·卡罗尔(Craig Carrol)、迪克西·伊瓦特(Dixie Evatt)、萨尔玛·加尼姆(Salma Ghanem)、郭蕾(Lei Guo)、斯皮罗·基欧瑟斯(Spiro Kiousis)、多米尼克·拉索拉萨(Dominic Lasorsa)、保拉·波因德克斯特(Paula Poindexter)、竹下俊郎(Toshio Takeshita)、塞巴斯蒂娜·瓦伦苏埃拉(Sebastina Valenzuela)、武洪(Hong Vu)、韦恩·万塔(Wayne Wanta)和祝建华(Jian�睭ua Zhu)。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詹姆士·迪林(James Dearing)与艾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以前写过《议程设置》一书,这是关于议程设置研究历史与基本思想的必读书。特别感谢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的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和安德列亚·德鲁甘(Andrea Drugan),他们耐心等待本书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完成。我个人还想感谢下列教授:杜兰大学的沃尔特·威尔科克斯(Walter Wilcox),他引导我去斯坦福大学攻读研究生;在斯坦福大学,奇尔顿·布什(Chilton Bush)、里查德·卡特(Richard Carter)、内森·麦克比(Nathan Maccoby)、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指导我一步步沿着理论途径进行探索。更近一点,我要感谢墨西哥大学的伊萨·卢纳(Issa Luna),以及西班牙潘普洛纳的纳瓦拉大学、智利圣地亚哥的天主教大学与迭戈波塔利斯大学的同事,他们对议程设置理论在拉丁美洲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是一幅仍然处于演化中的学术图谱。虽然本书重点讲述的内容是建立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并以媒介为中心研究有关大众媒介在形成舆论方面的已知作用,但是后面几章也讨论了媒介发生影响的更加广阔的背景。对于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这座宝矿,学者们虽然已经开采了超过45年,但它的许多财富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然而,即便是现有的学术图谱,也已经确认了令人振奋的新的探索领域,而当代公众传播系统的流动也创造了细描这幅图谱的无穷新机遇。在评价当前政治传播的新时代时,英国学者布拉姆勒(Jay G. Blumler)与卡瓦纳(Dennis Kavanagh)这样写道: 这种形势对研究而言极有希望,但也需要用想象力来进行裁剪,使其适应这些张力与新的条件……在这一领域的主要范式中,议程设置可能是最值得追求的。
本书的目标是展示有关传播媒介在塑造舆论方面所起作用的一些基础思想,并陈列一些支持经验证据的代表性样本。这些知识开启了理解公众传播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路,能够指导未来的理论制图者的探索。
即便在最初的舆论领域内,除了描述与解释大众媒介如何影响我们对公共事务的观点之外,仍有更多的问题可以思考。对于记者来说,我们现在讨论的现象,即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就应该推进何种议程而言,还是一个严肃而涵盖广泛的伦理问题。提供“公众需要知道的”新闻是新闻业的一个永恒梦想。然而媒介议程真能反映公众需要知道的事务吗?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新闻节目《夜线》的执行制片人曾经产生了片刻的怀疑,他问道:“我们是什么人,竟认为自己应该为这个国家设置议程?是什么让我们似乎比周围的人更聪明?”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讲故事的传统,但是,好新闻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讲述那些对公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故事。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将新闻及其讲故事的传统与舆论领域联系了起来。对社会而言,这是一种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关系。媒介格局的变化与新闻和政治传播的演变提出了一种关于公众意见形成的重大问题。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二版)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媒介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认知,甚至决定着我们认为什么是重要的。当我们每天被海量的新闻、评论和观点包围时,我们是否真正自主地选择了关注点?那些被反复强调的主题,是否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我们的思考框架,成为我们衡量事物价值和紧迫性的标尺?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二版)正是为了探索这一深刻而复杂的关系而生。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新闻事件,也不是对某种特定观点的推广,而是深入挖掘大众媒介在塑造公共议程、引导舆论方向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们将带领读者一同审视,在信息的洪流中,媒介如何“选择”呈现什么,如何“决定”关注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这些选择最终如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对话、决策过程,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之中。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指出,大众媒介在报道新闻时,并非仅仅是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主动地选择新闻的重点,从而影响受众对新闻重要性的判断。换句话说,媒介所“突出”的内容,更容易成为公众所“关注”的内容,媒介所“忽视”的内容,则可能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不为人知。这种“设置议程”的能力,是大众媒介最强大、也最具争议性的权力之一。 本书第二版的出版,是对经典理论的深化与拓展,更是对当下媒介生态变化的积极回应。自第一版问世以来,全球媒体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算法的精准推送,为议程设置的机制增添了新的维度和挑战。我们不再仅仅面对传统报纸、电视和广播,而是置身于一个更加碎片化、互动化、个性化的信息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议程设置的运作方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它的影响范围是否更加广泛,抑或是更加难以捉摸?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二版)将带领读者穿越这些迷雾,从理论的根基出发,审视媒介议程设置的演变历程。本书力图在理论的深度与现实的广度之间寻求平衡,既要深入剖析议程设置理论的经典框架,如麦库姆斯(McCombs)和肖(Shaw)的开创性研究,也要探讨其在不同文化、不同媒介形态下的具体表现。我们将结合丰富的案例研究,从政治选举、社会议题、危机事件等多个角度,揭示议程设置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它对个体认知和社会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赋能读者,使其对媒介信息产生更为批判性的审视。理解议程设置的机制,并非是为了剥夺媒介传播信息的功能,而是为了培养一种媒介素养,让我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哪些是媒介刻意强调的,哪些是可能被有意或无意忽视的,从而在复杂的公共讨论中,形成更独立、更理性的判断。 正文 第一章:大众媒介的力量:一项理论的诞生 本章将追溯“议程设置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将首先回顾20世纪中叶,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对于媒介影响力的初步探索。在那个电视和广播成为主流的时代,人们开始关注媒介内容对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潜在影响。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等人的研究,为理解媒介说服力奠定了基础,但其侧重点更多在于内容的说服技巧。而议程设置理论的真正突破在于,它将媒介的影响力从“说什么”(内容)转移到“为什么说”(重要性)。 我们将重点介绍罗伯特·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在1972年发表的经典研究《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项研究通过对比美国1968年总统大选期间,报纸所关注的议题与选民认为重要的议题,首次系统地证明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他们发现,媒介在报道中给予某个议题更多的篇幅、更突出的位置,该议题在公众心中的重要性也会相应提升。 本章还将介绍早期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概念,例如“媒介的关注度”与“公众的关注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传播的第一层级”——媒介通过决定哪些议题值得报道,来影响公众认为“什么东西是重要的”。我们将深入分析这项理论的逻辑和方法论,为后续的章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议程设置的机制:媒介如何“选择” 理解议程设置理论,关键在于剖析媒介是如何“选择”信息、构建议程的。本章将深入探讨构成媒介议程设置过程的各种因素和机制。 我们将首先考察新闻价值(News Values)的概念。新闻价值是判断一条新闻是否具有报道价值的标准,例如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冲突性、人情味等。这些新闻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新闻编辑和记者,决定了哪些事件更有可能被报道,以及被报道的程度。 接着,我们将讨论新闻来源(News Sources)的作用。媒介并非独立地感知世界,而是依赖于各种信息来源,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利益集团、普通民众等。不同来源的信息,其可信度、可获取性和代表性各不相同,这也会影响媒介的报道倾向。特别是在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专家和官方来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媒介组织内部的因素。新闻的生产是一个组织化的过程,受到新闻机构的经济压力、政治立场、受众需求、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闻编辑部门的决策、记者本身的视角和经验,以及媒介所有权结构,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议程的设置。 最后,我们将探讨“框架”(Framing)的概念,将其与议程设置联系起来。议程设置告诉我们媒介“关注什么”,而框架则进一步揭示了媒介“如何呈现”这些关注点。框架通过选择特定的措辞、隐喻和叙事方式,影响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第三章:议程设置的层次:从“什么”到“为什么” 议程设置理论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更深层次的运作机制。本章将介绍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级”,即“议题的属性”对受众的影响。 第一层级的议程设置主要关注媒介告诉受众“需要思考什么”。而第二层级则进一步研究媒介是如何影响受众“如何思考”某个议题的。这涉及到媒介在报道某个议题时,所强调的特定方面、属性或角度。例如,关于经济议题,媒介是强调增长速度,还是强调收入分配?关于环境问题,媒介是聚焦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还是强调技术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我们将深入分析“议题的属性”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媒介在突出某些属性时,会引导受众将这些属性与该议题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特定的认知框架。例如,如果媒介持续将某个政治人物与“腐败”联系起来,那么公众就更倾向于认为这位政治人物是腐败的,即使没有确凿的证据。 本章还将探讨“第三层级的议程设置”,即“关联性”的影响。当媒介不仅设置了关注什么,而且还清晰地呈现了议题之间的联系时,受众就更有可能按照媒介所构建的关联性来理解世界。例如,媒介将某个社会问题与某个政策联系起来,受众就会认为政策是导致该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例如对某个社会运动的报道,来展示不同层次的议程设置如何共同作用,共同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第四章:媒介形态的演变与议程设置 本书第二版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是媒介生态系统的深刻变革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本章将重点探讨互联网、社交媒体以及新兴技术如何重塑议程设置的过程。 传统媒介,如报纸和电视,其议程设置的特点是相对集中和单向的。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垄断,使得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化,传播渠道也更加多样。社交媒体更是将议程设置的主体从媒介机构扩展到个体用户,形成了“众包式”的议程设置。 我们将分析社交媒体在议程设置中的作用。一方面,社交媒体能够快速传播信息,放大某些议题的声音,对传统媒介形成挑战。病毒式传播(Viral Spread)和算法推荐(Algorithmic Recommendation)成为新的议程设置动力。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信息茧房(Filter Bubble)和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可能加剧社会的分裂和极端化。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议程设置中的潜在影响。这些技术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受众的兴趣,推送定制化内容,这是否意味着议程设置将变得更加隐蔽和强大? 本章旨在揭示,在数字时代,议程设置的运作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动态,同时也更具挑战性。理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在新媒介环境中保持清醒的认知至关重要。 第五章:议程设置的实践:案例分析 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的检验。本章将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研究,具体展示议程设置理论在不同领域和情境下的应用。 我们将分析政治传播中的议程设置。例如,在选举期间,候选人如何利用媒介设定议题,赢得选民的关注?某个社会运动是如何通过媒介报道,从边缘走向公众视野的?政府如何通过媒介议程设置来塑造公众对特定政策的认知? 我们将考察经济议题的议程设置。例如,对金融危机的报道,媒介是如何影响公众对风险的感知,以及对政府干预的期望?关于消费主义的讨论,媒介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们还会审视社会议题的议程设置,如环境问题、公共卫生危机、犯罪率等。在这些议题上,媒介的报道倾向如何影响公众的恐惧感、焦虑感,以及对解决方案的态度? 在每个案例中,我们将分析: 哪些议题被媒介突出报道? 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是什么?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存在怎样的相关性? 最终的议程设置对公众认知和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读者将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议程设置理论的实际运作,并认识到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影响力。 第六章:批判性视角:议程设置的挑战与反思 任何强大的理论都伴随着挑战和反思。《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二版)的最后一章,将进入对议程设置理论本身的批判性审视,并探讨应对其负面影响的策略。 我们将首先讨论“谁在设置议程?”的问题。虽然理论强调媒介的作用,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新闻来源、利益集团、政治精英等在议程设置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可能操纵媒介的议程。 接着,我们将探讨议程设置的局限性。并非所有受众都完全被动地接受媒介的议程。个体差异、已有知识、社会网络等因素都会影响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我们也将讨论“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等相关理论,来理解公众舆论形成过程中,沉默的群体可能被边缘化的问题。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媒介议程设置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 片面性与失真: 媒介为了吸引眼球,可能夸大或歪曲事实。 社会分化与对立: 媒体的议程设置可能加剧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 忽视重要议题: 某些重要的但缺乏新闻价值的议题可能被长期忽视。 操纵民意: 强大的媒介机构或利益集团可能利用议程设置来达到自身目的。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该如何提升媒介素养,成为更主动、更理性的信息消费者?本章将提出一些建议,例如: 多元化信息来源: 积极寻求不同立场和视角的媒体报道。 批判性思考: 审视信息的来源、目的和潜在偏见。 主动参与讨论: 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公共对话。 认识到议程设置的存在: 明白媒体并非客观中立,其报道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结语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二版)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旨在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个信息前所未有地发达的时代,理解大众媒介如何设置议程,如何塑造我们所认知的“现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关键技能。 本书希望能够成为读者在理解媒介力量、认识舆论形成过程中,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通过深入剖析议程设置的机制,洞察其在不同媒介形态下的演变,并结合生动的案例研究,我们力图揭示那些隐藏在信息表象之下的力量。 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带着更加敏锐的触角,审视自己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愿本书能够帮助您拨开迷雾,在信息洪流中,找到更清晰的航向,形成更独立、更深刻的认知。 (第二版)的出版,正是为了回应这个时代对媒介理解的迫切需求。我们希望本书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信息如何在这个世界中流动、发酵、并最终塑造我们的集体意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又不失其作为大众读物的可及性,这平衡掌握得非常巧妙。作者在阐述复杂的概念时,习惯于引入多个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边界。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媒介机构的商业利益与公共责任之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书中详尽地剖析了广告收入、所有权集中化对新闻报道自由度的制约,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媒体生态至关重要。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现实观察,将理论融入到鲜活的叙事之中。这种叙事策略,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讨论变得引人入胜,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进行一次深度的田野考察。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舆论地图绘制指南”,标注了权力流动的关键节点和信息传播的隐形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在方法论的探讨上尤其出色,它不仅指出了问题,更尝试提供了一种审视和分析问题的框架。作者对“框架效应”的阐述极为精妙,通过对比不同新闻报道如何对同一事件进行“定性”和“定调”,清晰地展示了媒介建构现实的强大力量。我个人的体验是,在阅读完相关章节后,看新闻时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探究信息背后的“叙事选择”。这种主动性的提升,是任何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专著能够给予读者的最大馈赠。书中的图表和模型设计得非常直观,辅助理解那些原本比较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应用于现实分析的学生或从业者来说,这些工具性的内容简直是如获至宝。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结构严谨、论证有力的作品,它成功地将深奥的学术理论普及化,同时保持了其应有的专业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眼球,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摸上去质感也相当不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我一直对那些宏大的社会现象背后运作的机制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关注信息是如何被筛选、被塑造,最终影响到我们日常的认知和判断的。翻开扉页后,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抛出了几个极具挑战性的观点,直击当代社会信息洪流中的痛点,这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理论框架构建的严谨性,那种层层递进、逻辑缜密的论述方式,让人感到作者对该领域有着深刻且全面的把握。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现象,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分析工具箱,教人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动态中,抽丝剥茧地找出那些“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它没有采用那种空洞的口号式论述,而是用丰富的案例作为支撑,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这对初学者和资深研究者来说都是一种福音。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近乎冷静的批判性视角,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权力结构如何利用媒介渠道来构建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共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新闻价值”这一概念的解构过程,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新闻学定义上,而是深入探究了政治经济因素如何渗透到日常的新闻选择标准之中。例如,书中对特定议题在不同媒体间的曝光率差异的统计分析,简直令人不寒而栗——那些被刻意边缘化的声音,其缺失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塑造。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强迫读者跳出自己习惯性的信息茧房,去审视那些每天被我们视为“事实”的报道,其背后可能潜藏的倾向性。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现代政治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过程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且不容置疑的理论基石。它不是一本提供轻松阅读体验的书,但它提供的思考深度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评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书的逻辑衔接流畅自然,每一次理论的提升都建立在前文扎实的基础上,给人一种步步为营、坚实可靠的阅读体验。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元认知”的能力,即关于“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种反思。它不仅仅停留在批判媒介表象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影响媒介生产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根源。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媒介环境变迁的梳理,展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历史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自己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流进行反思,这种即时的知识迁移和应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和有效性。这本书的重量级,在于它敢于挑战那些被我们视为“自然”或“中立”的传播现象,并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将其还原为社会建构的结果。它无疑是理解现代社会信息生态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

书刚收到,品相好。

评分

议程设置理论说不错,挺好的,挺满意。

评分

东西不错,发货也很快。

评分

太经典啦,重新温习一下

评分

东西不错,发货也很快。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传播学的经典著作,没想到还会再出,赞!

评分

还要超过10个字评论,10个字好多呀

评分

还要超过10个字评论,10个字好多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