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汉长安城和罗马城的比较研究为切入点,进而管窥秦汉文明和罗马文明的特质与异同。作者从政治军事空间、生活空间、经济空间、神圣空间和陵墓空间五个基本功能入手,通过提炼和把握相关考古遗存之精华,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比较了两座都城在建城理念、建城过程、城市布局、宫殿建筑、公共空间、城市经济、居民住地、帝王陵墓、宗教场所等方面的异同。
作者简介
周繁文,2004年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史学学士学位,2012年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其问于2008~2010年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在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进行联合培养。2012年至今任教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2016年3月出版的《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商务印书馆,科普版)一书入罔2016年中国好书,被《北京青年报》评为“2016年读者*喜爱的书”。
目录
上 册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历史背景
第一节 秦汉帝国
第二节 罗马帝国
第三章 考古发现与研究史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的难点与问题
第四章 建城过程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五章 城市分区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六章 政治军事空间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七章 生活空间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下 册
第八章 经济系统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九章 神圣空间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十章 丧葬空间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长安城
第二节 罗马城
第三节 比较研究
第十一章 都城模式与城市模式
第一节 长安城与罗马城:都城比较研究之总结
第二节 秦汉与罗马:都城模式与城市模式
第十二章 秦汉与罗马:从都城模式到文明模式的思考
第一节 都城模式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第二节 从都城模式到文明模式的思考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中外文译名对照表
后 记
前言/序言
序
放在我面前的这部书稿是周繁文的博士学位论文经进一步修订而成的学术专著,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我作为周繁文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读期间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导师,理应写几句话,一是简单介绍一下她的学习经历,二是就其博士论文的选题、写作以及这部著作的学术意义谈点看法。
周繁文高中毕业于深圳市南头中学,是2000年深圳高考语文单科状元,喜爱历史与文学,高中时的诗歌和散文曾被结集出版,起名《绝尘》。这部诗文集我曾读过,虽不免中学生的稚嫩与趣好,但足以体现其古典知识的素养及文辞表达功力。也许由于对历史的偏好,她进而萌发了对考古的喜爱,遂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广州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
称得上是学霸的周繁文于2004年秋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继续深造,初攻读硕士,后转硕博连读,专业方向为秦汉考古。其间于2008~2010年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前往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接受联合培养。2012年6月北京大学毕业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到母校中山大学,任教于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
作为考古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完成必修及选修课程外,田野考古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周繁文本科期间曾参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古城遗址(2001)、忠县甘井沟遗址及崖脚墓地(2002~2003)、忠县石匣子墓地(2004)、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荷树排遗址(2003)、揭阳市面头岭遗址(2004)的田野考古发掘及室内资料整理工作。研究生期间曾参与甘肃省天水市礼县大堡子山遗址(2006)、意大利那不勒斯库玛古城下城遗址(2009)的田野考古发掘。
2004年秋周繁文进入北京大学后,在我的建议下,将研究重点初步拟定为“两汉时期汉文化发展进程研究”,围绕这一题目,她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部分资料的搜集与研读。然而,一个偶然的原因,有关周繁文的研究侧重及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似有重新考虑的必要。2006年中国和意大利文化主管部门决定,为纪念两国建交50周年,将于2009年首先在北京世纪坛合作举办“秦汉—罗马文明展”。我作为特邀专家之一,杭侃教授作为展陈设计人参与了展览策划及展陈大纲的修订。在此过程中,我与杭侃老师认识到:秦汉和罗马是古代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文明,将这两大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放在一起展览尽管意义重大,但展览是短时的,如果能以此为契机,推动对两大文明进行更深入的比较研究则更为重要。而这种比较研究,在史学、法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已展开较多,而在考古学领域还较少。周繁文作为中国考古学秦汉考古方向的博士生如果能参与这一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及挑战性的研究选题,则无论是对学科还是对其本人都将大有裨益。然而,要大幅度改变既定研究侧重和博士论文选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具有胜任这项研究的能力,二是需要前往意大利研读罗马考古。关于第一点,周繁文作为学霸,其能力毋庸置疑。关于第二点,国家留学基金委正在推进“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如果能争取到去意大利两年(必要的时间保证)的研究资助,做这样的题目就有可能完成。恰好,中国文物保护研究院詹长法先生也是“秦汉—罗马文明展”的特邀专家,他曾在意大利长期工作并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流,幸得他的推荐,周繁文通过罗马第三大学的Mario Micheli教授联系到了该校的古典学者Daniele Manacorda教授。有了Daniele Manacorda教授的欣然接受及热情帮助,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两年资助也就如愿了。
按照要求,博士论文开题需要在出国之前完成,考虑到秦汉与罗马两大文明内容多、领域广,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很重要。经过认真考虑,我觉得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都城建制与形态最能代表文明的特质,而两地都城考古资料积累也极为丰富,于是选取汉长安城与罗马城这两大都城作为周繁文比较研究的重点。开题前后,刘绪、高崇文、林梅村、秦大树、杭侃、杨哲峰、韦正等多位老师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进行初步的语言培训及完成汉长安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后,周繁文踏上了去意大利学习与研究的行程。
两年时间意大利的生活与研读其难度可想而知,一是要过语言关,二是并非单纯学习而是担负着繁重的研究任务。到罗马第三大学后,周繁文可以说是夜以继日,在Manacorda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罗马历史与考古,参加了考古发掘,完成了相关资料的搜集。也正是由于Manacorda教授的建议,周繁文调整了原本主要对都城考古遗存进行比较的研究思路,在具体比较中加入了包括城市管理、行政和军事架构、人口构成和城市生活、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生死观等体现“人”的内容。
2010年秋回到北大后,她大约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论文的初稿写作,写作过程中及预答辩时得到王子今、王建新、滕铭予、魏坚、韩国河、高崇文、林梅村、魏正中、杭侃、杨哲峰、梁云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答辩时又承蒙刘庆柱、朱凤瀚、信立祥、白云翔、高崇文、杭侃等老师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及建议。
2012年秋周繁文博士毕业回中山大学任教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特别是要承担带学生田野考古实习的任务,加之生养孩子,论文的出版暂时被搁置。这期间,她在中山大学给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古典考古学”课程,从而能够进一步研读罗马考古,并有充分时间修改加工论文。在此之前,该著作的科普本《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余太山先生主编的“丝瓷之路博览”丛书中的一种,于20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反响良好,被《北京青年报》评为“2016年度读者最喜爱的书”,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中国好书”(2016年4月榜),入选国家图书馆“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社科类推荐图书,入围央视2016年度“中国好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社的《博览群书》月刊、《中国图书评论》等诸多媒体都有书评刊登。
下面我想就这部著作的学术意义谈点看法。
人类历史上,大致在公元前后数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各自出现了一个疆域辽阔、统一强盛的大帝国,并孕育出灿烂而辉煌的文明,这就是秦汉文明与罗马文明。这两大文明因古丝绸之路的连接,曾有过一些接触,但在政治架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各自独立发展,文明的形态与模式不同,但均为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代东西方学者在对这两大文明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对两者间的比较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人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究其异同,并对两大文明的发展路径、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就中国考古学界而言,比较研究尽管一直被重视,但多侧重于国内小地域文化之间的比较,或者仅涉及东亚文化圈,而宏观层次尤其是跨大文化圈、跨东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还较少。此前,北京大学邹衡教授和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联合指导的蒋祖棣的博士学位论文《玛雅与古代中国》,曾对中国商周文明和南美玛雅文明进行过系统的比较研究,取得重要学术成果。由此表明这种跨地域、跨文明的比较研究不仅可行而且意义重大。实质上,在当今世界不同文明日益广泛联系与交流的背景下,任何文明只有在比较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彼此认知和相互理解,因而从考古学层面开展跨地域、跨大文明的比较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具有迫切性,这也是考古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就秦汉文明和罗马文明而言,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比较研究。然而,一个国家的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都城的建制、形态与布局最能体现文明的特质。以汉长安城和罗马城的比较研究为切入点,进而管窥秦汉文明和罗马文明的特质与异同,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价值。
然而,比较考古学,特别是跨地域、跨文化圈、跨大文明的比较研究,应当说具有相当的难度,弄不好就会流于资料的罗列和泛泛而论,如果是这样,就失去了比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就秦汉文明与罗马文明而言,它们之间的联系很少,各自有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在都城方面则属于不同的形态。如何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海量资料中提炼出有比较价值的精华,并上升到对文明模式的思考,这才是比较研究,也就是这部著作所应追求的目标。
应当说这部著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在对汉长安城与罗马城的比较中,作者从政治军事空间、生活空间、经济空间、神圣空间和陵墓空间五个基本功能入手,通过提炼和把握相关考古遗存之精华,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比较了两座都城在建城理念、建城过程、城市布局、宫殿建筑、公共空间、城市经济、居民住地、帝王陵墓、宗教场所等方面的异同。从这种全方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汉长安城平面形状较为规整,帝王及贵族居住的宫城宫殿占了全城大部分面积,城市居民则主要居住在城垣之外的渭北五陵邑之中,宗教场所相对不是很发达、公共活动空间相当有限;与之相反,罗马城平面形状呈不规则形,城市经济繁荣,以斗兽场、浴场为代表的公共空间相当发达,神庙类宗教场所兴盛。不仅如此,这部著作还注意到,长安城和罗马城各自所具有的这些特质,对于帝国疆域内的地方城市形态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帝国之前和之后的城市模式也都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因此这种都城模式也体现在两大文明体系内其他城市形态之中。
总之,这种比较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汉长安城和罗马城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设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比较研究,当面对长安城与罗马城纷繁复杂的考古现象时,我们或许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存在,没什么值得深究的。然而,当我们读过这部著作后,方能明白所有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文明模式决定了都城的布局与形态。也就是说,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并没有将研究停留在汉长安城与罗马城之间单纯的比较,而是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出不同都城形态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明基因。
秦汉帝国为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国家,建立的秩序是一元化的,郡(国)县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皇帝。罗马帝国的元首虽然实权很大,但在形式上仍然并存元老院等宪政机构,共和制的传统和影响一直存在,帝国境内尤其是意大利半岛以外的行省拥有相当的自治权,帝国的秩序呈现多元化倾向。这部著作将秦汉帝国的政治架构定义为“集权制”,而罗马帝国相对而言则是“分权制”,都城形态乃至模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治架构的差异:集权制的都城模式有绝对而唯一的中心,核心是保障权力安全,城市的布局规划等级和秩序的意识很强,公共空间较为缺失。分权制的都城模式则拥有多元中心,重视不同政治理念的表达和需求,公共空间发达。
从文明的角度来说,汉长安城都城模式是内陆农耕文明稳定秩序特质的反映,是一座封闭型的、集权型的城市形态。而罗马的海洋商业文明特质使其呈现外向、开放的特性,加之宗教地位突出,罗马城宗教性与世俗性并重,是一座外向型、开放型的城市。
总之,这部著作在比较考古学研究领域是成功的,并具有启迪性。以都城为代表的城市形态乃至不同文明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的、特定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文明的多样性也正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原动力。需要指出的是,秦汉文明与罗马文明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可资比较研究的领域也很广泛,希望周繁文能够将这一研究继续进行下去,期待取得更大的学术成果。
赵化成
长安城与罗马城:东西方两大文明都城模式的比较研究(全2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长安城与罗马城:东西方两大文明都城模式的比较研究(全2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