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补注(全10册)

辽史补注(全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述 补注 注,陈 口述
图书标签:
  • 辽史
  • 历史
  • 契丹
  • 辽代
  • 史学
  • 古籍
  • 史料
  • 补注
  • 全集
  • 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15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07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8
套装数量:10
字数:2400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辽史补注》是我国著名辽史学者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海内外辽史研究领域极受关注的著作之一。本书整理者陈述,与冯家昇、傅乐焕并称“辽史三大家”,也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辽史》的主要点校者之一。陈述先生对辽金史用力至勤至深,《辽史补注》是其积六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学界对此期待已久。本书对《辽史》正误补缺,补充了大量传世及出土资料,篇幅比《辽史》增加了一倍多。现在读《三国志》离不开裴松之的注,《辽史补注》可以说就是《辽史》的裴注,是阅读和研究《辽史》必备的工具书。

内容简介

  《辽史》一书因成书仓促,书中记事不完全、混乱之处颇多。《辽史补注》是陈述先生利用碑志材料以及大量宋人使辽、使金的资料对《辽史》进行补注,成稿历时数十年。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正误、补缺、补歧义、存类事。本书除了钩辑资料、考订史实,还为《辽史》补“选举”、“艺文”等志,同时增补140余位辽人传记,并把古今解释契丹语的有关资料汇集在一起,成“国语解补”,大大丰富了一向简陋的《辽史》内容。本书征引书目八百种以上,网罗宏富,编排有法,为“集辽代史料之大成”之作。陈寅恪先生在早年为是书所撰序言中盛赞道:“《补注》之于《辽史》,亦将如裴《注》之附陈《志》,并重于学术之林。”

  陈述先生的遗稿整理工作,一直受到学界关注。《辽史补注》是陈述先生极重要的遗著,始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到1992年先生去世之前才基本得以完成,可谓倾尽毕生精力。在此期间不断修改补充,其功力之深,在当代史学家中实属罕见。现在这部著作终于出版,希望可以弘扬学术,嘉惠学林。

作者简介

  陈述先生(1911—1992),字玉书,河北乐亭人。我国著名辽金史学家、北方民族史专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等。早年师从陈垣、陈寅恪等先生,并深得傅斯年、罗常培等先生器重,进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陈述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即潜心矢志,博览旁收,专攻辽金史,著有《契丹史论证稿》(重版后改称《契丹政治史稿》)、《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金史拾补五种》、《全辽文》(系《辽文汇》增补后的改称)、《辽代史话》等;曾参与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工作,是《辽史》的主要点校者之一。

目录

出版说明

陈寅恪序

顾颉刚序

自序

序例


卷一本纪第一 太祖上

卷二本纪第二 太祖下

卷三本纪第三 太宗上

卷四本纪第四 太宗下

卷五本纪第五 世宗

卷六本纪第六 穆宗上

卷七本纪第七 穆宗下

卷八本纪第八 景宗上

卷九本纪第九 景宗下

卷十本纪第十 圣宗一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圣宗二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圣宗三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圣宗四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圣宗五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圣宗六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圣宗七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 圣宗八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兴宗一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兴宗二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 兴宗三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 道宗一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道宗二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道宗三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道宗四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 道宗五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 道宗六

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 天祚皇帝一

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 天祚皇帝二

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 天祚皇帝三

卷三十本纪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

卷三十一志第一 营卫志上

卷三十二志第二 营卫志中

卷三十三志第三 营卫志下

卷三十四志第四 兵卫志上

卷三十五志第五 兵卫志中

卷三十六志第六 兵卫志下

卷三十七志第七 地理志一

卷三十八志第八 地理志二

卷三十九志第九 地理志三

卷四十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卷四十一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卷四十二志第十二 历象志上

卷四十三志第十三 历象志中

卷四十四志第十四 历象志下

卷四十五志第十五 百官志一

卷四十六志第十六 百官志二

卷四十七志第十七上 百官志三

卷四十八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

卷四十九志第十八 礼志一

卷五十志第十九 礼志二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 礼志三 礼志四

卷五十二志第二十一 礼志五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二 礼志六

卷五十四志第二十三 乐志

卷五十五志第二十四 仪卫志一

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五 仪卫志二

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六 仪卫志三

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七 仪卫志四

卷五十九志第二十八 食货志上

卷六十志第二十九 食货志下

卷六十一志第三十 刑法志上

卷六十二志第三十一 刑法志下 补选举志 补艺文志

卷六十三表第一 世表

卷六十四表第二 皇子表

卷六十五表第三 公主表

卷六十六表第四 皇族表

卷六十七表第五 外戚表

卷六十八表第六 游幸表

卷六十九表第七 部族表

卷七十表第八 属国表

卷七十一列传第一 后妃

卷七十二列传第二 宗室上 补宗室下

卷七十三列传第三 耶律葛鲁 萧敌鲁 子阿古只 耶律斜涅赤 侄老古 颇德 耶律欲稳 耶律海里 补萧室鲁

卷七十四列传第四 耶律敌剌 萧痕笃 康默记 孙延寿 韩延徽 子德枢 德枢孙绍勋 绍芳 绍芳孙资让 补绍雍 韩知古 子匡嗣 孙德源 德凝 补韩瑜 补匡胤 补贾去疑 补陈万 补刘存规 补刘承嗣

卷七十五列传第五 耶律觌烈 弟羽之 耶律铎臻 弟古 突吕不 王郁 耶律图鲁窘 补卢文进

卷七十六列传第六 耶律解里 耶律拔里得 耶律朔古 耶律鲁不古 赵延寿 补子匡赞 高模翰 补耿崇美 赵思温 补孙匡禹 耶律沤里思 张砺 补张建立 补张谏 补刘晞 子珂 补王敦裕 补崔廷勋

卷七十七列传第七 耶律屋质 耶律吼 子何鲁不 耶律安抟 耶律洼 耶律颓昱 耶律挞烈

卷七十八列传第八 耶律夷腊葛 萧海瓈 萧护思 萧思温 萧继先 补刘继文 补卢俊

卷七十九列传第九 室昉 耶律贤适 女里 郭袭 耶律阿没里 补王裕 补李内贞 补姚汉英

卷八十列传第十 张俭 邢抱朴 马得臣 萧朴 耶律八哥 补常遵化 补宋匡世 补萧仅 补韩知白

卷八十一列传第十一 耶律室鲁 子欧里斯 王继忠 萧孝忠 陈昭衮 萧合卓

卷八十二列传第十二 耶律隆运 弟德威 德威孙涤鲁 侄制心 耶律勃古哲 武白 耶律虎古 子磨鲁古 补康昭裔 补冯从顺 补李知顺

卷八十三列传第十三 耶律休哥 孙马哥 耶律斜轸 耶律奚低 耶律学古 弟乌不吕 补梁文规 子廷嗣

卷八十四列传第十四 耶律沙 耶律抹只 萧干 侄讨古 耶律善补 耶律海里

卷八十五列传第十五 萧挞凛 补慥古 萧观音奴 耶律题子 耶律谐理 耶律奴瓜 萧柳 高勋 奚和朔奴 萧塔烈葛 耶律撒合 补耿延毅 补韩橁 补耶律延宁 补王说 补马保忠 补王邻

卷八十六列传第十六 耶律合住 刘景 刘六符 耶律褭履 牛温舒 杜防 萧和尚 弟特末 耶律合里只 耶律颇的

卷八十七列传第十七 萧孝穆 子撒八 弟孝先 孝友 萧蒲奴 耶律蒲古 夏行美

卷八十八列传第十八 萧敌烈 弟拔剌 耶律盆奴 萧排押 弟恒德 恒德子匹敌 补耶律元宁 耶律资忠 耶律瑶质 耶律弘古 高正 耶律的琭 大康乂 补董匡信 子庠

卷八十九列传第十九 耶律庶成 弟庶箴 庶箴子蒲鲁 杨晳 耶律韩留 杨佶 耶律和尚 补张思忠

卷九十列传第二十 萧阿剌 补别里剌 耶律义先 弟信先 萧陶隗 萧塔剌葛 耶律敌禄

卷九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耶律韩八 耶律唐古 萧朮哲 侄药师奴 耶律玦 耶律仆里笃

卷九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萧夺剌 萧普达 耶律侯哂 耶律古昱 耶律独攧 萧韩家 萧乌野

卷九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萧惠 子慈氏奴 萧迂鲁 弟铎卢斡 萧图玉 耶律铎轸 补萧袍鲁 补陈觉 补白万德

卷九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耶律化哥 耶律斡腊 耶律速撒 萧阿鲁带 耶律那也 耶律何鲁扫古 耶律世良 补王泽 子纲 孙安裔 补韩资道

卷九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耶律弘古 耶律马六 萧滴冽 耶律适禄 耶律陈家奴 耶律特么 耶律仙童 萧素飒 耶律大悲奴 补耶律万辛

卷九十六列传第二十六 耶律仁先 子挞不也 耶律良 萧韩家奴 萧德 萧惟信 萧乐音奴 耶律敌烈 姚景行 耶律阿思 补刘云 补贾师训 补邓中举

卷九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耶律斡特剌 孩里 窦景庸 耶律引吉 杨绩 赵徽 王观 耶律喜孙 补王师儒

卷九十八列传第二十八 萧兀纳 耶律俨 刘伸 耶律胡吕 补耶律固 补梁援 补尚暐 补高为裘

卷九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萧岩寿 耶律撒剌 萧速撒 耶律挞不也 萧挞不也 萧忽古 耶律石柳 补王士方 萧常哥 萧阳阿 补宁鉴 补张世卿

卷一百列传第三十 耶律棠古 萧得里底 萧酬斡 补耶律习涅 补耶律弘义 耶律章奴 耶律朮者 补赵孝严 补史洵直 补张衍

卷一百一列传第三十一 萧陶苏斡 耶律阿息保 萧乙薛 萧胡笃 补耶律劭 补马直温

卷一百二列传第三十二 萧奉先 李处温 张琳 耶律余覩 补张瑴

卷一百三列传第三十三 文学上

卷一百四列传第三十四 文学下

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五 能吏

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十六 卓行 补忠义

卷一百七列传第三十七 列女

卷一百八列传第三十八 方技 补方外

卷一百九列传第三十九 伶官 宦官

卷一百十列传第四十 奸臣上

卷百十一列传第四十一 奸臣下

卷百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逆臣上

卷百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逆臣中

卷百十四列传第四十四 逆臣下

卷百十五列传第四十五 二国外记

卷百十六 国语解 国语解补


附録

修三史诏

进辽史表

三史凡例

修史官员

三史质疑

辽史补注后记

精彩书摘

  《补注》之于《辽史》,亦将如裴《注》之附陈《志》,并重于学术之林。

                               ——陈寅恪


  陈述同志所撰《辽史补注》,正是对《辽史》的全面订补,可称一代史料的总集。

                               ——顾颉刚

前言/序言

  前言


  【陈寅恪序】

  裴世期之注《三国志》,深受当时内典合本子注之熏习,此盖吾国学术史之一大事,而后代评史者局于所见,不知今古学术系统之有别流,著述体裁之有变例,乃以喜聚异同,坐长烦芜为言,其实非也。赵宋史家著述,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最能得昔人合本子注之遗意,岂庸妄子之书,矜诩笔削,自比“夏五”“郭公”断烂朝报者所可企及乎?

  寅恪侨寓香港,值太平洋之战,扶疾入国,归正首丘,途中得陈玉书先生述寄示所撰《辽史补注序例》,急取读之,见其所论宁详毋略之旨,甚与鄙见符合,若使全书告成,殊可称契丹史事之总集,近日吾国史学不可多得之作也。回忆前在絶岛,苍黄逃死之际,取一巾箱坊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抱持诵读,其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然其中颇复有不甚可解者,乃取当日身历目覩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平生读史凡四十年,从无似此亲切有味之快感,而死亡饥饿之苦遂亦置诸度量之外矣。由今思之,倘非其书喜聚异同,取材详备,曷足以臻是耶?况近者营州旧壤、辽陵玉册,已出人间,葬地陶瓶,犹摹革橐,不有如释教信徒迦叶、阿难之总持结集,何以免契丹一族千年之往事及其与中原之紧密联系之历史不随劫波之火以灰烬?故《辽史补注》之作,尤为今日所不可或缓者。

  寅恪频岁衰病,于塞外之史、殊族之文,久不敢有所论述,惟尚冀未至此身盖棺之日,获逢是书出版之期,而《补注》之于《辽史》,亦将如裴《注》之附陈《志》,并重于学术之林,斯则今日发声唱导之时不胜深愿诚祷者也。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陈寅恪

                                               书于桂林雁山别墅


  【顾颉刚序】

  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下,恢复点校“廿四史”作为批判继承历史遗产的资料。颉刚受命联系点校工作,一面感到汲长绠短,一面感到责任重大、光荣,几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关怀下,现已陆续出齐。但是,体会毛主席“古为今用”的精神和详细占有材料的教导,还感到有需要进一步补充史料的。

  在“廿四史”中,前人曾说:“辽史太简略”,“辽史最简略”。陈述同志所撰《辽史补注》,正是对《辽史》的全面订补,可称一代史料的总集,现在随《辽史》刊布并行,供读者参考。

  尝检“廿四史”各史记载的年数,史记之外,以宋(320年)、辽(296年)为最长,唐(290年)、明(276年)次之。但就各史所用篇幅(页数)看,《宋史》约当《辽史》的十倍,新旧《唐书》、《明史》也各当于《辽史》四五倍,可见彼此差距之大,而《辽史》是很漏略的。就各史在“廿四史”所用字数多少计,《辽史》占第十八位,其次各史,由第十九至第廿四是:《南齐书》、《新五代史》、《梁书》、《周书》、《北齐书》、《陈书》。其中年分最长的《梁书》五十五年(不足《辽史》五分之一的时间),最短的《南齐书》才二十三年(不足《辽史》十分之一的时间)。《辽史》以前的十几种,都没有辽代的年代长,而篇幅则都比《辽史》多。《史记》因属通史未计,实《辽史》就叙契丹族而言,也带有通史的意义。辽代国号几次改变,称辽以前,曾号契丹;后又改契丹,再改大辽。《辽史》没有记载。甚至《食货志》未记盐课、榷场。从各方面看,都显出《辽史》是迫切需要补充的。

  清代以来,对“廿四史”中的某史全部作注成书者,有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和吴士鉴《晋书斠注》。王《注》特别是《汉书补注》有益读者多在训诂考证,不重增补史料,吴《注》曾有志于考源考异和增补,但因《晋书》材料丰富,编纂较好,所以,它的主要贡献,还是在史文来源方面。

  《辽史补注》的特点,主要是辽史事实缺漏,而本书明确着重在史料补充,作者曾多年校辑辽金史,充分利用了晚近出土的金石碑刻,并与《辽史》勘证,使事具本末,有线索可寻。再有清钱竹汀、厉樊榭以下诸家的校订补充,作者曾核对吸收并搜集旧史、方志、行程録、文集等,其中大部分是元人修史时所未曾见到的。

  由于时代要求不同,条件又比较优越,所以有不少后来居上的地方,尤其是考订精审,批判吸收了前人成绩,也解决了若干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

  1964年春,颉刚参观东北归来,翻阅《辽》《金》二史及东北其他史籍,当时曾拜读此注,颇增新知。这次又细看凡例及部分内容,益信此书确是一部比较充实的、不可多得的资料,今幸随点校本“廿四史”以并行,当然不仅是节省读者翻检校对的时间而已。

  我们这次校点工作,可能有一些缺点错误,但质量都有所提高,由于《补注》的出版,显然又是一个新的突破。行见《补注》之于《辽史》,亦将如裴《注》之附陈《志》,为读者提供很多便利,也必将是读《辽史》者一部离不开的重要资料。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顾颉刚


  【自序】陈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历代先辈披荆斩棘,开发建设了我国的疆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多年积累的历史文化,曾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过光辉贡献。

  契丹人起于汉末,盛于隋唐,作为祖国古老各族之一,长期隶属中央朝廷。唐末,农民起义推翻了大唐的统治。契丹阿保机和后梁朱温同年建国,大辽继承唐代在东北的疆域,历二百多年(907—1125),沟通了农区牧区,开发了东北边境,辽宋彼此影响,为祖国统一奠定了牢固基础。大石西迁,又把中原文化带到西域。辽代在各方面的贡献,久已融入祖国历史文化的整体。

  辽史有当代留下的一份简单材料,即耶律俨《实录》。金朝两次修《辽史》,泰和六年,章宗敕翰林学士陈大任专职修纂,但因义例争论,宣布罢修(《元文类》卷四五《修端辩辽宋金正统》),《金史·章宗纪》泰和七年十二月所记“《辽史》成”,即指此次罢修。元代中统二年、至元元年经王鹗等建议修《辽》《金》二史,宋亡,复议修三史,终“以义例未定,竟不能成”(《续通考·正史考》),长期纠缠义例,对于史实搜访订正很放松。元末至正修史时,仅据耶律俨《实录》、陈大任《辽史》和《契丹国志》、《资治通鉴》等潦草编缀,由至正三年四月至四年三月,仓卒作成。

  《辽》、《金》、《宋》三史同修,按记载年数,《宋史》《辽史》相仿佛(宋320年、辽219年合西辽88年,凡307年),《金史》较短(金120年),计其所用篇幅,《宋史》当《辽史》的十倍,《金史》亦当《辽史》的二倍(《宋史》六八一五页,《金史》一四四三页,《辽史》六六六页,皆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这个数字表明《辽史》的漏略不备。清钱大昕、毕沅先后指出《辽史》阙漏(《潜研堂集》、《续通鉴》),赵翼也屡次说过“辽史太简略”,“辽史最简略,二百年人物列传,仅百余篇,其脱漏必多矣”(《廿二史札记》)。

  过去有不满意旧史而改作者,如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等,例皆新史既行,旧史不废,及至读者感觉不便,又不得不有合钞。彭注《五代史记》,全采旧史,实际也是合钞。于是名为一史,实则三书,迭床架屋,给读者带来很大不便。刘知几《史通》有《补注》一篇,曾论裴《注》喜聚异同,不加刊定;陆《注》则仅校增阙,标为异说。又论范晔《后汉书》简而且周,疎而不漏,刘昭采其所捐作《补注》,讥为“吐果之核”。但是他没有考虑《补注》所用的材料,并不是修史时都能看到的,即使是修史时能看到的,是否仍有助于参证,这就是补注体裁的优越性,远非重新改作所能比。

  今天,作为国史代表的“廿四史”,均属历史资料,其中保存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值得继承发扬;也存在着应当批判的错误观点,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作为历史遗产材料,那就只有订补,无所谓改作。至于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更需要丰富准确的史料,更需要广聚异同。当然在技术上要尽量便利读者,节省读者时间。

  关于史籍著作,不难于详,而难于详而不芜;不难于略,而难于略而不漏。所谓简要,须是由博返约,并非夺漏史实。在《辽史》说,只能说是漏,不能称为简。因为纂修之前,搜访工作很不够,修史时,又仓卒塞责。叶适说过:“至要出于至详,至简成于至繁。”所以今天对于《辽史》的工作,仍当广求史实的详赡。

  明清以来,补订《辽史》最勤者,首推厉鹗,他就是用裴松之的办法撰成《辽史拾遗》,所惜因时地条件的限制,见闻未广,也有未及详细核对的,如兴纪景福元年九月,厉引李焘《长编》七月以寇瑊使辽,谓《辽史》作范讽,未知孰是。实《长编》当年八月辛巳即载范讽使辽,以寇瑊病不能成行。又重熙三年十二月引《长编》八月以谢绛为生辰使,《辽史》作杨偕,未知孰是。实《长编》同年十月癸未即载杨偕使辽,谢绛以父疾辞。由于牵涉面很宽,难免顾此失彼。杨复吉撰《辽史拾遗补》,所补亦嫌未备。陈汉章《辽史索隐》多取一统志,也多有不合者。述尝校辑各家所录辽文及新获者为《辽文汇》两编,又取宋人入辽的语录、纪行诗、行程录等,汇集一编,也都属于史料校订,未能附入《辽史》正文,读者不便,因不自量度,发愿勉为《辽史补注》,补者效褚少孙之补《史记》,注者效裴松之之注《三国》。广征后魏以来诸史、文集、笔记,包括钱大昕、厉鹗诸家所考订及晚近出土资料和研究成绩,全面网罗,证其合否,一一补入辽史。考证之学,譬如积薪,现在的工作,即就前人所积者,接力积累,对《辽史》作全面增补订正。但愿返于《辽史》之前,使大辽一代,尤其是契丹及其所属各部与中原的紧密联系,汇集于此,信而有征,以备读者参考。

  司马光说过,《长编》之作,“宁失之繁,勿失之略”,此《辽史补注》,也可说是“辽史长编”。万斯同撰《明史稿》,自谓“吾所取者或有可损,所不取者必非其真”,也是极言宁繁勿略之意。范晔《后汉书》作成了才说对于后汉史实“转得统绪”,确属实践体会之言。述学无一得,才非撰造,对于辽史所知不多,只是条梳史实,便利读者。李善注《文选》,由初注再注以至五注。苏辙注《老子》,在晚年也对旧注有很多改订。现在只是一份初注长编,并非名山之藏,不敢自信为是。希望读者指出缺点、错误,以便改订。


  【辽史补注后记】

  述初读《辽史》时,尝置《辽史拾遗》、《拾遗补》于侧,觉有未安,随手查阅。后因翻检之便,遂合两者为一书。偶有新知,亦附注书眉,仅便于使用,初未有意成书。

  在北海静心斋时,一日,友人姚从吾过访,见此册,问,吾兄将欲撰一新《辽史》?急应之曰:不敢不敢。当时吾实无此奢愿。但志在辽、金二史,则已略具方向,亦尝读李思纯《元史学》,知李氏曾与援庵先生讨论过《新元史》问题,深有同感。

  忆初谒寅恪先生于姚家胡同,先生为言:”王观堂先生学识广博,但其兴趣常转变,若专以为之,其所成就当更大。”因是初见,承谆谆相嘱,故记忆深刻,长期志之不敢忘。翻阅书史,以唐、宋、辽、金、元为主,不敢多读汉唐以前书。在此千年诸史之中,尤以《辽史》记载最阙漏,遂以厉、杨之书附《辽史》,并以五代、宋、元诸史及《册府》、《会要》、碑志、杂记补其阙,参取钱大昕《考异》、陈汉章《索隐》汇集一编。

  “七七”以后,携之转徙后方,亦未多有增益。迨太平洋战起,已知胜利可望。三台东北大学成立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金静安先生主其事,急欲有所撰作公于世。述被借聘襄赞之,研究东北、辽金史。但久与沦陷区隔絶,东北重分几省,已莫得闻;经济更无所知。且金先生只半年来三台,半年在重庆,印制设备,仅石印机一台。

  远在后方,期以纸墨报国,此书与辽金闻见汇录,均曾列入计划目录。因条理其类例,整齐成书。并以序例寄寅恪先生呈教,重承鼓励,亟欲早见此书出版。但卷帙较重,印制为难。

  胜利后,南北执教餬口,友人聂崇岐小山、齐思和致中为言,哈佛燕京社存纸若干,欲排印此书。寻以该校改公立,事遂寝。

  徐老特立曾偕王真、刘立凯来舍谈叙,翻看此书,言以后可设法印。

  后政府责成顾颉刚先生主持标点“二十四史”,述亦参与其役,“二十四史”点校毕,顾先生以项目向中华书局推荐,承当时当事同意。友人孙楷第子书闻知此事,忻喜赠诗,有句云:“老来见笺注,忻喜眼犹明。”但1975年并未付印,仅与总编赵守俨、姚景安签订排印办法、体式。1980年排印全辽文,述病卧阜外医院,由文学组主编黄克与小女陈正核对排印。病愈,陆续增益为本书新资料。今当此书付排,略志过程如右。

                                                   一九九○年十月

                                                   陈述

                                                   于北京西郊法华寺村和平楼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辽史补注(全10册)》内容的图书简介: --- 《大宋风华:北宋官员的日常生活与制度变迁研究》 作者: 王景明 出版社: 历史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480.00 元 装帧: 精装(共三卷,附索引及图录)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北宋(960年—1127年)这一中国历史上文官制度发展至成熟阶段的社会图景,聚焦于宋代中上层文官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及其所依赖的复杂制度体系。它并非一部宏观的政治史叙事,而是试图通过对具体制度细节的挖掘和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构,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宋代官场生态。 北宋,一个“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时代,以其高度发达的文官政治和繁荣的市民文化著称。然而,支撑这一繁荣的,是极其精细、有时甚至显得冗余的官僚结构和一套严苛的考察、升迁、监察体系。本书的探讨核心,正是围绕这些制度如何塑造了官员们的日常行为与职业道德。 第一卷:官职与品秩:文官体系的精微结构 第一卷着重梳理了北宋中央与地方的官僚层级划分。不同于唐代的厚重门阀,宋代的“以文制武”使得“士”的阶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但这地位的获取与维持,却依赖于对复杂品秩体系的精确把握。《唐宋官员品秩考辨》一章,详细比对了宋初对唐代官制的继承与改革,特别是“不与士大夫争高下”原则下,官员品秩的虚化与实权的矛盾。 我们细致考察了“职事官”、“寄禄官”、“阶官”的层层叠加现象。例如,一个京官可能拥有显赫的“昭议大夫”寄禄官衔,却实际只在某个清水衙门担任“集贤院直学士”的职事,其俸禄与实际权力如何平衡?通过梳理宋人笔记、家传以及内制文书,本书揭示了官员如何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头衔中周旋,以实现地位的象征性满足与物质利益的实际获取。特别是对“差遣”制度的深入剖析,展现了权力在特定任务委派下的流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宋代政治运作的微妙之处。 第二卷:俸禄、赏赐与生活成本:物质基础的考量 宋代官员的经济生活是理解其行为动机的关键。本书推翻了“宋代官员皆清贫”的传统论断,转而研究其收入的复杂构成。宋代的俸禄结构极为庞大,除了固定的“月给”、“季贴”,还包括了大量的“添支”(如“见钱”、“草料”、“麸金”)以及因地域和职务差异带来的各种津贴。 作者通过对《宋会要辑稿》中“职官”部分关于俸禄条例的统计分析,构建了一套北宋中高级官员(三品以上至低级通判)的收入模型。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收入置于成本分析的背景下:京城房产的购置与租赁、子弟教育的开支、应付往来礼仪的耗费,以及在地方任上需要维持的“体面”开支,均被纳入计算。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米价和物价指数,本书论证了宋代官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尤其是那些掌握实权的中层官员,在很长时期内保持了相当的优渥。对“清官”现象的讨论,则转向了对特定时期(如王安石变法后)财政压力增加背景下的官员经济困境的探讨。 第三卷:士林风骨与制度的张力:个体精神的重塑 “士人”身份在北宋的构建,是一个既受推崇又受限制的过程。第三卷关注的是制度对官员心性的规训与塑形。 一方面,儒家理想主义的复兴,要求官员具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自觉。本书梳理了宋代“道学”对官员行为规范的影响,特别是对“居官之节”的强调,这使得官员在处理公私事务时,必须面对来自道德自我约束与现实政治斗争的张力。 另一方面,严密的监察体系——从御史台、谏院到转运使的巡察,以及无所不在的“耳目”——构成了制度的“高压线”。本书详细分析了宋代特有的“避嫌”与“回避”制度,探讨了官员如何通过自我设限来确保其职业生涯的延续。对“朋党”问题的深入考察,揭示了在高度集中的官僚体制下,官员们寻求政治庇护和实现政策抱负的必然路径。书中个案分析了如欧阳修、苏辙等人在不同政治风口中的应对策略,展示了在刚性制度下,个体智慧与政治柔韧性的并存。 结论与价值 《大宋风华》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北宋官僚画像。它超越了对帝王将相的传统关注,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构成了北宋社会运行基石的普通(或非普通)文官。通过对制度细节的精确考量和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本书为理解宋代政治文化的成熟与宋代社会治理模式的独特性,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和新的研究视角。本书适合历史学、社会学、制度史及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辽史补注(全10册)》光是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厚重的学术气息,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对那些宏大叙事之下的细节总有着近乎偏执的兴趣。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都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补注”的姿态,仿佛是给那部经典正史安上了一双现代的显微镜,把原本有些模糊不清的历史脉络重新梳理得清晰可见。我记得我最先接触的是关于契丹民族形成初期的那几卷,作者引用的史料非常驳杂,既有汉文的记录,也有其他民族文书的佐证,这种多维度的考证,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文化冲突的理解。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争议点,书中提出的新见解和独到分析,常常让我拍案叫绝,感觉自己像是跟一位顶级的历史学家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带着笔和笔记本去啃的硬骨头,但一旦啃下来,收获的知识和洞察力是极其丰厚的。

评分

这套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边疆王朝”的一些刻板印象。过去总觉得辽国是一种半野蛮的军事政权,但通过阅读这套补注,我看到了一个高度复杂、充满内部张力的成熟帝国。书中对于辽代官署的设置、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特别是汉人、契丹人、渤海人等不同族群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微妙平衡,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它展现的辽国,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原王朝的附属品”或“落后的蛮夷”,而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生命力和深刻历史逻辑的政治实体。特别是其中几卷关于辽国后期与宋朝的外交博弈的分析,作者将双方的动机、底线和策略都剖析得鞭辟入里,让我对宋辽关系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十一世纪的东亚格局都有了一种更宏大、更立体的把握。这本书,绝对是研究这段历史绕不开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我得承认,刚开始翻阅这套书的时候,确实感到了一丝压力。这毕竟是“全10册”的鸿篇巨制,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时间成本是相当高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非常体贴地设计了不同的切入点。比如,如果我只想了解辽国的军事部署,我可以精准地定位到特定的几册,而不需要强迫自己啃下所有关于漕运和赋税的内容。这种模块化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而且,书中对史地和人名的注释,详尽到令人发指,你几乎不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工具书。我记得有一次,我被一个辽代小官吏的名字困扰了很久,翻遍了手边的旧史书都找不到确切的生平,最后在《辽史补注》的某一页角落里,作者用脚注的方式,把他所有的仕途轨迹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这种“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预先解决掉”的细心,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责任感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艰苦却充满回报的考古发掘。它对史料的运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细致程度,很多我以为已经尘封的史料孤本,竟然都被作者挖掘出来,并被放在了最合适的位置进行解读。我个人对辽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佛教在契丹社会中的传播路径和本土化现象。书中对于大辽兴宗时期几次著名的寺院修建记录的考证,简直是板上钉钉的证据链,把很多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用无可辩驳的史料给钉死了。这种扎实到令人心痛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作者表达出由衷的敬佩。它不是那种浮在表面的通俗解读,而是直接深入到原始文献的肌理之中,去探究每一个字背后的含义和上下文。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辽代文化史的学者或者学生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它提供给你的不是结论,而是通往结论的精确路径和工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辽代的兴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觉得那只是“五代十国”后又一个短暂的北方政权。直到我偶然间在一家旧书店发现了这套书,随手翻开其中关于辽代法律和制度的那部分,立刻被吸引住了。那种精细入微的程度简直令人咋舌,仿佛作者不仅仅是研究历史,而是亲身参与了当时的律令制定过程。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辽代法律条文的溯源和对比分析,它将辽国的许多制度与唐朝的旧制,乃至后来的金、元制度进行了细致的横向和纵向比较。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补充”或“修正”,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框架,让我明白契丹人在建立帝国之初,是如何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巨大张力中,构建起一个稳定而独特的国家机器。那些看似枯燥的制度条文,在作者的笔下,流动着鲜活的政治智慧和民族融合的艰难博弈。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复杂的古代谜题,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令人欲罢不能。

评分

内容不做评价,六一八活动买的,折扣不算最优惠,今年力度一般,基本上三五折左右

评分

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

评分

早就想入手一部,这样的史注凤毛麟角。京东快递,及时方便,赞一个

评分

非常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京东实在太给力。划算啊?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囤书一大堆。

评分

价格实惠,很划算,很满意

评分

内容不做评价,六一八活动买的,折扣不算最优惠,今年力度一般,基本上三五折左右

评分

很好,非常喜欢,早就看上了,终于下手了

评分

陈述先生大作,辽史研究最高峰

评分

话说什么时候出精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