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王国之石破天惊

石峁王国之石破天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瑞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
  • 石峁
  • 三星堆
  • 历史
  • 文化
  • 遗址
  • 古蜀文明
  • 神秘
  • 探索
  • 纪录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237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085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石峁遗址这个4000年前的巨大古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震惊了世界。这座人头骨上的石头城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大规模的史前遗址。众所周知的山西陶寺遗址、浙江良渚遗址虽然与石峁遗址年代接近,但规模远远无法与之相比。

4000年前,古人怎么能建造如此规模的城堡?这座城堡不仅规模惊人,还是固若金汤的堡垒,石峁城发现的马面,将中国现存土石结构城防设施的年代整整提前了2000多年。

为了让普世大众能够读懂石峁,理解石峁,作者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了这部《石峁王国之石破天惊》。在这本书里,可以了解到石峁古人的生活、文明成果以及关于石峁的种种猜想……


作者简介

杨瑞,一个常年行走于旷野之中,痴迷于历史古迹,沁润纸墨之香的八零后女子。


目录

石峁王国文明氍述
石峁王国的地理环境
石峁王国的生命线
石峁王国的农业
石峁遗址概况

发现石峁
听来的故事
初见石峁山遗址
被遗忘的调查
考古所来人
短暂的试掘
石破天惊之“华夏第一门”

石峁古人的杜会生活
石峁古人吃什么
石峁古人穿什么
神秘的宗教
神秘的数字
等级森严的社会阶层
婚姻制度
古人读的第一本书
社会缩影之墓葬
细化的社会分工
终其一生的玉工
专门的建筑人员

石峁王国的文明成果
谜一样的石峁玉器
气势恢宏的建筑
鲜艳夺目的壁画
古老的天文历法

石峁猜想
石峁王国的主人是谁
猜测黄帝与蚩尤
敌人来自何方
石峁王国的兴与衰
后记

精彩书摘

石峁遗址概况

石峁遗址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因遗址的核心区“皇城台”位于石峁村而得名。整个遗址由石峁城址、城址周边的村落、祭坛、王陵区共同组成,面积加起来保守估计超过了1000万平方米。狭义的石峁遗址指的是石峁城址,也是石峁遗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址始建于龙山晚期,废弃于夏早期,距今约4300年至3800年,存在的时间大约为300年至500年。经过系统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得知这是一处气势宏大依山势而建的石砌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总面积保守估计超过了40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是整个中华大地乃至东亚地区已发现最大的史前城址。有专家将其称之为“华夏第一城”。

石峁城址结构图

石峁城址介绍

“皇城台”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是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护墙自下而上斜收趋势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层阶结构,也就是说上小下大,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现存9阶,大约70多米,台顶面积大约8万余平方米。就地理位置而言,其外有天然的屏障洞川沟,内有内外城环套包围,是整个石峁城最安全的区域。

通过初步调查,在“皇城台”发现了宫殿柱基、池苑遗迹及大量精美的玉器。人们认为“皇城台”是石峁王国的核心区,专家将其称为“宫殿区”。它是整个王国的权利中心,石峁王当年的居所,也是商量国家大事的地方。有人笑称,如果把石峁城比作北京城,那么“皇城台”就是当今的中南海。关于“皇城台”这一来历的叫法,我们走访了很多当地的老百姓,据他们所言,他们也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叫,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叫,只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而来,至于能追溯到什么时候,谁也不知道。至于这个“皇”字,也不知道是黄帝的“黄”,还是皇帝的“皇”,所以“皇城台”一直上着引号,当然这个引号也是疑问。

“皇城台”虽然没有被正式发掘,可这里却是历年来出土文物最为集中的区域。经调查发现的宫殿建筑基址,是王权政治中枢活动及权利集中的象征,也是考古学上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较好的切入点。

内城

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向西南向的椭圆形,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是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内城城墙现存长度5700余米,墙宽2.5米左右,保存的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其总面积达210多万平方米。

内城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石峁考古队在2014年对内城所在地韩家圪旦一处贵族墓葬和房址进行发掘,发现墓葬都已被盗,被盗时间大约在2000年之后。在这些被盗过的墓葬里,考古队有幸发现了盗墓者余留的精美玉器、鸵鸟蛋壳以及陶器等物品。除了墓葬,还发现了大小不等的房屋遗迹,这些房屋设计极为讲究,有厅有屋。从发现的房屋遗迹看,当时白灰的使用已经极为普遍。所有的房屋里均有取暖的灰坑,有些房屋还有庭院。除此之外,还发现烧制陶器的作坊。

在这里,考古队还发现了扬子鳄的骨板,这一发现引发了众多猜测。有人认为4000多年前石峁所在的黄土高原,适于扬子鳄的生长,也有人认为扬子鳄是作为贵重物品进贡而来的,还有人认为是一种贸易行为。扬子鳄,古称鼍、猪婆龙、土龙等,是我国特产的珍贵爬行动物。历史文献记载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在历史时期也有扬子鳄生存。据历史地理学家文焕然的研究也表明,历史时期在今山东、河南、浙江、广东等地的考古遗址中均有扬子鳄遗骨。具体讲在距今7000年至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33°N到37°N一带。若按这个纬度的分布,黄河流经的陕西部分区域在4000年前是适宜扬子鳄生长的。若更大胆的猜测,北纬38°N的石峁在4000多年前是否也适宜扬子鳄的生长呢?

210万平方米的内城,已经发掘的面积只有几千平方米,仅仅是内城微小的一部分。相信随着考古人员的进一步发掘,定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

内城墓葬区

外城

外城是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城墙现存长度约4200米,宽度为2.5米左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外城城内面积约190余万平方米。

外城东门远景图

考古人员从2012年至2015年,对外城东门进行考古发掘,总共发掘面积大约2500多平方米,清晰地将外城东门的结构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外城东门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收获重大——在城墙的墙体里发现了传说中的石峁玉器,在内瓮城正对走道的地方,发现了坍塌在墙体里的壁画,还发现了在城墙修建过程中为防止意外塌毁而横向插入墙体的“紝木”,同时还发现了多处以女性为主的人头骨祭祀坑,以及部分房址。

这座超出4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聚落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又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这样的环套结构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建筑格局的先河,为后来都城建筑格局的环套结构追溯到源头。石峁城址体量巨大,仅城墙的残存长度,内外城加起来就长达10千米之多,这些城墙的宽度,也均在2.5米左右。城墙是资源集中与人力组织的表征,是政治权利集中的体现,如此巨大的城址到底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而这些墙体不是简单的石头堆砌,缝隙之间都有草拌泥填充,墙体最外围的石头几乎都经过打磨,尤其是拐角的部位,都是完美的90度。有人曾做过测算,埃及的金字塔,需要动用10万人耗费20年才能完工,那么偌大的石峁城址需要多少人多少年才能建成?到目前没有人去做这样的计算,但它绝对不比金字塔的修建来的容易。





尘封的咏叹:失落文明的微光 引言:时间的低语 这本书并非讲述宏大叙事的帝国兴衰,亦非描绘刀光剑影的沙场征伐。它是一部献给“边缘”的挽歌,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历史洪流无情冲刷,最终沉入时间之海的微小文明群落。我们试图重构的,是一幅由细碎的陶片、未曾破译的符号、以及口耳相传的残缺歌谣所编织的图景。 我们探索的焦点,是一个被地理上的蛮荒与文化上的孤立所定义的世界——一个不被任何已知帝国所承认的“缝隙之地”。在这里,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反抗,而“文明”的定义也因此被重新书写。 第一部:风沙中的起源——游牧的边界 第一章:地图上的空白 地理上的描述是苍凉的。我们从一张泛黄的拓本开始,那拓本上,广袤的区域被潦草地标记为“不可穿越的荒原”或“牧民的走廊”。这本书的主体,便是试图填充这些空白。我们追溯那些被称为“风之子”的部落群落的迁徙路线。他们的历史没有建立在坚固的城墙上,而是刻在每年更换的营地坐标和对星辰的精准观测中。 第二章:石与盐的契约 与其他文明对青铜或铁的追逐不同,这个边缘地带的早期社会结构,围绕着两种至关重要的资源:坚硬的燧石(用于工具和仪式)与稀有的岩盐(用于保存食物和贸易)。我们通过考古现场的同位素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极其精密的路线,进行长距离的以物易物。盐,在这里不仅仅是调味品,它是一种货币,一种权力象征,甚至是一种神祇的具象化。 第三章:声音的建筑师 这个族群缺乏成熟的文字系统,他们的知识传承高度依赖于“祭歌”和“记忆长者”。我们花费大量篇幅,试图解析那些被现代语言学家判定为“无意义的吟诵”的片段。我们推测,这些吟诵的韵律、音高变化,可能承载着复杂的历法、药理学知识,甚至是军事部署的暗语。这是一种完全基于听觉和记忆的知识架构,一旦传承中断,知识便彻底消亡。我们试图重建一个“声音的图书馆”,尽管它无比脆弱。 第二部:裂缝中的信仰与生存 第四章:双重天穹的宇宙观 他们的世界观是二元的,但并非善恶对立。他们信仰“高天”(象征秩序与规律)和“低地”(象征变动与生命力)。然而,最引人入胜的是他们对“中间地带”的崇拜——那片由风暴和迷雾构成的、连接天地的过渡区域。我们的研究集中于那些在特定天文现象(如日食或彗星)发生时,为了安抚“中间之神”而举行的复杂祭祀仪式。这些仪式常常与动物献祭无关,而是与特定植物的提取物、以及精确的时长和方位有关。 第五章:陶器的沉默语言 与主流文明繁复的金属工艺相比,这个区域的艺术成就集中在陶器烧制上。这些陶器造型奇特,釉色古朴,其图案并非纯粹的装饰。通过对数百件出土陶器的宏观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种复杂的“点线组合”系统。这些系统似乎记录了人口迁徙的世代更替、资源的枯竭与丰收。我们称之为“大地留痕”,是他们试图向未来投掷的、无声的信息碎片。 第六章:疫病与隔离——无形的防线 我们深入探讨了他们在面对环境突变和疫病时的应对策略。缺乏药物知识的他们,并非束手无策。我们分析了特定时间段内,部落群体之间交流突然中断的现象,并结合古老的树木年轮数据,推断出他们可能发展出了一套基于自然界中特定气味(如硫磺、某些草药的烟熏)的早期隔离和净化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残酷而有效的公共卫生实践。 第三部:边缘的消融与回响 第七章:来自东方的阴影 任何边缘文明的命运都无法完全独立于中心世界。书中详细描述了当强大的外部帝国(如早期的草原帝国或新兴的农业王朝)开始向外扩张时,这个“缝隙之地”所经历的压力。这不是一场硬碰硬的战争,而是一场缓慢的渗透——资源的掠夺、信仰的腐蚀、以及年轻人对“更稳定生活”的向往。 第八章:融合的代价 许多族人并未被彻底消灭,而是被吸收。然而,这种吸收是单向的。书的这一部分探讨了被吸收者在新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通常是低级劳工、经验丰富的向导,或是被当作异域奇观的表演者。他们的文化符号被简化,被“异化”,最终成为中心文明口中那些模糊的、带有贬义色彩的“蛮族传说”的一部分。 第九章:最后的低语 我们试图寻找这个文明彻底消失的那个临界点。通过对沉积物中纺织品残留纤维的碳十四测定,我们确定了最后一次有组织的祭祀活动的时间点。那不是一场灾难,更像是一次缓慢的、集体的“放弃”。人们不再相信声音的建筑能够抵挡风沙,不再相信陶片能够记录未来。他们选择了融入,放弃了延续独特的身份。 结语:对“存在”的致敬 这本书不是为了“复兴”一个失落的文明,那是痴人说梦。它旨在记录“存在”的复杂性,即使这种存在微不足道,短暂易逝。我们追逐的,是那些未能留下宏伟碑文,却在最艰难的条件下,成功将人性与知识延续了数个世代的微小火花。这本书是对所有被历史遗忘者的沉默致敬,也是对我们自身如何定义“文明”的一次深刻反思。它关于的,是如何被遗忘,以及在遗忘中,我们还能听见什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心头一颤的,是它对于“信念”这个主题的探讨。在这个光怪陆离的设定下,不同的势力为了各自坚信的真理而奋斗,那种近乎偏执的执着,有时候让人敬佩,有时候又让人感到一丝悲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将选择的权利和审判的权利交给了读者。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一些关于牺牲与背叛的章节,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内心挣扎。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当代奇幻小说中极为罕见的宝藏。

评分

如果你在寻找一部能让你暂时逃离现实,真正沉浸其中的世界,那么这部作品绝对是首选。它的世界观构建得极其精密,从地理环境到魔法体系,再到不同种族的社会结构,都体现出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惊人的创造力。更难得的是,在这宏大的背景下,作者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丝毫不减。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坚守与挣扎,最终汇聚成了推动整个王国命运走向的巨大洪流。读完后,我立刻想去寻找作者的其他作品,那种对一个世界深深的眷恋和不舍,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叙事节奏过慢的作品不太感冒,但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节奏掌控简直出神入化,快的时候如同疾风骤雨,将你卷入无法喘息的追逐或战斗之中;慢下来时,又像古老的画卷徐徐展开,让你细细品味那些精致的文化符号和微妙的情感流露。特别喜欢其中运用的一些非常规的叙事视角,比如偶尔穿插进来的古老文献片段或是民间歌谣,这些“碎片”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的质感,让整个故事不再是单薄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层次感和回响。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考古,总能发现新的惊喜。

评分

这本小说简直是奇幻史诗的典范,作者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世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文化和历史的深度挖掘,感觉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场景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厚重感。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去感受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未知的冒险。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高潮迭起,让人根本停不下来,总想一探究竟。书中对人性的刻画也十分到位,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深刻的道德困境,让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善恶对决,更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史诗般的震撼感是很多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有些担心情节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是涉及到宏大叙事和架空历史的作品,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超,他懂得如何巧妙地将背景信息融入到生动的对话和紧张的冲突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完全理解了这个世界的规则和人物的关系网。特别是那些战斗场面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充满了力量感和策略性,每一次交锋都仿佛能听到兵器碰撞的真实声响,让人热血沸腾。而且,配角的塑造也极其成功,他们不再是推动主角成长的工具人,而是拥有自己完整生命轨迹的鲜活个体,这让整个故事的立体感大大增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