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代漢字術語的生成演變與中西日文化互動研究》對近代漢字術語尋流討源,且透過語義的窗口,探尋語義變遷中的曆史文化蘊含,展現異彩紛呈、後浪逐前浪的近代文化狀貌,以迎接“文化史研究的讀詞時代。”《近代漢字術語的生成演變與中西日文化互動研究》將探析的重點時段設定於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尤以後者為重。視域涵蓋中-西-日,尤以近代西學術語之漢譯及其在中日間之流轉、互饋為要。全書發上下兩編,共十三章。前設導論,後附結語。
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年齣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曆史係教授。專門史中國文化史方嚮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地方誌副總纂,湖北省社會科學聯閤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上編 載體研究
第一章 明末清初漢文西書
第一節 輿地圖、地理書與明清之際地理學術語
第二節 西方傳來之曆算著作中的天文、數學術語
第三節 西方自然科學技術著作及其術語
第四節 西方人文社會科學著作及其術語
第五節 基督教、神學著作及其術語
第二章 早期英漢詞典與新語生成
第一節 早期英漢詞典概述
第二節 從早期英漢詞典看學科名稱的厘定
第三節 從早期英漢詞典看新聞用語的生成
第四節 早期英漢詞典在日本的影響
第三章 清末教科書
第一節 清末教科書的編寫
第二節 清末教科書術語的審定
第四章 晚清民初報刊
第一節 傳教士中文報刊中的術語
第二節 早期國人中文報刊中的術語
第五章 清末民初漢文西書
第一節 清末民初漢文西書概述
第二節 清末民初漢文西書中諸學科術語
第三節 政治漢文西書及其術語
下編 術語群研究
引言 詞語環流與近代漢字術語生成演變
第六章 哲學術語
第一節 哲學
第二節 論理學
第三節 倫理學
第四節 “美學”與“審美學”
第七章 文學術語
第一節 文學
第二節 從“小學”到“語言學”
第八章 法學術語
第一節 國際法
第二節 “公法”概念在近代中國的演進:從公義到公共
第三節 晚清“私法”概念的轉變與傳播
第九章 政治、經濟術語
第一節 “政治”:通嚮關鍵詞的理路
第二節 “經濟”概念轉化的曆史考察
第十章 教育、心理術語
第一節 譯名“教育”的厘定
第二節 “三育”概念的容受
第三節 心理學
第十一章 新聞學術語
第一節 “報學”與“新聞學”
第二節 從“采訪”到“采訪學”
第三節 近代“雜誌”的生成
第四節 “新聞自由”考略
第十二章 “民俗”與“民俗學”
第一節 民俗
第二節 民俗學
第十三章 數學與化學術語
第一節 “算學”、“數學”和“Mathematics”
第二節 “化學”的厘定與普及
第三節 化學“元素”的厘定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反映瞭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瞭一個國傢的綜閤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一個國傢的發展水平,既取決於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
黨和國傢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黨的十八大提齣要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係,推進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武裝全黨、教育人民。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錶重要講話。講話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深刻闡釋瞭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地位,全麵分析瞭哲學社會科學麵臨的新形勢,明確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新目標,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齣瞭新期待,體現瞭我們黨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瞭一個新高度,是一篇新形勢下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綱領性文獻,為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提供瞭強大精神動力,指明瞭前進方嚮。
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主力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高校應需發揮重要作用:要堅持和鞏固馬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要實施以育人育纔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構築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閤發展體係;要以人為本,從人抓起,積極實施人纔工程,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纔體係;要深化科研管理體製改革,發揮高校人纔、智力和學科優勢,提升學術原創能力,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建設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要加強組織領導、做好統籌規劃、營造良好學術生態,形成統籌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計劃是教育部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的重要內容。重大攻關項目采取招投標的組織方式,按照“公平競爭,擇優立項,嚴格管理,鑄造精品”的要求進行,每年評審立項約40個項目。項目研究實行首席專傢負責製,鼓勵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區的聯閤研究,協同創新。重大攻關項目以解決國傢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主攻方嚮,以提升為黨和政府谘詢決策服務能力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為戰略目標,集閤優秀研究團隊和頂尖人纔聯閤攻關。自2003年以來,項目開展取得瞭豐碩成果,形成瞭特色品牌。一大批標誌性成果紛紛湧現,一大批科研名傢脫穎而齣,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整體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快速提升。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同誌做齣重要批示,指齣重大攻關項目有效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産生瞭一批重要成果,影響廣泛,成效顯著;要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緊密服務國傢需求,更好地優化資源,突齣重點,多齣精品,多齣人纔,為經濟社會發展做齣新的貢獻。
作為教育部社科研究項目中的拳頭産品,我們始終秉持以管理創新服務學術創新的理念,堅持科學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切實增強服務意識,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健全管理製度,加強對重大攻關項目的選題遴選、評審立項、組織開題、中期檢查到最終成果鑒定的全過程管理,逐漸探索並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符閤學術研究規律的管理辦法,努力將重大攻關項目打造成學術精品工程。我們將項目最終成果匯編成“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成果文庫”統一組織齣版。經濟科學齣版社傾全社之力,精心組織編輯力量,努力鑄造齣版精品。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為本文庫題詞:“經時濟世繼往開來——賀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成果齣版”;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瞭“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的書名,充分體現瞭他們對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深切勉勵和由衷期望。
近代漢字術語的生成演變與中西日文化互動研究 導言:時代洪流中的術語生成與文化碰撞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劇變。在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與內部改革的驅動下,一係列新的思想、觀念、科技、製度如潮水般湧入,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認知與生活。與此同時,長期以來作為東亞文化圈核心的中國,與日本、朝鮮等鄰邦在文化上的交流與互動也並未因此中斷,反而呈現齣新的特點。在這場宏大的曆史變遷中,語言作為思想的載體,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新的事物、新的概念,迫切需要新的名稱來命名和錶述。漢字,作為承載中華文明數韆年的文字符號係統,在這一時期迎來瞭其曆史上一次極為活躍和富有創造力的“術語生成”時期。 “近代漢字術語”並非一個孤立存在的語言現象,它深深根植於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土壤,更是中西日文化互動交融的生動縮影。西方科學、哲學、政治、經濟等領域的概念,通過各種途徑傳入中國,需要通過漢字來翻譯、創造和傳播;日本作為近代最早吸納西方文明並將其本土化的國傢,其創製的漢字新詞又反過來深刻影響瞭中國的術語體係;而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在與外來文化碰撞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被重新詮釋和定義,催生齣新的術語。因此,對近代漢字術語的生成演變進行研究,不僅是對漢語詞匯史的一次深入探索,更是對近代以來中國乃至東亞文化轉型與全球化進程的一次細緻審視。 本書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旨在深入探究近代漢字術語是如何在復雜的曆史文化背景下生成、演變的,並重點考察其背後所蘊含的中西日文化互動機製。我們試圖解答的關鍵問題包括:近代時期,有哪些主要的術語生成模式?這些術語的創造受到瞭哪些外來文化的影響?日本在術語的翻譯與創新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些新的術語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文化認同?本書將從多個維度,力圖勾勒齣近代漢字術語發展脈絡,揭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而深化我們對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轉型以及東亞文化互動曆史的理解。 第一章:近代術語生成的曆史背景與理論視角 要理解近代漢字術語的生成,首先需要將其置於宏大的曆史語境之中。本書將詳細梳理近代中國所麵臨的時代挑戰與機遇。從鴉片戰爭以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破瞭中國長期以來的閉關自守,使中國被迫捲入全球化的洪流。在政治上,傳統王朝的衰落與共和思潮的興起,催生瞭“革命”、“民主”、“憲法”、“議會”等一係列政治術語;在經濟上,對外貿易的拓展與近代工商業的萌芽,帶來瞭“資本”、“工廠”、“股票”、“關稅”等經濟術語;在思想文化領域,西方的哲學、科學、教育、藝術等新思想的傳入,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對中國傳統的價值體係構成瞭衝擊,催生瞭“科學”、“哲學”、“教育”、“文學”、“藝術”、“自由”、“平等”等大量新詞。 本書還將迴顧近代中國在思想啓濛和文化自覺方麵的努力。知識分子們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的脈搏,他們積極譯介西方著作,創製新詞,試圖用新的語言工具來喚醒國人的意識,引領社會進步。這一過程本身就充滿瞭艱辛與創造。在理論視角上,本書將藉鑒語言學、曆史學、文化研究等多學科的理論工具。例如,我們將運用詞匯學中的“詞語生成理論”,分析新詞的構詞法、語義演變規律;藉鑒“跨文化交流理論”,探討西方、日本文化對中國術語生成的影響路徑與機製;同時,也將關注“文化認同理論”,考察術語的生成與傳播如何參與到近代中國國傢與民族認同的建構過程中。 第二章:西方文化輸入與漢字術語的藉譯創 西方文化的傳入,是近代漢字術語生成最直接、最強大的驅動力之一。本書將重點分析西方各種思想文化元素是如何通過漢字被吸收和轉化的。 科學技術術語的譯介: 隨著近代科學的傳入,諸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電學”、“機械”、“火車”、“照相機”等一係列科學技術術語應運而生。這些術語的翻譯,一方麵需要準確傳達西方科學概念的內涵,另一方麵也需要考慮中國讀者的接受習慣。本書將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學者在翻譯這些術語時所采取的方法,以及其中存在的爭議與演變。例如,“科學”一詞本身的齣現和確立,就經曆瞭麯摺的過程。 哲學政治術語的引入: 西方啓濛思想、政治學說、哲學流派的傳入,對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觀念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諸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國傢”、“民族”、“主義”等概念,都是在這一時期通過翻譯和創造,進入漢語體係並被廣泛使用的。本書將深入考察這些重要術語的源頭,分析其在傳入過程中是如何被理解、詮釋和本土化的。 社會生活術語的更新: 除瞭思想學術領域,近代西方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公共設施等方麵的變化,也催生瞭大量新術語。例如,“鐵路”、“郵政”、“銀行”、“報紙”、“學校”、“醫院”、“公園”、“咖啡館”等,這些詞匯的齣現,標誌著中國社會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轉型。 在這一過程中,翻譯傢、思想傢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是語言的搬運工,更是文化的橋梁。本書將梳理一批重要的譯者群體,分析他們的翻譯策略,以及他們在術語的創造與傳播中所做齣的貢獻。 第三章:日本文化在中介與創新中的作用 日本作為近代最早接觸西方文明,並對其進行本土化改造的國傢,在漢字術語的生成過程中扮演瞭獨特的“中介”和“創新”角色。本書將重點考察日本對中國漢字術語生成的影響。 日製漢字新詞的傳入: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為瞭適應西方文明的引入,創造瞭大量的漢字新詞,如“電話”、“圖書館”、“警察”、“經濟”、“社會”、“哲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這些由日本創造,並保留瞭漢字形式的新詞,在近代大量傳入中國。本書將分析這些詞匯傳入的途徑(如通過書籍、留學生等),以及它們在中國語境下的接受與適應情況。 日製漢字新詞的本土化與演變: 並非所有從日本傳入的漢字新詞都能在中國順利推廣。本書將分析哪些日製漢字新詞在中國得到瞭廣泛應用,哪些被接受後發生瞭語義的細微調整,又有哪些最終被替代或邊緣化。這背後反映瞭中國社會對這些新概念的接受程度、對原有概念的依戀以及對語言錶達的自主追求。 日本在術語翻譯理念上的影響: 日本在翻譯西方概念時,也形成瞭一些獨特的翻譯理念和策略,這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瞭中國學者的翻譯實踐。例如,日本學者在翻譯一些抽象概念時,傾嚮於使用較為穩健、內斂的詞匯,這與中國早期一些較為激進的翻譯方式形成瞭對比。 本書將通過大量的文本例證,分析日製漢字新詞在中國的使用情況,並探討其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傳播中的具體作用。 第四章:術語生成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再造 近代漢字術語的生成,並非僅僅是對外來文化的被動接收,它也與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演變和再造息息相關。 傳統概念的現代化轉型: 一些中國傳統的概念,在與西方新概念碰撞的過程中,被賦予瞭新的時代內涵,或者被用來解釋和對應外來概念。例如,中國傳統的“道”在近代被用來對應“哲學”、“真理”等概念;“仁”、“義”、“禮”、“智”、“信”等儒傢思想,在近代也被重新審視和闡釋,以適應新的社會需求。 “新”的觀念的産生與傳統詞匯的激活: 許多新的思想和觀念,在中文語境下,也可能通過組閤傳統詞匯、賦予傳統詞匯新的含義來錶達。例如,“民權”是對西方“people’s rights”的翻譯,但“民”和“權”都是中國傳統詞匯。“民生”的概念,也與中國傳統的“民為邦本”的思想緊密相連。 術語生成中的文化觀念衝突與融閤: 在術語的生成過程中,也常常體現齣中西文化觀念的衝突與融閤。例如,西方強調“個體自由”的觀念,與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觀念之間存在張力,這在術語的翻譯和使用中也有所體現。同時,許多新術語的産生,也並非簡單的直綫式移植,而是經過中國學者根據自身文化語境的“再創造”,賦予瞭其中國特色。 本書將通過對一些典型術語的深入分析,揭示術語生成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展現中國文化在麵對外來文化衝擊時的強大生命力與適應性。 第五章:術語傳播的機製與文化認同的建構 術語的生成隻是第一步,其廣泛傳播和被社會接受,是其生命力得以延續的關鍵。本書將考察近代漢字術語傳播的多種機製。 翻譯著作與學術期刊: 西方著作的翻譯,以及中國學者創辦的學術期刊,是術語傳播的重要陣地。這些齣版物不僅引入瞭大量新概念,也推廣瞭新的術語。 報刊雜誌與大眾媒體: 報刊雜誌作為近代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在術語的普及方麵起到瞭不可估量的作用。許多新術語通過報刊的廣泛報道,逐漸為普通民眾所認知。 教育係統與學校教材: 近代新式學校的建立,以及新式教材的編纂,更是將這些新術語係統地引入瞭教育體係,並通過學校教育,深刻影響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政治運動與社會思潮: 一些政治運動和重要的社會思潮,也往往伴隨著特定術語的興起和傳播,例如“革命”、“啓濛”、“救亡圖存”等術語,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具有強大的動員和感召力。 本書還將重點探討近代漢字術語的生成與傳播,如何參與到近代中國國傢與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過程中。新術語的齣現,不僅改變瞭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也深刻影響瞭人們的價值判斷和身份認同。例如,“民族”、“國傢”、“主權”等術語的普及,對於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論:術語研究的意義與展望 本書的研究錶明,近代漢字術語的生成演變,是一個復雜而富有活力的過程,它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産物,也是中西日文化深度互動的生動體現。通過對這一過程的深入探究,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 語言是文化與思想的載體,術語的變化直接反映瞭社會思想文化觀念的變遷。 文化間的互動並非簡單的單嚮輸入,而是一個充滿張力、協商與再創造的過程。 語言的創新與傳播,是塑造民族文化認同、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本書的研究希望能為語言史、文化史、思想史等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參考。同時,我們相信,對近代漢字術語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前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外來語言與文化,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文化特色,這些問題都與近代漢字術語的研究有著深刻的關聯。未來的研究,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到對其他語言(如韓語、越南語)中受漢語影響的新術語的考察,進一步深化對東亞文化圈內部語言文化互動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