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年谱

李达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可,汪信砚 著
图书标签:
  • 李达
  • 年谱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
  • 文化
  • 学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697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19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达年谱》与以往所著各种李达年表、年谱和传记不同,表现为生平事迹与论著思想兼顾,更着重于记述李达的论著和思想。就内容上而言,则是突出搜集其论著,用心阐述其思想,叙述和介绍繁简结合,即对于以往李达年表、年谱和传记中反复讨论过的著作如《解说》和《解说》等,择其要而加以阐述;而对于李达研究中通常被忽视的重要著作如《社会进化史》和《货币学概论》等则详细论述。应该说,这是一部比较有特色的年谱,它的出版,将有助于人们在对李达本人特别是对其思想和理论贡献的了解和研究。

目录

凡例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出生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5岁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7岁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8岁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0岁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5岁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19岁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21岁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壬子)22岁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23岁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24岁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27岁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28岁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29岁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30岁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31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32岁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33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34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35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36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37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38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己巳)39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40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41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42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43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甲戌)44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45岁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46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亥)47岁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戊寅)48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己卯)49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50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辛巳)51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52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癸未)53岁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甲申)54岁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乙酉)55岁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丙戌)56岁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丁亥)57岁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戊子)58岁
1949年(己丑)59岁
1950年(庚寅)60岁
1951年(辛卯)61岁
1952年(壬辰)62岁
1953年(癸巳)63岁
1954年(甲午)64岁
1955年(乙巳)65岁
1956年(丙午)66岁
1957年(丁酉)67岁
1958年(戊戌)68岁
1959年(己亥)69岁
1960年(庚子)70岁
1961年(辛丑)71岁
1962年(壬寅)72岁
1963年(癸卯)73岁
1964年(甲辰)74岁
1965年(乙巳)75岁
1966年(丙午)76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李达年谱》是一部严谨细致的学术著作,它以时间为经,以李达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为纬, meticulously(一丝不苟地)梳理并展现了中国近代思想史、革命史乃至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的生命轨迹。本书并非简单的生平事迹堆砌,而是深入挖掘李达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所作出的贡献、所经历的思考与转变,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富有思想深度的李达。 全书的叙述逻辑清晰,以年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层层递进,将李达先生从呱呱坠地,到求学海外,再到投身革命,直至晚年耕耘教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作者并非机械地记录事件,而是注重对史料的甄别与考证,力求史实的准确性。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包括但不限于李达先生的著作、信函、回忆录、党史资料、报刊杂志、以及与他同时代人物的论述等,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史料体系,为年谱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李达先生的早年经历方面,本书详细考述了他出生于何年何月何地,家庭背景如何,早期接受了怎样的教育。尤其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接触了哪些新思潮,与哪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结识,如何开始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些早期的思想萌芽与转变,对于理解他之后的人生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不会忽略这些细节,而是会细致地分析当时日本社会思潮的涌动,以及这些思潮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了包括李达在内的中国留学生。 书中对李达先生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历程的描绘,是本书的重要篇章。年谱将详细记录他与陈独秀、毛泽东、张国焘等早期共产党人一起,如何在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中,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建立共产党组织而奔走呼号,付出心血。特别会聚焦于他在党的早期会议、理论研究、以及组织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力求展现他在这些关键时刻的作用与影响。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争议之处,作者也会在年谱中通过史料的比对和分析,提供一种可能的解读,但会避免简单地断言,而是保留历史的复杂性。 李达先生在理论研究和学术传播方面的贡献,也是本书浓墨重彩的笔触。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翻译、撰写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做出了杰出贡献。本书会详细列举他在此期间出版的著作,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例如他对唯物辩证法的阐释,对阶级斗争理论的理解,以及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解读。这些内容将帮助读者理解李达先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进程中的先行者地位。 此外,书中还会关注李达先生在革命生涯中的一些重要节点,例如他在国共合作时期的活动,在国民党清党后的境遇,以及他之后如何坚持革命斗争。对于他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政治压力、思想斗争,以及他如何克服困难、继续前行的过程,年谱将予以详细的记载。这部分内容不仅展现了李达先生的个人毅力,也折射出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画面。 在李达先生晚年,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高校从事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本书会详细记录他在此期间的教学活动,他的教学理念,以及他培养的一大批学生。他的晚年生活,虽然可能不如革命年代那样跌宕起伏,但他在教育岗位上的默默耕耘,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年谱会呈现他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传授给学生,以及他在学术研究上持续的探索。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李达先生个人生平的详尽记录,更在于它能够勾连起一段宏大的历史。通过李达先生的视角,我们可以窥见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脉络,革命斗争的艰辛与曲折,以及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担当。年谱中的每一个事件,每一次思考,都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 在撰写过程中,本书力求语言的准确、客观,避免过度的感情色彩和主观臆断。对于一些历史评价,则会尽量引用当时的文献或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保持学术的严谨性。本书的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李达先生的窗口。无论您是历史研究者,还是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李达年谱》都将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重要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信息、思想脉络和时代印记的学术文献。通过对李达先生一生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历史,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曲折历程,以及一代知识分子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微观”的视角,来理解“宏大”的历史叙事,让历史人物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们的经历与选择,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对史料的运用。年谱在引用史料时,会尽量给出出处,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对于一些珍贵的原始文献,本书可能会摘录其中重要部分,让读者直接感受历史的原貌。同时,作者也会对一些史料进行辨析,指出其可能的局限性或偏颇之处,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对史料的精雕细琢,是本书学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在叙述李达先生的理论贡献时,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其著作名称,而是会对其核心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例如,在讲解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时,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他为何要研究这些问题,他提出了哪些具有创见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当时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同样,在梳理他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时,也会将其置于中国当时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分析他提出的理论观点如何指导实际的经济斗争。 本书在提及李达先生与他人的交往时,也会力求客观。对于他与一些重要人物的合作与分歧,年谱会根据史料记载,如实呈现,不回避矛盾,也不夸大其词。这种客观的叙述,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认识李达先生的性格特点、思想风格以及他所处的复杂人际关系网络。 总而言之,《李达年谱》是一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史料考证,清晰的叙事逻辑,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李达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它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对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的生动注脚。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以及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通过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李达年谱》读起来,着实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它并非那种轻松愉快的传记文学,而更像是一份严谨的档案汇编。作者在梳理李达先生生平轨迹时,显然是下了苦功夫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次重要的转折,都辅以详实的史料佐证,让人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关键事件上的处理方式,比如关于早期革命活动的一些记载,处理得既不回避敏感,又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客观审视,这在同类著作中是比较难得的。书中的细节描摹,如对一些会议的场景重现,虽然文字不算华丽,却能让人想象出当时参与者们内心的挣扎与坚定。不过,对于一个初次接触李达先生历史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否则某些深层次的政治语境可能会稍显晦涩。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性传记,它强迫你慢下来,去跟随历史的脚步,而不是急于求成地获取一个故事的结局。它更像是一部历史研究的底本,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翻开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时间洪流中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它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勾勒出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如何恪守其信仰与思想脉络的历程。我最受触动的是对李达先生晚年学术思想演变的部分,那种几十年如一日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的深耕与再阐释,体现了一种学者的本真和执着。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李达先生与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思想碰撞,叙述得尤为精彩,每一次交锋都不是简单的立场对立,而是两种不同哲学思辨路径的展现。特别是书中引述的那些未曾公开发表的书信和手稿片段,如同幽暗隧道中透出的光亮,让历史人物的形象瞬间丰满了许多。虽然全书的篇幅不小,阅读起来确实需要一定的耐心,但每一次翻过一个阶段,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段思想的淬炼过程。它不是在歌颂,而是在记录一个思想家如何被时代塑造,又如何试图反过来塑造他所处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部精密的编年史,但它又不仅仅是日历的堆砌。作者似乎有意避免了传统“伟人传记”那种过度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而是将李达先生置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思想版图中进行考察。我个人认为,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对特定历史时期,如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思想光谱的细致刻画。读到关于他早期教育和留学经历的部分,能清晰看到西方思潮如何被引入并与本土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种跨文化的思想吸收与转化,是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关键。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在某些他个人情感生活相对丰富的时期,文字的处理显得有些过于克制和跳跃,或许是为了保持历史的纯粹性,但一个鲜活的人总是有多面性的。不过瑕不掩瑜,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思想史,特别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绕不开的重要参考书目,它提供了最原始、最接近现场的文本证据。

评分

坦白说,初读时觉得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有些缓慢,但随着深入,我开始理解这种“慢”的必要性。它试图还原的是一个思想构建的漫长过程,而非仅仅记录历史事件的结果。书中对于李达先生主持《新青年》时期的一些编辑方针和具体实践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展示了知识分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进行思想阵地的构建和坚守。这种对“实践”的关注,使得全书摆脱了纯粹的理论说教,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留意了书中对李达与共产国际方面接触的记载,处理得非常审慎,既交代了联系的客观存在,又着重强调了他独立思考的内核。整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朴实而严谨的,没有多余的修饰,这反而增强了其作为“年谱”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它像是一部严密的学术论证过程,将历史的碎片整合在一起,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将结论强加于人。

评分

这本《李达年谱》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关于“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你需要准备好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消化那些密集的史实和复杂的思想交锋。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把李达塑造成一个完美的符号,而是呈现了一个在历史的巨轮下,不断学习、修正、坚持的个体。书中对他人生中几次重大的路线选择和思想转变的剖析,都基于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得每一次转折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支撑,而非简单的“风向变了就跟着变”。尤其在回顾他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时,那种教育救国的深切愿望,穿越时空依然能感染人心。对于希望探究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进步往往是靠这些默默耕耘、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者们一步步铺就而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