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巫鸿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
  • 古代艺术
  • 艺术史
  • 全球史
  • 文化研究
  • 景观研究
  • 中国文化
  • 艺术
  • 历史
  • 亚洲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70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598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字数: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全书从“全球美术史”的视点,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较独特的也是较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作者学术功底深厚,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语言流畅,在阐释上多有独到且新鲜的见解。全书篇幅不长,但非常有助于读者打开眼界,认识中国艺术史乃至全球艺术史研究中的新观念、新视角及新课题。

作者简介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 “斯德本特殊贡献中国艺术史(Harrie A. Vanderstappe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Chinese Art History)”讲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著作的跨学科性很强,融合了历史文本、图像、考古、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极富创见,对理解中国不同材质、时期、主题的美术作品都颇具启发性。

  他的第一部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1989)获1990年由全美亚洲学年会颁发的列文森奖(Joseph Levinson Prize)。《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1995)一书被Choice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较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1996)获全美*佳美术史著作提名。《黄泉下的美术》(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 2010)一书于2011年获国家文化遗产奖的十佳美术考古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还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等。在从事中国早期艺术研究的同时,巫鸿教授还涉足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域,既策划展览又进行具体研究,论著颇丰。

目录

自序

开题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第一讲 礼器:微型纪念碑

第二讲 墓葬:视线不及的空间

第三讲 手卷:移动的画面

第四讲 山水:人文的风景

附录一 全球景观下如何重写中国美术史: 专访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巫鸿

附录二 巫鸿:以“全球景观中的美术史”视野兼看中国古代与当代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主题围绕您提供的书名“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反向构思,即介绍其他主题的、与该书内容不重叠的艺术类书籍。 --- 想象中的图书系列:艺术史的多元路径 副标题:探索未被中央叙事定义的视觉文化 引言:世界的无限纹理 艺术史的浩瀚星空中,不乏里程碑式的巨著,它们构建了我们对特定文明、特定时期的理解框架。然而,真正的艺术景观是碎片化的、交织的,充满了未被主流叙事充分探究的角落。本系列图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专注于那些常被宏大主题所掩盖,或在区域性、技术性、材料性上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领域。我们拒绝建立单一的“进步”或“影响”的线性叙事,而是致力于呈现不同文化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如何通过物质媒介表达其存在、信仰与社会结构。 --- 第一卷:中世纪欧洲修道院的物质文化与知识生产 (与中国古代艺术无关的深入研究) 本卷深入剖析了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西欧及拜占庭地区修道院作为知识和艺术生产核心的复杂生态。我们不关注宏大的哥特式教堂建筑,而是聚焦于“幕后”的日常运作及其对视觉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核心关注点: 1. 手抄本的“身体”: 探讨羊皮纸、莎草纸的选取、准备过程,以及墨水、颜料的地理来源(如群青的威尼斯贸易路径)。详细分析装饰性微缩插图(Illumination)中,抄写员和画师之间微妙的协作关系。重点分析《圣经》抄本、历法手册以及医学文本的装订技术,揭示其作为宗教权威与世俗知识载体的双重身份。 2. 建筑的实用主义: 研究修道院的日常空间——药房(Apothecary)、厨房、温室(Herb Garden)的设计逻辑。这些空间中使用的陶器、木制工具和简单的金属器皿,如何体现中世纪早期的实用美学与技术积累。探讨其与周边农耕文化之间的材料交换与风格影响。 3. 圣物与容器的政治学: 分析圣物箱(Reliquary)的制作工艺,特别是金银错工艺、珐琅(如礼拜堂珐琅)的应用,如何将遥远的材料(如来自东方或古典遗迹的宝石)融入地方性的宗教实践中。考察这些容器如何成为修道院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视觉证明。 4. 声音与空间的交响: 讨论中世纪唱经台的设计,以及这些空间如何影响了礼拜音乐的传播与视觉呈现(如圣歌乐谱的排版艺术)。 技术特色: 本卷大量采用材料科学分析报告,结合考古学对修道院遗址的微观发掘成果,重建中世纪艺术生产的环境条件。 --- 第二卷:前哥伦布时期安第斯山脉的纺织品与权力结构 (侧重于南美洲古代文明的非书写系统艺术) 本卷将视角投向南美洲,关注蒂瓦纳科、瓦里和印加文明中,纺织品(Textiles)如何超越御寒和装饰的功能,成为其社会、政治和宇宙观的核心载体。 核心关注点: 1. 纤维的谱系: 详细比较羊驼毛、骆马毛、棉花以及植物纤维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分析染色技术,特别是从胭脂虫中提取红色染料的复杂过程,以及不同颜色的使用频率与社会等级的对应关系。 2. 编织的语言学: 研究纺织品上的几何图案、动物和人物形象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具有高度结构化的“语言”。分析“Aclla”(被选中的女性祭司)的工作坊,以及她们编织的皇家斗篷(Unku)如何记录历史事件、神话谱系和行政命令。 3. 牺牲与奉献的媒介: 考察纺织品在宗教仪式中的作用,特别是作为献给山神的祭品。分析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发现的保存完好的陪葬纺织品,它们如何揭示了安第斯文明对死亡、重生及自然力量的认知。 4. 绳结记事系统(Quipu)的视觉关联: 虽然Quipu主要为信息记录工具,但本卷探讨其结法的几何结构与同时期纺织图案之间的潜在的视觉或概念上的联系。 技术特色: 结合X射线成像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揭示纺织品内部的结构变化和原始色彩的保存状态,展示古代纤维技术的高度精湛。 --- 第三卷:17世纪荷兰共和国的市民肖像与“静物”的经济学 (聚焦于早期现代欧洲的世俗艺术与市场机制) 本卷将目光聚焦于17世纪的荷兰,一个艺术生产被商业化、市场驱动和市民阶层审美趣味重塑的独特时期。本书完全避开意大利或西班牙的宗教艺术传统,专注于市民阶层的视觉消费史。 核心关注点: 1. 订阅与赞助的转型: 考察荷兰艺术市场如何从传统的教会或贵族赞助体系,转变为由行会、中产阶级和艺术品交易商主导的模式。分析艺术家如何签订批量合同来生产标准化的作品。 2. 室内景象(Interiors)的社会学解码: 深入分析扬·弗美尔等画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描绘的室内场景不仅仅是家庭生活的快照,更是对财富积累、清洁标准和新教伦理的视觉宣言。解析窗户光线、地砖图案和家具摆设的象征意义。 3. “静物”的道德与科学: 详细考察静物画(Still Life)的演变,从早期的“Vanitas”(虚空)主题,到展示全球贸易成果的“Pronk”静物。分析不同水果、鲜花(如郁金香泡沫破裂前后的图像差异)和异国器皿如何反映了荷兰的贸易网络和新兴的博物学兴趣。 4. 版画的民主化: 研究蚀刻版画和雕版印刷在知识普及和图像传播中的作用,如何使得艺术品不再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从而塑造了更广泛的公众视觉素养。 技术特色: 采用艺术品市场数据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中关于画作价格和交易记录的研究,建立起艺术生产与市民经济周期之间的量化模型。 --- 结语:在边缘发现中心 本系列书籍旨在挑战“全球艺术史”中过于依赖中心辐射模型的倾向。通过深入挖掘修道院的物质细节、安第斯纺织品的结构逻辑,以及荷兰市民对日常物品的物质化迷恋,我们展现了艺术表达在不同文化中如何以看似边缘、实则至关重要的方式存在与演变。这些研究共同构成了一幅更复杂、更具层次感的全球视觉文化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但同时又保持着一种近乎诗意的表达方式。这在艺术史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平衡。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材料与工艺的深入挖掘。她没有停留在对玉器纹饰的象征意义的表面解读上,而是详尽地探讨了史前至商周时期玉料开采、打磨技术的演变如何直接制约并塑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审美取向。这种“从手指的触感去理解历史的重量”的写法,非常具有画面感和说服力。比如,当描述到魏晋时期书法家如何通过调整笔锋的干湿变化来表达“风骨”时,我仿佛能听到毛笔在绢帛上摩擦的声音,感受到那份书写者在极端自由和严格法度之间挣扎的内心世界。这种对工艺细节的执着,让整部作品的论证基石无比扎实,不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根植于物质文明的真实土壤之中。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何以如此”的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幕后解密”。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实在太独特了,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一些固有认知。我原以为中国艺术的精髓在于其和谐、中庸之道,但作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潜藏的“张力”与“对抗性”。例如,在讨论秦汉时期雕塑(尤其是兵马俑群像)时,作者没有过多强调其写实性,反而着重分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秩序的暴力美学”——那种绝对统一的力量感是如何通过个体形象的微妙差异被巧妙地传达出来。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微观结构和潜在冲突的分析方法,非常有启发性。而且,书中对不同地域艺术传统的差异化论述也做得极为出色,不像一些通史那样将所有艺术风格“一锅煮”。通过对比南方园林艺术的写意灵动与北方宫廷艺术的庄重规整,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是如何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催生出截然不同的美学体系的。读完之后,我对“中庸”二字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复杂和辩证了。

评分

这部著作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中国艺术的全新窗口。我原本以为我对这个领域已经有所涉猎,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作者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和广阔的知识视野所震撼。书中的论述并非简单罗列作品或风格,而是将每一件艺术品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哲学乃至宇宙观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剖析。例如,对早期青铜器上饕餮纹的解读,作者没有停留在考古学上的器物分类,而是将其与同期宗教信仰中“天人交通”的观念紧密结合,那种层层剥茧、逻辑严密的分析,让人对“礼器”二字的理解从物质层面跃升至精神层面。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描述唐代壁画的色彩运用时,那种对光影、对笔触的细腻捕捉,简直如同画家亲自主笔,将敦煌石窟的神秘与盛世的辉煌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心驰神往。全书的行文如行云流水,却又字字珠玑,每一个段落似乎都蕴含着研究者多年心血的结晶,绝非泛泛之谈可以概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看”中国艺术,而不仅仅是“认识”它。

评分

我带着一丝怀疑和极大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书,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汇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僵硬的年代划分。然而,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叹。她似乎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将那些沉睡在博物馆深处的文物重新赋予了生命和故事。我尤其欣赏她处理“文人画”演变脉络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她没有将不同朝代的画家简单地串联起来,而是通过聚焦于个体画家在面对国家兴衰、个人抱负破灭时的心境转变,来展现艺术风格的内在驱动力。比如,对宋元之际山水画中“斧劈皴”和“披麻皴”的讨论,竟然被演绎成了一场关于士大夫阶层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庇护的哲学辩论。这种将艺术史与思想史、文学史无缝对接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看似孤立的视觉图像,变得具有了深刻的人文温度和历史厚重感。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每一次翻页都期待着下一个知识点的碰撞,完全没有一般艺术史书籍那种阅读负担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巧妙,它成功地将中国古代艺术放在了一个全球性的比较视野下进行审视,但其核心依然牢牢扎根于本土文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媒介转换时的跨界思考。例如,书中对宋代瓷器釉色变化的探讨,竟然延伸到了当时中西亚贸易路线对颜料获取的影响,以及这种外来影响如何被本土匠人消化吸收,最终催生出如“钧釉”这般独步古今的创新。这提供了一种非常现代的、非孤立的艺术史观看法。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总结部分对于“永恒性”的讨论。她并未武断地下结论说哪种风格最伟大,而是探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是如何在各自的“时间容器”中完成其使命的。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一种知识的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读完合上书本,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对中国文化生命力持续不断的、活泼的理解。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罕见的佳作。

评分

很专业的书籍,很系统,适合初学者购买阅读,大家之作,推荐

评分

内容丰富多彩,印刷精美一流,质量上乘品质。非常棒的图书!!!

评分

物流就是快,老公要的,我看不懂

评分

买过无数次,要买的书基本都找得到,书的质量很好,价格实惠,客服态度也很好,买书一般都是首选京东,价格实惠,到货也很快!以后会常常来的!

评分

整体感觉不错,实用,内容丰富,很满意

评分

好书,喜欢,书价不低,活动给力!

评分

读书活动发给职工的书。

评分

书很好 还没看完

评分

巫鸿的书,值得收藏。送货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