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布封(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18世纪时期法国最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1707年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他原名乔治·路易·勒克莱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封。布封在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1728年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又学了两年医学。1730年,他结识一位年轻的英国公爵,一起游历了法国南方、瑞士和意大利。在这位英国公爵的家庭教师、德国学者辛克曼的影响下,刻苦研究博物学。26岁时,布封进入法国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曾发表过有关森林学的报告,还翻译了英国学者的植物学论著和牛顿的《微积分术》。1739年,布封被任命为皇家花园总管,直到逝世。布封任总管后,除了扩建皇家花园外,还建立了“法国御花园及博物研究室通讯员”的组织,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矿物样品和标本。布封利用这种优越的条件,毕生从事博物学的研究,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36卷的巨著《自然史》。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这是布封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
《自然史》这部自然博物志巨著,包含了《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详细而科学的描述,并因其文笔优美而闻名于世,至今影响深远。他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还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性格,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变得形神兼备、趣味横生。
正是在布封的主导和推动下,在其合作者E.L.多邦东和M.·多邦东的协助下,邀请同时代法国著名设计工程师、雕刻师和博物学家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手工雕刻插图,最初这些插图雕刻在42块手工调色木板上,每块木板上雕刻24幅图,没有任何文字解释。在这1008幅图中,其中973幅是鸟类,35幅是其他动物(包括28种昆虫、3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和4种珊瑚)。自1765年到1783年间,巴黎出版商庞库克公司(Panckoucke)将这1008幅图以Planches enluminées d'histoire naturelle(1765)为书名,分10卷陆续出版,距今已经过去两百多年。
在中文世界,上海九久读书人以“布封:鸟的世界”为题,首次将这1008幅图整理并结集出版。除了精心修复图片,保持其古典和华丽特色的同时,编者还邀请译者精准翻译鸟类名称,并增加相关的知识性条目介绍,力图将这套鸟类图鉴丛书打造成融艺术欣赏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深具收藏价值的博物艺术类图书,以飨中文世界的读者。
我必须说,这次阅读体验简直是颠覆性的。在翻阅《布封:鸟的世界(第四册)》之前,我对鸟类的认知仅停留在课本上的简单分类和一些广为人知的特性。然而,布封先生的文字,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缓缓揭示了鸟类世界的无限奥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不同鸟类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部分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孤立地介绍单一物种,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生态系统中,描绘它们如何相互依存,如何争夺资源,又如何在微妙的平衡中共同生存。比如,他对于猛禽与小型鸟类之间生死追逐的描写,既惊心动魄,又充满了自然法则的冷酷与和谐。读到关于某些鸟类巧妙地利用环境,甚至“欺骗”其他生物以获取食物的段落时,我不得不佩服造物的鬼斧神工。布封的文笔,时而严谨如科学家的考证,时而又浪漫如诗人的咏叹,将这些生命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他对于鸟类社会结构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即使在小小的鸟类世界里,也存在着等级、合作,甚至是某种形式的“统治”。这种对微观世界的宏大叙事,让我对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全新的理解。第四册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生命本身一种深刻的敬畏。
评分读完《布封:鸟的世界(第四册)》的后半部分,我深感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布封先生的文字,与其说是描绘鸟类,不如说是开启了一扇通往自然之魂的窗户。他笔下的每一只鸟,都不是简单的生物学样本,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复杂的情感,乃至某种神秘的哲学意涵。第四册尤其让我着迷于他对鸟类迁徙的细致观察。他不仅仅记录了迁徙的路线和时间,更深入探讨了驱动这些小生灵进行长途跋涉的内在动力。是本能的召唤?是季节的无情鞭挞?还是某种我们尚未参透的宇宙律动?布封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这些疑问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读到关于燕子在严寒中坚持北归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它们羽翼上的寒意,听到它们在风雪中微弱的啁啾。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任何现代纪录片都难以比拟的。他对鸟类巢穴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仿佛亲手触摸了那些用枝条、羽毛、泥土编织而成的精巧居所,感受到了其中孕育生命的温暖与希望。布封的学识渊博,但他的叙述却朴实而充满诗意,没有枯燥的术语,只有对自然的深深眷恋和由衷赞叹。第四册无疑将我对鸟类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更加敬畏这个充满生命奇迹的世界。
评分《布封:鸟的世界(第四册)》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感动。布封先生的文字,仿佛拥有治愈心灵的力量,让我暂时忘却了尘世的喧嚣,沉浸在他所描绘的自然画卷之中。第四册中,我对关于鸟类智力和情感的讨论尤其感到触动。布封并没有简单地将鸟类视为纯粹的本能驱动的生物,而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推理,展现了它们在学习、记忆、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情感表达”能力。他笔下的渡鸦,能够利用工具解决问题;某些鹦鹉,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甚至一些鸟类,在面对失去伴侣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悲伤。这些描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生命之间共通的情感联结。布封的叙述,带着一种温和的哲思,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定义,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让我们自行去探索。第四册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爱护。这种由内而外的启发,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次阅读《布封:鸟的世界(第四册)》,感觉像是在穿越时空,与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交流。布封先生的博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由衷地感到钦佩。第四册中,他对于鸟类羽毛的色彩、结构和功能的阐述,简直是一部精美的自然艺术史。他不仅描述了羽毛的华丽外观,更深入分析了不同羽毛在飞行、保暖、伪装和求偶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着迷于他关于孔雀开屏和天堂鸟华丽羽冠的描写,那简直是造物主最极致的艺术创作,而布封则用最精准的语言将这份壮美捕捉下来。他关于鸟类羽毛脱落与更新的叙述,也让我看到了生命新陈代谢的强大力量。读到这些,我不仅对鸟类的美丽有了更深的欣赏,更体会到这种美丽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生物学意义。布封的文字,时而如同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一丝不苟地解剖事物的本质;时而又如同一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用最绚烂的笔触描绘生命的奇迹。第四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鸟类外在形态的认知,更是对生命精妙设计的一种敬畏和赞叹。
评分每一次翻开《布封:鸟的世界(第四册)》,都像是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布封先生以其超凡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将鸟类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物种,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第四册中,他对于不同鸟类独特歌声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鸣叫交织而成的音乐厅。他不仅仅记录下它们的音高和节奏,更尝试去解读那些歌声背后的意义——是求偶的邀约?是领地的宣告?抑或是警示危险的信号?布封的文字具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和情感。读到关于夜莺婉转啼鸣的段落,我仿佛能感受到它在月光下舒展歌喉的孤独与浪漫;而听到关于乌鸦沙哑叫声的描写,我又联想到它们在风中盘旋,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他对鸟类繁殖行为的细腻刻画,更是让我惊叹于生命的顽强与智慧。从筑巢的技巧,到孵蛋的坚持,再到育雏的辛劳,布封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下每一个生命的轮回。他笔下的鸟类,不再是冰冷的生物,而是充满了父爱母爱、为了延续种族而奋斗的生命。第四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之歌”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声音,更是生存的意志和对未来的期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