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版前言
布封(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18世紀時期法國最著名的博物學傢、作傢。1707年生於勃艮第省的濛巴爾城,貴族傢庭齣身,父親曾為州議會法官。他原名喬治·路易·勒剋萊剋,因繼承關係,改姓德·布封。布封在少年時期就愛好自然科學,特彆是數學。1728年大學法律本科畢業後,又學瞭兩年醫學。1730年,他結識一位年輕的英國公爵,一起遊曆瞭法國南方、瑞士和意大利。在這位英國公爵的傢庭教師、德國學者辛剋曼的影響下,刻苦研究博物學。26歲時,布封進入法國科學院任助理研究員,曾發錶過有關森林學的報告,還翻譯瞭英國學者的植物學論著和牛頓的《微積分術》。1739年,布封被任命為皇傢花園總管,直到逝世。布封任總管後,除瞭擴建皇傢花園外,還建立瞭“法國禦花園及博物研究室通訊員”的組織,吸引瞭國內外許多著名專傢、學者和旅行傢,收集瞭大量的動、植、礦物樣品和標本。布封利用這種優越的條件,畢生從事博物學的研究,每天埋頭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終於寫齣36捲的巨著《自然史》。1777年,法國政府在禦花園裏給他建立瞭一座銅像,座上用拉丁文寫著:“獻給和大自然一樣偉大的天纔”。這是布封生前獲得的最高榮譽。
《自然史》這部自然博物誌巨著,包含瞭《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幾大部分,對自然界作瞭詳細而科學的描述,並因其文筆優美而聞名於世,至今影響深遠。他帶著親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替它們畫像,還把動物擬人化,賦予它們人類的性格,大自然在他的筆下變得形神兼備、趣味橫生。
正是在布封的主導和推動下,在其閤作者E.L.多邦東和M.·多邦東的協助下,邀請同時代法國著名設計工程師、雕刻師和博物學傢弗郎索瓦-尼古拉·馬蒂內手工雕刻插圖,最初這些插圖雕刻在42塊手工調色木闆上,每塊木闆上雕刻24幅圖,沒有任何文字解釋。在這1008幅圖中,其中973幅是鳥類,35幅是其他動物(包括28種昆蟲、3種兩棲和爬行類動物和4種珊瑚)。自1765年到1783年間,巴黎齣版商龐庫剋公司(Panckoucke)將這1008幅圖以Planches enluminées d'histoire naturelle(1765)為書名,分10捲陸續齣版,距今已經過去兩百多年。
在中文世界,上海九久讀書人以“布封:鳥的世界”為題,首次將這1008幅圖整理並結集齣版。除瞭精心修復圖片,保持其古典和華麗特色的同時,編者還邀請譯者精準翻譯鳥類名稱,並增加相關的知識性條目介紹,力圖將這套鳥類圖鑒叢書打造成融藝術欣賞性與知識性於一體,深具收藏價值的博物藝術類圖書,以饗中文世界的讀者。
讀完《布封:鳥的世界(第四冊)》的後半部分,我深感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布封先生的文字,與其說是描繪鳥類,不如說是開啓瞭一扇通往自然之魂的窗戶。他筆下的每一隻鳥,都不是簡單的生物學樣本,而是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復雜的情感,乃至某種神秘的哲學意涵。第四冊尤其讓我著迷於他對鳥類遷徙的細緻觀察。他不僅僅記錄瞭遷徙的路綫和時間,更深入探討瞭驅動這些小生靈進行長途跋涉的內在動力。是本能的召喚?是季節的無情鞭撻?還是某種我們尚未參透的宇宙律動?布封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將這些疑問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引人深思。讀到關於燕子在嚴寒中堅持北歸的段落時,我甚至能感受到它們羽翼上的寒意,聽到它們在風雪中微弱的啁啾。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是任何現代紀錄片都難以比擬的。他對鳥類巢穴的描寫更是細緻入微,仿佛親手觸摸瞭那些用枝條、羽毛、泥土編織而成的精巧居所,感受到瞭其中孕育生命的溫暖與希望。布封的學識淵博,但他的敘述卻樸實而充滿詩意,沒有枯燥的術語,隻有對自然的深深眷戀和由衷贊嘆。第四冊無疑將我對鳥類的認識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讓我更加敬畏這個充滿生命奇跡的世界。
評分這次閱讀《布封:鳥的世界(第四冊)》,感覺像是在穿越時空,與一位偉大的博物學傢進行瞭一場跨越世紀的交流。布封先生的博學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由衷地感到欽佩。第四冊中,他對於鳥類羽毛的色彩、結構和功能的闡述,簡直是一部精美的自然藝術史。他不僅描述瞭羽毛的華麗外觀,更深入分析瞭不同羽毛在飛行、保暖、僞裝和求偶中的關鍵作用。我尤其著迷於他關於孔雀開屏和天堂鳥華麗羽冠的描寫,那簡直是造物主最極緻的藝術創作,而布封則用最精準的語言將這份壯美捕捉下來。他關於鳥類羽毛脫落與更新的敘述,也讓我看到瞭生命新陳代謝的強大力量。讀到這些,我不僅對鳥類的美麗有瞭更深的欣賞,更體會到這種美麗背後蘊含的深刻的生物學意義。布封的文字,時而如同一位嚴謹的科學傢,一絲不苟地解剖事物的本質;時而又如同一位充滿激情的藝術傢,用最絢爛的筆觸描繪生命的奇跡。第四冊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鳥類外在形態的認知,更是對生命精妙設計的一種敬畏和贊嘆。
評分我必須說,這次閱讀體驗簡直是顛覆性的。在翻閱《布封:鳥的世界(第四冊)》之前,我對鳥類的認知僅停留在課本上的簡單分類和一些廣為人知的特性。然而,布封先生的文字,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緩緩揭示瞭鳥類世界的無限奧秘。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不同鳥類之間復雜互動關係的部分印象深刻。他不僅僅是孤立地介紹單一物種,而是將它們置於一個龐大而精密的生態係統中,描繪它們如何相互依存,如何爭奪資源,又如何在微妙的平衡中共同生存。比如,他對於猛禽與小型鳥類之間生死追逐的描寫,既驚心動魄,又充滿瞭自然法則的冷酷與和諧。讀到關於某些鳥類巧妙地利用環境,甚至“欺騙”其他生物以獲取食物的段落時,我不得不佩服造物的鬼斧神工。布封的文筆,時而嚴謹如科學傢的考證,時而又浪漫如詩人的詠嘆,將這些生命故事講得引人入勝。他對於鳥類社會結構的探討,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即使在小小的鳥類世界裏,也存在著等級、閤作,甚至是某種形式的“統治”。這種對微觀世界的宏大敘事,讓我對生命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全新的理解。第四冊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對生命本身一種深刻的敬畏。
評分每一次翻開《布封:鳥的世界(第四冊)》,都像是一次與古老智慧的對話。布封先生以其超凡的觀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將鳥類這個熟悉又陌生的物種,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現在我麵前。第四冊中,他對於不同鳥類獨特歌聲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鳴叫交織而成的音樂廳。他不僅僅記錄下它們的音高和節奏,更嘗試去解讀那些歌聲背後的意義——是求偶的邀約?是領地的宣告?抑或是警示危險的信號?布封的文字具有一種魔力,能將抽象的聲音轉化為生動的畫麵和情感。讀到關於夜鶯婉轉啼鳴的段落,我仿佛能感受到它在月光下舒展歌喉的孤獨與浪漫;而聽到關於烏鴉沙啞叫聲的描寫,我又聯想到它們在風中盤鏇,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他對鳥類繁殖行為的細膩刻畫,更是讓我驚嘆於生命的頑強與智慧。從築巢的技巧,到孵蛋的堅持,再到育雛的辛勞,布封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記錄下每一個生命的輪迴。他筆下的鳥類,不再是冰冷的生物,而是充滿瞭父愛母愛、為瞭延續種族而奮鬥的生命。第四冊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生命之歌”的真正含義,它不僅僅是聲音,更是生存的意誌和對未來的期盼。
評分《布封:鳥的世界(第四冊)》帶給我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寜靜與感動。布封先生的文字,仿佛擁有治愈心靈的力量,讓我暫時忘卻瞭塵世的喧囂,沉浸在他所描繪的自然畫捲之中。第四冊中,我對關於鳥類智力和情感的討論尤其感到觸動。布封並沒有簡單地將鳥類視為純粹的本能驅動的生物,而是通過大量的觀察和推理,展現瞭它們在學習、記憶、甚至某種程度上的“情感錶達”能力。他筆下的渡鴉,能夠利用工具解決問題;某些鸚鵡,能夠模仿人類的語言;甚至一些鳥類,在麵對失去伴侶時,也會錶現齣明顯的悲傷。這些描繪,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思考生命之間共通的情感聯結。布封的敘述,帶著一種溫和的哲思,引導讀者去思考“生命”的定義,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他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留下廣闊的思考空間,讓我們自行去探索。第四冊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自然界中的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去尊重和愛護。這種由內而外的啓發,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