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我所知道的伪蒙疆政权

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我所知道的伪蒙疆政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伪满洲国
  • 伪蒙疆
  • 历史
  • 文史资料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档案
  • 内蒙古
  • 民族问题
  • 政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87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89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年中国记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字数:3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帝国主义自1933年开始,先后操纵了“晋北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的出笼,后将三个伪政权合流,模仿伪满洲国炮制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该政权灰飞烟灭。
  《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我所知道的伪蒙疆政权》收录了德穆楚克栋鲁普亲王、李守信等伪蒙疆政权首脑人物的自述,以及各行业人物的亲身回忆,详述了伪蒙疆政权的始末经过及形形色色的情状,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以这一傀儡政权为工具,奴役掠夺中国蒙疆地区的斑斑劣行。

目录

第1章 蒙疆地区各色伪政权
继伪满洲国后的“蒙古自治邦”本末
内蒙古伪自治军前身崔兴武旅与乌古廷总队简述
伪内蒙自治军始末
李守信投敌经过
我率伪军在察北的罪恶活动
抗战前我勾结日军的罪恶活动
伪蒙古军政府成立前后

第2章 日本操纵伪政权合流
伪察南自治政府的始末
日本侵略华北时期的伪蒙古军政府
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始末
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成立与瓦解
伪蒙政权的回忆
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纪要
回忆在伪蒙疆政府时期

第3章 伪蒙疆政权统治内幕
有关“善邻协会”的材料
伪蒙疆时期傅增湘修成《绥远通志》经过概述
军统特务与汉奸伪军勾结的一些情况
回忆伪蒙古军汽车队历史片断
伪蒙疆时期的一大血案
敌伪蒙疆政府时期亲历记
日本帝国主义的毒化政策
伪蒙疆的军事幼年学校
忆“陆军幼年学校”的学习生活

第4章 伪蒙疆政权的最终垮台
我和德王由张家口溃逃的狼狈相
北平三年
德王、李守信部队接受解放的经过

精彩书摘

  《百年中国记忆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我所知道的伪蒙疆政权》:
  内蒙古伪自治军前身崔兴武旅与乌古廷总队简述
  在抗日战争中,蒙伪军李守信部盘踞内蒙古地区,为敌作伥,臭名远扬,人所唾骂。这部伪军,是日寇和伪满部队进攻热河时,东北边防军热河驻军汤玉麟部放弃热河时所遗留下的变节的一部分余孽——东北陆军骑兵第十七旅崔兴武部,与后来加入的热河陆军蒙古骑兵教导总队乌古廷部等辗转扩大而成的。当他们尚未降敌前,都属于汤部,笔者时充汤军参谋,以担任点验,曾有机会与之接触,现将他们以前的情形,就我个人见闻所知,尽回忆所及的举以叙述,借供史料研究的参考。其遗漏错误之处,以及降敌后的蒙伪军的情形,则希望知者加以修正和补充。
  崔兴武是东北陆军骑兵第十七旅的创始人,是这个旅第一任也是末一任的旅长。他同这个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所以就由他开始叙述。
  崔兴武,也以“星五”“新五”等作为名号互用,奉天(辽宁)省彰武县人。据他说,是幼因家贫,即跟随贩卖马匹的马贩子做小伙计,借以谋生,遂得学会养马、骑马、选马、套马及调教走马的一些技能,所以后来成了有名的骑手。因为贩马往来于内蒙古各旗的荒漠草地日久,又结识了不少的绿林朋友,后来他便不给人家当伙计了,已经成为一个空手倒把的马贩光棍,于是也就习于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终以债务口角,殴伤人命,遂逃而为匪,又得练习射击,枪法很准。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派昆源(叔泉,满族)为马政大臣,驻北口察绥一带,改良马政。崔又投在昆源标下为骑师,颇为昆源所喜。后昆源调任热河都统,崔也随至热河,在游击马队为官,从此即在热河军中,历充哨官、管带、营长、团长等职。约在1925年间,率队往东北投归张作霖,辗转编为东北陆军骑兵第十七旅,任崔为旅长。又于1926年春,张作霖命该旅编入镇威第十二军,归军长汤玉麟统率,随军西进,攻略热河,汤就任热河都统后,该旅很长一段时间,驻防在赤峰、乌丹一带。
  崔兴武旅虽也是热河旧部队,但是已经编为东北正规军,后拨归汤部。崔本东三省籍,又是与汤物类相投的光棍土匪出身,一般习性也多有与汤相同之处。崔对外也比较活动,肯用面子钱,会作人情,尤其是对于枪马,崔更能投其所好,不但是不吝馈赠,还能陪同赏玩。论射击的精确,可以与汤列为伯仲;若论骑控快马,却是崔的拿手,转较汤要多好几招。每逢崔到省城,汤的一些上选好马,汤必要逐一经崔骑过,加以规整,故往来颇不冷淡。而崔的驻省办事的该旅军需主任李伟臣,也会看风使舵,择要应酬,因此在最初一个相当久的时间,崔与汤及汤部要人之间,却也相处尚好。只不过是猜忌成性的汤玉麟,对于崔兴武这样的人,他内心中是总有些顾虑的。
  笔者与崔兴武的参谋长陈宝泉相处颇好,由陈的闲谈中,也常听到一些有关崔的性格与轶事。崔也是个极端个人英雄主义者。他同汤玉麟一样,骄妄自恃,刚愎自用。他虽仅是个独立旅的旅长,可是野心极大。他很崇拜张作霖,认为张是个知人善任、推诚相见的最理想的长官。他也自命不凡以为是未逢知遇,所以不得其时,只有投靠张作霖,才可以大展怀抱。果然在投张之后,即得编为旅长,满想直接受张指挥,遇机出力报效,何愁功名富贵。不料又编入汤玉麟属下,实非所愿,但又不能违抗,因而转思汤是张的嫡系亲信,若能在汤处干出功绩,借汤之力,仍然可以扶摇直上,际会风云。于是他又将升大官、掌大权的一半希望寄托在汤玉麟的身上,其余的一半的希望当然还是指望张作霖。因此,他在随汤入热后的一个很长时期,极力与汤周旋。这时崔也居官很久,搜刮的资财已不在少数,又善于经营马匹,故早已拥有许多庄田马群,更因擅长选教马匹,他也饲有相当多的骏良快马,颇为豪富。他虽然仍是贪婪无厌,但在必要时,他肯以适当的余资用作政治本钱。他把这种以小饵钓大鱼的有利可图的交易早就盘算好了,所以他对于汤及汤部要人,都能做到必需而适可的应酬,保持了相安的局面。
  崔的性情古怪,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在他的势力范围以内,更是作威作福,唯我独尊。他在汤玉麟的挟制下,虽然还不敢干涉行政,但是在他防区内的县长、局长们,都慑于他的淫威,无不诚恐诚惶地去趋承他,全怕吃到眼前亏。打麻将牌本是消遣取乐,他却非常认真,只要三把不和牌便会使性发恼,摔牌骂骰子,闹得全座不安,所以他部下的高级人员,都怕同他打牌。在他牌兴发作时,副官们只有去找县长局长们,或是当地的耆绅巨商们来陪同作耍。他们是拒之不敢,只有自认倒霉,输钱忍气。但也有些人,却是甘心乐意,求之不得,正要借此接近他,讨好他,花几个有限的金钱,让他赢,叫他乐,哄得他欢天喜地,情感融洽,就得以从而利用,遇机会,仗他的势力,借他的一言,或是夤缘升官晋级,或是赖以巩固地位,或是便利办事。
  ……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建构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近代中国,即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经历的剧烈转型及其对国家建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扎实的档案史料和细腻的社会文化分析,旨在探讨在传统王朝秩序瓦解后,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形态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艰难孕育和最终成型的。 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政治事件的线性发展,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近代中国变革的核心动力:权力结构的重塑、社会阶层的流动、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全球化浪潮对本土文明的冲击。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转型”的复杂性与“建构”的艰巨性,即一个古老的帝国如何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实现自我认知和结构性重塑。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崩塌与权力的分散(1840-1900) 本部分考察了清朝中后期,在内生性矛盾积累与外来西方冲击下,中央集权体制如何逐步瓦解。重点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甲午战争等关键节点对传统治理模式的冲击。 地方权力的崛起: 详细探讨了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的兴起如何标志着中央军事控制力的削弱,以及督抚权力膨胀对国家财政和人事布局产生的长期影响。研究了这一时期地方士绅阶层在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初步现代化中的双重角色。 国家财政的危机与重构: 分析了鸦片战争后海关、厘金等新税种的产生,以及这些税收机制如何从传统财政体系中“借用”并最终固化为具有半独立性的财政实体,为后世的中央政府积累了潜在的权力基础,同时也埋下了地方财政自主的伏笔。 “士”的转型与新知识的进入: 研究了科举制度的衰微与新式学堂的出现,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西方科学与制度冲击时,其身份认同和政治诉求发生的根本性转变。从“经世致用”到“救亡图存”,知识界完成了观念上的首次重大转向。 第二部分:政治现代化的探索与民族主义的兴起(1901-1928) 本部分聚焦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及其后的民国初年,考察了从君主专制向共和体制过渡的艰难历程,以及民族国家意识如何在碎片化的政治环境中得到强化。 “立宪”的实验与破产: 深入剖析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在矛盾。研究了朝廷在权力下放与中央集权之间的摇摆,以及不同阶层对“宪政”理解的巨大差异,如何最终导致了改良路线的失败。 辛亥革命后的权力真空与军阀化: 考察了革命政权建立后,中央政府在地方上的权威迅速衰落的结构性原因。重点分析了以“新旧官僚”和“军事强人”为代表的军阀集团的形成逻辑,他们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和旧有政治网络,构筑了割据的权力基础。 民族主义的社会动员: 探讨了五四运动如何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从精英阶层向更广泛社会阶层的渗透。分析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等思潮如何为构建一个超越地域和血缘的“中华民族”提供了新的意识形态框架。 第三部分:统一的尝试与意识形态的竞争(1928-1949) 本部分聚焦于国民政府的南京十年及其后的抗战时期,考察了试图建立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现代国家的努力,以及这一努力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如共产党)和外部(如日本侵略)的巨大挑战。 国家的能动性与“超稳定结构”的抗争: 评估了国民政府在经济建设、法制改革和党国体制构建方面的成就与局限。本书认为,国民政府的统治结构本质上仍深受传统“官僚-地主”复合体的制约,国家权力在广大农村地区渗透不足,形成了“有国家的表面,无国家的实质”的困境。 现代化的社会代价: 分析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劳工阶层、城市知识分子和新兴资产阶级所经历的社会张力。研究了城市中的社会治理模式如何超越传统,但又难以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战争与国家重塑的加速: 重点分析了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再塑造。战争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军阀和传统士绅的经济基础,促使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向社会深处扩张。同时,战争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动员和政权实验的机遇。 结语:现代中国国家的“未完成性” 全书最后总结了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特征:这是一个在外部压力下被迫启动,却始终在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中央、意识形态与实用主义之间摇摆的复杂过程。最终,中国未能形成一个纯粹的、西方式的民族国家,而是通过一系列充满暴力与妥协的斗争,构建了一个具有高度国家意识、但社会结构和权力基础仍带有鲜明中国本土特色的政体。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现代中国国家形态生成逻辑的深度视角。 作者简介 作者为国内知名历史地理与政治社会史学者,长期致力于近代中国基层治理、权力转移和国家认同建构的田野调查与档案研究。本书系作者历经二十余年,结合海内外多家图书馆、档案馆的原始资料,潜心撰写而成,其研究方法严谨,史料丰富,观点立论扎实,代表了当前史学界对近代中国转型期研究的深刻洞见。全书语言凝练,结构严谨,适合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研究人员及对中国近代史有深度兴趣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韵味,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氛围感,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纸张的质感也很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在制作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那些插图和旧照片的运用,简直是点睛之笔,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虽然内容本身可能比较沉重,但这样的外在呈现方式,却以一种恰到好处的疏导,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为平静和深入的心态去审视那些历史的痕迹。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保存的历史物件,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感受那个时代的复杂与厚重。对于那些喜爱文史类书籍,并且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初次接触绝对会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其深埋于文字背后的那种复杂的情感张力。它没有使用过多的情绪化表达,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逝去时光的复杂情愫——有怀旧的叹息,有对过往决策的困惑,甚至有一丝面对历史烟云的苍凉感——却深深地感染了我。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在理想与现实、忠诚与背叛、生存与道义之间不断拉扯的人性本质。它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展现了历史的混沌性与多面性。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阅历的增加而对某些段落产生新的理解和共鸣。这本书不只是提供信息,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挑战着我们对“历史真相”的既有认知框架,引导我们去思考历史选择背后的沉重代价。

评分

坦白说,初翻这本书时,我曾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或专业化,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行文流畅,即便涉及一些复杂的历史概念或当时的术语,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背景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更重要的是,它避免了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邻家大哥在老茶馆里跟你掏心窝子讲当年的那些事。这种亲和力使得阅读过程中的挫败感很低,反而会激起读者主动去探究更多相关背景知识的兴趣。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那些尘封的记忆变得触手可及,对于历史普及工作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某个特定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自下而上的观察角度。很多历史书倾向于从权力中心去审视事件的走向,而这本书则更关注的是“边缘地带”普通民众的生存哲学和心理挣扎。在那个复杂的历史语境中,人们的选择往往是被动且充满无奈的,是生存需求压倒一切的体现。作者似乎在不加评判地呈现事实,将判断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克制,恰恰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我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平静,思考的不是事件的对错,而是身处巨大历史洪流中,个体的能动性与局限性之间的永恒张力。这本书无疑是研究特定区域社会心理变迁的一个重要参考样本,它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所特有的“人味儿”。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老者在尘封的记忆长廊里缓缓前行,他讲述的每一个片段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口吻和视角,真实得让人心头一紧。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修饰,而是像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地记录着那些亲身经历或耳闻目染的事件,这种平淡反而具有了强大的穿透力。它让我们看到,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是无数普通人在特定政治高压下,那种小心翼翼、充满矛盾的日常生活切片。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于日常细节的捕捉,比如当时的物价、人们的衣着打扮、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社会互动模式,这些微观的视角,构建了一个比书本上更立体、更具烟火气的历史图景。这种“在场感”的营造,是许多严肃史学著作难以企及的,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带着温度和呼吸的往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