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导读

传播学导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俭云 著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媒介研究
  • 传播理论
  • 大众传媒
  • 新媒体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传播史
  • 媒介批评
  • 信息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38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18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40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播学导读》一书以新的线索框架归纳整合传播学史和传播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可使专业学生或非专业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把握传播学史和传播学理论的主要轮廓脉络,给有志于在传播学方向继续深造的同学提供一个简洁的上升通道。本书编撰的基本思路是:将传播学的发展背景、发展路径、主要奠基人物、主要学派、经典书籍及基本概念、理论重新归纳融合,梳理形成人物、学派、著作、理论四大板块:*一,人物篇。以时间为序介绍那些奠基传播学的先驱人物,重点论述他们对传播学的影响与贡献;第二,学派篇。纵向梳理传播学三大经典学派各自的发展历程、思想来源、主要观点和社会影响力;第三,经典导读篇。重点介绍20部传播学必读书目的核心观点并努力解决阅读导向问题;第四,概念理论篇。以“传播”为关键词,以“传播”的微观到“传播”的宏观为线索,将传播学的重要概念、理论重新归类,形成对传播学理论的全面认识。

作者简介

  刘俭云,男,汉族,江西萍乡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之后在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站等媒体机构服务约20年。2003年11月进入高校任教,现任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教授。主讲《新闻评论》、《新闻作品分析》、《广告学》、《中西方思想文化简史》、《传播学理论专题研究》、《出版传播专题研究》等本硕主干课程。曾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化教育研究》、《当代传播》、《新闻界》、《编辑之友》、《科学经济社会》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已出版学术著作:《广告理论与实务》(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财经媒体:深度报道案例》(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出版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西方思想文化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文化传播研究、出版传播研究。

目录

前言(代序) ………………………………………………………… ( 1 )
第一篇 人物篇
一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 ( 3 )
二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 ( 5 )
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11)
四  约翰??杜威 …………………………………………………… (14)
五  罗伯特??E?? 帕克 ……………………………………………… (18)
六  乔治??赫伯特??米德 ………………………………………… (20)
七  查尔斯??霍顿??库利 ………………………………………… (22)
八  库尔特??卢因 ………………………………………………… (25)
九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 (27)
十  哈罗德??德怀特??拉斯韦尔 ………………………………… (29)
十一  威尔伯??施拉姆 …………………………………………… (32)
十二  卡尔??I?? 霍夫兰 …………………………………………… (35)
十三  雅克??艾吕尔 ……………………………………………… (37)
十四  刘易斯??芒福德 …………………………………………… (39)
十五  哈罗德??伊尼斯 …………………………………………… (43)
十六  马歇尔??麦克卢汉 ………………………………………… (45)
十七  尼尔??波兹曼 ……………………………………………… (48)
十八  保罗??莱文森 ……………………………………………… (49)
十九  詹姆斯??W?? 凯瑞…………………………………………… (51)
二十  沃尔特??李普曼 …………………………………………… (55)
二十一  埃弗里特??M?? 罗杰斯 …………………………………… (58)
二十二  赫伯特??马尔库塞 ……………………………………… (60)
二十三  特奥多尔??W?? 阿多诺…………………………………… (63)
二十四  让??鲍德里亚 …………………………………………… (66)
二十五  尤尔根??哈贝马斯 ……………………………………… (69)
二十六  诺伯特??维纳 …………………………………………… (72)
二十七  克劳德??E?? 香农 ………………………………………… (76)
第二篇 传播学派篇
第一章  经验学派 ………………………………………………… (83)
一  经验学派的由来 …………………………………………… (83)
二  经验学派的理论源流 ……………………………………… (88)
三  经验学派的研究特点 ……………………………………… (91)
第二章  批判学派 ………………………………………………… (99)
一  批判学派的历史缘起 ……………………………………… (100)
二  批判学派的发展脉络 ……………………………………… (103)
三  批判学派的三个路径 ……………………………………… (107)
四  批判学派的研究特点 ……………………………………… (115)
第三章  媒介环境学派 …………………………………………… (125)
一  为媒介环境学派正名 ……………………………………… (125)
二  媒介环境学派的历史述略 ………………………………… (132)
三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框架 ………………………………… (141)
四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源流 ………………………………… (148)
第三篇 学科经典篇
一  李普曼——《舆论学》 ………………………………………… (159)
二  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 (161)
三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 (162)
四  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 (163)
五  霍金斯——《自由而负责任的传媒》 ………………………… (164)
六  霍夫兰——《传播与说服》 …………………………………… (165)
七  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 ……………… (167)
八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 (169)
九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 (171)
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 (174)
十一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 (176)
十二  霍尔——《编码?解码》 …………………………………… (179)
十三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 (182)
十四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 (184)
十五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187)
十六 波兹曼——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 ………………………………………………… (191)
十七  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 ……………………………… (195)
十八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 (197)
十九  席勒——《思想管理者》 …………………………………… (199)
二十  戈尔丁、默多克——《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学》 ………… (201)
第四篇 概念、理论篇
第一章  传播和传播学 …………………………………………… (207)
一  传播的概念 ………………………………………………… (207)
二  传播的类型 ………………………………………………… (209)
三  传播学 ……………………………………………………… (220)
第二章  传播的符号、意义 ……………………………………… (223)
一  符号 ………………………………………………………… (223)
二  意义 ………………………………………………………… (229)
第三章  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 (232)
一  传播的基本过程 …………………………………………… (232)
二  传播的线性模式 …………………………………………… (234)
三  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 (237)
四  传播的社会系统模式 ……………………………………… (239)
五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 (242)
第四章  大众传播 ………………………………………………… (246)
一  理解大众传播 ……………………………………………… (246)
二  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 (251)
三  大众媒介的信息生产过程 ………………………………… (254)
四  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 ……………………………………… (261)
五  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 ……………………………………… (271)
第五章  传播媒介 ………………………………………………… (278)
一  媒介追溯 …………………………………………………… (278)
二  传播媒介的概念 …………………………………………… (279)
三  传播媒介的类型 …………………………………………… (283)
四  媒介理论概述 ……………………………………………… (289)
五  作为工具和技术的媒介 …………………………………… (297)
六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媒介 …………………………… (299)
第六章  受众 ……………………………………………………… (303)
一  传播过程中的受众 ………………………………………… (303)
二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305)
三  受众的选择机制 …………………………………………… (308)
四  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 (312)
五  受众的类型与特征 ………………………………………… (316)
六  受众研究的理论 …………………………………………… (321)
第七章  传播效果 ………………………………………………… (325)
一  传播效果的内涵与层次 …………………………………… (325)
二  传播效果的特征与构成 …………………………………… (327)
三  传播效果的类型与研究课题 ……………………………… (330)
四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 (332)
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 (344)
一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344)
二  “沉默的螺旋”理论………………………………………… (348)
三  “培养”理论………………………………………………… (353)
四  “知识沟” …………………………………………………… (359)
The chapter of characters ………………(364)
The Chapter of Communication School (398)
参考文献 …………………………………………………………… (421)
后记 ………………………………………………………………… (437)__

《传播学导读》的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旨在为初学者构建扎实传播学理论基础的入门读物。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传播学概念,而是力求通过清晰的逻辑、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引导读者理解传播现象背后的复杂机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石——概念与理论的起源 本书首先从最根本的层面切入,剖析“传播”这一核心概念的丰富内涵。我们不仅仅将其理解为信息传递的过程,而是延展至意义的生成、符号的互动、关系的建构以及社会文化的塑造。我们将追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历程,介绍早期奠基性理论,例如: 线性传播模型: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经典模型为起点,探讨信息从源头到接收者的单向流动过程,理解其中的关键环节(如信源、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并分析其局限性。 互动模型与过程模型:在理解线性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传播过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例如西农的“传播是关系”的观点,强调传播的反馈、噪音以及情境因素的重要性。 符号互动论:阐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何通过符号(语言、手势、表情等)来实现,意义是如何在互动中协商和建构的。我们将探讨米德、库利等学者的观点,理解“社会自我”的形成过程,以及符号在塑造个体认知和社会现实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信息之海的导航者——媒介的演进与影响 媒介是传播的载体,其发展史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本书将系统梳理媒介形态的演变,并深入分析不同媒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文化、个体的影响。 口语传播与文字传播:从早期部落社会中的口语传播,到文字的出现带来的信息存储和远距离传播的革命。我们将探讨文字如何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知识的积累以及社会组织的形态。 印刷术的革命:分析古腾堡印刷术对西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知识的普及、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 电子媒介的崛起:从电报、电话到广播、电视,探讨这些电子媒介如何打破时空限制,加速信息的传播速度,重塑社会生活和政治格局。我们将深入分析广播的“现场感”和电视的“视觉冲击力”带来的独特传播效应。 数字媒介与网络传播:重点关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数字媒介的出现,探讨其对传播的颠覆性影响,包括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用户生成内容(UGC)、社交网络的社群效应、信息茧房、算法推荐等问题。我们将分析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信息的生产、分发和消费模式,以及对个体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的影响。 第三部分:意义的织网者——内容、受众与解释 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传递和接收意义,而意义的生成和解读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主观性的过程。本部分将聚焦于传播内容的生产、受众的接受以及意义的解释。 新闻传播与信息生产:探讨新闻的定义、新闻价值、新闻的生产流程,以及新闻报道中潜在的偏见和意识形态。我们将审视“把关人”理论,分析信息如何通过新闻机构的筛选和加工而最终呈现给公众。 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分析大众传媒如何生产和传播大众文化,探讨流行文化的特点、消费模式及其对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们将讨论“文化工业”理论,以及流行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作用。 受众的能动性:打破过去将受众视为被动接受者的刻板印象,介绍“积极受众”理论。我们将探讨受众如何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来主动解读和使用媒介信息,以及“使用与满足”理论在解释受众行为中的应用。 符号学与意义解读:引入符号学基本概念,例如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探讨意义是如何通过符号系统构建的。我们将分析詹姆逊等人的符号学理论,以及意义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动性。 第四部分:传播的社会肌理——理论视角的探索 本部分将从更宏观的视角,介绍几种重要的传播学理论流派,帮助读者理解传播在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传播与社会结构:探讨传播媒介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结构,例如阶级、性别、族裔等社会身份如何通过传播得到表达或被边缘化。我们将考察“议程设置”理论,分析大众传媒在引导公众关注议题方面的作用。 传播与权力:深入分析传播在权力运作中的作用,包括政府宣传、政治传播、广告营销等。我们将探讨“意识形态”理论,以及传播如何可能成为维系现有权力结构或挑战现有秩序的工具。 传播与文化:考察传播如何参与到文化意义的生产、传播和变迁中。我们将介绍“文化研究”的视角,关注媒介如何构建和重构我们的文化认知、身份认同和社会现实。 批判性传播理论:引入一些批判性视角,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以及后现代主义传播理论,鼓励读者对当前的传播现象进行反思和质疑。 第五部分:跨越时空与领域的传播——学科的边界与前沿 为了展现传播学的广泛性和前沿性,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拓展视野,介绍一些与传播学相关的交叉领域和新兴议题。 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将目光从大众传播转向微观层面,探讨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沟通模式,以及在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和沟通策略。 健康传播、环境传播、政治传播等应用领域: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传播学理论如何在现实社会问题解决中发挥作用,例如健康信息的普及、环境意识的提升、政治参与的促进等。 传播学研究方法:简要介绍传播学研究的常见方法,如内容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为有志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初步指引。 当下传播议题的展望:就当下热点传播现象,如“后真相”时代、算法偏见、隐私泄露、人工智能与传播的未来等,进行初步探讨,激发读者的思考。 本书特色: 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从基础概念到宏观理论,再到应用与前沿,循序渐进,帮助读者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案例丰富,生动形象:精选大量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涵盖新闻报道、广告营销、影视作品、社交媒体现象等,使理论分析更具说服力和趣味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介绍经典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当下传播现象的联系,引导读者学以致用,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批判性思维:鼓励读者不满足于现状,勇于质疑,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传播现象的独特见解。 《传播学导读》不仅是一本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扇开启探索传播世界大门的钥匙。阅读本书,你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及作为信息个体和集体,我们如何被传播所塑造,又如何反作用于传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虽然朴素,但内在的逻辑结构却展现出惊人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我特别欣赏它在跨学科联系上的处理。它没有将知识点孤立地呈现,而是像编织一张巨大的网,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理论分支之间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举个例子,在某一章节对媒介效果的探讨中,它巧妙地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为支撑,这种跨领域的融会贯通,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再者,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们不是随意的装饰,而是高度凝练的信息载体,每一个流程图、每一个模型示意图,都精准地概括了一段复杂的理论阐述,使得那些原本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理解的逻辑链条,通过视觉化的方式瞬间变得清晰明了。这种对信息可视化的重视,无疑体现了作者对现代读者接收信息习惯的深刻理解。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一本教材,而是在使用一份精心制作的“认知导航图”。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强烈的“动态感”。它似乎没有把知识视为一堆静止的、尘封的结论,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不断演化、持续迭代的生命体。作者在叙述时,经常会使用一种向前看的视角,不断地提示读者: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理论,在未来可能面临怎样的挑战,或者它正在如何被新兴的技术和环境所重塑。这种前瞻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和思考,避免了陷入僵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灵活多变,时而严谨得如同科学报告,时而又充满哲思的韵味,这种张弛有度的表达,成功地在“严肃”和“易懂”之间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它不只是在“告知”你知识,更是在“激发”你去探索知识的边界,非常适合那些渴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立稳定认知框架的求知者。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一股清新的、像是刚从图书馆深处空气中捕捉到的味道扑鼻而来,那种混合着油墨香和陈年纸张特有的微尘气息,瞬间把我拉回了那种沉浸式的阅读状态。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让人昏昏欲睡的教科书式写作。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在你即将感到迷茫时,恰到好处地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或者一个发人深省的诘问,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将思绪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抽离出来,去联系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这种“问答式”的推进,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主动思考的欲望。我注意到书中对某些经典理论的阐释,采用了对比和辩证的手法,没有一味地推崇某一家之言,而是呈现出多角度的审视,这种开放的态度,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整体来看,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人感觉“原来如此,竟是这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配上简洁却又寓意深远的排版,初次拿起时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标题上的处理方式,不同于那种生硬的数字编号,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引导性的措辞,仿佛每翻开一个新篇章,都是在开启一段新的探索旅程。内容上,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沉浸进去,但从目录的梳理来看,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上。它似乎避免了过度纠缠于晦涩难懂的理论细节,而是着力于勾勒出整个领域宏观的图景和核心的思维范式,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那种“登高望远”的感觉,让人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信心。我期待它能在那些复杂的概念之间架起易于理解的桥梁,而不是仅仅堆砌术语。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行距设计也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尊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强烈的视觉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往往是判断一本学术书籍是否用心良苦的重要标志。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其排版的气度所折服。行距和字号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给文字留下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这使得阅读的体验非常舒缓放松,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拥挤得令人窒息。在内容编排上,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于“匠人精神”的耐心。对于那些历史上重要的学术争鸣,它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争论的背景、双方的核心论据,以及最终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这种对学术史的尊重和还原,让读者能够更深切地理解现有知识体系的来之不易。此外,这本书在引文和注释的处理上也做得非常专业,注释部分详实而精准,为有兴趣进行深度拓展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每一次对某个关键术语的追溯,都能轻松找到源头,这种可靠的学术支撑,极大地提升了整本书的可信度和应用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