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内容简介
《宋端平本楚辞集注》八卷,附《楚辞辩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平装三册。宋朱熹集注。国家图书馆藏宋端平二年(1235)朱熹孙朱鑑刊本《楚辞集注》,为海内孤本,是目前宋本中年代较早且完整的一部。书后另附有《楚辞辨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前者为旧注的考订,后者辑录宋玉以后至宋吕大临的拟骚作品。此次我们将其列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影印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楚辞集注》这部书在中日外交关系史上还有一段佳话。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即将达成协议的9月27日,毛泽东与田中会见结束时,毛泽东拿起《楚辞集注》说:“这套书是送给田中首相的礼物。”这次会面后的第三天,两国即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毛主席送给田中角荣的就是国图藏北宋端平本《楚辞集注》的影印本。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冊
目録 3
卷一 離騷經 9
卷二 九歌 61
東皇太一62
雲中君64
湘君66
湘夫人71
大司命76
少司命79
東君82
河伯85
山鬼87
國殤90
禮魂92
卷三 天問 95
卷四 九章 139
惜誦140
涉江150
哀郢154
抽思161
懷沙168
思美人174
惜往日179
橘頌187
悲回風189
第二冊
卷五 遠遊 1
卜居 17
漁父 22
卷六 九辯 25
卷七 招魂 49
大招 71
卷八 惜誓 87
弔屈原 94
服賦 98
哀時命 104
招隱士 115
楚辭辯證上 123
離騷經126
九歌157
楚辭辯證下 173
天問173
九章187
遠遊193
卜居202
漁父202
九辯203
招魂204
大招207
晁録208
第三冊
楚辭後語目録 1
卷一 成相 11
佹詩 29
易水歌 34
越人歌 36
垓下帳中之歌 37
大風歌 39
鴻鵠歌 41
卷二 弔屈原47
服賦47
瓠子之歌 47
秋風辭 50
烏孫公主公51
長門賦53
哀二世賦58
自悼賦61
反離騷66
卷三 絶命詞85
思玄賦87
悲憤詩105
胡笳107
卷四 登樓賦121
歸去來辭123
鳴皐歌127
引極129
山中人130
望終南132
魚山迎送神曲133
日晚歌134
復志賦135
閔己賦140
别知賦142
訟風伯144
弔田横文145
享羅池147
琴操149
卷五 招海賈文153
懲咎賦157
閔生賦162
夢歸賦165
弔屈原文169
弔萇弘文173
弔樂毅176
乞巧文178
憎王孫文184
卷六 幽懷賦187
書山石辭190
寄蔡氏女190
胡服麻賦193
毀璧196
秋風三疊198
鞠歌200
擬招202
跋207
前言/序言
朱熹的《楚辭集注》與王逸的《楚辭章句》,並稱爲《楚辭》學史上兩座“豐碑”,影響所及,至今無足以替代之,皆爲治《楚辭》的龜鑑。
熹字元晦,號晦庵,又號雲谷老人、遯翁、晦翁、考亭先生等,祖籍徽州婺源,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生於福建尤溪,寧宗慶元六年(一二○○)卒於建陽。理宗嘉定二年詔賜諡曰文,後世多以“文公”稱之。高宗紹興十八年戊辰(一一四八),登王佐榜進士第,先後官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終寶文閣待制(事載《宋史》卷四百二十九《道學傳》)。
朱熹是道學家,平生以弘道爲己任。但是,在晚年由於受朝廷重臣“趙汝愚永州安置”刺激及“僞學”一案所牽連,窮困潦倒,於“病中不敢勞心看經書,閑取《楚詞》遮眼”,於是作《楚辭集注》八卷、《楚辭辯證》二卷、《楚辭後語》六卷,顯然是有所寄寓的。這部書的字義訓釋,雖多取於王逸《章句》、洪興祖《補注》,而闡發義理,抉擇微言大旨,多有發明。如“男女君臣”之説,以《詩》“六義”貫通《離騷》等,自元、明以下的注家無不奉爲圭臬。凡治《楚辭》者,《集注》理所當然成爲必備、必讀的基礎文獻。
《集注》成於寧宗慶元元年乙卯前後,始刊於慶元四年戊午(一一九八),其時《辯證》《後語》皆未成書,大概是《集注》的單行本,已見載於日本《大正三年内閣書目》,然國内未見藏此本。據熹題記,《辯證》成書於慶元五年己未(一一九九)。書成熹卒。熹在世時是否有《辯證》的單行刻本,已不可得知。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載,《辯證》之末有熹門人楊楫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七月四日跋,稱:“慶元乙卯(一一九五),楫自長瀆往侍先生於考亭之精舍。時朝廷治黨人方急,丞相趙公謫死於道。先生憂時之意,屢形於色。忽一日出示學者以釋《楚辭》一編。楫退而思之,先生平居教學者,首以《大學》《論》《孟》《中庸》四書,次而六經,又次而史傳,至於秦漢以後詞章,特餘論及之耳。乃獨爲《楚辭》解釋,其義何也?然先生終不言,楫輩亦不敢竊有請焉。歲在己巳,忝屬胄監,與先生嗣子將作薄同朝,因得録而藏之。今以屬廣文游君參校而刊於同安郡齋。”其所説,非《辨證》單刻本,大約爲《集注》八卷、《辨證》二卷的合刊本,刻於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同安郡齋。這個本子原爲傅増湘舊藏,傅氏《藏園群書經眼録》及王文進《文祿堂訪書記》皆見著録,今存臺灣,但見《辯證》二卷。而存於今者,唯以寧宗嘉定六年癸酉(一二一三)章貢郡齋刻本、理宗端平二年乙未(一二三五)刻本爲最早。但是,章貢郡齋刻本是個殘本,闕《離騷》《九歌》二卷,其完整無損者,衹有端平本矣。
端平本爲朱熹孫子朱鑑所刻,元、明以後屢見翻刻,皆祖此爲藍本,如元至正二年(一三四二)傅氏刻本、十三年(一三五三)高氏刻本,明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吳氏刻本、天啓六年(一六二六)蔣氏刻本是也,至有三十餘種,其傳不可謂不廣。但是,古書每翻刻一次,往往增加新的訛誤,也是無法避免的,特别是明代,書商爲牟利,或者粗製濫造,或者妄改古書,《集注》恐也未能免。如,《離騷》“朝濯髮乎洧盤”,元刻二本、成化本“乎”作“於”。聞一多引季鎮淮云:“《離騷》語法,凡二句中連用介詞‘於’‘乎’時,必上句用‘於’,下句用‘乎’。‘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飮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胥其例也。”其説甚是。則端本存其舊。《湘夫人》“鳥何萃兮蘋中”注:“蘋,水草。”元刻本、明天啓本注文“蘋”作“薠”。此注“蘋中”之“蘋”,非注“登白薠”之“薠”。端平本存其舊。《天問》“厥利惟何”注:“必有神人能凌到景。”元刻二本、成化本“到”作“倒”。到景,説所至月影,非“顛倒”之義。舊本是作“到”。又,“何惡輔弼”,元二刻本、成化本皆有“惡烏各反”之注。此本無。上文“夫何惡之”注:“惡,烏路反。”音與“烏各”同。則不當於此重複。《惜誦》“魂中道而無杭”注:“言夢登天而無航者。”元刻本、成化本“航”作“船”。朱注云:“杭,方兩舟而並濟也,通作航。”則舊本作“航”不作“船”。《九辯》首章末:“右一,章既無名,舊本連寫,或分或合,易致差誤。今既釐正,因各標章次以别之。”元二刻本、成化本無“章既”至“以别之”二十八字。據例,舊本當有此二十八字。又,“歷群神之豐豐”注:“豐厶,言多也。”元刻二本、成化本“厶”作“豐”。厶,重文符號,非“厶”字。舊本固如此,則不必校改。但是,端平本訛誤也是存在的。如,《離騷》“殫殃兮”,章貢本注:“殫音彈。”此本脱之。又,“荃不揆”注引陶隱居:“東間溪側有名溪蓀者。”章貢本“東”作“冬”,是。作“東”誤。《山鬼》“狖夜鳴”注:“又,猨屬。”正文作“狖”,則注文不作“又”。所以,在使用這個本子時,也應該引起重視,切戒以訛傳訛。爲方便讀者,故將其影印出版。
黄靈庚
二〇一七年二月
溯源千载,风雅流芳——《楚辞》经典精粹及其思想旨趣 《楚辞》,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瑰宝,以其磅礴的气势、瑰丽的想象、深沉的情感,以及与楚地风俗、神话传说的紧密联系,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不仅是先秦时期楚国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的集大成,更是中华民族早期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对天地万物、人生际遇、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本书系旨在精选《楚辞》中的核心篇章,并辅以深入浅出的解读,引导读者穿越时空,领略这批古老文献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 一、 辉煌的开端:屈原的诗魂与家国情怀 《楚辞》的开篇之作,自然离不开伟大的诗人屈原。其作品《离骚》以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绝唱,成为中国文人独立人格与不屈精神的象征。《离骚》不仅是屈原个人政治理想破灭后内心悲愤的呐喊,更是他对理想国家、美好社会的深切呼唤。在其中,屈原以瑰丽的辞藻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政治格局,他自身则化身为正直、纯洁的君子,尽管遭受排挤和诽谤,仍坚持自己的政治抱负,宁折不弯。《九歌》则是另一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们源于楚地祭祀歌舞的乐辞,描绘了人神相恋、山川精灵的浪漫情景。这些作品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和神灵崇拜的敬畏,也折射出楚地人民奔放、热烈的情感特质。《天问》更是《楚辞》中独树一帜的篇章,它以连珠发问的方式,对天地、日月、星辰、神话传说乃至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提出了种种疑问,展现了屈原对宇宙奥秘的强烈好奇心和深刻的哲学思辨精神,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二、 楚地文学的多元呈现:宋玉、唐勒等人的创作风貌 在屈原之后,《楚辞》的创作并未中断,而是逐渐形成了更为多元化的风格。宋玉,作为屈原的弟子或继承者,其作品在继承屈原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更添了一份细腻与雕琢。《风赋》、《钓赋》等篇章,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楚地的自然风光和贵族生活,其辞采华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美学境界的追求。《神女赋》更是将神话传说与男女之情巧妙结合,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浪漫氛围,成为后世“赋”体文学的典范。除了宋玉,还有如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虽然篇幅相对较少,但同样丰富了《楚辞》的文学内涵。唐勒的《悲回风》以其苍凉的笔调,抒发了对时事变迁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寻,其哀婉动人的情感,与屈原的《离骚》遥相呼应。这些作家们在继承楚地文学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生活体验和艺术风格,使得《楚辞》的文学地图更加斑斓。 三、 思想的深度:对人生、政治与宇宙的哲思 《楚辞》的价值,远不止于其文学艺术的成就,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屈原的作品,尤其是《离骚》,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政治理想。他对于君主昏庸、小人当道的痛心疾首,对于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自身坚守高洁品格的决心,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天问》则进一步将这种思考延伸至对宇宙起源、自然规律、人类命运等根本性问题的探索,其求知欲望和思辨精神,在先秦时期是极为罕见的,为后世的哲学和科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九歌》中对神灵的歌颂与祈求,也反映了古人对超越现实的力量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神关系的思考。此外,《楚辞》中也包含着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讨,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坚守道德原则,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道,这些都是《楚辞》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 四、 艺术的精妙:辞赋体的滥觞与语言的魅力 《楚辞》最显著的艺术贡献,在于其开创了“辞赋”这一文学体裁。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体式,它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以“赋”的铺陈夸张和“辞”的歌咏描绘为主要特征。《楚辞》在句式上多采用“兮”字,营造出一种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这种句式结构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语言之瑰丽,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们运用大量楚方言、神话传说、民俗意象,辅以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创造出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例如,“云霓之中”、“日月之光”、“山川之灵”等意象,既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普遍的审美意义。作者们对色彩、声音、气味、动态的精妙描摹,使得作品中的场景栩栩如生,情感真挚动人。这种对语言的极致运用,不仅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也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 五、 传承与影响: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 《楚辞》的价值,并非仅仅停留在古代,而是对后世中国文学、哲学、艺术乃至民族精神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屈原的生平和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从此屈原的形象与《楚辞》的艺术成就得以广泛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对《楚辞》的模仿和继承,催生了乐府诗的新发展。唐宋时期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在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上,无不受到《楚辞》的滋养。唐代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宋代苏轼的豪放洒脱,都或多或少能看到《楚辞》的影子。历代文人对《楚辞》的注释、评论和研究,更是从未间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学术传统。 在思想层面,《楚辞》所倡导的独立人格、忧国忧民的精神,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成为激励一代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力量。其所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为中国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 本书系通过精选《楚辞》中的代表性篇章,并注重解读其创作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深远影响,旨在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批古老文献的价值。通过阅读《楚辞》,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独特风韵,更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营养,理解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文化精神,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风雅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