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体验过“看见自己”的感觉呢?
国际知名萨提亚导师约翰·贝曼鼎力推荐!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畅销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作者刘称莲作序力荐:“俊华写下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映照了我们所有人的样子,因为我们都是宇宙同一生命力的独特展现。”
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萨提亚模式的学习,并帮助她的家人、学生、朋友以及来访者,更没有停止运用它探索自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是将生活和咨询中的真实案例解读给大家,带领我们一起体会人生中重要的这一刻。
内容简介
本书中的各个案例都是独立成篇,均来源于作者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作者在萨提亚模式的理念基础上对每个案例进行分析、解读以及评述,呈现的是一段段真实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试图勾勒出一幅“成长地图”,能让成年人经过探索与整合后,对事业、家庭、婚姻、健康以及个人成长有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感悟,重获并掌握生命的意义,做一个身心一致的人。
作者简介
王俊华,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婚姻与家庭》杂志《婚姻有救》栏目专家,法学、心理学双硕士,先后师从约翰·贝曼、玛利亚·葛茉莉、沈明莹、林文采、安娜等国际导师学习萨提亚模式,致力于个人成长、家庭情感等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随笔散文十余篇,参与出版文集《绽放》。
精彩书评
这是多么好的故事与分享,让我们了解如何与自己联结,从经验中成长。这本书包含了很多好的想法,能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更幸福,更成功!我非常推荐这本书
——贝曼萨提亚中国管理中心主席 约翰·贝曼博士
萨提亚模式带我们体验内在稳定、关系和谐、万物有序的生命状态。感谢俊华老师用精准的文字,生动而专业地呈现了这个过程。读俊华老师的书,学习成长的过程历历在目。萨提亚模式带给我的就是活得好、活得幸福、活得精彩!
——齐家盛业萨提亚学院院长魏敏博士
比起平日跟她面对面的交流,我读她的文字产生了更多生命与生命的共鸣,也会被她书中描述的美好生命所感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获得更多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你会感觉到你值得拥有美好!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作家刘称莲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看见自己是什么样的感觉?
第一章:与美好的自己相遇
我是谁
我是值得的
无需向他人证明
呈现你的独一无二
在病中依旧绽放光彩
听树讲生命的故事
第二章:回看原生家庭
父母已尽其所能
在局限中孕育成长
找回记忆找回爱
你还要紧抓不放多久
读懂父母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拯救不了的父母情感
不再当“受害者”
第三章:那些曾经的伤痛与成长
丑小鸭儿何其多
重新叙述童年的故事
有些伤不是“被剩”引起的
那些离婚教会你的事
安心道别
生命可以和父母不一样
每一次丧失都是成长的契机
第四章:为自己负责任
角色是件身上衣
选择而不是牺牲
情绪的潮涨潮落
人比观点更重要
幸福而不是比别人幸福
那些无处安放的期待
放下完美,拥抱真实完整的自己
第五章:建立和谐润泽的关系
先让自己发光
关系中的因与果
让父母做他们自己
稳定自己陪伴父母
多一份好奇少一些评判
结婚,并非对错那么简单
少年也识愁滋味儿
忠实于孩子的现实
面对指责先稳定自己
第六章:改变永远是可能的
在人生的底色上作画
为自己的改变负责
带上自己去面对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者
精彩书摘
我是值得的
一个朋友在分享她个人成长的一段经历时,讲了全球著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导师玛莉亚给她做家庭重塑过程中一句话的神奇。回到小时候的一个场景,爸爸(角色扮演者)皱着眉头说:“哭什么哭,就知道哭,我看到你这样就烦!”这时,玛莉亚把手放在她的背后,她顿时就挺直了后背,内心感觉到了自己的力量:“爸爸,我不喜欢你这样说我。”玛莉亚说:“你告诉爸爸,你是值得的。”她看着爸爸的眼睛说:“我是值得的!”
她说:“当我说完这句话,身体经验了一种非常神奇的感觉。从脚底有股能量像电流一样迅速贯穿我的全身,一直到头顶,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充满了能量;感觉我整个人都焕然一新,饱满起来……我的眼泪流了下来,这是喜悦的泪水,是自己与自己相遇,喜极而泣。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记住了这个体验:我是值得的。”
你是值得的!这是怎样的一句话,竟有着这样的力量?我在课堂上不只一次见识过这句话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神奇,而且非常有幸,我也亲身体验过这句话给我带来的震撼、改变和成长。
那是2012年在全球知名萨提亚导师约翰·贝曼老师的一次专业课上,在提问环节,我问了一个我不觉得有多严重但很久以来却很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泪点太低,每当说到一些表达负面感受的词语的时候,我就会真的体验到那种感受,比如读到特别是说到“难过、心酸、委屈”这些词的时候,我会真的体验到难过、心酸、委屈的感觉,有时会忍不住流眼泪或者哽咽着说不出话。要命的是不分场合,这让我每次当众说话的时候都怕出丑,会感到紧张。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这一境况。
贝曼老师想了想,说:“我不太了解你和你的故事,我试着回答这个问题,不知是否适合你。也许,你比较敏感,也许你压抑了一些感受,也许你太忙于doing的状态顾不上being的状态”,我一时并不太理解being的确切含义,但接下来的话我听得很清晰:“也许妈妈没有说过,也许爸爸没有说过,但是贝曼今天告诉你,你是特别的,你是可爱的,你是值得的,而且这是真的。
Iwantyoutoknow,贝曼老师是用英语讲这些话的,我全都听懂了,而且一字一句,音质、音量、声调、语气,以一种特别的节奏敲打着我的心,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贝曼老师的声音低沉、慈祥而温和,像个牧师,像个教父,特别是最后的那句,“Youarespecial,youarelovely,youdeserveit,and,itistrue.”(你是特别的,你是可爱的,你是值得的,而且这是真的。)说得那么坚定、那么不容置疑,分明在说,你根本无需为你存在的基础担忧!
这个回答太突然了,我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惊愕之余,内心有一种错综复杂的东西瞬间被触发,真的像触电一样,我的身体开始不听使唤地微微发抖,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扑簌簌地掉落下来……
事后想来,那一刻,好像是一个尘封了太久以至于我自己都没能意识到存在的盒子被无意之间打开了,那里有积攒了也许很久的生气、委屈、无奈、不满意、不值得……
小时候,我信以为真地以为我是“捡来的孩子”,心中那种无奈和不安全感;因为不漂亮而被比较时无地自容的那种羞耻感;因为力气小干砸了农活儿时自己的那份恼羞成怒……别人有意无意的一句话就能让我逢人便问:我是不是显得很笨,那种对自己的不相信;和曾经的男朋友分手时,他掰着手指例数我一二三四五六条不是,那种被当作石头一样对待的感觉……
原来,我还有这么一个“宝贝”盒子!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接下来的雕塑练习,我不可避免地成为主角。七八个人为我工作,温暖而有爱,在安全、支持的氛围中,我开放地“打开那个盒子”,去看到、去厘清、去释放呈现到我头脑中来的、过去曾经发生的那些事件带给我的影响。
潮湿的东西一经和煦的阳光晾晒,就会变得温暖而舒服。在大家的陪伴下我联结到了内在的宝贵资源,体验到了我的生命本质上纯洁而美好,惊喜地发现了属于自己特有的宝藏。有力量了,我才能更好地联结到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理解了他们以他们知道的、学会的方式对我,有些曾经让我当时受了伤,现在看来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让我发展出更多的优秀品质,才成为了今天的模样。回头再看,心里多了一份欣赏、一份感激、一份原谅、一份释然,是对他人的,也是对自己的。
从听到“你是值得的”,到真正地相信并体验到“我是值得的”,
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要走,特别是在压力的状态下就更不容易。时不时的,我还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但有了这样的信念,就能很快看到前方,看到光亮,会重拾信心,回归生命的中心。
如今,“宝贝”盒子里的画面和感受偶尔还会冒出来光临一番。通常,已不再那么苦涩,想起当年那些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的“丑事儿”,有时居然能对它会心一笑,觉得真实而有趣,有时还会像说着别人童年的趣事儿一样开心,心里很清晰:那是哪一年、我多大年龄时干的事儿,如果是今天,我一定会有更好的应对。慢慢地,接纳这样的成长轨迹变得不再困难。
不知道在欧美,“你是值得的!”是不是很普通的一句话,很多年前学习英语时,一个美国外教第一次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很陌生,但是很喜欢,在嘴里默念了好几遍,心里有一股暖流缓缓经过。
后来不只一次在工作坊、心理咨询的专业课上听到这句话,感觉每个人听到后都会有震撼。也许,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内心的声音更多的是,我不好,我不够好,我需要更好,我不配,我没有资格,我不值得……然而在内心深处,我们又特别渴望被认可、被肯定、被赞美,被爱。
精子和卵子相遇有了胚胎,这是一个奇迹;那样的一个胎儿,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奇迹;经历了这么多,能好好地活到今天,也是一个奇迹。你就是奇迹,当然值得!我是值得的,这是关于自己重大理念的一个转变,远比“我不值得”要真实百倍。
我是值得的,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如萨提亚所言: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欣赏和爱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不再需要别人来为我们做这一切,这时我们就可以开始一个享受他人、同时也爱和享受自己的美妙旅程。这时候,我们走到一起是由于相互吸引而不是出于强迫性的冲动。所以,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记得,我是值得的。
曾经,一个“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的小姑娘,愤怒地问萨提亚:“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生命的意义到底又是什么呢?”萨提亚为此写了这首诗作为“勉力以对的回答”,这首诗后来影响了很多人。
……
《心之镜:映照真实自我,踏上内在疗愈之旅》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如同一艘漂泊的孤舟,在生活的潮汐中起伏不定,追逐着外界的认可,却在内心深处感到迷失和不安。我们习惯于扮演各种角色,压抑真实的情感,在日复一日的机械运转中,渐渐遗忘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然而,在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在每一个未被触及的角落,都有一个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疗愈的生命在低语。 《心之镜:映照真实自我,踏上内在疗愈之旅》并非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指导手册,也不是一套速成的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读者放下对外在世界的执着,转向内心,开始一段充满勇气与温柔的自我探索之旅。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引导我们学习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观察者,如何以一种慈悲和接纳的态度,去审视我们内在的运作模式,去理解那些常常让我们感到痛苦和挣扎的根源。 我们常常在人际关系中感到挫败,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疏离,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这些挑战,往往映射出我们内在未被满足的需求,未被疗愈的创伤,以及根深蒂固的自我限制性信念。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常见的心理模式,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故事,展现人们如何在困境中挣扎,又如何在觉察中找到转机。它不会以评判的眼光看待任何一种体验,而是以一种同理和尊重的姿态,带领读者走进他人的心灵世界,从而看见自己相似的痕迹。 书中描绘的,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触及的内在成长。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以一个真诚的同行者的身份,分享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与感悟。她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融合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细腻的人文关怀,将复杂的心灵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充满力量的文字。 一、看见迷雾背后的真实:洞察内在运作模式 生活并非总是晴空万里,我们常常被各种情绪的迷雾所笼罩:焦虑、恐惧、愤怒、悲伤、羞耻……这些情绪并非“不好”,它们是我们内在发出的信号,告诉我们某些需求未被满足,某些界限被侵犯,或者某些过去的经历仍在影响着我们。本书将帮助读者认识到,情绪是心灵的语言,学会倾听并理解它们,是走向自我疗愈的第一步。 书中会详细探讨一些普遍存在的心灵模式,例如: “好孩子”的陷阱: 那些总是试图取悦他人,压抑自身需求,害怕冲突,以寻求认可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获得暂时的安全感,却会让我们逐渐失去自我,感到空虚和不被珍视。 “受害者”的姿态: 那些总是认为自己是环境或他人摆布的对象,将责任推卸给外部世界,从而陷入无力感和抱怨中的模式。这种模式阻碍了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和选择权。 “完美主义”的牢笼: 那些对自我要求极高,容不下丝毫的错误和不完美,从而活在持续的焦虑和自我批评中的模式。这种模式让我们错过了成长的乐趣,也让我们难以真正享受当下。 “回避型”的防御: 那些习惯于逃避亲密关系,害怕被伤害,从而在情感上筑起高墙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保护了我们免受直接的伤害,却也让我们错失了连接和被爱的机会。 通过生动的情景模拟和细致的心理分析,本书将引导读者识别出自己身上这些熟悉的“剧本”,并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和自我认知。这并非是要让读者进行自我批判,而是以一种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去“看见”这些模式的存在,为下一步的转化奠定基础。 二、温柔的疗愈之光:重塑内在自我连接 认识到模式的存在,只是旅程的开端。更重要的是,如何带着一份温柔和慈悲,去拥抱和疗愈那些被我们忽视和压抑的部分。本书将强调“自我连接”的重要性,它意味着与真实的自己对话,倾听内在的声音,理解内在的需求,并以一种滋养和支持的方式回应。 在这一部分,读者将学习到: 情绪的接纳与转化: 学习如何不被负面情绪所淹没,而是允许它们的存在,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写日记、身体觉察、艺术表达等)来释放和转化情绪能量。 内在小孩的疗愈: 很多我们成年后的困扰,都源于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或遭受的创伤。本书将提供一些方法,帮助读者去安抚和疗愈那个内在的受伤的小孩,给予它爱、安全和理解。 建立健康的界限: 学习如何清晰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设定健康的界限,既保护自己,又不伤害他人。 培养自我关怀的能力: 认识到自我关怀并非自私,而是维系身心健康和内在力量的基石。学习如何给予自己足够的支持、爱和肯定,从而在生活中感到更充实和有力量。 重拾内在的力量: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反思,帮助读者发掘自己内在的优势和资源,认识到自己拥有选择和改变的能力,从而走出被动和无力感。 本书中的疗愈过程,并非戏剧性的瞬间顿悟,而是一个持续、耐心、细致的回归过程。它鼓励读者循序渐进,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有反复,最重要的是,允许自己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对待自己。 三、活出真实的人生: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当我们学会了与真实的自己连接,理解并疗愈了内在的伤痛,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并有勇气去创造它。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更有意义的连接,并活出更加丰盛的人生。 这包括: 在关系中展现真实的自己: 学会如何在亲密关系、家庭关系、职场关系中,以一种既真实又负责任的方式与他人互动,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对内在价值的探索,帮助读者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事物,从而让生活充满方向感和意义感。 拥抱不确定性,活在当下: 学习如何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韧性,专注于当下,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持续的自我成长与觉察: 认识到心灵成长是一个持续的旅程,而非终点。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理念融入生活,保持对自我和世界的觉察,不断学习和进化。 《心之镜:映照真实自我,踏上内在疗愈之旅》是一本写给每一个渴望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更真诚地活出自己的人的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可以陪伴读者一生的人生态度与工具。阅读本书,就像是走进一面内心的镜子,看见那些被忽略的影像,抚平那些潜藏的伤痕,最终,你会发现,那个最美的你,一直在那里,等待着被你温柔地看见,被你勇敢地拥抱。这是一次生命的邀请,一次内在的唤醒,一次对真实自我的深度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