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聲景: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發表於2024-12-22
大自然聲景: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一本可以“聽”的圖書!將大自然帶進你的書房,閉上眼睛,感受“寂靜”……
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 (聲音生態學傢、《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作者)、李誌銘(作傢、《尋聲記》《單聲道》作者)傾情推薦!
對我而言,經常齣入山林之間、總是帶著錄音機四處流浪田野的欽慧,早已是不摺不扣的“聲景人類學傢”瞭!這本《大自然聲景》毋寜為颱灣未來跨領域的本土聲景研究敲開瞭一扇窗。——李誌銘
這顆許願石經曆瞭到意大利與日本的奇妙旅程,教導孩子們聆聽的重要性,並喚醒人們重視寂靜蘊含的訊息:萬事萬物皆有可能。從《大自然聲景》一書中,我們也許聽見瞭寂靜的迴響。——戈登·漢普頓
這不僅是一次聲音的采集,更是一趟療愈之旅:
透過聆聽,療愈人心、療愈大地,改變世界。
《大自然聲景》★敘述瞭26個探索聲音曆程的小故事
★附有23則身臨其境的聲音注釋
★以及12段珍貴的颱灣當地原音聲景
《大自然聲景》為颱灣地區首本探討聲景的自然筆記,是一本極具趣味並充滿夢想的博物學圖書。作者多年來走遍颱灣省,在各地錄下自然天籟,並一一造訪世界各地從不同領域探索自然聲景的科學傢、藝術傢、田野工作者,為聲景的變化與消失留下第一手見證。
《大自然聲景》結閤自然文學和科學報導,通過“一顆石頭的革命”,展開瞭一場“搶救聲景之旅”。與此同時,極富野地錄音經驗的作者還在“旅程”中為讀者編織瞭一張“動聽”的聲音地圖。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身臨其境地踏上這趟聆聽“聲景”的旅程!
範欽慧,自然作傢、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紀錄片編導、田野錄音師。
政大新聞學係學士、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係碩士。於1997年起在教育廣播電颱製作主持“自然筆記”節目迄今,曾獲五座廣播金鍾奬及多次入圍。同時擔任大愛電視“愛悅讀”節目主持人,並於2015年創立“颱灣聲景協會”。因為喜歡傾聽鳥鳴而走進自然,長期用聲音記錄颱灣、並緻力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
著有《跟著節氣去旅行》、《搶救寂靜》(簡體版《大自然聲景》)等,作品多次獲得文學類及新聞類等奬項。
對我而言,經常齣入山林之間、總是帶著錄音機四處流浪田野的欽慧,早已是不摺不扣的“聲景人類學傢”瞭!這本《大自然聲景》毋寜為颱灣未來跨領域的本土聲景研究敲開瞭一扇窗。
——李誌銘
這顆許願石經曆瞭到意大利與日本的奇妙旅程,教導孩子們聆聽的重要性,並喚醒人們重視寂靜蘊含的訊息:萬事萬物皆有可能。從《大自然聲景》一書中,我們也許聽見瞭寂靜的迴響。
——戈登·漢普頓
壹·傾聽之路
消失中的聲景 27
一平方英寸的旅程 35
砂石車聲中的天籟 43
守護那被遺忘的存在 51
變遷中的城市聲景 61
黑膠中的田野聲景 67
貳·越境尋聲
月夜、古城、鍾聲 77
海島迷歌 87
南極物語 101
大和音之景 110
傾聽大地耳語 123
風中絮語 133
叁·動物之歌
追尋如歌的行闆 144
聲色“蟲”生 153
解碼啁啾鳥語 163
深海探聲 175
鯨豚縱歌 187
肆·繽紛耳界
傾聽的藝術力 199
聲音的裁縫師 205
音樂夢工廠 215
有歌自山來 223
冉起一朵清靜 234
自然聲景的療愈密碼 243
叁· 動物之歌
聲色“蟲”生
雖然不知它的真實身份,但是我被它的聲音深深吸引,如果我們能多認識這些鳴蟲的聲音與它們齣現的季節、地點,不就會有更多有趣的體驗?
孟繁佳在他的微博網誌上是這樣介紹自己的:“孟子第七十四代玄孫。在曆史與現代之間,探索未來;在古典與夢幻轉隙,尋找真實。”我是在颱北認識這位先聖的後代,繁佳的太太是中國颱灣人,他有很多颱灣地區的朋友,而我跟他結緣,是因為我知道他是北京最後一代還懂得聆賞“蟲魚花鳥”生活的文人雅士,尤其他從小就愛養鳴蟲,各個品種他都在行,這種即將失傳的文化內涵,在繁佳的成長記憶中留下許多精彩的曆史見證。
我邀請繁佳來傢裏玩,帶他欣賞我的綠色花園,還有一池塘的金魚。颱灣地區天氣濕熱,植物很容易生長,所以一年四季都是鮮綠。而我的小池塘更是一個自然演替的生態池,原本遭棄養的金魚,來到這裏繁衍子孫,不需特彆照料,就兀自鮮艷奪目。颱灣地區野地的蟲鳴聲響更是復雜到難以全麵辨認,這樣的繽紛對我們來說理所當然,甚至不太珍惜,反而在高緯度的北國,漫漫長鼕難熬,老北京人養“鷯哥兒”、養“蟈蟈兒”,是因為喜歡有自然聲音的陪伴;在傢裏種菊花賞金魚,是因為在冰天雪地裏,還能增添幾抹綠意與色彩。
最傳統最古典的隨身聽
這種刻意經營的聲色生活,是北京傳統的文化。據說,中國從唐朝就開始流行養蟲,最早是後宮中的宮女飼養鳴蟲,為瞭排解生活的孤寂,後來一直流傳至今,晚清期間更是盛行。這種文化甚至影響到日本,著名的“東都名所道灌山蟲聞圖”,就是描繪江戶時代(1603—1 86 7年),今東京日暮裏地區的鞦日傍晚,當地人傢一麵觀落日,一麵賞蟲聲的風雅生活。
對蟲聲蟲影的喜愛,一切的啓濛得從養蟲開始。196 年齣生的孟繁佳,自小就從長輩那裏學習到如何鬥蟲跟養蟲,他說,很多小孩都會去翻齣傢裏的搪瓷缸,還刻意把它打破,顧不得挨罵便興衝衝地營造起棲地,他們懂得模仿大自然土壤的堆棧方式,上麵要想辦法挖一些潮濕的青苔養著,並持續澆水直到把環境打點好瞭,再弄齣高山低丘的造景,便大功告成,接著隻待迎蟲入缸。
這些蟲有的是自己抓來的,也有的是買來的;像山東來的蟲比較好鬥,浙江的蟲叫聲好聽,叫做蛉蟲,各有不同的特色與功能。養蟲的罐子,除瞭瓷缸,還有葫蘆罐、小木盒,各種質材與雕工的造型,不僅展現工藝之美,也呈現不同的經濟地位。講究的盒子甚至用玳瑁或是象牙來雕刻,再配閤名傢的書畫,這些是達官貴人的專屬玩具,販夫走卒根本負擔不起。
繁佳說,養蟲的盒子大小,要以蟲有足夠振翅的空間為準。他說他養的鳴蟲,有的隻像米粒般大,有的跟黃豆差不多。他喜歡聽黃蛉的聲音,鼕天會用個小盒子裝隻小黃蛉養著,然後放在厚重的衣物裏麵,蟲一感受到溫度升高就會開始鳴叫,在苦寒的鼕日中,鳴蟲的鏇律讓他特
彆溫暖舒暢,不過這已經不是現代年輕人所能夠理解的聲音感受。算來這種隨身帶著歌手的容器,應該是老北京最傳統又最古典的“隨身聽”瞭。
馬虎不得的悉心照料
不過要供養這隻歌手,絕非易事。養蟲大事,打從中鞦之後,就要開始張羅。
鞦季,對鳴蟲來說是重要的季節。從中國文字的起源就可以看見端倪,“鞦”這個字的甲骨文,根本就是一隻蟲子的模樣,而且是隻鳴蟲。至於它的叫聲,就成瞭這字的聲音,如此想象,實在非常佩服古人的邏輯與創意。
繁佳說,養蟲的盒子要用茶水擦拭,茶的質量得講究;養蟲的食材也不得馬虎,他都是用鮮美多汁的“山東蘋果”來照顧他的歌手。當然,這小蟲頂多隻能消耗一些果渣,其他全進瞭主人的肚子裏瞭。繁佳說起蟲子整個眼睛都透著晶亮,展現極高的熱誠,連如何幫蟲子“洗澡刷牙”也巨細靡遺的交代。“刷牙?”我不可置信地叫瞭起來。
原來,養蟲得觀察它們在野外的習性,這些靠飲朝露維生的小蟲,喜歡通過鋸齒葉緣來刷背清理自己。於是養蟲的人就會用小毛筆沾茶水幫蟲清洗,也順勢往蟲子嘴裏一抽,“水吸瞭,牙也刷瞭”。繁佳的京片子讓這明明繁瑣的過程,反顯得有份利落。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養蟲的毛筆也很有學問,有用貓須、老鼠須的,還有用少女的發絲,可說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對不大講究休閑生活質量的現代人來說,這樣的嗜好,簡直是“玩物喪誌”,是屬於沒落王宮貴族爺兒們的生活。繁佳不同意,他覺得從養蟲到聽蟲,是一套完整的“知識經濟”,需要有計劃的保存與推動。我同意繁佳的觀點,但是也很好奇,為什麼是“爺兒們”的生活?難道隻準男性玩蟲嗎?繁佳的解釋也很絕,他說,蟲生活在土裏,屬於陰性,所以隻適閤與陽性生物在一起。從某個角度來看,的確喜歡養蟲的以男性居多,拿蟲去鬥去賭博的也是男性的天下。但是偏偏在中國颱灣就有一位女性也在研究這群鳴蟲。
剛認識蔡惠卿,是因為我參與瞭“生物多樣性種子教師”的培訓,她是“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的秘書長,也是《大自然》雜誌的總編輯,更重要的是,她是颱灣地區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幕後非常重要的推手。
聽蟲帶來的心靈療愈
惠卿跟我一樣是學新聞的背景,因緣際會走入保護事務,覺得自己應該修一個自然科學的學位,原本想念植物,後來卻意外走入昆蟲學的領域,並以“蟋蟀文化”作為她的論文主題,因為惠卿本身是颱南人,從小就耳聞颱南人鬥蟋蟀的民俗文化,也從父母輩口中知道很多關於鬥蟋蟀的趣事,於是她就以此來瞭解與當地人文的關係。惠卿發現,中國颱灣的“蟋蟀文化”有明顯的地理界限。在嘉義以南長大的童年,纔有蟋蟀的陪伴;北部的環境因為開發的時間較早,沒有這樣的聲景環境。
除瞭養蟋蟀玩蟋蟀之外,惠卿跟我們分享瞭一個著迷於“聽蟋蟀”的案例,是“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創會理事長張豐緒先生的真實故事。張豐緒是中國颱灣著名的政治人物,曾經當過颱北市長、“內政部長”……政治資曆顯赫。但是他卻有一個寂寞的童年,身為幺兒,因為傢中兄姐年紀懸殊,陪伴他的反而是鄉野間的昆蟲,特彆是蟋蟀,小時候他總是把蟋蟀塞在火柴盒裏,怕老師發現還把蟋蟀翅膀反摺,沒想到上課到一半,蟋蟀自己翻身,當場大鳴大放,他隻好被老師罰站……童年點滴,成瞭他生命最重要的迴憶。
幾年前,張理事長生病在傢,知道惠卿研究蟋蟀,特彆央求她帶幾隻蟋蟀給他,因為他非常想念蟋蟀的聲音。惠卿特彆張羅瞭幾隻黃斑大蟋蟀,聲音非常洪亮,張豐緒聽得開心,讓它們住在花園中,沒想到幾天後就被石龍子吃瞭。後來幾次他住院,惠卿索性送瞭一張蟋蟀CD,
希望能帶給病中長者一些安慰。惠卿說,這些伴隨人類成長的鳴蟲,最後對人類居然能發揮療愈的力量,這簡直就是自然醫學的最佳實證。除瞭聲音有療愈的功能外,養蟲的器具也有。
惠卿多次跑去上海與北京,搜集瞭各種養蟲的器皿,真的是工藝輩齣,有的葫蘆罐中甚至放瞭簧片,作為擴音之用,各種精巧的道具,我看瞭也愛不釋手。
尋迴與鳴蟲的生活聯結
除瞭物件的收藏,惠卿的論文完整收錄瞭唐詩宋詞中各種關於鳴蟲的作品,非常用心,也讓人窺見我們所喪失的那份聆聽聲景的情意。
“悄悄禁門閉,夜深無月明。西窗獨暗坐,滿耳新蛩聲。”─白居易
我仔細在記憶中搜尋,最早被一種蟋蟀聲音─那種像是小雞聲音的綿柔質感─吸引,是眉紋蟋蟀的聲音,從第一次在北投的稻香路旁記錄到它之後,每年鞦天我都會去尋找它的聲音。還有一種在知本森林錄到的鳴蟲,我隻知道它應該是某種金蛉子,但是真實身份還有待查證。我被它的聲音深深吸引,如果我們能夠清楚認識這些鳴蟲的聲音與它們齣現的季節、地點,我們的生態旅遊就會有更多有趣的景點與體驗。
惠卿參與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已有十多年,我問她,鳴蟲與生物多樣性有什麼樣的關係?惠卿強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目標在於“永續利用”,這些鳴蟲從藝術文化、生態維護、心靈療愈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世界上不隻中國有鳴蟲文化,日本、西班牙、德國都有。鳴蟲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如果我們能保護鳴蟲生活的棲地,就能保有這份生物多樣性,未來就有更多創意的可能。
“或許現代人就是失去這種寄情養性的機會,沒有辦法讓自己沉靜下來,學會獨處。這是一個喧鬧卻又非常寂寞的時代。”惠卿下瞭一個結語。“該好好去記錄這些鳴蟲的聲音瞭。”我也跟自己下瞭一道指令。
……
自序
一場不可思議的旅程
十七年,代錶瞭什麼意義?除瞭可以念完四次大學之外,就我所知,還有一種蟬,它會在地底下蟄伏十七年後纔齣土羽化,完成生命的使命。我的蛻變也在十七年之後,那是我走進大自然錄音的資曆。重點是,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在野地聆聽瞭十七年的聲音後,會因為一顆石頭,走上一段不可思議的神秘旅程。
石頭,大自然中最具“寂靜”象徵的代錶。石頭本無語,卻可以跟小溪、海浪,激蕩齣不同的鏇律。我側耳傾聽,想瞭解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召喚?這是一顆來自中國颱灣東部,發源於中央山脈的石頭,就這樣聲無息地走入我的生命,卻帶著我去聆聽,不僅是外在環境,還有我自己內在的聲音。最初,它被我寄去美國,跟另一位自然野地錄音師見瞭麵,展開它的神奇旅程,兩個月之後,這顆中國颱灣的許願石又寄迴到我的手上,並陪著我去瞭日本、去瞭意大利,最後我決定帶它去宜蘭的太平山上,並為“寂靜”而發聲。一路走來,我相遇無數,總覺得自己何德何能經曆這一切,仿佛過去生命所有階段的纍積,都因為這趟旅程而有瞭全新的意義。
我從小喜歡音樂,喜歡聲音,後來成瞭廣播電颱的主持人,並不是因為我喜歡說話,反而是喜歡聆聽。我熱愛去野外采集聲音,並且熱切地想把這些材料跟聽眾分享,於是開闢瞭一個颱灣地區少數以田野錄音為特色的廣播節目。這些聲音的灌注與洗禮,給瞭我非常多的靈感與創意,似乎在心靈深處有種能量逐漸被啓動,我寫作、拍片,帶著孩子傢人去實踐我的生活美學……但是我知道骨子裏,我仍然是那個喜歡聆聽的錄音師,在歌韻繽紛的山徑上,隨著萬物聲息擺蕩起舞。
記得大概十年前,我曾經做瞭一個關於人類學的夢,當時我以“自然聲音”與“情緒分析”,甚至“人觀”,作為我的研究主題。我想瞭解在野地聆聽這些聲響是否是一種“儀式行為”?人類會因此産生什麼樣的經驗與反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與條件,會讓人願意嚮這樣的聲音靠近?……這些都寫在我的“研究計劃書”中,但是後來我並沒有走上學術研究之路,這些問題也被擱置在我心中,沉寂多年從未被解答。
這麼多年以聲音的角度來關心環境,關心土地,我聽到瞭太多讓人鼓舞的動人故事,但也聽到瞭太多的無奈與憤怒,似乎各種與環境相關的問題,不論是汙染、棲地破壞、生態浩劫、黑心食品……一切亂源都脫離不瞭“人心”。“心”病瞭,大地終究要麵臨一連串因為人心無法剋製的貪婪、欲望、宰製……所帶來的惡果。除瞭在廣播中大聲疾呼之外,我也一直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些什麼。
近年,各種關於“療愈”的信息紛紛齣現,我察覺到,原來環境教育真正的精神,正是一套關於療愈的學問。投身環教工作多年,我深切體會到,那些大自然的聲音曾經“療愈”瞭我,讓我有更強烈的正嚮意念去改變,去行動。這趟旅程,正是一趟受到“療愈”所啓動的實踐,也是一種緣分俱足下的轉換,最初也許是因為噪音,也許是因為悅音,或是心中各種聲音激蕩的迴響,總之,我可以靜下心去整理自己生命的各種軌跡,解讀其中的訊息。然後告訴自己,勇敢去做夢吧,相信這些聲音,相信自己,努力用這些聲音去療愈人,療愈土地。
問題是,這些“療愈之聲”跟“寂靜”又有什麼關係?其實,我想要追求的“寂靜”,並非無聲,而是生命的本然,在美國錄音師戈登· 漢普頓的定義中,“寂靜”就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需要更多的保護,這樣的“寂靜”跟環境變遷有關,特彆針對自然中的荒野聲響。另一種“寂靜”的層次,與哲學有關。人要追求真正的“寂靜”,並非一定要到遙遠的森林深處纔能獲得。我的尋聲行腳,正是被這種充滿禪意的境界所觸動,而開始去尋找各種不同聆聽的角度,同時也走嚮國際,去跟這個不再“寂靜”的世界對話,不論是陸地上,甚至海平麵下,人類製造的聲響充斥瞭整個空間,每個人似乎都成為噪音的受害者。從一種長期被宰製的狀態中,許多聲音的先知者已經逐漸覺醒,他們開始為聲音尋找定位,包括如何促進更友善人類與生態的聲音環境,
如何用聲音創造更多人文與藝術的觀點,如何通過聲音去參與改變世界,種種的論述,被放在一個稱為“聲景”(soundscape)的範疇中,在世界各地聲波傳揚。
身為聲音的記錄者,我也希望通過這些年的經曆與體會,建構齣一套所謂的“觀音學”,也就是攸關如何去“觀察”聲音、“觀賞”聲音以及“關心”聲音的學問。當然,正如這名稱所具有的象徵意涵,它是帶著一種對生命的慈悲與宗教情懷的信念。
這本書隻是一個起點,就像是許多電影所標示的“首部麯”。它交代瞭故事的緣起,以及最初的行動。這幾年颱灣地區流行“地景”寫作,這種藉由移動到特定空間所展開的旅行文學,縱使可以穿越時空來抒發所思所聞,仍然以“看見”為目標。但是除瞭視覺之外,我也在嘗
試一種關於“聲景”書寫的可能,邀請讀者更深度的聆聽,並發展自己的感官之旅以及聽音美學。
幾個月來,我持續在太平山上徘徊行走,經常思考的是:“山引我進來,而我又要為山帶來什麼呢?”正如有“美國生態保護之父”美譽的利奧波德(Aldo Leopold)在《沙鄉年鑒》中所說:“休閑娛樂的發展不是要建造通往美麗鄉野的道路,而是要為依然可厭的人類心智培養感受力。”或許,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這些來自山林的歌聲,能打動那些泅泳在城市牢籠中的人們,有機會修復自己的感官,懂得通過欣賞這樣的鏇律,讓自己“心中一片靜好”,並願意支持保護自然聲景的相關政策,讓世世代代都能聆聽到那最初的美麗。
這本書我要感謝陪我做夢的許多好朋友。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戈登· 漢普頓這位我從未見過麵,卻有著深度交流的錄音師,他的書啓發瞭我,我相信未來我們也會因為這本書的齣版,而留下更多屬於彼此的傳奇。還有環境信息協會的編輯詹嘉紋小姐,她幫我開闢瞭一個“搶救寂靜”的專欄,讓這樣的努力有瞭更明確的目標與動力,並讓我以聲會友,認識許多喜歡聆聽聲音的朋友。另外,要特彆感謝嚴宏洋教授,他是我的貴人,因為他的鋪路牽綫,讓我的聆聽耳界變得更為國際化;也非常感謝李誌銘先生,幫助我更深度的聆聽,引領我走嚮“聲景”的領域。同時,也要感謝我的“寂靜山徑”夥伴:長庚大學的餘仁方老師和聲音藝術傢澎葉生老師(Yannick Dauby)、賴伯書先生、林試所的葛兆年博士,以及林務部門羅東林管處的林澔貞處長、陳冠瑋先生……從
草創階段就一直陪伴著我,為颱灣地區聲景築夢;以及本書每一位接受我專訪的學者、老師……因為你們的精彩分享,讓這本書不僅更有看頭,也更具可聽性。當然,還有遠流的老夥伴,靜宜、詩薇、昌瑜……謝謝你們讓這本書更有影響力,你們是颱灣地區最有質感的文化推手與團隊,這本書交在你們手上,我深感榮幸;也很開心入圍格萊美設計奬的鄭司維、黃慧甄能負責整部作品的視覺與裝幀設計,讓它顯得更“有聲有色”。最後,要特彆感謝我親愛的傢人,總是給我最多的包容與支持,讓我能專注創作,並始終陪伴;而“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惠予本書文學創作的補助,讓我久旱的原野能獲得一些雨露滋潤,這樣的鼓舞,對獨走天涯的筆耕者尤為重要。
經常有人問我,“寫完瞭這本書,未來你要讓這顆許願石迴到花蓮嗎?”有時我會反問迴去:“你希望它迴去嗎?”當然,我也會獲得很多不同的聲音。重點是,這顆石頭所指引的不隻是一種形式上的路綫,更是引領我走嚮一段等待開悟的探索秘
大自然聲景: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大自然聲景: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大自然聲景: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大自然聲景: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初觀質量不錯,內容還未看。
評分多年前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瞭第一版,但很快就購買不到瞭。這是第二版,印刷精美。講述花的結構和故事的有趣讀物。
評分媽媽從小教育我,人長得醜就一定要多讀書……
評分不錯不錯,活動時買的還不錯
評分好書,就是不喜歡精裝
評分原來版本沒有瞭,找到這版,活動劃算
評分很好 很實用
評分本來想和彆人有點共同語言,貌似不需要瞭
評分嘎嘎嘎嘎乾活
大自然聲景: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