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梅兰芳老戏单图鉴》是第一部老戏单研究专著,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体例。
本书收录梅兰等及梅派传人等珍稀老戏单200余张,配有10余万字的解读文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梅兰芳舞台生涯,可谓方寸之间,展现剧史精化;故纸堆中,钩稽梨园旧事。以小见大,极富创新性。
戏单,又称节目单,是预报戏剧演出的时间、地点、剧团、优伶、票价等的手写或印刷单页。其物乃演戏之附属品,因为其准确纪录了演剧的相关信息,故而具有一定的资料性。尤其早年的戏单,因年代久远,保世稀少,更能据以印证优伶的演剧活动、研讨剧目的历史变迁等,因而具有较珍贵的文献和研究价值。
在京剧、昆曲老戏单中,梅兰芳戏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是由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地位所决定的。
本书所收录的戏单,以梅兰芳舞台演出为经纬,其中不乏可称为精品、珍品者,如清末北京茶园的"说白清唱"、民国元年天乐茶园的义务夜戏、1923年大总统府茶会戏单、1925年聚贤堂堂会、建国初期之催戏单等,差不多都是"海内孤本"。此外,像民初的多场营业戏、1924年上海共舞台演出、1926年济南义务戏戏单、1936年陈夔龙寿庆堂会、抗战胜利后的公演京戏特刊和若干次义务戏、杜寿堂会、1948年大开本《生死恨》特刊、1949年后的多次招待纪念演出等,皆属难得一见的珍稀品种。连梅派传人的戏单,也都是细致甄选的精品。
本书从戏单、节目册等乏人关注的冷僻文献史料研究梅兰芳一生的舞台生活。将梅兰芳的舞台生涯划分为六个阶段加以概述,同时在每个阶段里挑选若干张既有代表性、典型性,又富研讨价值和意义的老戏单,解读分析,阐幽发微,以期从一个新视角对梅兰芳的舞台生活有鲜活的理解和体认,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其舞台生涯,考订、呈现其演剧生活中的若干细节。
《梅兰芳老戏单图鉴》属于立意新颖的"实证研究",以演出实物印证梅兰芳的舞台生涯。本书的特点是图文并茂,以文释图,看图说故事,以戏单证剧史,这是别开生面的新的研究模式,在梅兰芳研究著作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新类型。
本书采用铜版纸四色精印,绿色特种纸精装,外套红色护封,设计高雅,装帧考究,是兼具史料、研究、欣赏、收藏价值的精品图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吴小如先生序
自序:片纸犹当珊瑚储
壹 问鼎"伶界大王"时期: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
一、从两张清末民初老戏单看前辈名旦及与梅兰芳同时的旦角
(1)宣统元年丹桂茶园春庆班"说白清唱"
(2)民国元年喜庆和班同乐园戏单
二、民国元年天乐茶园的盛大义务夜戏:小荷才露尖尖角
三、"兰蕙齐芳"时期的见证
四、第一次赴沪演剧:一个重要的关键
五、双庆社时期的盛大连台本戏《雁门关》
六、在桐馨社与杨小楼的合作
七、龙争虎斗:1917年《戏剧新报》上的演剧广告
八、裕群社时期头角峥嵘
九、首次赴日演剧,轰动东瀛
贰 "三大贤"时代的梅兰芳:管领群芳,势迈古今
一、1922年第一次赴香港演剧
二、1923年春节大总统府招待外交使团的高规格堂会
三、1924年上海共舞台:王凤卿、言菊朋两大须生共同辅佐
四、1924 年第二次赴日演剧:成就亚洲巨星
五、1925年聚贤堂堂会:梅、杨、余"三大贤"齐集一堂
六、1926年济南的盛大赈灾义务戏:奉系军阀张宗昌的大手笔
七、最小巧玲珑的《梅兰芳特刊》(1926年印制)
八、1927年《北洋画报》的"梅兰芳专号"
九、1928年上海《申报》的梅剧团广告
十、1930年访美的剧目宣传册
十一、1931年5月梅兰芳剧团的香港演出
十二、1930年电影《故都春梦》中出现的虞姬
十三、1931年秋第一舞台十六省水灾急赈义务夜戏
十四、梅兰芳在或不在:北京的义务戏怎么排戏码
叁 从迁居上海到蓄须明志:艺坛巨擘,洁身自爱
一、1934年襄助昆剧保存社公演
二、靓丽的风景线:梅兰芳"缺席"的北平承华社
三、1935 年赴苏联演剧: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戏曲的价值
四、1936年在上海参加的两场盛大堂会
(1)1936年6月晚清遗老陈夔龙宅堂会
(2)1936年上海"三大亨"之一张啸林六旬寿诞堂会
五、1936年天津中国大戏院的演出
六、1938年春梅剧团在大上海大戏院为救助难民演出
七、1938年上海天蟾舞台的演出
八、梅兰芳的唱片唱词说明书:切莫误作戏单
肆 抗战胜利后重新出山:盛况空前,艺坛常青树
一、抗战胜利后第一次演京剧:1946年1月的同业慈善义演
二、1946年轰动一时的剧坛盛事:梅、程对垒
三、1947年二度与杨宝森合作出演天蟾舞台
四、1948年三度与杨宝森合作出演天蟾舞台
五、琳琅满目的梅剧团演出特刊
(1)南京大戏院:抗战胜利后首次商演京剧的特刊
(2)皇后大戏院商演特刊
(3)梅、程对垒时中国大戏院印制的商演特刊
六、1948年主演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特刊
七、1948年梅家父子的"话剧戏单"
伍 唱响抗战胜利后的义务戏:急公好义,矜贫扶厄
一、1946年6月中国福利基金会国剧义演
二、1946年6月蒋夫人及莫德惠主办东北救济会上海分队平剧义演
(1)梅、程各带一徒合作《四五花洞》
(2)大合作《红鬃烈马》
三、1946年7月苏北难民救济协会、湘灾急赈委员会主办平剧义演
四、1947年1月的几场盛大义务戏
(1)筹募同人清寒救济金大义演
(2)十一团体联合主办义演
五、1947年8月19日筹募绍兴地方公益经费义演
六、1947年3月为上海筹建难童收容所校舍募捐义演
七、1947年9月杜月笙六旬寿辰主办救济水灾平剧义演
八、1947年9月16日中国回教协会主办义演
九、1949年6月筹募失业同人福利基金义演
陆 1949年后臻于化境:老树着花,从心所欲
一、1949年后在上海的几次商演
(1)1949年12月到1950年1月中国大戏院商演
(2)1953年、1954年和1956年三莅沪上
二、1950年北京大众剧场连演《穆柯寨》、《枪挑穆天王》
三、参加观摩招待演出
(1)1951年10月11日天津的招待演出
(2)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3)1954年天津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4)1954年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
四、1949年后的募捐义演
(1)抗美援朝时盛况空前的上海老艺人捐献大义演
(2)为北京艺培戏剧学校筹募基金义演
(3)1949年后京剧界筹集基金救济同业义演的史料
五、1955年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演出
六、1949年后北京的营业戏
七、几次全国性的大巡演
(1)各地巡演的宣传册、节目单
(2)父亲珍藏的两张梅剧团在蚌埠演出的戏票
八、在青岛永安大戏院梅氏父子同台的大海报
九、各种庆祝、慰问演出
(1)1951年全国政协主办的晚会
(2)1953年梅剧团招待上海工人演出会
(3)1954年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晚会
(4)1955年庆祝人民剧场开幕
(5)1956年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联欢晚会
(6)1957年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京剧晚会
(7)庆祝萧长华先生八十寿辰演出
(8)1960年庆祝教科文卫先进单位、个人代表大会闭幕晚会
(9)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观摩演出京剧晚会
十、为外国政要和外事活动演出/204
(1)1953年欢迎蒙古人民共和国艺术团招待演出
(2)1954年5月欢迎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招待演出
(3)1955年欢迎印度文化代表团京剧晚会
(4)欢迎南斯拉夫科罗民间歌舞团京剧晚会
(5)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演《洛神》
十一、1956年率团访日演出
十二、1949年后的昆曲演出
十三、绝唱《穆桂英挂帅》
十四、难得一见的"催戏单"
柒 部分梅派传人的戏单:绛唇珠袖,弟子芬芳
一、同样值得一看的"小梅"(梅葆玖)戏单
二、"大弟子"魏莲芳的戏单/
三、"小梅兰芳"李世芳的戏单
四、"平剧皇后"言慧珠的戏单
五、"台湾梅兰芳"顾正秋的戏单
六、丁至云、杜近芳的戏单
七、1962年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演出
八、"文革"后几次大规模的纪念演出
参考文献举要
跋
前言/序言
吴小如先生序
我一生痴迷京戏,剧场观剧无虑两千场,而看戏不存戏单,成为平生一大憾事。
癸巳冬,门人谷竞恒君来,见示梅兰芳老戏单一百余张,红红绿绿,琳琅满目,自民初迄60年代,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一时大感兴味,勾起我对早年观剧往事的涓滴回忆。我与竞恒翻阅这批戏单,盘桓消磨了两个下午,或点评伶人,或议论戏码,或由戏单生发开去,漫谈梅兰芳的演剧道路、表演艺术、气节风骨,其乐融融,非熟谙此道者不足道也。
据竞恒见告,2014年是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他应出版社之邀,将编纂一本以梅兰芳老戏单为主题的图书。我听后,颇为钦佩选题的独特和筹划的价值。
"文革"后,几位友人曾送我早年戏单的一些复印件,成为我写作戏曲文章的有益参考。近年来,我又先后收到友人赠送的戏单方面的书籍,如《旧京老戏单》、《首都图书馆藏旧京戏报》、《菊苑留痕》等,观后颇觉洋洋大观。作为彼时的顾曲周郎,我对这些故纸备感亲切,摩挲把玩,发思古之幽情,消浮生之闲暇,乐在其中也。
由"玩物"再进一层,则戏单颇具学术研究价值,能据之考镜演出历史,审视剧目变迁,乃至订正讹传谬误。我以为,竞恒现在编辑梅兰芳的老戏单成书,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盖上述几种以戏单为专题的书,都是影印某一机构或个人收藏的戏单,品类既庞杂,一般也无体例。迄今为止,尚无专门以单个名伶戏单结集付梓的。梅兰芳作为足以代表中国京剧的艺术大师,其戏单是珍贵的演出史实物,如能分类编订影印,自是在戏单类书籍中另辟蹊径,新创了一个体例。况且,这本书不光是戏单的影印,还有结合戏单撰写的研讨文字,两
相配合,颇收图文并茂、以文释图、以戏单证剧史之良效。我看了其中的部分文字,感到竞恒编纂此书是贯穿了学术意识的。他遴选的这批戏单,以梅兰芳的舞台生涯为经纬,微观与宏观兼顾,所配文字,既描述了梅氏几十年粉墨歌舞的盛况,又考证、剖析了梅氏演出史中的一些问题,还纠正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说法,故此书不仅具有收藏观赏和文献史料之功用,还有为其他戏单类图书所不具备的学术价值。我很佩服竞恒在文献上鉴图单戏老的爬梳钩沉能力。有的戏单时间、地点全无,竞恒竟能考证出具体日期和演出戏院。这种看似繁琐细碎的"小活儿",是很能看出细节考证功力的。竞恒文字亦清通老到,有时闲闲几笔,或下一二句断语,显示的却是对史料的熟谙和精于裁断。我甚至可以说,研究梅兰芳,乃至京剧演出史,这本书都是可以拿来参考的"铁证",而非凭空臆想之游谈可比。
戏单为一纸活页,保存不易,而竞恒所藏颇丰,且其中不乏可称为精品、珍品者,如清末北京茶园的"说白清唱"、民国元年天乐茶园的义务夜戏、1923年大总统府茶会戏单、1925年聚贤堂堂会、1926年济南赈灾义务戏、1931年香港演出、建国初期之催戏单等,差不多都是"海内孤本"。此外,像民初的多场营业戏、1924年上海共舞台演出、1936年陈夔龙寿庆堂会、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演京戏特刊和若干次义务戏、杜月笙六秩寿辰义演、1948年大开本《生死恨》特刊、1949年后的多次招待纪念演出等,皆属难得一见的珍稀品种。连梅派传人的戏单,也都是细致甄选的稀见精品。通过这批戏单,基本勾勒出梅兰芳一生演剧的概况。
寒斋早年收藏京戏唱片较多,并曾撰文谈当年搜求唱片之乐,而今日竞恒搜聚梅兰芳老戏单,别是一种乐趣。大约余之搜求唱片与竞恒之簉集戏单,皆属孔夫子所云博弈犹贤之事。我曾撰《唱片琐谈》,并发愿写一《京剧唱片知见录》,惜乎仅开了个头,现在已不可能实现,成为我的一个遗憾。而竞恒春秋正富,居然已将梅兰芳老戏单裒集成册,寓学术研究于收藏鉴赏之中,是又比我胜多多矣。早年周明泰先生开以戏单研治戏曲之新路径,其后此道乏人问津。今竞恒浸淫其中,所得独多,后来居上,此之谓也。
昔年瞿龛题《英秀戏册》诗云:"回首唐宫全盛日,开元供奉几伶官。沧桑劫后龟年老,片楮还当信史看。"吟咏谭鑫培戏单,感慨颇深。今日,梅兰芳戏单亦成吉光片羽,活页之中蕴寓梨园沧桑,其价值不输缥缃琳琅矣。
我因衰病之躯,行将就木,久已无力搦管,但竞恒希望将我的几句话,放在书前,作为序文。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纪念,是对余师生二人十余年来谈戏论曲的纪念。盖竞恒乃寒斋之座上常客,每来负暄清谭,最后话题往往自然落到京戏上,几无例外。由此可见,余师生二人嗜戏之深,而竞恒可称余晚年谈戏之知音矣。
是为序。
戏曲舞台的另一面:一张张纸片上的光影流转 书名:梨园旧梦:清末民初戏曲海报与剧目流变研究 作者:[此处留空,以示专业性] 出版社:[此处留空,以示专业性] 引言:被遗忘的色彩与墨迹 我们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记忆,往往聚焦于舞台上的华美服装、婉转唱腔与大师精湛的表演。然而,在那些璀璨的瞬间背后,存在着一套至关重要的视觉文献体系——戏曲宣传品。本书《梨园旧梦:清末民初戏曲海报与剧目流变研究》,并非着眼于某一位艺术家的舞台全景,而是深入挖掘了自晚清至民国初年这一剧变时期,戏曲界赖以宣传、记录演出活动的平面媒介:戏单、戏报、海报及票根。我们试图通过这些被时间漂白、被边缘化的纸片,重构当时剧场的生存图景、商业策略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的变迁。 第一部分:视觉符号的嬗变——从刻板到石印的工业革命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聚焦于戏曲宣传品制作工艺的革命性变化。在清末,传统的木刻套色技术仍是主流,其特点是线条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多以工笔勾勒人物面部,追求一种古典的庄严感。我们详细比对了这一时期不同地域(如京城、上海、天津)在戏单样式上的地域性差异。 随着西方石印技术的传入与普及,戏曲宣传品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石印技术不仅使得图像的精细度大幅提升,能够捕捉到演员服饰的复杂纹理和布料的光泽,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降低了复制成本,使得“批量化宣传”成为可能。本书收录了大量早期石印戏报的样本,分析了其如何开始引入西方的版式设计理念,例如使用装饰性边框、尝试字体大小的对比来引导读者的视线。我们将探讨,这种技术革新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观众对“美”的认知,以及戏班如何利用这种新型媒介,在日益激烈的剧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二部分:剧目谱系的重组——流行与禁忌的拉锯战 戏曲海报和戏单,是剧目生命周期的最直接见证。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着重于对清末民初流行的剧目进行梳理和分类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文化思潮。 我们注意到,在光绪末年到民国建立的过渡期,传统历史剧目(如《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的经典段落)依旧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宣传侧重点开始从“忠义”转向“传奇”和“武功”。同时,大量新编历史剧或改良剧开始涌现,这些剧目往往针砭时弊,其海报设计也更具现代感和煽动性。 更具争议性的是“禁戏”的地下传播。由于政治审查和道德规范的收紧,一些涉及敏感题材(如宫廷秘史、大胆爱情故事)的剧目,往往只能通过非正式渠道或极其隐晦的海报设计进行宣传。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对同一剧目的宣传措辞和图像处理方式,勾勒出文化管理机构与剧场运营者之间微妙的博弈过程。本书不涉猎梅兰芳先生本人的具体剧目,而是聚焦于当时大批同时上演的、反映社会百态的通俗剧目,例如关注市民生活的“堂会戏”或地方戏班的“打擂台”剧目。 第三部分:演员的“商标化”——从“角儿”到“明星”的身份构建 在戏曲界,演员的个人魅力是票房的核心驱动力。然而,在照相技术普及之前,戏单和海报是塑造演员公共形象的主要工具。本书详细分析了演员肖像在宣传品中的表现手法。 我们研究了当时如何通过固定的“造型”来固化演员的舞台形象。例如,某一武生可能永远以持枪的英挺姿态出现,而某一花旦则可能被定格在一个特定眼神的瞬间。这些“视觉模板”是如何被剧团重复使用,以建立起观众对该演员的即时识别度,构成了早期娱乐产业中最早的“明星商标”。 本书也探讨了“名人效应”的早期运作。一个戏班的成功,往往依赖于能否请到当时最红的“角儿”。我们对比了有“角儿”与无“角儿”的戏单排版差异,以及宣传文字中对演员名号的夸张程度,从而量化了早期“造星工业”的运作模式。此研究关注的是整个剧场生态中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演员,而非局限于某位艺术大师的个人发展轨迹。 第四部分:剧场的社会功能与票务细节的侧写 戏曲海报和戏单的背面,往往承载着不为人知的商业信息。它们是剧场经营的晴雨表。本部分着重于从这些纸张的边角信息中,挖掘出剧场运营的实际运作方式。 我们分析了票价的层级划分、不同座位的视觉区隔,以及剧团在特定节日或重大事件时如何调整宣传策略以最大化收益。例如,在特定节庆日,海报会增加“酬神”“贺寿”等字样,并可能赠送印有吉庆图案的戏票。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场馆竞争”的体现。不同剧场的戏单在设计风格、用纸厚度上存在差异,这反映了剧场背后的财力与目标受众群体的差异。有的剧场倾向于使用昂贵的手工纸和精细的木刻,以吸引士绅阶层;而另一些则使用成本低廉的报纸油印,力求覆盖更广大的平民市场。 结论:纸上的余温 《梨园旧梦》通过对清末民初戏曲宣传品的系统性考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自下而上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典戏曲的转型期。这些泛黄的纸张,不仅是剧目演出的记录,更是社会审美、商业竞争、技术革新以及观众心理变迁的无声证言。它们共同构建了一幅流光溢彩却又稍纵即逝的梨园旧梦。本书旨在为戏曲史、传播史及视觉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一套基于一手文献的、详实而深入的图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