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明代两个重要墨谱的合集,皆选用国图古籍馆特藏明万历年间初本,尤彩色套印本以《程氏墨苑》为可贵,存世稀有。此二墨谱反映我国明代制墨、手绘、版刻的高水平,是及其珍贵的文房珍贵古籍,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文房珍笈》丛书第一辑,原色影印,线装古法,为当代喜好雅玩与文房研究者案头必备之物。
我是一个对版式设计和古籍装帧有特别偏好的藏书家。欣赏一套书,往往要从它呈现信息的方式入手。《文房珍笈·明刊墨谱双璧》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舒适度”。传统的明代刻本,字体和行距可能不利于现代人快速阅读,但出版方显然进行了精心的排版优化,使得在保留古籍风貌的同时,保证了信息的可读性。特别是两部墨谱之间的编排逻辑,看得出设计者对墨学体系的深刻理解,逻辑层次分明,便于读者建立起对明代制墨知识的整体框架。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扉页的设计到内文的留白处理,都体现了当代优秀出版工艺的水准。它让人明白,对古籍的“尊重”并非意味着要粗糙地复制,而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其价值的“可及性”。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中国传统工艺文献的整理和传播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让人对后续的“珍笈”系列充满期待。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文房珍笈”类的书籍通常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只是把老资料重新包装一下,内容上并无太大新意。但《文房珍笈·明刊墨谱双璧》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价值在于“双璧合璧”的系统性。以往我们研究墨谱,可能只能孤立地看待《方氏》或《程氏》的某些章节,无法进行横向对比。而这套书将两者并置,使得比较研究变得异常便捷。例如,在某些主题墨模的设计上,两家的处理方式、工艺侧重点甚至文化取向上都有微妙的差异,通过对比,能更深刻地理解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墨品的需求是如何影响制墨工艺的走向的。从文本考据的角度看,这套书的校注工作想必也下了大功夫,使得晦涩的古文描述变得相对易懂,这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非常友好。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墨锭用料和香料配比的记载,虽然很多已经失传,但这些理论上的记载本身就是研究古代化学和材料学的宝贵信息。这已经超越了“文玩”的范畴,更接近于一部工艺技术史的原始文献。
评分《文房珍笈·明刊墨谱双璧——方氏墨谱·程氏墨苑》这套书简直是墨学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明代的制墨工艺和相关的文献资料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流传的资料大多零散不全,或者印刷质量堪忧。拿到这套书后,我立刻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扎实的学术内容所吸引。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就能看出出版方的用心,那种沉稳厚重的质感,仿佛让人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更重要的是,它收录了《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这两部重量级的明代墨谱,而且是基于明代刊本的影印或精校版本,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这些墨谱不仅是记录墨模图样的图谱,更是当时制墨技艺、审美情趣和商业活动的百科全书。通过这些珍贵的图谱和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墨工的匠心独运,那些繁复的纹饰背后蕴含的文化寓意,以及墨色、香料配方等方面的细节。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权威的入门途径;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它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书。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仔细翻阅,光是那些精美的墨模图样就足以让人目不转睛,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推敲和品味。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工艺和文房清玩的同道中人!
评分购买这套书纯粹是出于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热爱。现在很多古籍的影印本为了追求低成本,往往在清晰度和装帧上妥协太多,导致珍贵资料的价值大打折扣。然而,《文房珍笈·明刊墨谱双璧》在“复原”古籍体验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尝试着去辨认那些墨谱中的细微笔触和刊刻痕迹,感觉就像是在触摸原版一样。这种“在场感”对于研究古代制墨流程中的手工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程氏墨苑》中那些对细节的描述,配合精美的图版,让人不禁对明代匠人的严谨和执着感到由衷的敬佩。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做什么”,更深入地展示了“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审美如何与实用技术完美结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最直观、最权威的视觉和文字证据。这套书放在书房里,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致敬。
评分拿到《文房珍笈·明刊墨谱双璧》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仅仅来自装帧的华丽,而是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和学术价值。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古代工艺史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获取高质量、原汁原味的明代墨谱资料是多么困难。以往看到的资料往往是清代以后的翻刻本,或是经过多次转手失真的扫描件,很多细节上的微妙之处都难以辨认。《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的重现,简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明代制墨黄金时代的大门。从排版布局到纸张质感,都能感受到出版者在最大程度上复原了古籍的韵味。特别是那些墨模的线条勾勒,细致入微,能清楚地看出当时制模雕刻的精湛技艺。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墨品特点的区分介绍,这对于理解明代制墨业的地域性差异和风格演变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看图集”,它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明代美学和技术史的缩影。看完后,我立刻产生了去博物馆和拍卖会上“寻宝”的冲动,因为现在我对那些墨锭的鉴赏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赶在半折的时候买的,太划算了,太嗨了
评分赶在半折的时候买的,太划算了,太嗨了
评分赶在半折的时候买的,太划算了,太嗨了
评分赶在半折的时候买的,太划算了,太嗨了
评分赶在半折的时候买的,太划算了,太嗨了
评分赶在半折的时候买的,太划算了,太嗨了
评分赶在半折的时候买的,太划算了,太嗨了
评分赶在半折的时候买的,太划算了,太嗨了
评分赶在半折的时候买的,太划算了,太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