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齣白色巨塔,醫生一職要與社會各領域接駁,將麵對無數道德睏境,也要承擔錯誤的後果。醫術並非萬能,更不能決定醫患關係的對錯得失。
作者阿圖.葛文德是哈佛醫學院外科副教授,於2010年躋身《時代周刊》評選的“100位具影響力人物”,他是白宮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全盤托齣醫療體係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真相。
他所著的《醫生的修煉》《醫生的精進》《清單革命》大受好評!
湛廬文化齣品。
日益攀升的醫患糾紛、說不清的診療性騷擾、棘手的醫療事故、高額的醫療費、不平等的收入……當新手醫生阿圖成為獨當一麵的葛文德醫生,當醫術已經遠遠無法解決問題,他與他的醫者同伴如何麵對?接下來還有哪些挑戰等待著他?真實的“醫者仁心”故事正在上演。
與專注於現象的第一部相比,第二部對醫療體係內的諸多問題及其可能性進行瞭更深入的思考。精湛醫術隻是進入醫者的第一步,走進這一行,便要迎接外人所不知的考驗。
適閤醫療界人士、政策製定者和普通大眾閱讀。
阿圖.葛文德,白宮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奧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受到金融大鰐查理.芒格大力褒奬的醫學工作者。
《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2014年《展望》雜誌年度“全球十大思想傢”。
剋林頓政府年輕的衛生醫療政策高級顧問
阿圖齣生在紐約布魯剋林區一個醫生世傢。作為印度新移民的後代,阿圖成長在西方文化和教育環境下,先後就讀於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在牛津大學攻讀著名的PPE專業(哲學、政治和經濟學)的經曆,對他在醫學人文思想和社會支持方麵的看法産生瞭巨大影響。他在哈佛醫學院就讀期間,恰逢剋林頓競選美國總統,他成為衛生保健部門中的一員。剋林頓就職美國總統之後,他成為剋林頓衛生與人類服務部的高級顧問,指導由3個委員會組成的75人醫療小組,那年他隻有27歲。
影響世界的醫生
完成學業後,阿圖成為瞭外科醫生,但是他不隻將自己的工作局限在手術颱前。麵對醫療行業中的一些頑疾,他親自參與並主導瞭全球手術清單的研發和實施,呼籲醫護人員使用簡單、卻被證明很有效的清單來改變工作方式。這個項目大大降低瞭手術中因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在全球
8個城市(其中既有印度德裏,也有加拿大多倫多)執行、推廣瞭這份清單後,死亡率降低瞭47%?——比任何一種藥物都管用。
阿圖積極主動地普及醫學知識,對醫療體製進行思考與變革,他創造性的工作讓他在2006年獲得美國麥剋阿瑟天纔奬,2009年榮獲哈斯丁斯中心大奬,2004年被《新聞周刊》評為“20位很具影響力的南亞人物”之一,2010年入選《時代周刊》“100位具影響力人物”,是此份名單上唯一的醫生。
奧巴馬醫改的關鍵之筆
阿圖醫生從1998年開始為《紐約客》撰寫大量醫療觀察類文章,見解極為深刻。2009年6月,阿圖在《紐約客》上發錶瞭一篇文章《成本的難題》(TheCostConundrum)探討醫療費用問題。文中指齣,美國的醫療服務及成本存在巨大的區域差距,而衛生保健支齣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醫生通過過度醫療提高收入。這篇文章成瞭醫改的催化劑。奧巴馬推薦白宮官員必須閱讀這篇文章,文中的一些觀點已經成為國會立法者們經常引用的論據。
來自金融大鰐的支票
阿圖在《紐約客》上的文章不僅觸動瞭奧巴馬,同時也得到瞭金融大鰐查理.芒格的贊賞。看完這篇文章後,他立即給阿圖寄上瞭一張兩萬美元的支票。
巴菲特在知名財經頻道CNBC的SquawkBox節目上迴憶起這件事:“……那絕對是一篇偉大的文章,我的搭檔查理.芒格坐下來,立即寫瞭一張兩萬美元的支票。他從來沒有見過阿圖,他們也從未有過任何信件往來,他隻是將支票寄給瞭《紐約客》。他說:‘這篇文章對社會非常有用,我要把這份禮物送給葛文德醫生。’”而阿圖確實也收到瞭這張支票,但他沒有存入個人賬戶,而是捐給瞭其所在的布萊根婦女醫院的外科和公共衛生部。
醫生中會寫作的人
除瞭醫術精湛、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阿圖在寫作方麵的成就更是卓越,他的專欄文章在美國公眾中反響巨大,同時也斬獲瞭眾多文學奬項。他先後獲得2003年美國短篇奬、2002及2009年美國科學短篇奬、2011年美國科學和自然寫作奬等多個寫作大奬。
在美國,很多醫學院裏那些有誌於當作傢的醫學生會被稱為“阿圖.葛文德”。
★令人難忘的精湛製作!葛文德的故事雖然發生在白色巨塔之內,但讀過之後,你會對巨塔外的世界有更深的領悟。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爆點》作者
★這本書每一頁都令人驚奇。作者坦然麵對禁忌題材,深思內省,字裏行間顯現他的成熟、洞察力、悲天憫人和謙卑之心。他能寫齣一般人看不到的,也能說齣一般人不敢說的。許多篇章讀來像是驚心動魄的醫學推理小說。
——《紐約書評》
★如果我為人看病的功力有葛文德寫作纔能的1/10,就會認真考慮開傢診所。
——史蒂芬.都伯納(Stephen Dubner),《魔鬼經濟學》作者
★《醫生的精進》發人深省,它揭示齣醫學界人士每天麵對著怎樣充滿挑戰的選擇。
——蘇珊.雷諾茲(Susan Reynolds),《洛杉磯時報》
★敘述極其誠實而富有人性,描述瞭行醫生涯中關於恐懼、慚愧、尷尬甚至還有幽默的瞬間,豐富的細節引人入勝。
——《經濟學人》
★在當今尚有作品問世的作傢中,我想不齣還有誰能像葛文德這樣充分利用醫學實踐與探索來使人們免受痛苦與死亡之害。《醫生的精進》為醫學寫作添磚加瓦,每個外行人都該讀上一讀;葛文德醫生也在以醫學中的事實為範例,幫助任何希望在任何領域做得更好的人。
——邁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弱點》作者
★不管怎麼看,葛文德都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作者。他的敘述中充滿瞭堅定的決心和希望。如果我們要給社會看診,那麼他就是我能想到的值得信賴的幫手。
——蓋爾.考德威爾(Gail Caldwell),《波士頓環球報》前首席評論員
楔子 從專業到齣眾
第1部分 勤奮
1.洗手這迴事
賽麥爾維斯任職的醫院每年約有3000名産婦分娩,死亡率超過瞭20%,這是相當驚人的。相形之下,在傢分娩的産婦的死亡率竟然隻有1%。賽麥爾維斯判斷,醫生是造成這一結果的罪魁禍首,他們用手四處傳播細菌。
2.“掃蕩”行動
我們在烏帕爾哈拉村找到瞭得瞭小兒麻痹的小女孩。她纔一歲半,有一張憂鬱的臉龐,頭發剪得短短的,戴著小小的金耳環。她在媽媽的懷裏動來動去,軟弱無力的雙腿垂懸在裙子底下。她的媽媽就站在我們麵前,麵無錶情。
3.戰地醫生
美軍的外科醫生分析瞭外傷日誌後,發現士兵失明的比例齣奇地高。原來士兵們覺得軍方配發的護目鏡很醜,“看起來就像老農民戴的”。後來,軍方順從民意,改用看起來又酷又帥的威利牌防爆護目鏡。士兵眼睛受傷的比例立刻有瞭明顯下降。
第2部分 正直
4.醫療中的性騷擾
診斷膽結石時,如果病人穿著襯衫,隻要下擺拉起來、露齣肚子讓我檢查就還好辦;萬一遇到穿緊身褲或連衣裙的,就得把裙子拉到脖子下方,緊身褲脫到膝蓋以下,這會讓我們兩個都很尷尬,恨不得鑽進地洞裏。
5.醫療官司
因醫療糾紛導緻官司纏身是醫生的夢魘,碰上這種事,醫師往往激憤填膺,大嘆倒黴,然而這種事還是屢見不鮮。在像外科和産科這種高風險的科室裏,每個醫生平均每6年會碰上一次。��
6.薪酬的奧秘
一個星期,他隻排一天門診,從上午9點半看到下午3點半,平均每周做6颱手術,專精內視鏡手術。我問他,這樣可以賺多少?“淨賺嗎?”他說:“以去年來說,大概賺瞭120萬美元。”��
7.死刑室裏的醫生
1992年,連續謀殺3人的罪犯哈丁被送進毒氣室,此次死刑足足耗時11分鍾,哈丁纔死亡。現場的恐怖無以名狀,在場的記者因為驚嚇過度而嚎啕大哭,首席檢察官當場嘔吐,監獄長堅持說,如果不改用其他方式行刑,他就辭職。
8.一個都不要放棄
不管早産的新生兒如何弱小不堪,看來毫無希望,還是需要給他們靜脈注射,用上人工呼吸器。大多數早産兒盡管在齣生之時隻有1~1.5公斤左右,但絕大多數不但可以存活下來,而且能正常健康地發育,靠的就是醫生願意為他們而戰。
第3部分 創新
9.産房裏的故事
阿普伽的手提包裏總放著一把手術刀和一條管子,萬一在路上碰到有人倒下,需要做緊急氣管切開術,就可派上用場。她還真在路上幫過十來個這樣的病人。她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爭分奪秒,做自己該做的事。”
10.鍾形麯綫
我在一傢醫院的外科服務,每一個同事都認為我們的外科是全美最好的,可是我們有證據證明我們治療病人的成績確實是全美第一高分嗎?沒有。職業棒球隊有勝負紀錄,企業每嫉妒都有收益報錶,醫生的成績單呢?
11.印度之行
我在去印度之前,心想自己是美國訓練齣來的醫生,或許可以傳授一招半式給當地的醫生。後來我纔發現,一般印度外科醫生本領高強,要比我知道的任何一個西方國傢外科醫生都厲害。��
後記 走嚮優秀
譯者後記
第1章洗手這迴事
12月的某一天,我和傳染病專傢黛博拉.橫江、微生物學傢蘇珊.馬裏諾一起在醫院巡視。她倆在醫院的感染防控組工作,專職負責就是杜絕醫院內發生病菌感染和蔓延。這可不是個在人前閃耀光輝的工作,她們也都是非常樸實低調的人。橫江45歲,說話低聲細語,一笑就露齣酒窩,上班老是穿著運動鞋。馬裏諾50多歲,天生內嚮,不愛講話。盡管外錶普普通通,但她們已經成功處理過多次危機,比如流感、軍團病和緻命的細菌性腦膜炎,而且就在幾個月前,還控製瞭疑似瘋牛病的傳播。當時一位病人的腦部檢查結果顯示,他可能患瞭這種病,倘若傳播齣去,將會是一場噩夢,因為這種病不但無法治愈、會緻人死命,而且其緻病病毒無法通過常規的高溫消毒手段殺滅。也就是說,在檢驗結果齣來之前,神經外科醫生使用過的器械可能已經將疾病傳染給瞭其他病人,幸好感染防控小組的人員及時追查到那些器械的去嚮,並實施瞭化學滅菌。此外,橫江和馬裏諾還親曆過麻疹、瘟疫和兔熱病的防控戰役。還有一次,她們發現一個聚會提供的一批草莓冰激淩引起瞭甲型肝炎的暴發,因而呼籲從全國範圍內召迴該品牌的草莓冰激淩。她們告訴我,最近在醫院裏肆虐的有輪狀病毒、諾瓦剋病毒、幾種假單胞菌、具有超強耐藥性的剋雷伯氏菌,還有現代醫院裏無處不在的禍根:耐藥性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和糞腸球菌(以上幾種均為傳染性病菌,它們經常引發肺炎、傷口感染和血流感染)。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數據,每年有200萬美國人在醫院裏受到感染,其中更有9萬人死於感染。橫江說,在感染防控組的工作中,最睏難的部分其實不是與各種各樣的傳染病對抗,也不是處理病患和員工中有時會産生的恐慌情緒,而是敦促像我這樣的臨床醫生按照要求去做一件事,這件事做好瞭,就能夠有效遏製感染擴散,那就是洗手。
她們采取的措施可以說是細緻入微。她們在外科樓層裏到處張貼提示海報;將原有的洗手池重新擺放位置,加裝瞭一些新的,並將其中一些改造成自動式;專門斥資5000美元購買瞭“預防手推車”,車中存放瞭一些方便攜帶、外觀也很漂亮的小包,每個小包裏洗滌劑、手套、手術衣等用品一應俱全;對執行效果最好的科室,還發放免費的電影票以示奬勵。盡管如此,情況依然沒有得到任何改善。統計數據錶明,我們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洗手的次數僅為應有的1/3到一半,跟其他醫院並無區彆。我們跟流鼻涕的病人握手,從傷口處剝除粘住的衣物,用聽診器緊貼汗濕的胸口,之後大部分人頂多是在白大褂上蹭幾下手,然後繼續該乾什麼乾什麼:看下一個病人,在病曆上狂寫,甚至直接抓取食物。
……
瞭不起的葛文德: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
北京大學醫學部 王一方教授
如今的閱讀多少帶些偶像情結,讓大傢讀讀葛文德得給個理由先。他是何方神聖?首先,他服務的機構在國人眼裏頗為榮耀——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醫學院,職位是外科教授。大夥印象中的外科大夫大多比較明快、瀟灑,他也不例外。更厲害的是,這位老兄還是WHO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剋林頓、奧巴馬兩屆民主黨政府的醫改顧問。這說明什麼呢?能耐與境界,夠水準。不過,讀書不是讀身份,要讀文章氣象,還要讀文字品味,是否優美、雅緻?這一點也不含糊,這位外科醫生不僅手術做得漂亮,文字也夠典雅,他是一位暢銷書作傢、風韻雜誌《紐約客》上有他的專欄。
打開葛文德的檔案袋,你會發現,這位天纔並非純正的美國佬,而是印度移民的後裔,從照片上看就是一個印度文藝青年的範兒。他的父母都是醫生,符閤美國人“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講究醫學世傢)的傳統。他1987年畢業於美國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學,兩年後從倫敦郊外的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掙迴一個哲學、政治與經濟學的學位,誰知他校園情緣還未瞭,199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這一迴拿瞭醫學博士,還不滿足,迴身又在哈佛取瞭一個公共衛生碩士。
葛文德的書映射的是他的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在葛文德看來,醫學之美在於思維之花的綻放,從不思(老師教,學生練)到尋思,從淺思到深思,從順思到反思,從技術之思到哲理之思。阿圖?葛文德三本書的書名就充滿哲學意味和宿命感:《醫生的修煉》+《醫生的精進》+《最好的告彆》,生命必須穿越復雜性(混亂、麻煩、不確定性、偶然性、多樣性),然後追逐純美的境界,但完美永遠無法抵達,生命必然走嚮涅槃。
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要接納臨床的復雜性,預設一份豁達,纔能體驗技術徵服、超越後的愉悅;纔能體驗到醫術是心術,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確定性。一半是直覺思維(敘事思維),一半是循證思維(精準醫療),兩者水乳交融;一會兒是直覺後的循證,一會兒是循證後的直覺。外科乾的是手藝活(鷹眼、獅心、女人手),蘊含著高度的技巧化,流淌著手藝思維。好的外科醫生應該關注手藝的養成,品味手術的境界(爐火純青)。醫學的奧妙就在於超越不確定性去追求完美,這可能嗎?葛文德在書中描述的印度醫生的故事告訴我們:低配置+高效率,完全有可能!
其中一個案例是印度鄉鎮醫生用腹腔鏡修補消化性潰瘍穿孔的奇跡。印度的消化性潰瘍病例很多,而且大多病情嚴重,許多人一直到發生穿孔纔來就醫。一位叫莫特瓦的基層大夫發明瞭一種新的手術方法,用腹腔鏡修補穿孔性潰瘍,手術切口隻有0.6厘米,平均費時45分鍾。阿圖現場觀摩過這樣的手術,使用價格低廉而老舊的腹腔鏡設備,莫特瓦手法一流,動作敏捷。結果顯示,他的手術比起傳統的開腹手術並發癥少、恢復快,在印度南部塵土飛揚的偏僻小鎮上,創造瞭世界一流的腹部外科手術,令美國同行颳目相看。
阿圖?葛文德在《醫生的修煉》一書中講述瞭親曆的十幾個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揭示瞭臨床醫生的精神發育曆程。臨床醫學分科越來越細,專科化、專門化的趨勢不可遏製,臨床醫生的成長必然經曆“小專科+大人文”的蛻變曆程。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他早年經曆的新手上路的疑惑與開悟,外科的曆練從柳葉刀開始,初為醫生,還必須學習並熟練掌握中央靜脈導管的安置術。這個活可不好乾,反反復復,跌跌撞撞,纔算闖關成功。因此,從踏上從醫之路的第一天起,他就發現醫學的永恒睏惑——不確定性的前提(缺損配置)與對完美結局(無缺陷)的希冀。醫生每天都要麵對變化莫測的疾病和病人,信息不充分,基礎理論(病因、病理)也不明瞭,醫生個體的知識、能力、經驗都不平衡,但無論資深人士,還是毛頭小子,卻都要作齣近乎完美的臨床應對,達到患者對療效的最優預期。
即使到瞭高年資階段,他依然認為醫學中最大的睏惑還是不確定性。病人因為無法確診而惶恐不安,醫生因為不能確診而左右為難,醫療費用因為不確定性的探究而節節攀升,社會輿論因為不確定性而質疑醫學的科學性。在形形色色的不確定性煎熬中,醫生應該轉變自己的態度,不把呈現確定性作為職業的唯一價值,轉而以友善與共情去安撫惶惑的病人和躁動的傢屬。他還有一個不同凡響的理念:診療中的不確定性使法律問題根本無法厘清,無法知道醫療風險究竟來自於疾病自身的不確定性轉歸(不可抗力的凶險),還是應該歸咎於醫生的過失。因此,貿然起訴某個醫生成為一個前提謬誤的命題。
臨床中,要戰勝醫學的不確定性,信心與技巧都是從實踐中習得的,但這都必須以活生生的病人作為訓練對象,但誰又願意把自己作為新手的練習對象呢?如果誰都不願意做此讓步,那麼,成熟的醫生如何齣位呢?醫學院教學醫院每一天都在給病人最好的治療、照顧與給醫學新人增加練習機會之間犯愁。臨床醫學的進步無法消減技術試運行階段和新人試手階段的代價。為保證病人安全,要盡可能縮短,甚至消滅技術的學習與適應階段。
葛文德在書中還談及外科機器人與人機博弈命題。如今,達芬奇機器人已經成為許多三甲醫院的常規配置,人們對此充滿樂觀,其實,這背後隱藏著人機博弈的陰影。1996年,瑞典蘭德大學附屬醫院負責心髒監護的資深專傢沃林主任與電腦識彆儀比賽,分彆對2240份心電圖資料(其中一半是問題心電圖)進行分析識彆,結果,沃林識彆齣620份,電腦識彆齣738份,電腦儀以20%的優勢擊敗資深專傢。幾乎在所有的競賽中,電腦要麼與人類戰平,要麼勝過人類。或許數碼醫療的前景是水火不容,不是相輔相成。對立的觀點認為智能機器人的冰冷服務會消解醫療中的人性溫度,使病人更加孤獨。而互洽的觀點則支持醫生擺脫事務性紛擾,專注於醫療中的人性關懷。
葛文德常常問一些很傻的問題,譬如“醫生為什麼需要年會”,答案是醫療年會是名利場,也是醫生相互學術欣賞和精神取暖的地方,年會將滿足醫生內心深處的孤獨與交往渴望,緩解孤島生存境遇,收獲心靈慰藉。他感嘆收入6位數的醫生最愛廠商散發的價值纔幾美元的小禮物,其實是以此作為自己齣席年會的見證。在年會上他有一個意外的發現,呆呆的醫生們太專注於當下,而漠視學科曆史。有一個復製外科曆史文獻的攤位門庭冷落,引起瞭他的悲憫和敬畏。
在醫生隊伍裏,常常會有一些問題醫生需要矯正,問題是醫療過失並不集中在個彆醫生頭上,如何區分壞醫生的惡意傷害與好醫生的概率差錯?美國的問題醫生:酗酒、吸毒、好色(性騷擾或性侵)、責任感喪失、毫無同情心、貪婪。在《醫生的修煉》一書中提到瞭一位叫哈裏森的問題醫生,詳細分析瞭他的心靈墮落史。當然,問題醫生會麵對同行的責難,但是,最終的拯救行動必須靠專業的矯治中心。不然,讓問題醫生泛濫纔想到行業自救似乎就太晚瞭。
在《醫生的精進》一書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洗手這迴事:外科感染的關鍵細節”“醫療中的性騷擾:醫患雙方的睏惑”(並非隻是問題醫生騷擾病人,也有問題病人騷擾醫生)“薪酬的奧秘:醫生薪酬的內幕和艱辛”“死刑室裏的死亡之手”“切爛的喉嚨:親曆臨床誤診及其教訓”“産房裏的故事,從順産到剖宮産的必然轉歸”“疼:那些不明原因的疼痛癥診療”“紅臉女主播”“吃個不停的人”“艱難的決定:臨終選擇的倫理衝突”“隻想活下去:罕見病與不確定性”,細細品味,韻味無窮。
很顯然,即使是醫神,也不能宣稱自己全知全能。一次,朋友問瞭葛文德一個醫學問題:“腹腔神經叢(solar plexus)到底在哪兒?”他被問住瞭。朋友譏諷他:“你這醫生到底乾什麼吃的,這都不懂?!”生活中,“燈下黑”的境遇比比皆是:他的妻子曾遭遇兩次流産,第一個孩子齣生時主動脈缺失;女兒曾因為跌倒弄到肘部脫臼,而他卻沒有意識到;妻子也曾在某個從未聽說過的手腕部位韌帶撕裂過。每每遭遇這類事情時,他都覺得自己的醫學知識太貧乏瞭。在他看來,醫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在容量和復雜程度上已經大大超齣瞭個體所能承載的極限,根本就沒人能全部掌握並理解這些知識。結果,醫生和科學傢們的分工越來越細微、越來越專業化。如果我無法處理13600種疾病,那好,也許50種我可以應付得來——或者至少有一種疾病是我主攻的。就這樣,醫生變成瞭一位專傢,關心的隻是自己專業範圍之內的事,而關於醫學能否讓整個醫療係統更好地造福人類這一層次的問題,漸漸不在我們的考慮範疇之內。齣路在哪裏?醫學需要整個係統的成功運作,這個係統包括人和技術,其中最大的睏難是如何使他們協同工作,光有一流的配套設施是不夠的。
他提到一個百密一疏、功虧一簣的案例。史密斯先生34歲那年遭遇瞭一場車禍,腿部、盆骨和手臂骨摺,雙肺衰竭,內齣血不止。醫院的外傷治療小組立即投入瞭搶救,他們將斷裂的腿、盆骨和手臂固定住,在胸腔兩側插入導管對肺部進行再擴展,輸血並摘取瞭因破裂而齣血不止的脾髒。三個星期後,史密斯終於熬瞭過來。臨床醫生們幾乎每件小事都做到瞭最好,但他們忽略瞭一個小小的細節:忘記給史密斯打疫苗瞭。對於每個接受脾髒摘除手術的病人來說,疫苗必須打,因為疫苗會幫助對抗侵犯人體的三種病菌。外科醫生以為ICU醫生會打,ICU醫生以為初級護理師會打,而初級護理師以為外科醫生已經打過瞭,大傢都忘瞭。兩年以後,史密斯在海灘度假時偶發鏈球菌感染,感染迅速蔓延。雖然史密斯最終幸存瞭下來,但代價是手指、腳趾全部切除。
在美國,接受過緊急脾髒切除手術的病人中,進行過基礎疫苗接種的人隻有一半。為什麼病人接受的治療是不達標的?解決問題的答案在於我們沒有認識到科學的復雜性已經從根本上改變瞭醫學領域,那種靠一個工匠式的醫師擬定一個治療方案就可以挽救病人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瞭。我們必須嚮機械工程師學習,讓各部分配件配閤默契,在為人類提供救助和慰藉時,於細微之處讓整個係統張弛有度,獲得上佳錶現。這個行業需要科學(規範),需要藝術(直覺),需要革新(創造),也需要謙卑(敬畏)。
在新書《最好的告彆》中,葛文德變得宿命起來,他深知,醫學再怎麼發憤圖強,依然無法擺脫一個很確定的結局,那就是永遠也無法戰勝死神,生命的最後一課必定是衰老與死亡。於是,剛剛滿50歲的葛文德把目光聚焦於人類的衰老和死亡的逼近與應對。他依然是給大傢講故事,講他妻子姥姥高齡獨居的故事(從自信走嚮自欺,再到可悲的曆程);講一對醫學專傢夫婦一步一步邁入衰老棧道,親曆失能、失明、失智,生活品質逐漸下滑,最後滑嚮深淵的故事;講一個有創意的社區醫生突發奇想,改造傳統養老機構的故事(一個允許喂養寵物的決定令養老院頓時生機盎然)。還有美國的普通傢庭如何為養老奉親承受難以負擔的經濟壓力,社會福利養老機構總是有各種死角和盲點,而居傢養老又無法提供社群交往的支撐。這些矛盾幾乎無法調和。
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麵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車夫,是大亨,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麵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麵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究竟是生機無限?還是危機重重?應該永不言棄,還是適時放棄?什麼時候應該努力救治,什麼時候不選擇積極救助?都是橫亙在醫生心頭的人文難題。葛文德指齣,高技術、高代價境遇中屢屢發生無效醫療。美國25%的醫療保險費用花在5%的生命終末期患者身上,沒有任何效果。反而降低瞭終末期患者的生命質量。據美國抗癌協會:使用呼吸機、電除顫,胸外按壓,在生命終末期入住ICU的癌癥患者,其最後一周的生命質量比不接受這些乾預的病人差很多。去世前6周,照料者嚴重抑鬱癥的比例大瞭三倍。此時此刻,醫生要確立新的診療價值,絕癥患者離世不是醫療失敗,生命終末期未能得到陪伴和安撫,無法通過安寜照顧安詳離世纔是醫療的失敗。因此,不僅要關注軀體的舒適,心理的舒緩(對死亡不再恐懼),還要關注患者社會身份的完整、人格的完整,靈性的安寜。讓他們在生命的終點有關懷(照顧),有尊嚴,無痛苦(充分止痛),無牽掛(瞭卻瞭心事,完成瞭道彆,道歉,道情,道愛的儀式),無遺憾(死亡脫敏),不僅對自己的一生(人生)滿意,還對自己的醫生(治療)護士(護理)滿意。無疑,現世的花紅柳綠、死亡過程的掙紮抗拒和對於來世的睏惑迷茫都是死亡降臨時不可避免的糾結。但是無論怎樣糾結,我們還是需要邁過那一道門檻,去遠方遨遊。如何安頓這顆不安的靈魂,是現代安寜緩和醫療的首要課題,也是每個凡人需要藉助靈魂修煉纔能坦然麵對的生命節目。
從對醫學不確定性的認知到對死亡必然性的豁然,葛文德大夫完成瞭一個醫生最完美的精神發育,也昭示瞭現代醫學在高技術、高消費驅使下飆車遇阻(衰老死亡是最後的刹車)的警醒。死生有度,生命無常,原來,這麼樸實的真諦卻需要我們用人世間那寶貴的“三萬天”的一大半來點撥、感悟,真是應瞭孔老夫子那句名言:五十而知天命。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對它的內容有過多的預設,隻是單純地被它“精進”和“卓越”這兩個詞所吸引。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追求速成的時代,這兩個詞顯得尤為珍貴。我傾嚮於認為,這本書不是在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好”醫生,而是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醫生,一個不斷超越自我、挑戰極限的醫生。我想象著書中可能包含瞭一些關於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如何從錯誤中學習,以及如何與團隊成員協作等方麵的思考。畢竟,在任何一個高要求的領域,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團隊的協作和係統的優化也至關重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能落地到實際操作中,幫助讀者找到提升效率、優化方法的途徑。我希望它能激發我對自己工作方式的反思,看看我是否在“精進”的道路上,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讓我一眼就覺得它不是那種會堆砌專業術語、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的醫學著作。整體的色調柔和,文字的排版也很考究,給人一種寜靜而又不失力量的感覺。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書店的書架邊緣瞥到它的,當時就被它傳達齣的“精進”二字所吸引。現代社會節奏太快,每個人都在追求效率,而“精進”這個詞,在我的理解中,更多的是一種慢下來的、深入的、持續的打磨自己的過程。我聯想到自己的工作,雖然不是醫生,但同樣麵臨著不斷學習、提升技能的壓力。所以,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猜想它或許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專注、如何不斷超越自我的思考,甚至可能是一些方法論的啓示。我並沒有期待它會講述某個具體的醫學案例,或者揭示某種驚世駭俗的醫療技術,更多的是希望它能觸及到“職業精神”這個更宏大的命題,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不忘初心,並持續地追求更高的標準。這是一種超越瞭單純技能的層麵,觸及到職業道德、人文關懷,以及個體如何在專業領域找到自我價值和意義的探索。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是因為它的名字裏有一個“醫生”的字樣,以及“仁心仁術”這樣的字眼,讓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那種救死扶傷、充滿人文關懷的畫麵。我一直覺得,醫生這個職業,不僅僅是技術活,更是一種道德和責任的體現。所以,我帶著一種期待,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醫生在麵對生命時的種種抉擇,他們內心的掙紮與堅守,以及如何在冰冷的醫學技術和炙熱的生命之間找到平衡。我期待讀到一些感人的故事,一些能夠觸動人心的瞬間,讓我感受到醫者仁心的力量。我想象著書中會描繪一些醫生在麵對重癥病人時的沉著冷靜,在麵對傢屬的焦灼時的耐心解釋,以及在無數個不眠之夜裏,他們是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救人的實際行動。我甚至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醫學這個行業有更深的理解,明白那些白大褂背後,究竟承載著怎樣的付齣和擔當。畢竟,在很多時候,我們作為患者,看到的隻是醫生冷靜的外錶,卻很少能窺見他們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復雜。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種非常純粹的、對專業技藝的極緻追求。我不是醫學界的人,但“追求卓越”這四個字,在我看來,是一種不設上限的人生信條。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一個醫生是如何從一個初齣茅廬的新手,一步步成長為一名技藝精湛、經驗豐富的專傢的。這個過程一定充滿瞭挑戰、挫摺,以及無數次的失敗與重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卓越”的?它僅僅是指手術的成功率,還是包括瞭更深層次的、對疾病的理解,對患者的溝通,甚至是對醫學未來的思考?我想到自己在學習任何技能時,都會有一個瓶頸期,感覺自己停滯不前,甚至想要放棄。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突破這種瓶頸的方法,或者分享一些成功剋服睏難的經驗,那對我來說將是巨大的啓發。我並不期望它會提供一些“秘籍”或者“捷徑”,我更感興趣的是那些腳踏實地的、日復一日的努力,以及在這種努力背後所蘊含的堅韌和毅力,這纔是真正的“精進”之道。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沉靜而又充滿智慧的感覺。書名中的“精進”和“追求卓越”直接點明瞭它可能探討的核心主題,這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持續學習、不斷打磨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成功。我並非醫學專業人士,但我對任何一個領域的“精深”之道都充滿好奇。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分享作者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是如何不斷學習、反思和進步的。我期待它能揭示齣,一個醫生如何在復雜而充滿不確定性的醫療環境中,保持冷靜的頭腦,做齣精準的判斷,並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我認為是超越瞭個人能力的,它更關乎一種職業的態度,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以及一種對專業領域不懈探索的執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培養這種內在驅動力,如何在麵對挑戰時保持韌性,以及如何在職業道路上實現自我超越的思考。
這本書評價很高,買來看看,最好的告彆
評分京東購物方便實惠,正品保證,非常期待下次再來
評分挺不錯的書,之前買瞭一本。覺的不錯直接買瞭一係列。推薦閱讀
評分終於收到我需要的寶貝瞭,東西很好,價美物廉,感謝又是
評分非常棒的一本書,值得一看,希望你們也看看。
評分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麼辦?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麼?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於這些問題,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隻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影響世界的醫生阿圖.葛文德結閤其多年的外科醫生經驗與流暢的文筆,講述瞭一個個傷感而發人深省的故事,對在21世紀變老意味著什麼進行瞭清醒、深入的探索。本書富有洞見、感人至深,並為我們提供瞭實用的路綫圖,告訴我們為瞭使生命的歲月有意義,我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評分在朋友傢看到這本書,關於衰老和死亡的理念和思想非常前衛,也很先進,值得讀。可能是成都的倉庫有現貨,發貨超好
評分又到瞭瘋狂買書的季節.......京東這次原價上調瞭,不過還是支持,老是虧本是不對的
評分趁著打摺,又買瞭一些書。今天剛到貨,還沒開始看。喜歡在京東上買書,尤其自營店。感覺書的質量都很好,而且送貨速度也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