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经典文丛第二辑(套装共5册)

国际汉学经典文丛第二辑(套装共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钧,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顾立雅 著
图书标签:
  • 汉学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 历史
  • 文献
  • 文化研究
  • 古典文献
  • 中国学
  • 文史哲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117003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0379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汉学经典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6
套装数量:5
字数:14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际汉学经典译丛旨在翻译和整理西方汉学历史名著,可以说,这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目前国内西方汉学早期历史的重要著作基本上是我们组织和翻译的。我们将继承这个传统,将翻译的范围逐步扩大到能涵盖西方各种汉学历史的名著。
  ——张西平
  
  ★我们这套书系,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类未来负责的心愿,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同时也向中国展示健康的、高品位的世界文化。
    ——任继愈
  

内容简介

  《美国第一批留学生在北京》是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本书首次梳理了民国时期美国第一批专业汉学家在北京的学术活动,重新探讨了美国专业汉学兴起的历史过程和深层原因,全面揭示了民国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中美学术文化交流。
  
    《斯洛文尼亚在中国的文化使者——刘松龄》主要收录了研究清代宫廷中欧洲耶稣会天文学家刘松龄的数篇论文和他当时与欧洲的一些通信,还介绍了中国与今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一刘松龄出生地一对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重视和推广。
  
  《中国文献史》未分章,而是以连续的15个小节构成。介绍了儒、释、道以及历史、地理、律法、语言学、农业、自然科学、医学、兵法、文学等方面的中国文献古籍。相对于中国文献的浩繁著述,区区十余万字的篇幅实在过小,但是《中国文献史》的内容并非来自其他欧洲学者的著述,而是作者著作的浓缩以及授课笔记。这些讲义资料绝大多数是中文书籍,本书所涉及的作品,作者几乎都亲阅过。瓦西里耶夫对中国文献的介绍、资料收集和导向性研究为20世纪俄罗斯汉学的专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与中国之道(修订版)》,是一本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之作。他把中国历来,特别是《古史辩》时期,中国学者对孔子的讨论,以及西方学者对孔子的研究,都加以融会贯通,再用自己的观点,解释成“顾氏一家之言”。本书论述了孔子研究背景、孔子生平、孔子儒学思想等相关内容。
  
    《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共收录73份鲜为人知的清朝顺治、康熙两朝期间的档案文件。内容都与清初来华传教士的在华生活相关。这些文件均选译自中国第1历史档案馆所藏内阁全宗满文密本档、内阁满文票签档、满文题本、宫中满文朱批奏折等,且均为首次翻译,首次公布的档案文件,为研究清初来华传教土提供了第一手基础文献。

作者简介

  瓦西里 ·帕夫洛维奇 ·瓦西里耶夫(1818--1900),是19世纪俄罗斯汉学界的一位最重要的人物。先后在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汉学专业授课,对于汉学的发展壮大和俄罗斯汉学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年1月19日-1994年6月1日),生于芝加哥,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亚洲学会会员等,是西方著名的汉学家,同时也是孔子研究的权威。曾著有《孔子与中国之道》、《孔子真面目》、《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中国思想》、《传说中之孔子》多书。
  顾立雅的孔子观对现代的欧美人士影响颇大。他的著作,特别是《孔子与中国之道》,一向是西方汉学界孔子研究领域学者的必备参考书。他对中国初期汉学的贡献亦使芝加哥大学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中心。



目录

导言:留学生与美国专业汉学
第一章 费正清
第一节  汉语学习
第二节  第一篇论文
第三节  与中外学人的交往
第二章 毕乃德
第一节  英文论文
第二节  《中国参考书目解题》
第三章 卜 德
第一节  两篇论文
第二节  《燕京岁时记》英译
第三节  《中国哲学史》英译
第四节  博士论文
第四章 顾立雅
第一节  中文论文
第二节  《中国之诞生》
第三节  与中国学人的交往
第五章 恒慕义
第一节  《古史辨》译介
第二节  与中外学人的交往
第六章 孙念礼
第一节  博士论文
第二节  葛思德图书馆
第七章 其他留学生
第一节  世纪 年代的留学生
第二节  世纪 年代的留学生
结语:留学生的启示
参考书目
后记
斯洛文尼亚在中国的文化使者——刘松龄
关于刘松龄的研究
刘松龄:90年代中期以来连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档案馆和中国国家档案局的纽带
雅奈兹·斯格莱伯
专著《刘松龄:清代宫廷里的克拉斯卡人》英文译本介绍
雅奈兹·斯格莱伯
刘松龄及其在京工作的再研究
米加
中国宫廷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刘松龄
兹马戈·斯密特克
献给中国皇帝的真空和电
斯坦尼斯拉夫·叶兹尼奇
清钦天监监正刘松龄——纪念斯洛文尼亚天文学家刘松龄人华二百七十周年
鞠德源
关于刘松龄的信件
刘松龄信件简介
阿列克斯·马沃尔
刘松龄的信件
译后记
中国文献史
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
孔子与中国之道
……









精彩书摘

  二
  费正清第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是他的博士论文的一个章节,在北京撰写,并发表在北京的英文学术刊物《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上。
  这篇题为《1858 年条约前鸦片贸易的合法化》(The Legalization of the Opium Trade before the Treaties of 1858)的论文围绕这样一个中心问题展开:为什么鸦片输入中国为合法这一条款会被写入1858 年11 月8 日中英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是由于英国的武力逼迫(这是普遍流传的看法),还是有其他原因?
  中国人对鸦片并不陌生,制造鸦片的罂粟早在唐代的文献中就提到过,但只是用来入药。吸食鸦片的方法则是17 世纪以来从传入中国的吸食烟草的方法发展来的。一般说来,服用鸦片的其他国家民众都是把鸦片从口吞食到胃里去,唯有中国人是吸食的。外国鸦片流入中国始于18 世纪初葡萄牙人的贩运,开始时每年只有几百箱,但随着中外贸易特别是中英贸易的扩大,鸦片的进口量越来越大,到1836 年已经达到一年两万箱之巨。③ 鸦片不仅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而且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国内银价上涨,所以清朝皇帝自雍正起就屡申禁令,但只是收效于一时,而无法彻底杜绝,直到1907 年12 月,中英两国终于达成《禁烟协定》六条。1911 年5 月中英又达成《禁烟条约》十条,同意在中国禁烟确有成效时停止对华鸦片输入。中国由此开始了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禁烟运动。
  费正清的论文共分六个小节:一、19 世纪50 年代的间歇期;二、英国政府的鸦片政策;三、中国实施禁烟;四、中国对鸦片贸易课税的建议;五、中国地方当局征收烟税的情况;六、一点阐释。在文章的开篇,费正清明确指出:“鸦片贸易是19 世纪的一件大事,历史学家迟早都应该分析其原因、活动和影响。它同中外关系的各个方面———商业、政治和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它的具体情况应该和其他方面一样考订出来,并把两者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①他写这篇文章正在于利用掌握的资料,揭示事实,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文章的第一小节,费正清指出,19 世纪50 年代英美商人为了能在条约口岸买到更多的丝绸和茶叶,必须在口岸外销售更多的鸦片,以便筹集必要的资金。“由于中国人不买外国制成品,外国商人购买中国产品最方便的方法,要么像17、18 世纪那样使用带来的成船的白银,要么像19 世纪初以来日益普遍的做法那样,使用成箱的鸦片。”②这样丝、茶贸易和鸦片贸易就像一个连体婴儿那样不可分离,但问题在于前者是合法的,而后者是非法的———1842 年的《南京条约》没有给予鸦片贸易以法律根据。在接下来的两个小节中,费正清考察了1842—1858 年中英双方的政策,中国是厉行禁烟,而英方则采取不予支持和保护,实际是放任自流和纵容的政策。但中方的禁止也不是各地都一样,“禁烟在北方较为得力,特别是京畿地区,一直坚持到较后的日子;在南方各省,鸦片输入与日俱增,种植鸦片也已经开始,而镇压措施却越来越少”③。在鸦片泛滥,难以禁止的情况下,中国官员开始陆续建议将鸦片作为合法贸易进行征税。费正清在文章的第四小节对此进行了考察,他指出,第一个建议征收烟税的官员是湖广监察御史汤云松,时间是1851 年1 月16 日,但这位御史的奏疏未见下文。两年后张炜、吴廷溥两位御史上了同样内容的奏折,这次得到了皇帝和军机处的重视,但他们的意见未被采纳,军机大臣在答复中强调补救的办法不是使鸦片合法化,而是更严厉地镇压。但不久太平军占领了南京(1853 年3 月)并席卷东南几个最富庶的省份,造成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于是征收烟税的问题再次提出并在一些地区得到了部分实施。在文章的第五节,费正清以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四个口岸为例,具体说明了1855—1858 年征收鸦片烟税的情况。1853 年以来尽管北京政府还在强调禁烟,但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军饷等财政问题已经开始悄悄地向鸦片征税,而福州、厦门则更把征税公开化(1857 年),这些都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将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前奏。通过以上分析,费正清在结论部分指出,那种认为1858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流行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只说出了一半事实。另一半事实是“中国人希望通过对鸦片贸易全面征税,增加收入”,所以“应该承认鸦片贸易也是中国内政问题产生的结果”。①
  费正清这篇文章的重大突破在于使用了中文资料,特别是军机处档案。在费正清之前,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也讨论过鸦片贸易问题(第一卷第八章《鸦片问题》、第二十三章《鸦片,1842—1858》),但马士完全依靠外文材料,没有直接使用中文资料,他所使用的一点中文材料来自《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上英译的清朝文献的片段,所以在讨论中国官方的政策时就显得比较薄弱。费正清的论文一半是讨论1853—1858 年中国地方官员如何不执行中央政府的禁烟令而自行征收烟税的史实,这部分内容在马士的书中是完全没有的。利用原始的中文档案进行近代史研究是费正清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除费正清自己的努力外,更大大得益于时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蒋廷黻的指导与帮助(详见下一节)。
  费正清在写这篇文章时有关清代对外关系的重要中文文献《筹办夷务始末》已经影印出版。《筹办夷务始末》是清代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又称《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计道光朝八十卷,文庆等编;咸丰朝八十卷,贾祯等编;同治朝一百卷,宝鋆等编。《三朝筹办夷务始末》编成之后藏于宫中,均系手写稿本,没有刊刻付印。清朝覆亡后,这三种稿本连同宫中其他档案均为故宫博物院所有。故宫于1929 年开始陆续将其全部影印出版,为学者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由于《筹办夷务始末》“1842 年以后很少提到鸦片问题”,费正清写此文所依据的材“主要来自藏于北京大高殿未出版的军机处档案”。① 对此费正清在第六条注释中做了这样进一步的说明:“这项资料是从编纂《筹办夷务始末》的同一档案中搜集来的,其中有的文件没有收入《筹办夷务始末》中。得以使用该项资料,我要十分感谢清华大学的蒋廷黻教授。”②军机处是清政府的重要机构,对于和它有关的资料蒋廷黻自然不会放过,他在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记叙:“清华五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岁月。我乘便可以接触故宫博物院的档案。有一段时间,我们有好些人在故宫博物院抄录档案,把未公布的重要文件抄录下来。故宫中收藏的最重要档案是清代军机处的。自18 世纪30 年代起到清代终止为止,军机处是大清皇帝的真正秘书处。该处人员管理档案非常制度化,每天来文均有收发登记,这些来文主要的是中央各部及地方首长的奏折。此外,对皇帝批复的奏折也有专人登记。每件档案都详细登录日期及摘要。这种简单小心处理档案的制度,对满清政府说实在是一种光荣。由于革命和武装政变在北平接二连三地发生,有些老衙门的档案均被弃置,无人管理。有些档案在北平当废纸卖。我为清华成吨购买。清华图书馆所存的资料大部分都是清朝军机处和海军方面的资料。”③蒋廷黻本人利用这些资料写了不少文章,是最早使用这批资料的中国学者。而在他的指导下费正清则成为利用这一资料最早的外国学者。
  费正清的这篇论文完成后,发表在《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第17 卷第2期(1934 年7 月)上。中国社会及政治学会(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是1915 年由一批中外人士共同在北京发起建立的。1916年该会创办了英文会刊《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第一期于4 月出版,以后每个季度出版一期,四期为一卷,1941 年终刊。蒋廷黻在北京期间一直是该刊的编辑。在蒋廷黻的帮助下,费正清的处女作得以在这份英文刊物上发表。此后,费正清又陆续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其他几篇文章,同样得到了蒋廷黻的关照。
  ……

前言/序言

  张西平
  “国际汉学研究书系”出版已经十五年了,当年是任继愈先生写的总序,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他对“国际汉学研究书系”的关心和指导至今仍是我们考虑这套书的出发点。
  近三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大大深入了。学术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国外中国文化的研究(汉学或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唯有如此,才能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步伐。
  同时也应看到,海外中国学与中国近现代的中国学术进展紧密相连。从晚明时开始,在全球化的初期,中国已经被卷入世界的贸易体系之中,关于中国的知识、文化、历史、典籍已经开始被这些来华的传教士、外交官、商人研究。从那时起,中国的知识已经不完全归中国学者独有,开始有了另一套讲述中国文化和学术的新的叙述,这就是海外中国文化研究(汉学或中国学)。而且在1814年的法国,他们已经把中国研究列入其正式的教育系统之中,在西方东方学中开始有了一门新学问———汉学。更为引起我们注意的是,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制度,经学解体,中国知识的叙述系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我们这一套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完全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经由苏联传来的。作为后发性现代化国家,自己的知识系统的独立发展已经中断了,而帮助我们建立这套现代学术体系的人中,西方汉学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不了解国外的中国文化研究(汉学或者中国学),我们就搞不清我们自己的近代知识系统的形成与变迁。
  更为重要的在于今天中国崛起后,我们希望走出百年欧风美雨对我们的影响,重建中国的学术体系,如果做到这一点也必须了解域外中国文化研究,不这样,我们自己的近代到当代的学术历史就搞不清,中国学术的当代重建也是一句空话。
  中国学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为了让中国学术回到世界学术的中心,为了重建好自己的学术系统,我们都必须了解海外的中国文化研究(汉
  学或中国学)。
  如何展开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呢?以下三点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了解各国中国学研究的历史与传统。每个国家对中国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所以,摸清其历史和传统应该是与其对话的基本要求,不然会闹出笑话。近三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国际汉学》《世界汉学》《汉学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学术阵地,“海外中国学书系”“国际汉学研究书系”“列国汉学史”等多种系列丛书在学术界受到了欢迎。我们对各国的中国文化研究传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要注意海外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和文化背景。西方的中国研究是在西方的学术背景下展开的,他们的基本理论、框架、方法大都是西方的,因此,在把握这些国外的中国研究时,特别是西方的中国学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万不可以为,他们讲述的是中国的知识和内容,就按照我们熟悉的理论和方法去理解他们。对待域外的中国文化研究应从跨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最后,积极与海外中国学展开学术互动,建立学术的自信与自觉。在当前的世界学术话语中,无论人文学术或者社会科学的研究,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的学术话语。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未在国际学术领域展开,中国研究,这个原本属于我们掌握话语权的研究领域,在国际范围起主导作用的仍是西方的中国学研究者,这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明显。近年来有所好转,但基本格局尚未扭转。因此,我们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了解海外的中国文化研究,同时,我们所面临的第一波的学术论争也可能是和西方的汉学家们之间展开的。在解释中国文明与文化,在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上,西方中国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中有些对我们很有启发,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则明显是有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和他们展开学术性的讨论。所以,在与国外汉学家们打交道时,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是一个基本的立场。
  世界的重心在向东方转移,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是一个大的趋势,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一样都是地域性的文明,同时都具有普世性的意义,一切理论都来自西方的看法肯定是有问题的。在中国文化研究上更不应如此。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中国文化研究,熟悉国际范围内的中国文化研究成果,学习汉学家们的宝贵经验,理解他们在跨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的同时,纠正他们中一些汉学家在知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问题,与其展开学术的对话。这是更新我们的学术和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我们面临的双重任务。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学术重建的必由之路。
  ……

国际汉学经典文丛第二辑(套装共5册)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汇集了二十世纪以来国际汉学研究领域中,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刻影响了西方乃至全球对中国文化、历史、思想、文学理解的经典著作。这些作品不仅以其严谨的学术方法和创新的研究视角,为汉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更成为了理解现代中国学如何与西方学术范式有效对话、相互激荡的绝佳文本。本辑五册,从不同侧面,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当代汉学图景。 第一册: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结构与文化心理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明清白话小说的叙事模式、人物塑造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根源。作者以扎实的文本细读为基础,结合人类学、符号学等跨学科理论工具,探讨了“才子佳人”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揭示了小说如何反映和规训了古代社会的伦理秩序与个体欲望的冲突。 重点关注领域包括:对《红楼梦》中空间叙事与时间意识的解构,指出其如何超越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线性叙事;对《西游记》中“化身”与“原我”的心理分析,探讨其在宗教哲学意义上的当代价值;以及对民间故事与文人叙事之间张力的比较研究。本书不仅关注文学形式,更致力于挖掘文本深层编码的社会历史信息,展现了中国古代叙事艺术的复杂性与深邃性。其对叙事功能学的引入,极大地拓宽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叙事传统的认知深度。 第二册:宋明理学与早期现代性的张力 本册聚焦于宋明理学,尤其关注朱熹和王阳明学说的核心概念——“理”与“心”——在西方哲学史语境下的重新定位。作者挑战了早期汉学中将理学简单视为某种“中国式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观点,提出理学应被视为一种复杂的、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知识论和本体论体系。 书中详细考察了理学对中国政治伦理结构(如科举制度)的塑造作用,并着重分析了理学概念在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群体中的衰落与转型。一个重要的论点是,理学中的某些内在矛盾,恰恰是理解中国社会在面对近代西方冲击时,文化抵抗与自我革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本书在比较哲学层面,特别是与笛卡尔主义和康德主义的对话中,展现了理学思想在现代性议题上的独特贡献与局限。 第三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文化基因与知识建构 本研究是理解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绕不开的经典之作。作者并非将民族主义视为完全由西方输入的概念,而是追溯了其在中国本土的“知识基因”和思想准备过程。 全书耗费大量篇幅考察了自魏源、龚自珍至梁启超一代知识分子如何重构“中国”的概念。研究聚焦于“救亡图存”话语下,“天下”、“夷夏之防”、“中国”等传统政治地理概念的语义漂移。作者通过对清末民初报刊、教科书以及私人书信的细致考察,展示了“国民性改造”的知识工程是如何进行的,以及知识精英在构建新的“民族记忆”时所采用的修辞策略。本书强调了文化精英在动员社会心理、为现代国家合法性奠定时期的核心作用,并对民族主义的文化基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第四册:佛教东传与中古中国的社会史考察 本书是汉学界环境史和社会史研究的典范。它以佛教的传入、本土化及制度化过程为核心,描绘了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及日常生活图景的深刻变迁。 作者摈弃了仅仅将佛教视为纯粹宗教哲学的传统视角,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动员的力量、一种经济资源(寺院土地、信徒供养体系)的重新分配机制。研究详细分析了石窟造像、僧侣传记、寺院经济账目等一手材料,揭示了佛教在城市与乡村不同阶层间的传播差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对“僧侣”这一特殊群体的法律地位、社会功能(如参与水利工程、提供信贷服务)的考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古精英文化与基层社会实践之间互动的理解。其对非汉族政权时期佛教政策的比较分析,也为研究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参照。 第五册:清代国家形态的官僚实践与地方权力网络 该书是社会人类学方法应用于中国政治史研究的里程碑式作品。它将研究焦点从中央的宏大叙事转向了地方层面的“治理的实践”。作者通过对清代中后期特定区域的档案、地方志及家族文书的梳理,揭示了国家权力是如何在与地方精英(士绅、宗族领袖)的持续互动中得以维持和协商的。 核心议题包括:赋税征收中的非正式权力寻租、水利或灾害救济中的“国家-地方合作”模式,以及国家法律(如刑法)在地方社会如何被“地方化”和“情境化”。本书有力地证明了,清朝庞大的官僚体系并非仅仅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在一套复杂的、由惯例、人情和地方精英的默许构成的“权力交易网络”中运作。这一研究范式,深刻影响了西方历史学界对“强国家”与“弱国家”概念的再思考,并为理解中国传统政治的韧性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 --- 本套丛书五册,共同构成了对中国文明的经典性多维切入,涵盖了文学、哲学、思想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等多个领域,是理解当代国际汉学研究前沿和深度的必备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套书的翻译质量,这对“国际汉学”系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翻阅了《近世中国法律与社会变迁》那一册(当然,这个假设是在我读到它的时候),英文原著的论证链条已经相当复杂,如何将其精准、流畅地转译成中文,考验着译者的功力。我注意到,对于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权利”(Right)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义侧重,译者都做了非常细致的脚注或译者识,既保留了原作者的学术立场,又照顾到了中文读者的理解习惯。有些段落的句子结构非常长,逻辑嵌套层层深入,但译者硬是把它处理得一气呵成,读起来丝毫没有“翻译腔”的生硬感,反而有一种沉稳的学术叙事力量。这说明译者团队对中西法律、社会思想史的理解都是非常到位的,绝非简单的词对词替换,而是“意义的再创造”。这种高水准的翻译工作,让这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西方汉学成果,真正走进了中国学界和普通爱好者的视野。

评分

这套“文丛”的选目,体现了一种非常宏大而清晰的学术视野。它不是那种只挑选当下最热门、最容易引起轰动效应的单薄主题,而是着眼于构建一个完整而坚实的“中国研究”的知识体系。例如,它收录了几部关于“清代边疆治理的区域差异”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往往需要跨越多个学科,比如人类学、地理学、行政史等,对作者的要求极高。我欣赏它敢于触碰这些“硬骨头”的学术议题。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深切感受到全球学术共同体是如何协作,从不同维度来拼凑和完善我们对自身历史的认知图景。它不像传统的本土史学那样,可能带着某种自我中心的叙事惯性,而是提供了一种冷静的、去魅化的、外部观察者的视角,这种对比和反思,对我们学术的健康发展是极其宝贵的。买这一套,就像是给自己建立了一个高端的、多维度的“中国研究资料库”。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来看,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如今很多学术书籍为了追求成本效益,排版得密密麻麻,字体小得让人头疼,恨不得把所有的内容都塞进有限的空间里。然而,这套文丛在版心、行距、字号的选择上都体现了对读者舒适度的尊重。每章的开头都有精心设计的引文或小标题,使得长篇大论的阅读过程有了节奏感和喘息的空间。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反复查阅的专业术语,它通常会采用粗体或斜体进行标识,增强了视觉上的区分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浸淫在专业文献中的读者来说,是决定阅读耐受度的关键因素。它让我觉得,出版方是真的用心在做文化传承这件事,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桩买卖。拿到手后,我甚至更愿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可以取阅。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套文丛中涉及的某些专题领域原本持保留态度的,比如其中一本专门研究明代小说中“女性身体意象”的论文集。我最初担心它会落入那种空泛的、过度诠释的理论陷阱,或者陷入对材料的简单堆砌。然而,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精妙的“文本细读+文化语境重构”的方法。他不是简单地去“找”女性形象,而是通过分析特定词汇的语义变迁、叙事视角的变化,来揭示当时社会对“性别”构建的微妙机制。其中有一章分析《金瓶梅》中某段场景时,引用的地方戏曲的腔调和服饰细节,让我大开眼界。这不仅仅是文学研究,更像是一次对历史氛围的精密重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看待经典,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层面,必须深入到其产生的土壤中去理解其深层意涵。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总能提供一个你从未想过的角度去重新审视熟悉的作品。

评分

这套《国际汉学经典文丛》的第二辑,我盼了很久,终于抱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看封面和目录就觉得心满意足。我最近在读的是它里面的《宋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那本,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他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政治史或文学批评的框架里打转,而是深入到士大夫日常的衣食住行、交游应酬、乃至对山水田园的审美趣味中去考察他们的精神构造。尤其是关于宋代文人如何处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书中引用的那些书信和笔记里的细节描写,活灵活现,仿佛能看到他们在书斋里低头沉思的模样。这本书的考证工作做得极其扎实,每一条引文的溯源都清晰可辨,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阅读的愉悦感。它让我对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丰满得多。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那种素雅的米黄色纸张,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进入了一种宁静的阅读状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