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墓志纹饰图案

昭陵墓志纹饰图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昭陵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墓志
  • 纹饰
  • 图案
  • 唐代
  • 考古
  • 艺术
  • 历史
  • 昭陵
  • 石刻
  • 唐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44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7504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昭陵在唐代陵墓中地位显要,其陪葬墓等级高、代表性强。
  《昭陵墓志纹饰图案》是对目前已出土的昭陵陪葬墓墓志纹饰图案全面、系统的介绍及研究,提供了精美、完整的拓片和线图,材料直观、丰富。所介绍的墓志中,*早的制于唐贞观十四年,*晚的制于唐开元二十六年,时间跨度99年,恰好涵盖了大唐盛世的黄金时段。昭陵墓志及其纹饰图案是了解唐代盛期历史的一手珍贵资料,对于唐代政治史、社会史、文学史以及美术史、书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Ⅰ 背景资料
一 昭陵及陵园
二 昭陵陵园的形成
(一)昭陵陪葬墓的位置
(二)陪葬时间
(三)陪葬墓数量
(四)陪葬人物
(五)陪葬墓地面形制
三 已发掘陪葬墓的基本情况
四 打开昭陵艺术宝库的大门

Ⅱ 昭陵墓志纹饰图案综述
一 墓志盖
(一)盝顶文字及边饰
1.文字
2.边饰
(二)斜杀纹饰
1.四神
2.忍冬蔓草花卉
3.云纹
4.兽面衔忍冬
5.徽章式图案
6.瑞兽及猛兽捕猎
(三)侧立面纹饰
1.封闭式
2.开放式
二 墓志底
(一)志底纹饰
1.十二生肖
2.瑞兽、畏兽、瑞禽
3.忍冬蔓草纹
4.花卉纹
5.云纹
6.猛兽相逐及捕猎
(二)纹饰主题
1.十二生肖
2.瑞兽、畏兽、瑞禽
3.忍冬蔓草花卉
三 昭陵墓志纹饰图案的分析与比较
(一)昭陵墓志的纹饰、组合与规格
1.单体纹饰
2.纹饰组合
3.规格与纹饰
(二)昭陵墓志纹饰图案变化特征
(三)昭陵墓志纹饰图案的继承性与创造性
1.兽面衔忍冬
2.徽章式图案
3.独角翼马
4.双角狮形兽
5.对朱雀纹饰
6.四神、瑞兽、瑞禽、畏兽组合
7.纯云纹组合
8.动物相逐及捕猎组合
9.位置或方向颠倒的四神与生肖
10.志底文字周围饰生肖
11.纯阴线刻纹饰
12.无字墓志盖
13.其他图案或组合
(四)昭陵墓志纹饰图案的多样性
四 小结
……

Ⅲ 拓片、线描
Ⅳ 附表
Ⅴ 结语

精彩书摘

  《昭陵墓志纹饰图案》:
  目前所能知道其他地区的墓志盖上平面文字周围刻有十二生肖图案的共有4例。
  第一例是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张寿墓志盖上平面文字外围所饰生肖①。十二生肖运行顺序如常,按顺时针方向循环。生肖站立方向则是以文字外框为天、以墓志盖上平面边棱为地,即十二生肖的脚、爪均朝外,头顶文字外框,如同把四侧立面刻有十二生肖的墓志打成拓片,然后展开平铺时所看到的情景。站在文字下方正看文字时,下边3只生肖均为正视形象,上边3只生肖为头朝下倒立状,左边的3只生肖均头顶朝右、脚朝左,右边的3只生肖均头顶朝左、脚朝右。这种构图,观赏时必须从四个方向分别观察才能看到各边生肖形象的正视图。第二例是1972年乾陵陪葬李贤墓出土的神龙二年(706年)下葬的“大唐故雍王墓志之铭”墓志盖生肖。其上平面文字周围由4个梯形围成,每个梯形内又分成3个区域,每个区域各刻一生肖形象。其十二生肖的排列位置颠倒,与李福墓志侧立面的生肖一致,即子鼠在上、午马在下,上下对应;酉鸡在左、卯兔在右,左右对应。生肖皆头顶文字外框,脚踩顶平面边缘,与张寿墓志生肖一致。
  第三例是景龙三年(709年)李延祯墓志盖上平面生肖。志盖阳刻篆书竖3行、行3字,为“大唐放李君墓志之铭”,文字位于四纵四横双线隔成的方格中。方格线继续向外延伸形成16个方格,除去对角4个方格刻团花外,剩下的12个方格各刻1只生肖。其整体布局排列、运行方向与张寿、李贤墓志一致,即生肖头顶文字外框、脚踩墓志盖上平面边缘,顺时针行走。所不同的是,下面的子鼠与上面的午马、右边的酉鸡与左边的卯兔均未正对,即鼠、马、鸡、兔均不在每边的正中位置。从左向右,下边是鼠、猪、狗,左边是兔、虎、牛,上边是马、蛇、龙,右边是鸡、猴、羊。这样就形成了,上、下蛇与猪正对,左、右虎与猴正对,仅此一例。且此墓志盖的上斜杀刻有飞奔的狮形兽,下斜杀、左斜杀内刻有奔跑的独角马,右斜杀刻有奔跑的芝角鹿,带有异域色彩。
  第四例是开元三年(715年)下葬的郭逸墓志盖盝顶上平面,由纵、横阴线划分的16方格构成,中部4格阳刻篆书“郭公墓志”4字。其周围12个方格内各刻一生肖形象,从右下角起向左顺时针分别是蛇、马、羊、猴,猴上为鸡、狗、猪,猪的右侧是鼠、牛、虎,虎下为兔、龙、蛇,形成一个循环。所有生肖的形象均与文字方向一致,以上为天、以下为地。虽然其午马在下、子鼠在上、酉鸡在左、卯兔在右的位置与李福墓志一致,但又与李福墓志稍有差别:首先,李福墓志生肖均为顺时针运行;而郭逸墓志生肖中左边的猪、狗、鸡、猴均面向右,右边的虎、兔、龙、蛇均面向左,上边的鼠、牛与下边的羊、马均面向左,这就形成了顺时针运行、逆时针运行、相对运行皆有的情况。其次,李福墓志上生肖子鼠与午马上下正对、酉鸡与卯兔左右正对,而郭逸墓志上的生肖非正对。再次,李福墓志上的生肖位于墓志四侧立面,而郭逸的生肖位于墓志盖上平面篆题周围显著位置。
  ……

前言/序言


锦绣唐风:盛世气象与工匠精神的视觉叙事 一部追溯唐代生活美学、社会结构与精神信仰的深度图谱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部特定石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波澜壮阔、光耀千年的大唐帝国。它以恢弘的历史画卷为基底,通过对唐代物质文化遗存中那些细微而精妙的“纹饰图案”的系统性梳理与解读,构建起一座理解盛唐气象的视觉迷宫。 第一章:大唐的版图与气韵——帝国审美的高度自觉 本章从宏观的视角切入,探讨唐代审美意识的形成背景。我们考察唐朝如何整合吸收了前代的多元文化基因,以及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风情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重点分析了长安城作为世界性都市的规划理念如何影响了平面装饰艺术的发展方向。内容详述了不同历史阶段(初唐的质朴、盛唐的雍容、中晚唐的内敛)在装饰母题和布局上的演变轨迹,揭示了“天朝上国”的文化自信如何物化为对秩序、和谐与繁复之美的追求。我们不涉足具体墓葬形制,而是聚焦于这种时代精神在艺术表达上的共性特征。 第二章:神祇、瑞兽与世俗——图腾背后的信仰体系重构 唐代的纹饰图案是其宗教、神话与世俗观念的直接投射。本章深入剖析了唐人精神世界的构成要素。 首先,是宗教的融合与变异。我们将探讨佛教“七宝庄严”、道教“云鹤升仙”主题如何从庙堂走向民间器物,特别关注对称性布局的简化与图案符号化的过程。其次,对瑞兽的解读将侧重于其功能性:龙、凤、麒麟不再仅仅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它们在民间艺术中如何被赋予辟邪、祈福的世俗功能,其形态如何受到工匠自由发挥的影响而产生“野逸”之美。 此外,本章特别设置一节,专门研究“十二生肖”图案在唐代器物上出现的早期形态及其与占卜历法系统的关联,这部分内容将结合出土的陶器和金银器上的零散信息进行综合推论,着重于图案的序列性和象征意义,而非特定出土件的考据。 第三章:花木与自然——写实与写意间的生命赞歌 花卉草木纹饰是唐代装饰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本章摒弃对花卉种类的简单罗列,转而探讨唐人如何通过植物纹样来表达“生命力”和“富饶感”。 我们将详细分析“宝相花”、“缠枝莲”的结构逻辑——它们如何通过程式化的卷曲和连接,象征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以及这种图案如何被运用到纺织品、壁画与建筑构件的边缘装饰中。同时,对唐代园林艺术的影响,也体现在对“折枝花”写实手法的强调上,这标志着工匠对自然观察的深入,以及在平面上营造立体空间的尝试。本章将通过对比不同媒介(如丝绸的柔软性与石刻的坚硬性)上对同一植物主题的处理方式,来体现材料对图案表达的约束与解放。 第四章:几何秩序与纺织母题——实用美学与技术革新 唐代的装饰艺术离不开其先进的手工业技术。本章聚焦于几何图案及其在纺织品纹样中的主导地位。 重点研究了“联珠纹”——这一源自西亚的经典母题,如何在唐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成为界定画面结构的重要框架。我们分析了唐代几何图案的严谨性,这种严谨并非源于纯粹的数学推导,而是与当时高度发展的织机技术和金银器模印技术紧密相关。通过对“龟背纹”、“席纹”等基础几何单元的拆解,读者可以理解唐代工匠如何将复杂的结构化为可重复、易于制作的标准模块,体现出高度的工业化审美倾向。 第五章:生活器物中的“微观美学”——从宫廷到里坊的传播路径 纹饰图案的流行,是社会阶层流动与消费文化兴盛的晴雨表。本章将纹饰的传播视为社会史的一个侧面。 我们考察了那些未被历史宏大叙事充分记录的器物上所承载的图案信息,例如陶俑、日常铜镜、以及民间使用的漆器。这些器物上的图案,往往比官方纪念性建筑上的纹饰更为生动、写实,甚至带有一定的幽默感和地方色彩。通过对这些“日用品”图案的考察,本书旨在重建唐代中下层社会对美的感知和表达方式,揭示纹饰从宫廷定制品向里坊商品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去神圣化”与“普及化”过程。 结语:未竟的纹理与永恒的回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总结了唐代纹饰图案在东亚艺术史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其是理解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兼收并蓄以及技术成熟度的重要切片。我们认为,这些看似重复的“图案”,实则承载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集体记忆和最细腻的审美情趣,它们是盛唐气象不可磨灭的视觉注脚。 全书侧重于跨领域的综合分析,旨在为研究唐代历史、艺术史、工艺技术及社会文化的人士提供一个全新的、以“图像符号”为核心的考察框架。内容聚焦于时代精神、文化交流、技术制约与审美取向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避免了对任何特定墓葬或石刻的过度聚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视角。它不满足于仅仅是考古学或美术史的范畴,而是将纹饰与当时的纺织品工艺、金属冶炼技术乃至外来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进行讨论。比如,当解析某一种卷草纹的细节时,作者会引用同期丝绸上的图案作为佐证,这种横向的比较分析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整合研究方法,为我们理解唐代的“全民审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让我意识到,墓室中的这些“装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当时社会、技术、贸易等方方面面交织融合的产物。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唐代文化进行更深层次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那种做旧的质感,仿佛穿越回了唐代,直接让人沉浸其中。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印刷出来的图案细节清晰锐利,那种石刻的粗粝感和历史的沧桑感被完美地再现了。我尤其喜欢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主体纹饰,又不会让人感到拥挤,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觉得作者和出版团队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溢于言表。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即便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视觉欣赏者,也会被其散发出的古典美学所深深吸引。对于那些对古代工艺和视觉艺术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性与普及性之间的拿捏,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虽然里面涉及不少专业术语,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图和注解,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身边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本来对“墓志纹饰”这类相对小众的话题持保留态度,但翻阅了这本书后,都对其中展现的盛唐气象赞不绝口。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考古学内容,转化成了一种具有普适吸引力的视觉叙事。这种降低门槛又不失学术深度的能力,让它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真正做到了让大众也能分享到学术研究的成果。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丧葬文化略有涉猎的人,这本书的田野调查深度和广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只关注那些宏大、著名的墓葬,还收录了许多地方性或小型墓葬的零散资料,这种“见微知著”的搜集方式非常珍贵。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述纹饰时,并非孤立地看图案本身,而是将其置于墓葬的整体形制、人物的身份地位,乃至当时的丧葬礼仪之中进行解读。这种综合性的考察,使得那些冰冷的石刻图像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历史气息,仿佛能听到地下的回声。这种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治学态度,是当代学术著作中越来越稀缺的品质,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简直令人佩服,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作者似乎花了大量心血去梳理这些唐代墓葬纹饰的演变脉络,从早期的朴素写实,到中期的繁复华丽,再到后期的程式化,每一步的过渡都解释得头头是道。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纹饰象征意义的深入剖析,比如某种花卉图案在佛教和道教语境下的不同解读,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唐代多元文化融合的认知。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层面,真正理解每一根线条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密码。对于历史学和艺术史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坐标,其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论述,值得反复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