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社科院文库 历史考古研究系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室研究室集体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2004-2008)的最终成果(课题主持人为李长莉)。六位撰写者均为研究员,在相关研究领域有多年学术积累,并有前期研究成果,如曾出版编年本末体三卷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本书定位为学术精品书,为近代社会生活史领域的精品之作。
记述自明末、晚清至1949年间,伴随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变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风俗习尚、文化娱乐等诸方面的变迁轨迹,既考察近代百余年间社会生活的总体变迁轨迹,又重点考察各个时段突出的社会生活现象,并加以文化分析,夹叙夹议,论述结合,揭示中国社会近代转型过程中,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文化意义。
主要内容和撰写者:
第一章 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动 刘志琴
第二章 晚清社会生活的初变(1840-1894) 李长莉
第三章 清末社会生活的剧变(1895-1911) 闵 杰
第四章 民国前期生活的激变(1912-1923) 罗检秋
第五章 民国中期生活的蜕变(1924-1936) 左玉河
第六章 民国后期生活的畸变(1937-1949) 马 勇
从学术风格上看,这本书的学派烙印非常鲜明,体现出一种典型的“学院派”的严谨与保守。书中对社会阶层的分析极为透彻,尤其是对城市中产阶级和新兴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如何被“西风东渐”所重塑,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例如,对“咖啡馆文化”如何从舶来品演变为知识分子思想交流场的描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但这种过于审慎的论证方式,有时会削弱文字的感染力。作者似乎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断言,所有的观点都包裹在层层叠叠的限定词之下,使得原本应该充满生命力的历史场景,被笼罩上了一层薄薄的学术的“灰尘”。我更期待能读到一些更具批判性或更富激情色彩的文字,来激发我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更深层次的共鸣,而不是仅仅接受一套被反复验证的、安全的学术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几乎完全摒弃了宏大的政治军事叙事,而是将焦点牢牢锁定在“人”的日常琐碎之上,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创新。作者似乎抱着一种“见微知著”的信念,试图通过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娱乐风俗的细致描摹,来重构一个生动的历史空间。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公共卫生观念”变迁的那一章,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从痰盂随地倾倒、到引进了西式马桶、再到建立集中供水系统过程中,底层民众的抵触、误解与逐步接受的复杂心理历程。然而,这种“碎片化”的叙事虽然细致入微,却也导致了结构上的松散感。不同章节间的衔接略显生硬,有时仿佛是在阅读一系列高质量的田野调查报告集,而非一部有机统一的学术著作。读完后,脑海中充斥着无数精彩的“点”,却感觉缺少将它们串联起来的那条有力的“线索”,使得对近代社会整体转型的理解,需要读者自己耗费额外的精力去拼凑和提炼。
评分这部书的篇幅实在惊人,厚度就让人望而生畏,感觉像是在啃一本砖头。我花了整整一个寒假才勉强啃完,但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耐力考验”。作者的史料搜集能力毋庸置疑,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背后,都能挖掘出长篇大论的论证和引文佐证。比如,仅仅是描述19世纪末上海滩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饮食结构变化,他就引用了数十份地方志、私人信件和海关报告,从主食的粗细到肉类的来源,无一不详加剖析。然而,这种极端的详实也带来了阅读上的巨大障碍。行文节奏极其缓慢,常常让人在浩瀚的史料海洋中迷失方向,难以抓住核心的时代脉络。对于期待快速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图景”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供专业学者查阅的工具书,而非轻松易读的通史读物。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整理档案,而不是阅读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地图使用,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对于一本关注“生活史”的作品来说,视觉材料的匮乏或不当,极大地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虽然文字描述已经相当详尽,比如对某一类家具的结构、某一时期服装的式样的描绘,但如果没有直观的图像辅助,这些描述往往只能停留在概念层面。我常常需要在阅读到描述某一类摊贩的叫卖场景时,不得不中断阅读,去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历史照片进行对比,这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沉浸感。一本研究“物质文化”和“日常空间”的书,如果不能在版式设计和图文排版上更下功夫,让读者能够“看”到那个逝去的时代,那么它在传播和普及层面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身处该领域、脑海中已有丰富图像储备的人准备的案头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语言,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式”的典范,精准、规范、逻辑性极强,但在“可读性”上则得分不高。句子结构往往冗长复杂,多用从句和书面语汇,使得即便是理解了字面意思,也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深层含义。例如,描述某一社会群体在经济压力下的反应时,作者会构建一个长达四五行的复杂长句,将原因、过程和结果层层嵌套。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历史人士来说,阅读起来非常费劲,需要极高的专注力才能不被绕晕。我更欣赏那些能够用洗练、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进程“讲”给普通人听的作品。这本书显然更倾向于服务于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交流,而非大众的知识普及。它是一座坚实的知识宝库,但攀登的阶梯确实设置得有些陡峭了。
评分社会史必读
评分好书,印刷质量好,书的内容更精彩
评分挺好的。。。
评分不错的书籍,值得收藏
评分书真的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好,最近天气冷,刚好可以读书
评分书真的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好书,印刷质量好,书的内容更精彩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啊,很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