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美学史》在讲述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时,以天下美学观贯穿,按从古至今的顺序展开,上溯至远古美学、春秋战国美学、秦汉美学,中及魏晋南北朝美学、隋唐五代美学、宋辽金元美学,近及明代美学、清代美学,介绍了各个时期出现的重要流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并力图挖掘前后的继承关系,论述范围涉及文学、美术、音乐、园林、建筑等领域,体现了作者宽阔的学术视野,也突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性。
目录
绪论中国美学史:缘起、历程、特点、意义
一、美学史:普遍性中的中国特性
二、中国美学史的现代写作演进
三、中国美学史著作类型
四、中国美学史的资料范围
五、中国美学史的主要特点
六、学习中国美学史的目的、方法、意义
第一章 远古美学
第一节 远古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远古美学的最初时空
二、远古美学的演进逻辑
三、远古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中国美学的历史发端
一、基于考古资料的判断
二、基于传世文献的判断
三、基于哲学反思的判断
四、基本结论
第三节 审美时空格局的形成
一、审美空间:经验与想象
二、审美时间:景色与四季
三、审美者:自我认知与自我发现
四、天下观的审美生成
第四节 原始仪式与礼乐文明
一、“美”与美的早期内容和意识
二、“礼”与美的早期内容和意识
三、“乐”与美的早期内容和意识
四、礼乐文明的形成
第二章 春秋战国美学
第一节 春秋战国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春秋战国美学的时空范围
二、春秋战国美学的演进逻辑
三、春秋战国美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儒家美学思想
一、儒家美学概述
二、孔子美学
三、孟子美学
四、荀子美学
五、《易传》美学思想
第三节 道家美学思想
一、道家美学概述
二、老子美学
三、庄子美学
第四节 其他重要美学思想
一、墨子、韩非子、屈原的美学思想
二、历史、艺术、工艺中的美学思想
第三章 秦汉美学
第一节 秦汉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秦汉美学的时空范围
二、秦汉美学的基本领域
三、秦汉美学的多面演进
第二节 秦汉美学的主体境界:巨丽
一、秦汉大一统与巨丽美学
二、事、辞、经:对巨丽美学的规范
三、诗人、辞人、骚人:巨丽的美学标准
第三节 秦汉的音乐宇宙
一、阴阳五行与音乐宇宙
二、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
三、乐:天地之和
第四节 《诗大序》与政治美学
一、诗言志新解
二、六义正变与正变奸
三、发情止礼与发愤著书
四、定义作品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魏晋南北朝美学的时空范围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的演进逻辑
三、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基本要点
第二节 人物品藻与中国型审美把握方式
一、神、骨、肉:审美对象结构的定型
二、目、味、品:审美把握方式的成型
三、理论凝结:《诗品》《书品》《古画品录》
第三节 自然山水、玄学与六朝审美新境
一、自然美的自觉欣赏与山水诗画中的本体意识
二、园林:自然美与多重文化因素的交汇
三、玄学与审美意识
四、艺术生成论中的审美本体意识
第四节 建安风骨、遒丽、形式美与时代美学主潮
一、建安风骨与遒丽
二、从神到骨再到肉的演变与对声律形式美的追求
三、情之所钟、声色双美与宫廷趣味
四、形似、畅神与形式美的价值
五、《文心雕龙》与六朝美论
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学
第一节 隋唐五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隋唐五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二、隋唐五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三、隋唐五代美学的基本要点
第二节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学思想
一、多元文化中的儒、释、道以及其他宗教的美学思想
二、多元文化中的艺术美学思想
三、多元文化中的设计和工艺美学思想
第三节 唐代美学的主要类型
一、李诗张书吴画的美学风格
二、杜诗韩文颜书的美学风格
三、山水诗和水墨画的美学风格
第四节 隋唐五代美学论著
一、隋唐五代美学的理论面貌
二、孙过庭《书谱》
三、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四、司空图《诗品》
第六章 宋辽金元美学
第一节 宋辽金元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宋辽金元美学的时空范围
二、宋辽金元美学的演进逻辑
三、宋辽金元美学的基本要点
第二节 宋辽金元美学的生活世界
一、烂赏叠游的都市美学
二、涵泳玩味的士人美学
三、天工美物的生活美学
四、都市繁华的节 庆美学
五、礼乐人生的家礼美学
第三节 宋辽金元美学的圆融气象
一、理学思潮与美学
二、佛、道教思想与美学
三、伊斯兰教思想与美学
第四节 宋辽金元的美学境界
一、诗文美学的平淡境界
二、书画美学的淡泊境界
三、词曲领域的雅致、清空、本色境界
四、音乐领域的平和境界
五、设计领域的适宜境界
第七章 明代美学
第一节 明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明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二、明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三、明代美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明代的思想与美学
一、明代的心学与美学
二、晚明思想与美学
三、佛、道、伊斯兰教思想与美学
第三节 明代的文学美学
一、诗文美学
二、小说美学
三、戏曲美学
第四节 明代的艺术美学
一、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
二、项穆的《书法雅言》
三、徐上瀛的《溪山琴况》
四、计成《园冶》的园林美学思想
五、文震亨《长物志》的工艺美学思想
第八章 清代美学
第一节 清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清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二、清代美学的主要领域
三、清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第二节 清代的政治/社会美学
一、多元一体中的美学总貌
二、满汉交融中的美学思想
三、中外交流中的美学思想
第三节 清代的小说、戏曲美学
一、清代小说戏曲美学总貌
二、金圣叹及其小说美学
三、李渔及其戏曲美学
第四节 清代美学的总结性著作
一、清代美学的总结性著作及主要观念
二、王夫之及《薹斋诗话》和叶燮《原诗》中的美学思想
三、石涛《画语录》中的美学思想
四、李渔的生活美学和刘熙载《艺概》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美学史》:
四、基本结论
中国远古美学研究是一个魅力无穷的领域。这种魅力并不在于它靠有限的史证为美学起点提供了确定性的答案,相反,却在于史证的破碎和匮乏,为理论反思和历史想象提供了发挥效能的空间。历史是一个时间性的存在物,按照人的时间意识,它应该有始有终,但这个“始”或“终”却总是因为超出了人的经验范围而需要想象的补充。,需要哲学对其运行路线做出合乎规律的审视和修正。也就是说,远古美学史,不仅是基于考古学的历史,也是被哲学反思和历史想象共建的历史。考古的实证性、历史想象的价值指向和哲学的反思、修正,共同形成了关于中国美学发端问题的判断。
现代以来,中国远古美学之所以是可以书写的,关键在于20世纪以来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为美的产生提供了实物证明。与此比较,传世文献以圣王为中心,为今人提供了远古历史从野蛮向文明逐步发展的演进逻辑。这种逻辑符合人类的进化规律,但就其构建方式来讲,却基本上属于后人的历史想象。这样,如何将考古学的实证性与圣王谱系提供的历史线索的明晰性结合起来,就成为研究远古美学的重要课题。根据今人的判断,这两大述史系统虽然表面难以兼容,但双方的内在统一性仍然大于相互矛盾。像传说中的伏羲画卦、神农发明耒耜、炎黄二帝结盟、颛顼创制历法、帝喾神道设教、尧舜以德治民,基本对应于中国社会从远古渔猎到农耕时代、从部落政治到王朝政治的发展进程。根据这种情况,要实现对远古美学相对完整的认识,既不能全然依赖考古学,更不能盲目相信文献传说。过于依赖考古发现必然导致美学史的破碎,囿于史传则会减损美学史的可信性。目前最稳妥的方案只能是在两者之间寻求相互参证。
但是,就考古史和文献史各自表现出的局限而言,两者的互证对研究远古历史显然又是不够的。,比如,考古学虽然立足于实物考证,但根据有限的文物构建中国远古史的整体框架和演进规律,其中必然充满了推理和想象成分。就美学史的独特性而言,无论是基于考古的实物史还是基于文献的圣王史,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其中,考古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固然可以反映那一时代的审美意识,但审美意识就其源发性而言,必然早于器物性实践。传世文献则往往会涉及远古圣王在艺术领域的贡献,如《吕氏春秋·古乐》曾记载陶唐氏作舞、黄帝命伶伦作律、尧舜命乐师作琴,等等。就美与艺术的关联看,人的审美历史显然又远远早于成型的艺术作品。这提示人们,远古美学的发端问题,一方面需要考古器物和文献的验证,另一方面,美的历史却必然会溢出由器物和文献规定的边界之外。对于这种情况,哲学的介入是必要的。哲学不但要起到审查历史资料的作用,而且要在史料之外提出更周延的理论判断。
另外,美学史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它的起点最根本地依托于对美的理论界定。比如,如果美学史被视为审美意识或审美文化史,它的起点至少可追溯到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如果美学史被视为美学思想史,那么对中国美学史而言,它的起点则只能放在春秋时期。进而言之,如果美学被视为艺术哲学,并以艺术的自觉为前提,那么它最恰当的起点可能在魏晋。由此来看,美学的历史,最根本地取决于从哲学角度对美的定位。美的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但更是一个哲学问题。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美学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美学史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