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史话

中国特殊教育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建强 著
图书标签:
  • 特殊教育
  • 中国教育史
  • 教育史
  • 特殊儿童
  • 残疾人教育
  • 教育发展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140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75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特殊教育史话》由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由筚路蓝缕启中国特教山林——外国传教士与中国特殊教育;己觉觉人开本土特教先河——近现代文化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造福同病创感天动地业绩——近现代残疾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一是视角特别,二是材料特别,三是写法特别。全书以人物为珠,以时间为线,将中国特殊教育历史上的中外知名人物串联在特殊教育历史发展的主线之中。翻阅这本书可以发现,它与一般的教育史著作颇为不同,轻松生动,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极具可读性。本书的出版,对当下推动社会各界加大对特殊教育与残疾人事业的了解与支持,很有裨益,也算填补了这方面著作的历史性空白。
  ——周洪宇,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本书作者截取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各时段(主要是晚清到民国)的重要人物,依托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藏实物,从物到人,由人及事,以事论史,以史论教,目光自具,既不乏发覆之见,戛戛独造;又文笔优秀,满溢引人入胜的故事,颇具可读性。本著是读万卷书的成果,是行万里路的收获,是访百家坛的佳酿,更是文本史料和口述史料结合的史学佳作。恰如作者所言:“特殊教育事关社会文明进步,事关人间公平正义,事关国家民主富强。”在人类自身进化的历程中,特殊教育产生的重大社会价值是怎样高估也不过分的。这也正是本著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关怀所在。
  ——郭卫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国内外首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史的重要著述《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史研究》

目录

序言一一个特别的人写的一本特别的书
序言二 文本史料和口述史料相结合的史学佳作
第一部分筚路蓝缕启中国特教山林——外国传教士与中国特殊教育
威廉·穆瑞:中国第一所盲校创始人
米尔斯夫人:中国第一所聋校创始人
李修善:湖北汉口训盲书院创始人
甘为霖:中国台湾地区盲人教育之父
傅兰雅与傅步兰:中国特教父子兵
第二部分己觉觉人开本土特教先河——近现代文化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
张謇: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本土开拓者
张元济:1910年环球行中的特教之旅
蔡元培:救济口耳之不足,发挥胞与之本怀
陈鹤琴:儿童教育家的特教梦
周有光:百岁老人的特教情怀
第三部分造福同病创感天动地业绩——近现代残疾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
龚宝荣:中国聋人办聋教育之第一人
余淑芬:郁达夫的题词激励她一生从事聋教育
谢伯子:大画家的另一张名片是聋人教育家
宋鹏程:人生自有限当立万世勋
第四部分有教无类树特教名家风范——此生端为特教来的教育名家与中国特殊教育
杜文昌:从齐鲁大学高材生到北京聋教育创始人
高砚耘、雷静贞、陈光煦:心系盲哑教育功利千秋万家
吴燕生:人民教育家的特教生涯
罗蜀芳:感动了海伦·凯勒的“中国特教女武训”
附:中国近现代特殊教育学校年表(1874—1949)
本书主要征引、参考文献
后 记
《静水流深:历史长河中的中国特殊教育探索》 引言: 在漫长而辉煌的中华文明史中,总有一些群体,因其独特的生理或心智差异,走在与主流社会略显不同的道路上。他们是社会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福祉与发展,也映照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与人文关怀。然而,他们的故事,往往被宏大的历史叙事所遮蔽,他们的声音,也常常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静水流深:历史长河中的中国特殊教育探索》,正是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聚焦于那些为中国特殊教育的启蒙、发展和进步而默默耕耘、大胆探索的先行者们,勾勒出这条道路上,那些不易察觉却又深刻影响的足迹。本书并非宏观梳理一部详尽无遗的特殊教育编年史,也非聚焦于某一时段、某一地域的制度演变,而是以更为人性化、更具温度的视角,撷取历史片段,聚焦人物群像,展现中国特殊教育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萌芽、曲折、进步与挣扎。 第一章:蒙昧初开,曙光初现——古代社会的边缘与零星关怀 在古代中国,对“有异于常人”的个体的认知,是模糊而充满神秘色彩的。那些先天或后天导致智力、感官或身体功能受损的个体,往往被视为“异类”,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弃。然而,即使在最朴素的时代,也并非完全缺乏人性的光辉。儒家思想中“仁爱”的种子,道家思想中“顺其自然”的哲思,以及佛教传入后对众生平等的强调,都为零星的关怀提供了思想土壤。 本书将深入探讨,在缺乏系统性教育理念和机构的古代,民间存在的非正式的、基于血缘或社区的关怀模式。例如,一些家庭如何尽力照顾家中特殊的成员,一些乡村社区如何以朴素的方式接纳并尝试融入这些个体。我们将通过对史书中零散记载的分析,如提及智力障碍者的“愚钝”、听障者的“聋哑”等称谓,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来还原当时社会对此类群体的大致认知水平,并尝试发掘其中可能存在的、朴素的“教育”观念的萌芽。这包括对某些个体特长(如某些听障者可能具备的视觉记忆力)的偶然发现和利用,以及一些朴素的技艺传承方式。 第二章:风雨欲来,微光闪烁——近现代转型期的初步探索 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领域,也开始涌现出引入西方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尝试。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分支,也在这股浪潮中,艰难地吹起了第一缕微光。 本章将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批怀抱教育理想的知识分子和传教士,如何开始尝试建立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机构。我们将关注那些最早的、以“慈善”或“救助”名义开办的盲校、聋校,以及早期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收容和初步干预尝试。这不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而是一次悄无声息的播种。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早期机构的创办背景、经费来源、教育内容以及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如社会观念的陈旧、专业人才的匮乏、物质条件的简陋等等。 我们将重点介绍几位在这段时期做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或许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专家”,但他们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以其人道主义精神和教育热情,为特殊教育的火种,点燃了第一束微光。这些人物的经历,将展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国家转型期,面对西方先进理念的引入,所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努力。 第三章:烽火与希望——战乱年代的艰难维系与发展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战乱,社会的动荡给包括特殊教育在内的所有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岁月中,特殊教育的火种,也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夹缝中求生存,并试图发展。 本章将探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特殊教育机构是如何在战火纷飞中艰难维系的。一些简陋的学校,在物资匮乏、师资流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特殊儿童提供基础的教育和照顾。我们将通过收集历史资料,还原这些学校在动荡年代的生存状态,以及师生们所承受的艰辛。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在战乱的间隙,一些有识之士如何利用相对平静的时期,在有限的条件下,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特殊教育的最新进展,并尝试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的实践。这可能包括一些关于教育方法、康复训练的初步探索,以及对特殊儿童权利的早期呼唤。本章的重点在于展现,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人类对同伴的关怀和对教育的信念,也从未完全熄灭。 第四章:百废待兴,步履蹒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步构建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国家建设的新篇章。在这一历史时期,特殊教育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构建。然而,由于国家整体基础薄弱,特殊教育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章将审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是如何尝试建立和发展特殊教育体系的。我们将梳理当时政府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政策导向,重点关注一些早期建立的专业学校(如聋哑学校、盲人学校、智残儿童学校)的创建情况,以及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 同时,我们也会分析,在那个时期,特殊教育在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教育理念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人才,早期特殊教育的实践,可能更多地是在模仿和摸索中前进。本书将通过对相关档案资料、回忆录的梳理,展现那个时期特殊教育工作者们,如何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机会,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章:拨乱反正,重塑希望——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与发展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特殊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理念、方法和体系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 本章将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将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西方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如何被引入中国,并逐渐影响着中国的特殊教育实践。我们将关注,在这一时期,特殊教育领域涌现出的新的教育模式、康复技术,以及对特殊儿童权益保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 本书将重点梳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如何从相对孤立的状态,逐渐融入普通教育体系,并探索融合教育的道路。我们将介绍一些在这一时期,为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家、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他们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特殊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第六章:静水流深,远眺未来——传承与创新,持续前行 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一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磨难,逐步向前。本书的最后,并非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本章将对前述的历史脉络进行回溯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中国特殊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展望。我们将关注,在当下社会,如何进一步深化特殊教育的理念,提升教育质量,促进融合教育的真正实现。 本书也将强调,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家庭、学校到政府,再到每一个普通公民,都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支持特殊群体的教育权利。最终,我们将勾勒出,在“静水流深”的历史积淀之上,中国特殊教育将如何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所有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更有尊严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结语: 《静水流深:历史长河中的中国特殊教育探索》,试图通过一系列片段、人物和故事,展现中国特殊教育在历史长河中,那条不易察觉却意义深远的轨迹。它不是一部冰冷的数据统计,而是一曲饱含人文关怀的探索之歌。它提醒我们,在关注宏伟历史的同时,也应关注那些曾被忽视的声音,那些为每一个生命的光彩而努力的足迹。这本书,希望能够成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的厚重,也映照出未来的希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巧妙,它没有急于抛出宏大、抽象的理论框架,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故事化”处理方式。开篇几章,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讲述者,娓娓道来,没有生硬地堆砌年代和人名,而是通过一些富有戏剧性的历史节点和鲜活的人物侧写,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往事拉到了眼前。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是像我这样对该领域缺乏系统知识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转折处常常会巧妙地设置一些引人深思的提问,或者引用一些当时的文献片段,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双向的交流,而不是单向的灌输。读到某处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那些教育工作者在困境中摸索前行的情景,这种代入感是很多纯粹的学术著作难以达到的。可以说,作者用“讲故事”的笔触,完成了对复杂历史脉络的梳理,这无疑是一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初见之下,那种沉稳的色彩搭配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立刻感受到一股学术的厚重感,但又不失亲和力。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值得称赞,阅读时触感舒适,油墨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展现出的匠心,章节的划分逻辑清晰,小标题的设置精巧,引导着读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字构建的世界中。对于一个不太了解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种视觉上的友好度是非常重要的敲门砖。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板着一副面孔,而是以一种更开放、更邀请的姿态,欢迎我们走进这个相对严肃的话题。封面上的那枚小小的印章图样,也颇有韵味,像是某种历史的封存,让人不禁对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好奇与期待,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份等待解读的珍贵档案。整体而言,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这本书就成功地在“阅读体验”这一关卡上,为后续的内容打下了坚实且愉悦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既有学者的审慎,又不失知识分子的激情与人文关怀。作者的用词精准,遣词造句既有古典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活力,避免了老生常谈的陈腐腔调。更令人赞叹的是,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同理心叙事”。在描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耕耘的先驱者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敬意,却绝不谄媚,而是着重展现了他们的挣扎、坚持和人性光辉。这种富有情感的表达,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文的温度,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情感洗礼。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仿佛一位引路人,带着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深处,共同感受那些时代的重量与人物的担当。这种将冰冷的历史事件与温暖的人性思考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是这本书最令人难忘的特质之一,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感动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考据方面的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更难得的是,这份严谨被巧妙地融入了流畅的表达之中,丝毫没有显得枯燥。我注意到许多关键事件的描述,都配有细致的史料支撑,脚注和尾注的处理也显得非常专业,为那些想要深入探究的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径。然而,作者似乎深谙平衡之道,在提供详实数据和背景资料的同时,总能适当地穿插一些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摹,使得冰冷的历史数据立刻有了温度和重量。比如,对某一时期政策出台前后的社会反响的描述,那种细致到民间舆论和家庭选择的描摹,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政策对个体命运的实际影响。这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重塑历史的场景,让我们得以从更广阔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维度去理解这些教育实践的艰难与不易。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去回味某些段落所揭示出的时代困境,这份对细节的尊重,真正体现了作者对所研究对象的敬畏之心。

评分

从思想深度和批判性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超越一般通史叙述的洞察力。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成就,而是勇敢地触及了一些历史进程中的争议点和未竟之业。它没有回避在特定历史阶段出现的局限性、资源的不均衡,乃至一些带有时代烙印的思维定式。这种敢于直面阴影的勇气,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持有的多维度视角,她仿佛站在一个更高的、更具历史纵深感的制高点,来审视过去的得失。这种批判性不是为了否定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并为未来提供借鉴。这种思辨的深度,让这本书超越了“资料汇编”的范畴,上升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层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赞扬或指责,而是开始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