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罐车清洗设施设计规范(GB 50507-2010) [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Tank Wagon Cleaning Faciliti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罐车清洗设施设计规范(GB 50507-2010) [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Tank Wagon Cleaning Facilit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铁路
  • 罐车
  • 清洗
  • 设施
  • 设计
  • 规范
  • 国家标准
  • GB50507-2010
  • 工业标准
  • 铁路运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47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8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Tank Wagon Cleaning Faciliti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罐车清洗设施设计规范(GB 50507-2010)》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多年来铁路罐车清洗设施设计、运行的实践经验,吸收了最新技术成果,参考了国内外关于铁路罐车清洗设施的标准规范和资料,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对其中主要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最后经审查定稿。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一般规定
4 站址选择与平面布置
5 洗罐站的工艺设计
6 给水排水
7 供配电
8 劳动安全与卫生防护
附录A 计算间距的起讫点
附录B 罐车换装清洗要求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罐车清洗设施设计规范(GB 50507-2010) 本书内容概述 本标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罐车清洗设施设计规范》(GB 50507-2010),是指导中国铁路运输领域中,专门针对铁路罐车(或称油罐车、化学品罐车等)清洗设施进行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营维护的一部重要技术规范。 核心目的与适用范围 该规范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确保铁路罐车在卸载货物后,能够得到安全、高效、环保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清洗作业。其适用范围覆盖了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铁路罐车清洗站点的设计工作,特别是涉及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品、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普通货物的罐体内部清洁作业。 主要技术内容构成 本规范以系统化的工程设计流程为蓝本,对铁路罐车清洗设施的各个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 一、 总则与基本原则 首先,规范阐明了设计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安全第一、兼顾环保、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它对铁路罐车清洗设施的选址提出了基本要求,包括与周边环境的安全距离、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交通便利性等。同时,明确了设计中必须遵守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和行业规定,如消防、环保、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强制性要求。 二、 设施的工艺流程与设备选型 设计规范详细规定了罐车清洗的工艺流程。这通常包括预处理、高压清洗、化学清洗、漂洗、干燥以及废水废气处理等环节。 1. 清洗作业参数: 针对不同类别的罐车内容物(如原油、成品油、酸碱类、食品级物料等),规范对清洗介质的选择、清洗温度、清洗压力、清洗时间、清洗周期等关键工艺参数给出了指导性的推荐值或计算方法。 2. 机械化与自动化: 鼓励采用先进的清洗技术,如旋转喷头、超声波清洗等。重点对清洗设备的选型、布局、安装精度及维护便利性提出了要求。例如,对清洗机头、高压泵组、管道阀门材质的要求,需确保其耐腐蚀性和长期可靠性。 3. 轨道布局与车辆导向: 详细规定了清洗站的轨道布置、车辆进出站的引导系统(如定位止挡装置),确保罐车能准确、安全地停置在清洗工位上。 三、 建筑结构与土建工程 建筑部分的设计必须满足重载、防腐蚀和防爆的基本要求。 1. 厂房结构: 规定了清洗车间、储药间、泵房、控制室等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荷载计算及抗震设计要求。对于处理易燃易爆品的区域,必须严格按照甲、乙类防火等级进行设计,包括防爆泄爆、通风换气次数等。 2. 基础与地坪: 鉴于清洗作业中可能存在泄漏和冲刷,地坪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求具备良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易清洁性。同时,对设备基础的沉降控制和防腐处理有具体说明。 四、 能源与公用工程 本部分重点关注清洗设施的“生命线”——能源供应和介质循环利用。 1. 给排水系统: 详细规定了生产用水、消防用水、生活用水的来源与水质要求。清洗后的废水处理是重中之重,规范对废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如防渗、分流收集)、处理工艺流程(如物化处理、生化处理)及最终排放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满足环保部门的规定。 2. 供热与蒸汽: 针对粘稠物料的清洗需求,对锅炉房、蒸汽管网的布置、保温、疏水和压力等级进行了规范。 3. 通风与除湿: 特别强调了对清洗车间内有害气体和蒸汽的有效稀释与排出,规定了必要的机械通风系统设计参数。 五、 安全防护与消防系统 安全是该规范的基石。 1. 防腐与防爆: 涵盖了静电接地、电气设备防爆等级(Ex等级)的选择与安装、有毒有害介质的泄漏检测报警系统等。 2. 消防设施: 根据清洗物料的危险特性,确定了火灾危险等级,并据此配置固定式灭火系统(如泡沫、水喷淋)、移动式灭火器材的种类、数量和布局。对消防水池容积、消防水泵房的可靠性也有详细规定。 3. 应急响应: 规定了紧急切断、事故通风、人员疏散和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六、 仪表、控制与自动化 规范要求采用先进的DCS或PLC系统对清洗过程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这包括对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的实时采集、超限报警、连锁保护及操作记录的留存,以确保清洗过程的可追溯性和操作的安全性。 结论 GB 50507-2010《铁路罐车清洗设施设计规范》是一套全面、细致的工程技术文件,它通过对工艺流程、土建结构、设备选型、能源供应、环保处理和安全防护等多个维度的严格规定,旨在指导设计人员建造出符合国家安全、环保及行业标准要求的现代化铁路罐车清洗基地,有效保障国家铁路货运的安全周转和环境保护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不容置疑”。它采用了一种非常正式、精确且带有绝对命令性的口吻。所有的陈述都是“应”、“必须”、“不得”,极少出现“建议”、“可以考虑”这类具有协商意味的词汇。这种风格非常适合法律文件或技术标准,因为它消除了模糊性,确保了全国范围内的执行口径一致。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种高度凝练的、缺乏任何修饰和解释的文字,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在逐字逐句地“攻克堡垒”,而不是在“吸收知识”。我尝试寻找一些历史背景或者制定该规范时的技术讨论摘要,希望能理解为什么某些参数被设定为当前值,但这类非技术性的内容在书中是完全缺失的。这本书就是赤裸裸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指令集,它假定读者已经拥有了所有必要的先验知识,可以直接跳过“为什么”的阶段,直奔“如何做”的实操层面。这种极端的功利性,使得它完全失去了作为一本可供消遣或系统学习的读物的价值。

评分

对于一个关注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责任划分和验收标准的明确性上。我注意到它在多次强调设计必须满足的强制性条文,以及在哪些环节必须进行哪些测试和记录。这种对细节的苛刻要求,无疑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关键。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过于细致的规定也带来了一种潜在的僵化。在实际施工中,现场情况往往千变万化,标准中预设的理想条件可能并不完全存在。这本书似乎假设了一个“理想施工环境”,要求所有设计都严格对标这些理想值。如果哪个环节的设计偏离了规范中的某个百分比或者某个特定尺寸,即使实际效果没有降低,也可能在验收时遇到麻烦。这种“按图施工”的思维导向,虽然确保了最低安全线,却也无形中限制了现场工程师根据实际地形地貌进行优化设计的空间和积极性。它更像是一份“必须完成的清单”,而非一份“鼓励创新的指南”。

评分

我最初接触到这本书,是因为我正在研究一个关于工业场地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本能地认为,任何涉及“设施设计”的国家标准都会对环保和能耗有一个详细的论述。我特意翻阅了其中关于水资源利用的部分,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循环用水或者低压清洗技术的先进实践。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合规性”而非“前瞻性”。它用大量的篇幅规定了排放标准、安全距离以及设备选型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是确保设施能够合法运行的底线。但对于如何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实现更低碳、更智能的清洗流程,书中的着墨非常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读完后,我的感觉是,这本规范有效地划定了“合格”的边界,但对于如何达到“优秀”或者“领先”的标准,它并未给出明确的指引。这让我有些失望,因为它未能抓住一个将标准提升到行业引领高度的机会。它更像是一个历史的快照,记录了当时(2010年)技术和管理水平下的最佳实践,而不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蓝图。因此,它在指导未来技术升级和创新方面显得略微保守和滞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从政府印刷局拿出来的文件一样,没有任何多余的花哨装饰,纯粹的实用主义。我本来是抱着“了解一下行业标准”的心态翻开它的,期待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工业设计美学的影子,或者至少能看到一些技术图示的精美排版。结果呢?它完完全全就是一本技术规范的教科书,文字密度高得惊人,而且充满了只有业内人士才能瞬间理解的专业术语和缩写。我试图在其中寻找任何一点关于“用户体验”或者“未来趋势”的讨论,哪怕是关于如何提高清洁效率的创新理念,但通篇下来,满眼都是关于材料强度、通风换气次数、废水处理的量化指标,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未经调味的干面包,虽然营养丰富,但实在难以咀嚼。我猜想,这本书的受众群体一定是那些正在进行项目立项或者准备招投标的工程师,对于我们这些只是好奇行业运作的门外汉来说,它实在太过“硬核”了。我甚至怀疑,如果把这本书交给一个刚毕业的建筑设计新人,他可能需要先花上一个星期来消化里面的各种规范引用,才能真正开始理解它到底在要求什么。它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宏观的背景介绍,直接就扎进了具体的参数和细节里,这使得任何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都如同置身于一片密集的专业术语丛林之中,寸步难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老实说,非常具有典型的官方文件特征——逻辑严谨到有些刻板。章节的划分严格遵循着从宏观到微观,从总则到细则的线性推进方式,每一个条款似乎都是经过了无数次辩论和审阅才最终敲定的,不留任何语义上的灰色地带。我试图寻找一些流程图或者辅助性的说明性图示来帮助理解复杂的工艺流程,比如罐车进入、预清洗、主清洗和最后的干燥通风过程。遗憾的是,书中提供的图例极少,即使有,也多是简单的剖面示意图,缺乏生动的操作演示效果。这使得理解某些需要空间想象力的部分变得异常困难。比如,关于不同介质(如原油、化学品)残余物清理后的交叉污染控制要求,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就要求读者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复杂的管道和阀门系统,这对非专业人士来说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得不承认,它更像是一部供专业工程师在工作时随时查阅的“字典”或“工具书”,而不是一本适合阅读和学习的“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